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31 13:19: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红楼梦读后感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红楼梦读后感14篇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一曲,惊梦百年。温茶凉书,纵是书墨三干也不足为喻。而恰似王国维所言:“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书中的每一人,每一景,何遽不若卓然的主体?我欲于前人抒怀之罅隙,撷我最喜之人,捕捉二三事,抒全心之感。既掩卷,予以为史湘云及集人间至美,恍若人间惊鸿客。各位且看她是何等的——

  无邪

  朗日高照,清风拂袖,湘云如顽童,眸藏岫玉,盛满光华潋滟的笑意。纵然家道渐衰,身世坎坷,即便权贵世界的老花眼难以看惯钟灵毓秀的生命,湘云的身边依旧清歌笑语连绵四载,看罢荣辱唱舒怀。她的无邪,宛若山涧中皎净清透的融雪,一颗虎牙,一斛笑意,澄澈如斯。

  读着《红楼梦》,看着湘云,我忽而想起《末代皇帝》中的一个场景:溥仪最后一次回到皇宫,不是眷恋昔日的繁华,而是到皇座下寻找旧日藏匿的蝈蝈笼子——繁花尽褪后唤醒的,竟还是心底的无邪。李卓吾曾曰,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世相纷呈中不迷失荒径,以稚子之眼观物,以赤子之心察情,无邪始终,精心收纳此人间之至美,岂不快哉?

  孩子们终会长大,可就算浮游人际,辗转四方,也别弄丢了这份至美——年年岁岁,天真无邪。

  无忌

  戒防甚严的大观园,因有湘云的无忌无畏漾开旖旎的涟漪。她扮作男儿,俏丽中杂染风流隽逸,好似任疏狂趁年少的公子,俊朗逸仙。霜凝之时,芦雪亭篆烟染铜樽,蕊雪雀跃娉婷,而她任青衫绣成深碧,只一心在这琉璃世界中割腥啖膻。如其所愿,"是真名士自风流。”待到春光绰约,她又于酒暖花深间一壶醉清昼,欹倚凉石,枕簇芍药,天光云影,空水澄鲜,唯听见梦中人犹作呓语,亦有几分意气飞扬。

  曾听人感慨,若少年无忌,老年不悔,人生何等圆满。可见无忌之美好珍贵。若无忌,便能从容应对红尘颠倒千秋寂寥;若无忌,便能将三干浮华皆付指间逍遥。倘若史湘云看见今有人在维护正义时噤声瑟缩,在捕捉理想时无奈地摊开将伸未伸的手,在心头眷念面前欲说还羞,她是否会不解,是否会嗔怪?

  东曦既驾,少年风华,定当走一趟无忌之旅。想起曾在读罢刘再复先生曾说的"该说就说,该笑就笑,该骂就骂,一声声就像故乡林间的蝉鸣……全是天籁"会心一笑——

  人间至美,无忌不悔。

  无隔

  前些日子在《人间词话》中读到"无隔"一词,顿时萌生出对湘云的思考——她是书里书外的雅俗共赏,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或许这便是曹公将海棠赋予湘云的缘由。无香的海棠不似空谷幽兰清冷,不似国色牡丹富丽,却自古以来与世人多了几分亲近,肆意的花姿灿若烟火。

  人们素来喜爱林潇湘之孤高清丽,薛蘅芜之玲珑处事,而我偏以为史湘云身边别有洞天——红楼梦中至美的女子自然怀揣着至美的性情。

  那么,我们作为行走世间真实存在的'人呢?

  无论是处于庙堂之高,还是行于江湖之远,无论我们是谈笑鸿儒还是往来白丁,我们都不应忘记无隔之美。依我一己之见,每个人都该如一卷行书,既不会潦草难认伤人心,又不会严谨端方而至于无趣,水墨卷轴下,是力透纸背的书写,一笔一字银钩铁划。

  窗前茶香袅袅,水雾绕腾,窗外行云流水,曲水流觞。直抒胸臆的脱口而出,直陈风物的潇洒率真,江南塞北的携手遥济,均是无隔。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写人性之清新,咏情怀之真诚,沁人心脾——

  无隔相待,何等美好。

  无双

  记得湘云蘸毫融墨,落笔气象开,少顷和韵海棠诗二首;记得她清秀中透着剑气,笔端游龙,在菊花诗上落下“枕霞旧友”四字题款;记得她落落清癯,顺睫低吟柳絮词;记得她在芦雪庭以墨为缰争联即景诗,一举揽下诗魁宝座;记得她与黛玉同游凹晶馆,才情流动,摇曳星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能醉倒落花前,荒嬉狂涓,率性无惧;也能端坐磐石上,吟诗度曲,焚香啜茗。看似信马由缰,却又能"致虚极,守静笃”,然这丝毫无冲突之感。何也?

  “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木心如是说。可谓诚哉斯言。反差极大的风调出人意料地糅合在一起,却彰显了人格的张力和气度的不凡。

  那由这无数个体构筑的泱泱中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广袤阔土,既容下了塞北大漠掷地有声的羌笛胡笳,也酵成了烟雨江南喁喁情长的吴侬软语;琴瑟箫管,既能演绎阳春白雪,也能谱成下里巴人;再如书法,运笔由心,外化于形,刚柔并济,忽而纤秀凛利,忽而书写恣意;又来看那画卷,这一隅是太古积雪,孤清沉寂,那一角是野鹤行空,狂傲难缚,桀骜不驯;看此时白衣公子温润如玉,遥指千军,顷刻间已倚马仗剑,浴血轮台;瞧那俏丽佳人今夕巧笑嫣然,明日已登上九五之尊,千古女帝何等霸气……

