初中生写作素材

时间:2024-05-06 11:37:53 写作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生写作素材

初中生写作素材1

  本课题组的《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申请,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为t33.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外,还配合学校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奋斗精神,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方案,落实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成功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致辞,主持人作了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交流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师生动员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XX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教师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

  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问卷法,调查“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并写成论文。XX年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到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文章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批评的占54.7%;看见破坏家乡自然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具体统计数据如下: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一名老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

初中生写作素材2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初中生写作素材3

  本课题组的《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申请,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为t33。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外,还配合学校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奋斗精神,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方案,落实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成功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致辞,主持人作了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交流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师生动员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XX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教师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问卷法,调查“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并写成论文。XX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文章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批评的占54.7%;看见破坏家乡自然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

《初中生写作素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生写作素材】相关文章:

写作的素材11-02

写作素材11-04

写作作文素材11-03

写作素材专辑11-03

作文写作素材11-05

写作素材专辑01-14

学生写作素材01-16

高中写作素材04-12

成功写作素材11-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生写作素材

初中生写作素材1

  本课题组的《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申请,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为t33.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外,还配合学校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奋斗精神,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方案,落实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成功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致辞,主持人作了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交流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师生动员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XX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教师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

  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问卷法,调查“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并写成论文。XX年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到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文章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批评的占54.7%;看见破坏家乡自然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具体统计数据如下: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一名老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

初中生写作素材2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初中生写作素材3

  本课题组的《乡土素材在农村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研究》课题,于XX年11月15日申请,12月25日批准为徐州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为t33。该课题的立项受到课题负责人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校第一批市级课题中的最重要一个,该课题的研究除了为学生提供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外,还配合学校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可谓一举数得。课题组成员异常兴奋,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表现出不怕困难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奋斗精神,这也是该课题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采用座谈法,研讨并确定方案,落实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成功申报后,于XX年12月27日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课题负责人为开题致辞,主持人作了课题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交流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方向、现有条件,最终确定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分配协调好研究任务,落实了分工,学习了研究的方法。

  2、召开师生动员会,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XX年12月29日课题组召开了“课题研究师生动员会”,主持人就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动员。

  3、采用文献查阅法和网络搜索法,搜集现有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XX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分两大组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研究,第一组张林涛、张玉、张帮永、王忠忠、闵新建五位教师负责网络搜索,下载整理出有关乡土素材在各学科及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搜集乡土素材运用于写作中的指导方法、乡土教材的编写及运用等情况。第二组王培恕、孙礼强、武善勇、刘伟四位教师负责搜集报刊、杂志、专著等方面对乡土素材运用的研究状况,最后辑录成《参阅资料》。

  4、采用问卷法,调查“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并写成论文。XX年5月8日,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全校七、八、九年级学生15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学生认为“乡土文化”对自己生活有影响的占64.7%;学生家庭中重视传统民俗节日的占67.3%;学生喜欢过这些节日的占73.3%;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几位好友相约,经常去游玩的占16.7%;在家庭中能经常听到一些当地的神话传说、地名由来、逸闻轶事的占81.3%;学生读过某地方特有风土人情的著作或文章的占74.7%;写过关于乡土方面文章的占68.7%;学生看见农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民风、陋习敢于批评的占54.7%;看见破坏家乡自然风物、名胜古迹的行为敢于制止的占72.7%。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