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19 15:30: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图片,读物《昆虫记》;厨房图片,校园一角图片,伽利略和比萨斜塔图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滴管,水(有颜色红钢笔水)、水槽,小夹子,纸(广告纸、复印纸、滤纸、报纸),烧杯,格尺,培养皿、镊子、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不同的材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想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把袋子打开看看吧。

  2。谁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

  二、认识“材料能吸水”

  1。创设情境:前两天发生这么一件事,我和几名同学收拾实验用具的时候,突然桌面上的'烧杯倒了,里面水洒了出来,如果桌面正好就有同学们手中的这几种材料,那么你会选择用哪种材料去擦呢?为什么这样选择呢?

  2。学生预测。(板书:师根据学生的预测为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排序)

  3。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我们该怎么办啊?(激发学生实验的欲望)

  三、研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

  1。下面同学们就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认真填写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汇报研究方案,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使其方案更科学化。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汇报进行预想,▲代表的问题尽量由学生相互补充时完善。)

  ①学生如果采用滴水的办法。

  ▲在这些材料上滴多少水呢?为什么要在每种材料上滴一滴水呢?

  ▲需要用什么来滴?引出滴管的使用,要轻轻地捏滴管头,滴出一滴。

  ▲先后在材料上分别滴水行吗?为什么?要同时滴水,避免影响实验效果。

  ▲滴完以后等待多长时间呢?

  ▲确定方案的名称为“滴”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1).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2).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1).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2).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3)。如果学生再想出其他的办法,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统一其他的一切条件,以便更准确的测量出哪种纸的吸水性更好一些。

  5。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

  ▲为这些材料进行排序如果意见统一,就直接让学生比较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意识到什么事只凭主观判断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实验验证。

  ▲为这些材料进行排序如果意见不统一,就让学生自己找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再引导预测的意义。

  二、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三、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五、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为什么有的材料吸水性较强,有的材料吸水性较弱呢?

  2。看来啊,材料的吸水性还和材料的其他特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这些植被的秘密还有很多,比如材料的拉伸能力、承受重量的能力等等,课后请同学们按照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一下吧。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7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设计思想

  我以“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对蜗牛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蜗牛有一些模糊地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本课是他们开始观察动物的第一课,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但观察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

  三、教材内容

  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历经观察植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特点,经历细心地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细节观察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猜测和推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蜗牛以及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在有序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对蜗牛身体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六、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2-3只蜗牛、放大镜、培养皿、观察记录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新鲜蔬菜

  八、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以“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猜想—合作观察—交流发现—总结”为主线,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九、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1、课件出示谜题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说它是头牛,不会拉犁走,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小动物,猜猜看。揭谜底(蜗牛)

  2、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对蜗牛的身体你都知道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蜗牛,好吗?

  揭题

  观察蜗牛

  二、蜗牛身体的观察

  1、观察蜗牛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你估计你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么解决?

  (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想观察蜗牛的腹部看不清楚、蜗牛太小看不清楚)

  2、现在你准备怎样观察蜗牛的身体?(用放大镜,看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等是怎么样?)

  3、观察蜗牛可以从蜗牛软的一部分开始,你打算用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指导学生按头、腹、尾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有序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多,更仔细。)

  4、出示观察要求

  (1)小组合作,可用放大镜观察

  (2)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尾部,仔细观察蜗牛的头部有什么?

  (3)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5、观察要求有了,观察目标有了,我们的观察活动可以开始了。

  6、学生分组观察蜗牛,教师下组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观察收获。

  7、完成的小组用玻璃盖把蜗牛暂时盖住。

  8、汇报交流

  (1)、通过观察,蜗牛身体的特征你们发现了没有?

