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课后作业
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还这么美丽吗?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欢腾的世界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课题)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听读课文)
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1.读出节奏和感情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一) 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二) 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 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 声情并茂)
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好一个灵秀的春,丰腴的秋!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是位粗嗓门的大哥!
哦,夏也有温柔纤细的一面。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我要批评你,太谦虚了!读得太好了!
[教师归纳点评]
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老师也来试一试。(师读) 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四、语文活动三:探究品味
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一) 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二)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
评价语
(一)词语
1.动词: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讲述故事.
2. 引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幼儿通过对糖、盐、雪花的比较,进一步了解雪花的特性。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讲述故事。。
活动难点
幼儿能大胆讲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糖、盐、雪花的特。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ppt课件。
2.小狗、小猫和山羊公公饰若干。
3.盐、糖、雪若干。
4.音乐《小雪花》。
活动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语言指导法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到了冬天,有很多地方都会下雪,你见过下雪吗?能说一说雪是怎么样的吗?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下雪吧!
(二)播放下雪雪景图,引导幼儿欣赏激趣。
师:下雪了,雪花把大地装扮成了白色的世界。小动物也来看下雪,想不想知道小动物们的想法?好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听《下雪了》的故事,听听小动物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嘘,故事要讲话了,小耳朵要认真的地听,听听故事里有谁?它们都说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故事录音,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提问。 故事里面都有哪些小动物?小狗是怎样说话的?小猫是怎样说
话的?山羊公公是怎样说话的?(引导小朋友模仿小动物们的叫声和动作)
(二)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第一幅故事图片。
提问:谁跑出来了?小狗说了什么呢?好的,我们一起听听小狗是怎么说的呢(播放录音)?
2.出示第二幅图片。
(1)看谁又来了?小猫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录音)。
3.出示第三幅图片。
(1)看小狗和小猫在一起,猜猜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争吵呢?
4.出示山羊图片。
看看谁来了?你们猜猜山羊会说什么呀?听听山羊公公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
5.幼儿交流讨论
(1)小朋友到底天上下的是糖还是盐?为什么?
(2)为什么小狗会把雪当成糖?为什么小猫会把雪当成盐?
(3)师小结:哦,原来它们的颜色都是白色的。
6.引导幼儿续编故事结尾。
小狗和小猫尝过雪之后,它们会发现什么?
(三)师带动作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四)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带动作讲述故事。
(五)角色扮演。幼儿分组扮演小狗和小猫,师扮演山羊公公,表演故事。
(六)延伸活动
在操作区摆放盐、糖、雪,活动后组织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盐、糖、雪的物性。
三、结束部分
1.这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什么?下雪了,故事里的小动物不怕冷就出来看雪了,小朋友,你们怕冷吗?好的,现在请小朋友起立随着音乐跟着老师到室外做游戏吧!
2.播放《小雪花》,带幼儿到室外做游戏。
第二篇:《下 雪 了》下雪了关心朋友的话。
活动目标:
1、仔细倾听,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雪天景色。
2、运用故事的内容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故事背景音乐、故事录音、结束音乐。
2、雪花一片、操作图四张(大)、操作卡片(小)幼儿人手一张、彩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 歌表演《会跳舞的雪花》
(1) 出示实物雪花进行提问:
1、这是什么?
2、什么季节会有雪花?
3、冬天来了,天气真冷,天空中下起了大雪,一片一片的.雪花从天上怎么样了呀?
(老师可以用动作来引导幼儿)
4、谁用动作来给大家表现一下雪花是如何飘落下来的?(请个别 幼儿进行尝试)
(2) 表演《飘落的雪花》
1、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做雪花,用优美的舞姿跳一段舞蹈吧!但老师有 一个要求,当音乐结束后,你们要做雪花飘落的动作保持不动,记住了吗?(老师可以先示范)
2、(放音乐,幼儿跟跳)音乐结束后提问:小雪花,你飘到什么地方了呢?(请个别小雪花回答,然后请小雪花飘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坐好。)
3、老师小结:刚才老师看到许多雪花飘呀飘,有的飘向汽车,有的飘向大树,有的飘向屋顶,有的飘向院子??还有雪花会飘向哪里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下雪了》,小朋友一定要仔细的听,听完故事要回答老师的问题。
二、 欣赏故事《下雪了》
(1)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放录音)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的雪花都飘到了什么地方?
(按幼儿回答的顺序出示图片,大树、田野、大地、草地)
(2)连线,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老师:那我们一起看看雪花是不是都飘向这些地方!
下雪了,下雪了,雪花飘呀飘,飘呀飘,飘向田野(老师示范连线),麦子说:“我有被子盖了,真暖和!”那么他还会飘到哪里呢?又是怎么说的呢?