  人格的张力,物性的多元,此乃我华夏之非凡气魄——

  人间至美,天下无双。

  红楼大梦,厚重的书页留给我们的,岂止是一砚盈鼻的玄香?金陵女子的音容笑貌,世家大族的盛衰荣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铺卷抒怀,而我也于此,暂且借了红楼梦中史大姑娘的颦笑言行,感一回人间瑰丽旖旎的至美风光。

  我殷切期盼每位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别忘了留意枕霞旧友之至美,更别忘了多加思考,我们应怎样守住这些小美好。

  千里之行,俯仰之间,不乱于形,不惑于心,坚守至美,追求本心。

  愿每一人都能秉持无邪,葆其天真,宛若孩童;

  愿每一人都敢与无忌,风华正茂,从心所欲;

  愿每一人都心存无隔,偶值林叟,谈笑无归;

  愿每一人都勇追无双,充盈人格,成就不凡;

  愿每一人都欣于感悟“人间至美枕霞来”,与余同好,以此共勉。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出自曹雪芹手笔的诗句,似乎已暗示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呢,当时并不懂其中的含义,那印象中大喧闹而繁华的大观园仿佛就是童年对《红楼梦》的的理解。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童年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再次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视野的渐渐开阔,似乎《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随着哀伤的语调所描述的悲伤与凄惨,我,亦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感触最深的则属黛玉了,亦许黛玉死了是最好的结局,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喝下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是是非非,亦许,黛玉的脸上会重新绽放出笑容,亦说不定? 高鄂的续书的,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自哀自怨的凡俗女子。可是,她还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我觉得黛玉若是得不到幸福,还不如离开,罢了。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亦许很多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信念,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更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曹雪芹而且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语言,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完这本书之后特别有感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等。小说讲述了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感情故事为主线,发生在清代封建社会的一些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但林黛玉的身子不太好,从小就进了荣国府。在荣国府里,有几次林黛玉都不顾一切的“怼人”,所以一些读者觉得林黛玉小肚鸡肠。在我看来,小时候的林黛玉和长大后的林黛玉都不像世人说的那样小肚鸡肠。她小时候不懂事,比较天真无邪,口不遮拦,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很斤斤计较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来荣国府之后不久,薛宝钗也来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心里其实有点讨厌薛宝钗的,因为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围在贾宝玉身边,突然来了个薛宝钗,她觉得很不舒服。但后来她慢慢的喜欢上薛宝钗,因为薛宝钗像姐妹一样对待她,得知她身体不好,就动用家里的关系给他寻药材。她后来也跟薛宝钗说过,之前她是很讨厌薛宝钗的,但后来她慢慢的佩服薛宝钗,从这一点我觉得就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并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林黛玉是一个让人感觉很清高,很孤傲的一个人,但她并不是这样,由于父母比较早的离世,她并没有伙伴,所以平时只能写写诗;由于身体不舒服,话也不是很多,就导致她在别人心目中和她本人的性格有点差距。金陵十二钗中首榜的两个女子,我比较喜欢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很圆滑的女子,做什么在别人的印象里都是很好的。但有一回里,她在找林黛玉,不小心偷听到了两个丫鬟的谈话,被那两个丫鬟发现了,然而她并没有主动的承担责任,跟那两个丫鬟说自己是不小心听见的,而是说她自己看见林黛玉在这里,自己刚刚来到,而林黛玉刚走。这就误导了那两个丫鬟,并且很讨厌林黛玉。我觉得薛宝钗有点过分了,虽然人人都想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是我觉得她不能他人来成全自己。看完这一章后,导致我很讨厌薛宝钗这个人物。

  金陵十二钗中每一位女孩都有每一个不同的结局,林黛玉活生生被气死、薛宝钗年轻守寡……或许,这就是每一个人不同的命吧。

  这本小说是一本悲剧小说,故事情节如同一首哀婉凄伤的交响曲,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生悲剧构成一个个不同音色的音符,所有的音符贯穿了人生的各个层面,曲谱上下都弥漫着凄清幽怨的感伤情调。小说里从主子到奴仆,从宫廷到民间,从成人到少年,无不具有着一段哀伤的爱情。或许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绝句所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手里捧着温暖的茶杯,房间里热气袅袅,淡而朦胧的白雾弥漫在房间里,显得很是梦幻。修长的纤指翻开书页,我欣赏着《红楼梦》那字里行间隐隐散发出来的唯美与清新,静静地沉浸在红楼梦里。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由盛转衰的红楼梦……

  林黛玉,真是一朵绛珠仙葩。她是独一无二的,是上天造出的仙女降临凡尘。黛玉葬花,让我体会到她的伤感悲怜,花无百日红,黛玉为此多愁善感;黛玉初来贾府的小心翼翼,让我体会到她的“寄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黛玉的才情,令我不得不佩服,她的诗句也很有李清照的风格,唯美飘逸还带着伤感;黛玉的容貌,自是没话说的,她与宝钗,并列第一,在一群莺莺燕燕中,她俩鹤立鸡群,各有千秋。黛玉是小家碧玉的清新脱俗,而宝钗是大家闺秀的雍容优雅;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而宝钗的性格是豁达开朗、温柔敦厚的。黛玉是冷漠高贵者,而宝钗却是平易近人者。

  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静,品格端立,对下人随和,深得人心。她生于大户人家,乃是千金闺秀,但并没有看轻黛玉,反而对她很好就像对自己的亲姐妹一样。怪不得丫鬟们私下里都说宝钗比黛玉好呢!但我看,宝钗未必有黛玉的才情与气质,只是她随和罢了,而黛玉对人不冷不淡,很是内敛。其实,宝钗也是有野心的,只不过她藏掖得好罢了。她若嫁给贾宝玉,两府结亲,薛府就会更强大。而且,她又喜欢贾宝玉,她也知书达理,原本能心想事成的,可偏偏在她之前就来了个黛玉,贾母跟黛玉情分儿也好,王夫人也怜惜黛玉,再加上黛玉容貌、才情都略压她一筹,这令宝钗愿望达成的成功率小了一大半,她只能按捺着自己的不忿,在下人前表现得随和,在王夫人、贾母前表现得优雅娴静。

