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有感1
纵观人类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经久不衰,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语文学科作为继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启蒙阶段上好语文课显得尤为重要,也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上好语文课,教学文本里有大文章。精要教学文本应循序渐进掌握八法: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感同身受、比较品评、擦亮语言、想象还原、寻找缝隙、开掘意蕴。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感同身受、比较品评是八法的第一步,要求语文教师要抛开教参教辅、网络资源,对原始文本字斟句酌,并感同身受地走入文本,咀嚼其中滋味。擦亮语言、想象还原是八法的第二步,擦亮语言,就是要用语言的眼光看文本,不仅要关注内容,关注思想和情感,更要关注语言本身展开想象,体会文字符号里的真情实感。八法中的最后一步最为关键,要求语文教师寻找缝隙、开掘意蕴。语文教师在文本中从文字出发,走到情感,再从情感出发,回到语言,将文字鲜活的形象、动人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喷薄的情感,鲜活、灵动、有温度、有感情地传递给学生。
如何上好语文课,只有文本还不够。语文教学应提倡四个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居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的落实,都需要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途径。也就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的研究课文,语言,结构。立言以尽象,立象以尽言。言象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阐发的。言是象的基础、象是意基石对于文本情感和意象的理解。言、象、意的层层推进,使诗意语文逐层建构起来,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也使文章更深刻的影响学生的生命。要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再从思想感情,回到语言文字。文字表达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表达的,了解这样表达的效果后,语文教学又要回到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即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的学习,围绕“听、说、读、写、思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习作表达的方法和策略,阅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实在是一门大学问。作为语文教学本身必须立足文本、又要出走文本,在课堂中遵循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基本原则,走近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实现启蒙阶段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听说读写基础目标的前提下,体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最终成为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有感2
“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初次阅读《美在此处》时,我就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以逻辑支撑的理科学科,它更多的取决于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表达的准确性。因此想要获得正确的教学方向,就要首先直面课本、反复阅读,推敲文章的中心主旨。
王崧舟老师提到,如果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用到的不是课本,而是经过二次编撰的资料辅导书等等,那无异于是在别人的思考体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我看来,这是最不可取的教学方式之一。每个人的思考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若不深究课本的思想,而是拘泥于各类资料,那定会将原本开阔的视野变得狭小无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的任务在于,在正确的情况下将丰富的观点输出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知识的奥秘,解开真理的谜题。而绝非只采用教辅书中的一个或几个“哈姆雷特”来抄近路、图省事,从而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初心。
除此之外,王松舟老师提到的如何把握文章的语境也非常值得深究与学习。一篇好文章与一篇坏文章的最大区别,其实并非在于词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文章的意境与神韵。同样是散文,有些人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而有些人写的文章杂乱无章,没有半分可读性,其核心便是在于“神韵”二字。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与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其中心思想或主要立意,找出其精髓并以此为切入点,慢慢地将那些看似散落的'句子、词语拼凑起来,细细品读、慢慢回味,如此才可称之为真正读懂。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看似是最简单的一个科目,但却也是最深奥、最难理解的科目。作为语文教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人们常说,若晴天和日,就静赏闲云。若雨落敲窗,就且听风声。若流年有爱,就心随花开。若时光逝却,就珍存过往。语文是美的,是值得被反复回味的。
“把语文上成一道光,把自己上成一道光。”我们天生被赋予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同时还有精彩纷呈的人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种美挖掘出来传播给下一代,传播给祖国娇艳的花朵们。读懂文章并不难,写出好文章也不难,真正难的是将文章的主旨思想讲出来,让学生听懂、读懂、看懂。细读文本,不仅要关注内容、关注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语言本身。
语文科目之教学任重而道远,而《美在此处》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人思想深处的大门,也同样启发了我的思维。唯愿在未来,在这本书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发现美、感知美、传递美,立足语文教学视野,写下动人诗篇。
【 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有感】相关文章:
舟舟观后感02-08
核舟记教案08-25
八年级语文《生命之舟》教学设计06-08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学反思09-14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05-09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02-23
狼王梦读书心得10-30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15篇01-26
《李尔王》读后感05-07
《狼王梦》读后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