2、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一张卡片,请小朋友轻轻的拿一张,一边看一边仔细听,听完以后我们一起来找一找,雪花还飘向哪些地方? (放录音,完整听一遍故事)
3、故事听完了,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和老师一起来看一看,雪花都飘向什么地方?(边说故事边找,老师可以启发幼儿来说)
4、小朋友都找到了吗?现在请小朋友把笔帽盖好,把笔放回去,拿起你们的卡片和老师一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想象仿编
提问:小朋友仔细想一想,雪花飘呀飘,还会飘向哪些地方?它又会怎么说呢?
老师可以举例:雪花飘呀飘,飘到娃娃的身上,娃娃说,我可以堆雪人了,真高兴!
三、 结束(律动)
小雪花飘呀飘,飘到很多的地方,真高兴呀!它们快乐的跳起了舞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雪花一起跳舞呢?那我们一起和小雪花跳起来吧!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选择的是《下雪了》,它在教参中的目标要求
1、是请幼儿观察雪花,感受雪天的美景。
2、是学习用“飘呀飘”说一句话。
3、是尝试小段文字的阅读。
我在设计这次活动时将目标改为
1、仔细倾听,理解故事内容,感受雪天景色。
2、运用故事的内容进行仿编。
因为第三条我想到会有些难度,对于中班的孩子,让他们尝试小段文字阅读有一点困难。我在目标中加入“仔细倾听”,因为我觉得在看图讲述中,倾听是最重要的。
这节课在开始我问幼儿“雪花从天上怎么样了呀?”孩子回答的都不尽人意,我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个孩子说出“飘落下来”,课后我反思,是因为我的引导语出现错误,如果我问“雪花是怎么从天上落下来的?”会不会更好一些。而且在和孩子做律动的时候表现的不是很大方,有些拘束,这样让孩子也没有完全的动起来,效果没有设想的要好。在让幼儿连线的时候我应该到孩子中间去,看看他们是否连对,而不是站在前面没有行动。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对我来讲也是我的真实水平。 这次活动也让我真的收获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让我在自己的语言课上尝试了一下自己的方式,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紧守教参中的设计过程,教参只是教师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另外我有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尽量去做好,不要想结果,只有你放开了,孩子才会无拘无束。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体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习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习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习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么样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灬”(四点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春雨滋润万物的美好情景,产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兴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书写4个生字。
教学准备
1.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和课文插图、课文朗读录音带。CAI课件。
2.学生:观察下春雨时动物、植物、人物的情况及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新歌,想听吗?
师放《小雨沙沙》歌曲: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2.师:是啊。春天到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也送来了春雨。沙沙沙,雨点落下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小雨沙沙》。(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字音。
3.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雨点落到了哪里。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小朋友,小雨点落到了哪里呀?(相机板书)
2.花儿、鱼儿、苗儿怎样了?
3.花儿、鱼儿、苗儿这样快乐,谁能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欢快的心情?(自由练习读,抽读,生生互评,齐读)
4.让我们跟着优美的音乐齐读这首小诗吧。(放轻音乐,学生齐读)多媒体出示课文和背景图。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还可以加上优美的动作读,总之,想怎样读就怎样读……
四、拓展迁移,创编诗歌
1.小朋友,想一想:小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2.CAI出示半开放练习: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乐得。
3.学生讨论。创编诗歌。教师注意指导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
4.展示学生创编的诗歌,并给创编诗歌配乐齐诵读。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这首诗歌,还写出了自己的诗歌,小朋友真聪明!回家后,把这首诗歌背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把自己编的小诗也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好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指导背诵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雨沙沙》这首小诗,大家回家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了吗?
2.真好!谁能够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把课文背下来的?
3.指导背诵。
(1)观察三节诗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想象每一节诗歌讲了小雨落到哪儿?
(3)师:抓住课文规律背课文,会节省很多时间。
4.配乐齐背诗歌。
二、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用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难记住的字,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指导书写。
(1)学生提出不易写的字,教师范写并强调关键笔画,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写字。强调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切忌看一笔写一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拓展延伸,指导观察
1.出示选择作业。
(1)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可以为一小节配,也可以为整首诗配)。
(2)用舞蹈表现诗歌。
(3)把诗歌内容编进《小雨沙沙》的歌曲里唱一唱。
2.请小朋友课后观察下春雨时的情景,看看还能观察到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学习目标: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 师生共赏:
1、 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 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 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 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二、 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三、 友情链接
作业布置:
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设计意图】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 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 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 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 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 读句子。
② 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 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 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 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讨论、畅谈、提升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5篇06-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5篇10-23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