  宝玉长得俊美犹如女孩,他“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颈上的五彩丝绦上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虽不爱读书,但他聪明伶俐,从他送林黛玉的表字“颦颦”中就可以察觉,颦此字很美,取自“一颦一笑”,可见宝玉对黛玉是何等喜欢。形容宝玉性格的词,有一首是最适合的:“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宝玉虽愚顽,可他对黛玉是真心诚意的,后来,因为黛玉仙逝了还出家当了和尚。呵,好一个傻宝玉!你可能会这样说。可这却恰恰说明了他对林黛玉的真情,宁可去当和尚也不迎娶薛宝钗。好一个真情的宝玉哟!

  不过再读《红楼梦》,最令我感叹的人还是黛玉。从大众的角度来说,黛玉是孤傲的,黛玉是不近人情的,黛玉是爱使小性子的,黛玉是心胸狭窄的。事实上这太肤浅了。我不这么看林黛玉,是的,她是心胸狭窄,容不下别的女人与宝玉好,所以爱使小性子,可是她并没错,这说明她对贾宝玉用情至深。她是孤傲,可谁知道,在她孤傲的'外表下,伪装的铠甲下,藏着一颗多么脆弱的心?其实她并不孤傲,可是,她寄人篱下,这毕竟不是她的家,她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都有可能被责怪。黛玉的心情我理解,她是那么一个心思玲珑的少女,就是太过忧愁了些。虽说黛玉最后是悲剧,可是,我反而为她高兴。她本就是天上圣洁的仙子,她在人间,总会堕落凡尘,上天将她召回,令她在天堂永生,她本就是不落凡尘的,现在她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归宿。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正是这样一个奇女子。毋庸置疑,她长得是最美也最有才情的,“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长得倾国倾城,美若天仙。可是,世人赞赏她的容貌与才情,可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即使他们平凡普通,也不要他们做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的婚烟是悲惨的,她的结局也是悲惨的,她也没什么朋友,还被凤姐算计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呢?林黛玉啊林黛玉,我赞赏你,可我也并不希望做你。

  在淡淡的白雾中,我看完了《红楼梦》。不由得起身吟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不正揭示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吗?但却千古传唱。

  珠玉滚滚绕红楼,雕梁画栋绕清愁。曾经繁荣昌盛的贾府,现在也由盛转衰。只有那红楼绮梦,依旧令人沉醉……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贾探春,是贾府的第三位姑娘,在许多《红楼梦》读者的心中,她不像林黛玉、薛宝钗等这样深入人心;甚至在不多了解红楼的人们心中,探春的名字是陌生的。但这不意味着,贾探春是个平庸无奇的女子,相反地,贾探春性格鲜明而强烈,是《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细细品味这个人,还可以说十分精彩——

  “才自精明志自高”,这是探春判词的首句。精明能干、志向非凡,可以说是探春的第一性格。

  与其他多生感春悲秋之情的姑娘们相比,探春作出的诗总是别具一格。开菊花诗会时,探春的《簪菊》,其颈联“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的“短鬓”“葛巾”带有男子的隐喻,流露出探春的突出特点之一——她渴望能像男人一样,不用受诸多礼节束缚,“立一番事业”;又有尾联“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探春的傲骨与执着的气节便跃然纸上。从她的言语和与众不同的诗中可见,探春怀着施展才华的特别志向。

  而探春既有实现抱负的理想,必然是有其出色的才能与这野心相配。

  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里,探春“兴利除宿弊”,显示出她出色的理家才能。由于凤姐病了,而太太们不在,探春担起了理家的重担。探春知道贾府的经济遇到困难,因此做出一系列变革尽力挽回。其中有最具创新性的一项,是将大观园内的一些园地分给擅长的人打理,比如将一块观赏性的麦地交给擅长种麦子的妈妈照管,妈妈每一年上交规定的麦子可以用于饲养园中的鸟,而剩余的则由妈妈所得。这样一来,既可以省下一笔雇人专门打理景观的钱,又可以省下一笔买鸟饲料的钱。此计一出,擅长修竹、养花、种麦等的妈妈纷纷争着自荐,以获得赚外快的机会。又因为充公交剩的产物都由自己所得,妈妈们干活有了很大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措施一箭双雕,成为人们赞扬探春敏慧的经典。

  才能过人甚至超越王熙凤,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令人心服口服了,但贾探春不仅在能力上出彩,她直率爽快、英勇刚烈的性格,更是让人敬佩。

  说到直率爽快,大观园里还有一位醉卧花裀的史湘云,不过比起湘云年幼天真,探春的直爽更是出自无所畏惧、重情重义的本性。

  抄检大观园时,王熙凤一行人来到探春住的秋爽斋,只见探春早已点好蜡烛,等待他们的到来。面对王熙凤检查丫头们物品的要求,探春只冷笑说自己就是贼王,要婆子们只搜自己的东西就好,还命丫头们将箱子一一打开。言语之上,是对贾府内部不和、自己人抄自己人的愤怒和悲哀;言语之中,又包含了对丫头们的包容和照顾。凤姐向来是敬探春几分的,所以并没有认真要查她的箱子,但陪同的王保善家的不知好歹,上前拉扯探春的衣襟。探春贵为姑娘,自然受不了奴才这样的侮辱,便明晃晃一个耳光打下去,让其自讨了个没趣。后文凤姐又到惜春的暖香坞去搜查,惜春慌张无措、拉出无辜的贴身丫头入画而自保的反应,又更反衬出探春有情有义、直率爽快的可爱之处。