  (2)、请几个小组上台汇报一下?发现了几条就汇报几条,汇报的时候,我们比哪一组的同学听的最认真。(学生汇报)

  (3)、别的小组有新的发现继续展示。

  三、蜗牛壳的观察

  1、根据小组汇报情况引申出来蜗牛还有一个壳。

  2、观察过吗?有观察过的,请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呢?还想不想再仔细地观察蜗牛的壳?你认为壳可以观察些什么内容?(利用放大镜,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

  3、汇报交流

  (1)蜗牛壳上的线,像田螺壳上的线,取名叫“螺线”。

  (2)如果有学生数圈数,汇报一下怎么数?在图片上数。示蜗牛数圈图,一起数一数。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请学生上来展示。

  (3)展示学生画出来的蜗牛壳图,观察螺线展开的方向。

  示图

  了解左旋和右旋

  (4)你看了这些图,想做什么?学生仔细辨认自己的蜗牛是左旋还是右旋,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汇报。

  (5)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观察的蜗牛都是右旋的,自然界中说不定能找到左旋的蜗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找看四、拓展延伸

  1、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了一些关于蜗牛身体的知识,关于蜗牛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2、看来同学们想观察研究的问题真不少,我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像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学习,你一定会有很多重大发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背景:

  本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水的科学》中的第一节课,介绍的是水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方法:

  在学生已有的`用感觉器官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微课课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猜测、探究等活动,发现水的基本特征,初步得出结论,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液体与固体

  1.教师倒水时故意洒一些,赶紧找抹布——怕水流了——引入液体与固体的概念。

  2.同位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液体,哪些是固体。

  二、找“水”

  1.教师出示装有水、白醋、糖水、果汁的四只水杯。

  2.由于有些学生家里没有网络,所以首先播放微课视频,同时请两位在家里做过的同学演示操作,其他学生直观获取本节课的重点,进行自学。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阐明: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指导学生能正确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技能.

  3.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4.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健康观念。

  教学策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智趣。

  教学媒体:《食物的营养》多媒体课件,教学材料(略).

  教学片断及点评:

  环节一: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吃什么啊?

  生:鸡肉、面包、粥、鱼、馒头、米饭、鸡蛋……

  师:很丰富,各种各样,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食物中都含有什么营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营养》。

  [在这个环节上我作简化处理了,交流时以开展简短交流会的形式来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学生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师:今天我们同学还带来了许多食物,在投影仪上出示(面包、米饭、熟鸡蛋、肉、花生、核桃,苹果、青菜)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材料,出示:碘酒、白纸、酒精、火柴、镊子。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想办法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吗?

  师:小组先商量一下(出示课件):

  1.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找出食物中的什么营养成分?

  2.预测有什么现象?

  3.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

  交流,汇报:

  生1:用小刀把肉切开,在火上烧,会闻到焦味。

  生2:将核桃放在纸上按压

  ……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现在就按你们的方法去找找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好吗?

  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2.滴碘酒时,只要滴一滴就够了。

  3.在用酒精灯烧时,只要能看到实验现象就可以,可不要把它烧没了。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环节三:归纳实验现象

  师:可以交流了吗?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组1:我们用滴碘酒的方法,面包、米饭、馒头、滴到碘酒的部分变成了蓝色了。

  组4:我们小组用压、碾的方法,肥肉、花生、核桃,我们看到这些食物压之后纸上有油的痕迹。

  组8:我们用烧的方法,烧鸡蛋、肉,我们闻到了一股烧头发的焦臭味。

  组3:我们也是用按压的方法,青菜在纸上压后有水的痕迹。

  ……

  引导学生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

  苹果、青菜——有水分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探究。活动的设计为“提供实验材料,启发学生讨论找营养成分的方法——小组分工,领取材料,活动探究——交流汇报”,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猜测——提出解决的方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从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处理后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环节四:教师介绍食物营养的资料、归纳

  熟鸡蛋、肉——在火上烧后有烧头发的气味。(含有蛋白质)

  面包、米饭——滴碘酒后变成蓝色。(含有淀粉)

  花生、核桃——在纸上按压后有油迹。(含有脂肪)

  苹果、青菜——含有大量的水分、维生素等。

  [使实验活动得到验证。]

  环节五:比较、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中丰富的营养成分。

  师:刚才我们想办法找出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这些食物中是否只含有我们找到的这一种或二种营养成分呢?