  除了性格爽快,探春自我牺牲的英勇也十分令人动容。

  虽然现存出自曹雪芹之笔的前八十回《红楼梦》中尚未来得及交代探春的结局,但众多的红学家和探轶学者根据探春的判词、画卷、《分骨肉》曲和八十回的情节暗示,目前最令人信服的.结局是:探春为了挽救家族日渐式微的局势,重新博得皇室的重视,挺身远嫁和亲。作为千金小姐,她离开家乡,远嫁藩国,暗示其命运的诗词有“清明涕送江边望”“一帆风雨路三千”“恐哭损残年”等哀伤的句子,可见她的婚姻结局,比起薛宝钗等人为了前程、尤三姐等人为了爱情,更多了一分自我牺牲的无私和英勇。

  探春有“玫瑰花”的诨名,强势、刚烈在他人看来或许是拒人千里的硬刺,但玫瑰自有它明艳动人之处。探春固然是个奇姑娘,但她也有少女的活泼可爱和文人的脱俗情怀。在哥哥贾宝玉的面前,探春作为妹妹,经常有小儿女的烂漫举止,同时又流露出一位才女的雅趣。

  黛玉初入贾府时,宝玉自行主张要赠“颦颦”二字给黛玉。宝玉向来行为与常人不同,府里的人都习以为常,只有探春快言快语,俏皮道宝玉“又是杜撰”,而宝玉也不恼怒,倒认真较起“杜撰”的真来。可见二人要好,禁得起打趣玩笑。《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展现了兄妹生活的一件小事情:探春把攒下的钱交给宝玉,请他出门时为自己在街市里捎点玩意儿,但她又不要庸俗的古董绸缎,却希望得到柳编篮子、竹制香盒、泥塑风炉这样的民间工艺品,足见其独特的审美喜好和贪玩的小孩性儿。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计划结诗社,向众人发请帖。她送给宝玉的请帖中,有描绘病中受到兄长关怀表达的感激之情,又有“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扫花以待”等句,尽显其风雅兴致。

  志高才全、直率刚烈、英勇无私又不失情义和雅趣,贾探春是一个用笔墨勾勒出的有血有肉之人。无论是“蕉下客”,还是“红玫瑰”,探春的色彩,在荣耀富贵时锦上添花,也在风雨飘摇时期带来一抹曙光。像是霞光,惊艳了一众平俗的残云。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诸位评论家、文学家、红学家为她的探索和评价付出了无数心血,而在这些评论之前,更是有作者曹雪芹尽“一把辛酸泪”将这部巨著写出。作为一个涉书未多的学生,纵使说出关于红楼的评论,也避不开众多评论大家的影响。写出这篇感触,不敢妄下断言,只是将我所知的一些情节又综合我读到的评论整理起来,希望复合出一个我心中立体、活泼的贾探春。班门弄斧,又想到各大家,羞愧不已,故作此言。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盟誓已成了,莫迟误今生。

  黛玉的哀叹已经够伤感了,还只是感慨自身。宝玉推而广之,痴情至此。掩口的小动作无疑展现了黛玉深层次的爱恨,不忍说出来的字。

  甲戌(庚辰)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为幸)。

  误会积攒到了,宝玉极尽所能仍然无果,终于把自己的苦楚说了出来。闻者悲伤。宝玉真的细致入微,呵护爱护,谁能真的无以为求。看不到希望的追逐,疲惫到想放弃。宝玉是觉得自己和黛玉其实处境相似的,本应该惺惺相惜,更为亲密的。黛玉也是清楚的,宝玉如何待自己。往往就是因为一些误会没有挑明,互相怄气。

  宝玉怕的是不理自己,不说话,是冷漠。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谁都会打动。我觉得你知道,我以为你了解,实际上呢,是我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你根本没放在心上,不知道我的症结是因为什么。把事情说明,碍于情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露无遗,是需要勇气的'。宝玉一番肺腑之言后,其实矛盾已经烟消云散,谁都会心软。一笑泯恩仇。

  宝玉在母亲面前是有些放肆的,悬了几日的心终于放下来,难得痛快。宝玉说的药方也是胡说来玩笑的,他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宝钗不陪他圆谎,凤姐讨王夫人开心,顺着宝玉的话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药方,宝玉早求着贾母配好了。再者若薛蟠配了两三年,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经常见面的。后面黛玉之口也说了宝钗不替宝玉圆谎。

  宝玉对宝钗,有些敬畏的态度在里面,再说毕竟人家是客,不能给她难堪。转向黛玉说了一句,黛玉不高兴了,你向我发什么威?

  宝玉留在太太这里吃饭,刚刚“得罪”了黛玉,缓一缓吧。黛玉实际上没有直接走开,还偷听了一阵。凤姐不识字,才叫宝玉写纸条。这里把红玉提了一下,情节连贯上了。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还不知道,这也是产生误会的一个原因。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巧妙的安排。人和人接受的信息即便是一样的,各人处理后的结果千差万别,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黛玉很直接,不会轻易为了别人而委屈改变了自己。

  宝钗来搭话,可宝玉一心想和黛玉说话,支走宝钗。宝钗自然明白,蛮气愤的,你们都不待见我,心疼一下宝钗。黛玉太让宝玉头疼了,在的时候不理,走了赌气叫回来,纠葛。

  宝玉心里就是女儿了。薛蟠有自知之明,经不住云儿的说辞,众人再起哄,没有办法推辞。像酒桌上的劝酒,不喝就冠上不给情面,不够意思的罪责,挺反感的,就是没有办法,更像是一种惩罚,失去了随性自在。大家也想看薛蟠的笑话,知道他没什么墨水。

  身在酒席,依然忘不了妹妹的《葬花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哪一句不是说黛玉的呢?冯紫英的曲子词偏轻快,好像讲个笑话一样。云儿说的是自己,命运堪忧。她的曲子是有情色意味在的,符合她的人物设定。

  薛蟠是描写的重点,着急上火,又吐不出来词句,热锅上的蚂蚁。憋不出来文雅的词,他不知道,没学过没看过,迫不得已,多粗俗不堪的话就出来了。蒋玉菡的诗词造诣除宝玉外是最高的了,这是他俩互相欣赏的基础,都要在一定高度上,不能差距太大。

  蒋玉菡最后的一句诗,正是袭人名字的由来,先埋下一个伏线。这里云儿也知道一些怡红院的人物事情。青年男子的示好方式,赠送私密之物。薛蟠出来看热闹起哄,想起闹学堂一段。宝玉系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和蒋玉菡互换,又是一个伏线。红玉隔三岔五的出现,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提醒一下。

  元春是钦定宝钗和宝玉了。给李纨和凤姐的东西,更生活化。昨天的事情不够今天的大,黛玉心里比昨日更不平衡。原想让宝玉哄哄自己,不料宝玉也是受够了,这种话听的太多了。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你也不同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这两句真是表露心声,太难得了。

  宝钗是听到黛玉的问话出来的吗,还是只当碰巧,我有些怀疑啊。即使宝钗是恰巧过来的,一看这俩人刚刚还在一起说话,我一过来就走开了,肯定猜得到八成是在说昨天的谎话。大家闺秀是羞于谈论婚姻之事的。

  宝钗先去的王夫人处,她知道宝玉是要先去贾母处的,故意不见。可宝玉坐的时间太长了,还是见面了。

  宝玉看见宝钗的肌肤,就看呆了,其实人家想的是长在黛玉身上的事情。细细端详,别有风韵,妩媚风流,蒋玉菡是妩媚温柔,这些个美啊。宝玉这个样子,才说了不会忘了妹妹,怎么就呆住了,弄的宝钗不知所措了。

  呆雁,十分俏皮,这时候才觉得黛玉惹人的可爱。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

  在这本书中,有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博览诗书的薛宝钗,才华横溢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智慧靓丽的晴雯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对于《红楼梦》这本书,如果非要我说什么,我只能很诚恳地说我喜欢,我欣赏,喜欢这个爱情悲剧,纵使它让我流泪,可我还是很喜欢,原谅我只能用这个很普通的词表达我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红楼梦想要表达的不仅是男女的爱恨情愁,更重要的表达的是对当时晚清封建制度的抨击。后人多从这些爱情故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可是我不想去深究什么,我只想单纯地看看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林黛玉,人们所说的病美人,多愁善感、小心谨慎,可是我不喜欢,很不喜欢,我觉得她太懦弱了,可以说我没见识,毕竟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不允许这样的女人存在,那个时代不需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女人存在,需要的是在家安稳过日子,谨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人,很显然黛玉并不是很符合可她很注意,在外人面前她尽量注意。黛玉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命运,用尽一生都无法获得真爱的悲惨结局,沦落到惨死的地步。她有时候很小心眼,很会嫉妒,她的猜疑也为她的爱情垫下失败的伏笔。用她的猜疑、嫉妒与宝钗的善解人意进行对比进一步暗示了她的爱情悲剧。可是我们又能让她怎样,去反抗,有用吗,注定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去善解人意、去改变有用吗,她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在这爱情里的失败,所以其实不怪她,要怪只能怪她没生个更好的人家,做不到门当户对,怪她生在这个时代。她只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作为制度的牺牲品,作为时代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亦许很多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信念,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曹雪芹而且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亘古未

  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语言,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除去《红楼梦》,纵观中国其他渊源流传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似乎其发展的趋势正是与如今的经济企业等的发展盛衰趋势如此吻合,似乎从聪明的古代人眼里,我们早已可以看见未来……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真的不错!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说了秦可卿如此多的优点和行事,但她最后的结果是自缢而死,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秦氏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而秦氏的地位恰好又系在贾珍夫妇的欢心上,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

  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不良妇女,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她的结局又是显示了红楼梦中的又一悲剧命运。

  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主子《红楼梦》中除了各个达官显贵的人物之外,还有的就是从多的丫鬟,丫鬟中也分了等级,贾府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了,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让我不由得从内心佩服这样一个女子,依仗着贾母,鸳鸯也算暂时战胜了贾赦,但贾母一死,岂不又成了俎上肉?所以她必须短了必死之心,最后贾母一终命,她怎能不“殉主”而死呢?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相比前面的元妃省亲一节,场面铺垫上的繁华奢侈,人物描写上的大体得度,事件上的热闹浩荡,这一节的铺叙就平和细小多了,回归到平常生活的琐碎杂乱来。既有宝玉和袭人之间介于主仆关系之外的感情描写,也有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互联互斥的情愫纠纷,还有宝玉房中一干丫鬟与小厮的暧昧情事和不同嘴脸。

  大观园是一个大村落,人物众多,既有独立的生活圈子和生活习性,又有互相牵扯互相关联的人际来往和情感倾轧。这上到宝玉这样的一号人物和他身边的众多美女表面上的嬉笑打闹,和隐藏在各自心里的,因为不同的身份层次,不同的交往密度,不同的情愫分量而有着对宝玉不同的关注的程度和爱慕的深浅;下到不入流的宝玉的奴才茗烟的荒唐之淫,和一个不知道岁数,也不清楚名字的丫鬟行起“警幻所训之事”,被宝玉无意撞见。可见这么一个大园子,情感之事是何等的混乱与复杂,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红楼梦》为千古第一写情之巨著了。

  如此杂乱的情事,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就这一章节来说,总结一下,可以从袭人的痴情,宝玉的多情,黛玉的妒情简单叙之。

  袭人自是痴情。在《红楼梦》中,花袭人只是一个“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小人物,宝玉知其姓花,便从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中,取“花袭人”三字作其姓名。第五回中的`诗句是这样写她的: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袭人对宝玉痴情,一点不为过。本来充其量她不过是一个大丫头,一个和宝玉有染的小女子,想要真正在众多身份高贵的小姐妙伶中占有宝玉,简直是痴人说梦。可她执着地爱着宝玉,呵护着宝玉,用她能最亲近宝玉的便利和固有的心计坚持着这份痴情。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当中,我比较喜欢这个角色,这种传统型的女性,谁娶上她都是福气。

  袭人胸襟宽阔,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比熙凤心毒手黑,张扬放纵;不比宝钗似神如仙,难下凡尘。袭人历来忠心耿耿,忠于主人决不打折扣。“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3回)。宝玉需要她,一时没见甚觉无聊,踏雪来袭人的家看她,袭人自是感动,“两眼微红,粉光融滑”。她的忠贞完全体现在对主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她吩咐“你们不用白忙,我自然知道。果子也不用摆,也不敢乱给东西吃”,且“将自己的坐褥拿了铺在一个炕上,宝玉坐了,用自己的脚炉垫了脚,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如此等等,无一处不刻画着她对宝玉的忠贞。

  袭人聪明至极也工于心计,工于心计也是出于她对宝玉的忠诚和保护,她就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时刻准备着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整个书中,她敬重贾母、王夫人、凤姐、薛姨妈,就连这些当权者的聪慧的下人,如鸳鸯、平儿等,都小心侍奉,尊敬逢迎,因而在贾府中口碑很好,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这就是她看似无欲无为的聪明,虽不争而可取。具体到这一节上,袭人自幼见宝玉性格异常,其淘气憨顽自是出于众小儿之外,更有几件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且近来仗着祖母溺爱,父母亦不能十分严紧拘管,更觉放荡弛纵,任性恣情,最不喜务正。自己每欲劝时,料不能听,今日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她知道宝玉情深的毛病,于是用终须要离开宝玉而嫁人的谎言来骗得宝玉为她担心,答应自己乖巧听话到最后听从她的约法三章。这些心计的运用就充分说明了袭人审时度势,善解人意,宁可自已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和深明义理。

  宝玉从来多情。对于女子,宝玉从来多情偏爱有加。无意中撞见茗烟与一不知名的丫鬟苟且之事,他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被他这样撞见羞事以后,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就显得比丫鬟还着急,跺脚道:“还不快跑”。人跑以后,他又自作聪明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宝玉偏爱红色,去袭人家坐那么一会儿,就惦记着一穿红衣服的女子,待袭人回来还打听这女子是何人,境况如何,当得知将嫁人后,叹她非自家丫鬟,平白被袭人抢白一顿。两个素昧平生的女子尚且让他如此挂牵,就更别说对袭人离开一时的依赖,和特意留着糖蒸酥酪给她吃,还有后面被袭人骗将离去而为挽留她的百依百顺了。当然更有后面怕黛玉不喜欢活动而睡出病来,故意编故事哄她开心的而对黛玉的细致用心。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处理人物的大小,处理事件的轻重上的面面俱到的能力,为了刻画一个人物性格上的鲜明特色,不厌其烦而舒缓有度地驾驭着自己的笔墨来描写它们。

  黛玉随处妒情。在大观园中,黛玉的聪明是无几人可比和不可否认的。她就是妒忌别人,有所语言和行动的话,也会做到有礼有据,不着刻痕,让你在迷茫之中不知不觉走进她的圈套里。她一直嫉恨着宝钗身上同样有块玉和宝玉贪婪她身上发出的“冷香”,正巧宝玉闻到从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从何而来,黛玉借机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还有后面的宝玉不解何为“暖香”,她就讽刺宝玉: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好一个伶牙俐齿的丫头,真如凤辣子那样刁钻的人也得服了她:真真这林丫头说出来的话,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如此的智慧和用心的语言和情节来描写黛玉独特的性格,我们能不佩服大师的写作功力吗?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淡淡的秀美,悠悠的清丽蕴染出一曲壮美的红楼乐章,天边那悲人的红,是否也是曲后的余音?它孕生了深刻的思想,清透出醉人的感伤。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小说便是如此,似香茶般纯美却隐泛着苦涩,似美酒般甘淳却越发的迷茫。它慢慢的舒展,由温和的序曲逐渐升腾为悲艳的哀鸣。这哀,回肠荡气,射人心魄。

  “使闺阁昭传”这是红楼了不起的地方,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段,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东西。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晴雯……美丽,聪颖,她们有感情,有思想,有意志,这些都是红楼女子的真实特质。在这女儿家的世界,汇集了山川的灵秀,日月的精华。

  不管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还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还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她们是美好而悲伤的,“薄命司”沁染着这些灵秀的名字,使她们在绽放后就香魂消逝。她们好似一颗颗纯净的珍珠,微微的发出光亮,隐隐的透着哀伤。

  一块通灵宝玉降落在这满园的芬芳中,种下了不解之结。沾染了通灵宝玉的灵气,宝玉叛逆了仕途经济,活在了女子的世界里,活在了世俗认为的“底”层。因为这样,后人批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可世人却不知,他发现了一个清澈纯净的世界,里面有告诫的人性,有对完美的追求,丝毫没有污浊之气,只有灵动之感。

  一幅幅春花少女扑蝶图,都荡漾着女子世界中独特的笑铃声,清脆欲碎,笑靥如花,洁韵雅致。宝玉沉醉了,阵阵铃声早已嵌入肺腑。结社吟诗,歌海棠,咏菊花,处处充满了才情志趣,对物质外的精神渴求。灵魂的圣洁,思想的超脱,都追随着吟咏歌颂散落在大观园各处,镌刻在少男少女的心中。

  青春悸动的年岁,纪录了小说的中心故事,也加速了美好世界的沉沦。

  清幽雅致的.潇湘馆,宁静淡致的蘅芜院,一处是一从清新淡雅,高出流俗的空谷幽兰,一处是一簇大方灵秀,引人注目的娇丽牡丹。从此,宝玉的生命将与黛玉、宝钗紧紧相依。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宝钗可亲可敬,但总有隔膜。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黛玉的气质总有些叛逆性,对宝玉的爱总是执着于表露。宝钗的性格圆润大方,常把爱和礼法完美结合。两株仙境气花,种在宝玉的身边,并为之绽放,散发奇香。

  也许黛玉与宝玉早有渊源,才注定了宝玉的钟情一片。宝玉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弃在青埂峰下,成神瑛侍者。一株绛珠草靠吸收石上的露珠生存,这便是黛玉。绛珠仙子离开后说:“我要用一 生的泪还他。”这就是宿缘,宝玉和黛玉注定要一生纠缠,一世牵拌。

  花招绣带,柳拂香风。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在这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及早凋零。

  宝玉爱黛玉,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而黛玉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性格,并不是大观园中适合的。宝钗处事隐忍,在沉默中冶炼性情。不同于黛玉的叛逆,她有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是标准的贤惠儿媳。这一选择的矛盾,便早早的决定了这段爱情纠葛的悲人结局。

  随了父母之命,宝钗遵从封建礼教,嫁予宝玉,却不知这是他们三人悲剧的开启。当宝玉满心欢喜的认为黛玉将成为自己的最终伴侣时,黛玉正气若游丝般即将飘散。清寂的潇湘馆,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新房子处,却是大红喜庆,乐声阵阵。真是哀喜相交更显悲凄。宝玉揭起喜帕,黛玉魂飞气绝。“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带着恨,在死前最后说:“宝玉,宝玉,你好……”这是何等的哀鸣!黛玉的身子渐渐变冷,只见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欲梦遥!”

  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终日洒泪,宝钗独守新房。泪落成珠子,冷雨敲青窗,满地的悲。宝玉最终出家,宝钗苦苦支撑,面对满园悲凉,寄托着绵绵的情丝。

  岁月腐蚀下,夕日纯净的女儿世界走向崩溃。青春守寡,受凌而死,悲观出家,羞愤而死,含冤而死……“薄命司”把她们的名字彻底沉溺于深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这悲婉的词不禁脱口而出。一抹由心肺沁出的凄苦,将红楼浸润其中,无情却动人。

  悲剧总让人心痛,而红楼的悲是注定的。这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悲,是封建道德礼教的悲,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悲红了眼,悲醒了苍穹。

  在黑暗中传来红楼的乐曲,在梦中,在阳光里,似在觉醒。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大家好!我是罗婷。我读的是《红楼梦》第一回。这一回的题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的内容有三。

  一是《红楼梦》一书的别名。原为补天用的顽石不堪入选,落于大荒山无稽崖,灵性已通,请求两位神仙一僧一道,得入红尘,经历几次几劫,其经历被空空道人摘录去,名为《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

  二是甄士隐的经历。甄士隐一日梦见一僧一道谈话,话中内容紧跟顽石请求入世之后的事并点明了木石前盟,将它携带在这一干风流冤家中去入世的经历,此后有甄士隐识得顽石所幻化的通灵宝玉,梦醒。佳节元宵后,其女英莲被拐,家遭火灾没落,不得已之下,只得寄篱他岳父封肃家中,生活依旧蹉跎,最后是悟了道,飘然而去。

  三是贾雨村的事。一日,贾雨村入甄家做客,一丫鬟对她两回头,便以为她心中有他,于破落之际,风尘之中,怀此闺秀,心甚慕之。

  开篇有“作者自云”,即是作者写作的目的,打算为女子做一番传记,做一闺阁昭传,“因曾经历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故曰真事隐,假语存。既是为了给读者说明此文之“梦”“幻”,但更要透过表面的假,看清实质的真。

  再有空空道人与石头的谈话,也是作者想与读者表达的,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一是本文无年代可考,让人感到玄幻虚假。二是写些闺阁中的琐事,但这种小事又更加真实,贴近生活,更灵动鲜活,让人感触可能更加深刻。

  作者又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转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又是一种玄幻的写法,大概是作者想表明此书与他关系匪浅,但又不愿意直接承认是自己著作此书的事实。

  本回主要人物有一僧一道,虽然接下来没有过多描写,但正是他们将《红楼梦》的三大场景“补天神话”“木石前盟”以及主人公入世历劫所处之地紧紧联系起来,之后大多处于隐写的状态,关键时刻出现,或施予援手或加以规劝,来推动情节发展,正是他们所说的“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脱度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可见他们是何等重要的人物。

  甄士隐家中还算殷盛,正如书中所说,他是一个禀性恬淡,不慕功名,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咏诗为乐,神仙一流的人品,这样的人可谓真正才士。甄士隐遇到一僧一道,不禁上前行礼,颇有礼仪之态,无论是在面对有一僧一道还是雨村这样破烂的儒人,他都能以礼相待,以诚相待。随后还帮助贾雨村进京考功,为他资助全部路途的费用,也准备给贾雨村写一封推荐书,可见心思之细腻。可这样一个神仙般的人,最后却没有落得个好下场。女儿被拐,家中没落,生活困难。并由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的世道:水旱不收,抢田夺地,鼠窃狗偷,官兵剿捕,难以安生。在这种情况下存活下来,实属不易。而他的岳父则是一个贪财势利眼的.小人,家中本还殷实,却不帮忙,半哄半赚,只想把甄士隐索取的更彻底些。甄士隐的生活越来越没落,无奈最后看破红尘,随道而去,也算是一种解脱。

  一人没落,而另一人飞黄腾达。贾雨村本是个穷书生,有急功近利之心。“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可见态度极其殷勤,又说“晚生乃常造之客”可见它多次造访甄家,可能早有预谋让甄世隐给他施以援助,得助后又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可见其急功近利之心,。这样一个人飞黄腾达之后,不忘心中的闺秀,也就是甄家大丫鬟娇杏,做官后娶她为妾,这大概也是他仅有的可点之处了。

  除了以上几个人,重点还有“木石前盟”。西作文方灵河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一株绛珠草,后受天地精华得换人形,五内郁结着一股缠绵不绝之意,在境幻仙子案前挂号入世,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泪水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此情此意说不清,明不尽,还泪还恩还情,更是预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此外,本文有许多的谐音。一如“青埂峰”也就是“情根峰”,喻顽石流恋于情根,后见其入世后之痴情。顽石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资质尚佳,却毫无用处,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仿佛也印证有作者类似的心境。再如甄士隐,真正才德品德的人不得好终,只能归隐,只留下虚伪腐败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以填充自己的贪婪之心。还有“甄英莲”对应“真应怜”,其未来之生活必定令人感叹,可怜可悲。更有如“娇杏”——“侥幸”,便是“只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当然还有更多的待发掘。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寒假读了一本号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书——《红楼梦》。这本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的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的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太虚幻境,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而落入凡间,她便是林黛玉。在三生石的注定下,林黛玉的母亲仙逝,林黛玉来投靠她的外祖母,便来到了荣国府,冥冥之中,她遇到了神瑛侍者的化身—宝玉。两人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另一位女子薛宝钗的出现,是让人那么意外,又是那么自然。但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和贾宝玉就不会明白彼此的心意;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的病就不会那么严重;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的眼泪就不会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如果没有薛宝钗的出现,也许林黛玉与贾宝玉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那只是如果,薛宝钗却是那么真真实实地出现了。林黛玉因饱尝了离别之痛和寄人篱下的鄙弃,也因对宝玉的真情,而患上了心病,最终因凤姐的奇谋,她无缘与宝玉结秦晋之好。在宝钗与宝玉大婚那天,她返回了紫府瑶台。而宝玉也了却尘缘,与世无争。

  花飞满天,落絮轻沾,拉开绣帘,便看到了她—林黛玉。海棠诗社,作菊花诗,不露堆彻生硬,凭着“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一举夺魁;桃花香冢,饯花之期,残花落瓣,又勾起了她的伤春愁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潇湘馆中,秋风雨夕,千愁万恨,堆上心头,“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林黛玉在“独理芳锄偷洒泪”中将自己的才美尽显于世,博得了个“颦儿才貌世应稀”的赞誉。黛玉满腹的才气早已让宝玉为她痴倒,而她的多愁善感注定了宝玉一生都不会忘记她。在宝钗出闺成大礼那日,焚稿断了痴情,返回仙境,唉,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深夜长静,怡红公子,凭栏倚石,彻夜不眠。想到了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宁不心碎肠断!当众人张罗着宝玉的婚事时,宝玉很高兴,因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和林黛玉长相厮守,但宝玉没有想到他盛妆艳服迎娶的人不是林黛玉,而是凤冠霞衣的薛宝钗。宝玉昏了过去,清醒后宝玉急着找林黛玉,却得知林黛玉已经仙逝。往日的画面涌上心头,潇湘竹林,黛玉寂寞抚琴;桃花香冢,黛玉孤独葬花;潇湘幽馆,黛玉悲伤抽泣。林黛玉走了,留下了一地的悲伤,一地的'落寞。没有了黛玉的春夏秋冬,没有了黛玉的笑靥如花,最后宝玉决定辞别尘世,于是出家了却凡事。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禁要问:“世间的人有多少像贾雨村一样志向高远,心系天下,一心为社会为百姓做好事的人,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逐渐被腐蚀,终于成了一个社会的祸害,成为一个徇私枉法、人性泯灭、恩将仇报的大坏蛋。又有多少人像王熙凤一样八面玲珑,精于算计反误了卿卿性命?又有多少人像贾宝玉一样平等待人,尊重个性?又有多少人像史湘云一样心直口快,开朗豪爽?

  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某某个体户把市长当成狗耍的新闻,有“拷”市长十五分钟内来到他十四分钟就赶到的“狗”,有让他跳舞他不敢唱歌的“狗”一位朋友见到一位个体户的日记本,那上面有着他某年某月花款x元(或x万元)“喂狗”的记录。这似乎可以称之为对尤三姐精神的活学活用吧?在此时此地,起作用的已经不是市长的权而是大款的钱,这是否是一种值得高兴的“错位”呢?

  也许很多人都为宝、黛二人的姻缘而叹惜,觉得太遗憾了。虽然我也有点叹惋,但是我认为宝、黛二人有很多回忆,那份精彩是很多人都忘尘莫及的。因为他们二人体验了悲欢离合,体验了刻骨铭心,体验了生离死别。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是平平淡淡,枯索无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平凡,但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是辉煌绚丽,充满奇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伟大,这样的人生会有很多珍贵的回忆,让我们去奋斗,去努力,去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精彩,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薛宝钗人物比较》。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有人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齿轮”下的牺牲品,牺牲的是幽魂,葬送的是幸福。或许贾宝玉的出家也有一大部分原因起于二人。许是黛、钗使他看破功名利禄、勘破红尘。他们的结局,谁也不能怨,谁也不能恨,他们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宿命,躲不过,也逃不过。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1-19

红楼梦读后感01-26

红楼梦读后感05-27

《红楼梦》读后感05-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9-04

《红楼梦》读后感06-12

红楼梦读后感06-1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9

【推荐】红楼梦读后感03-31

【荐】红楼梦读后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