  生:不是。

  师:那还会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营养大餐”,让我们看看食物中还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你们根据抽屉中的友情提示,对这些食物进行比较,并整理分类。好,先请记录员拿出这张友情提示,小组成员看一看,再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友情提示:

  1.看这些食物图片的.营养成分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请按要求整理其中的一类含量丰富的食物。

  3.在整理中你发现这类营养成分一般都含在哪些食物中吗?

  师:请材料员上来领取这份营养大餐。

  学生分析比较,获得信息。

  师:在比较,观察这些卡片上的信息时,还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汇报:

  汇报时,汇报员上台,一边汇报一边放上卡片,并把这其中含量最丰富的食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

  牛肉猪肉面包A C E钙磷铁

  蟹青椒碗豆蟹豆腐干豆腐干

  生:我们的发现是蛋白质主要含在鱼、肉、乳、卵等动物性食物中。脂肪主要含在肉类、油类中。淀粉主要含在小麦、稻谷等粮食中。

  生:我们所观察的食物中图片中维生素A含量最多的是蟹、含维C最多的是青椒维生素E最多的是碗豆。

  ……[通过学生比较、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食物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差异性。上一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了解到哪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而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而且在认识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类、整理等科学活动的能力。]

  环节六: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我们应该不挑食、不偏食。

  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搭配一份营养餐。

  [能把所学的运用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饮食。使学生明白,合理膳食,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展示了一幅小学生大美丽的大自然中采集土壤的情境图,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了解当地土壤的基本特征,并做好观察记录,为课堂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只有两个活动,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前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土壤里的情况进行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大致的了解。活动二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土壤是学生常见、熟悉的物质,不少学生玩过土壤,具有很多的感性认识,也有很强的研究兴趣。本课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为主要的目的。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观察土壤。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根据情况拿到课堂上来进行。

  拓展活动是让学生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把最感兴趣的部分做成资料卡。让学生把课上的对土壤成分的研究转为课下对土壤形成的研究,让学生对土壤继续研究下去。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描述: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播放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的视频,并配以相应的语言)

  土壤妈妈养育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会有些什么呢?(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

  (生猜测,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去采集土壤的过程。因此学生的猜测有些就是自己的观察所得。有的是学生的推测。如果有的学生提到有动物尸体,可能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这时教师适当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以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它在燃烧时会有一种烧糊肉的气味】

  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

  这是大家的想法,土壤的有些成分,我们通过观察的方法就知道了,可对于有些成分,有的同学还持有不同的意见,土壤里是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呢?你能利用你面前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

  (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老师已经给学生准备了教师准备的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滴管、玻璃片、及学生自己挖的土壤等实验材料。根据材料的提示,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通过把土壤放到水里的方法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砂、黏土和无机盐等成分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会根据书中插图的提示也设计出来。也可能设计不出来。如果学生想不到也不要强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指导学生去进一步的进行实验研究。学生设计的方法也可能多种多样,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水分种成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能加热,有的可以放在纸上挤压等。】

  2、交流设计的方案。

  谁愿意把你们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

  【对于学生说的不恰当的、不严密的地方,可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如果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可适当补充,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强调)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3、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此实验活动大约需要10—15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组同学能扎扎实实地进行完自己的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相信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也会有其他的发现。这些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对于没有设计出洗沙这个方案的小组可引导学生观察静止后的泥水,沉淀下的泥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用手捏一下上层的泥和底层的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成分。对于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溶于水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及时解决学生随机发现的问题。】

  4、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都研究好了吧,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其他组的同学要认真听,并做好记录,如果有不同意见,等他汇报完了你可以再来补充。

  (学生汇报,对于汇报中精彩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及实验结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在简单汇报自己的做法后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自己得出的实验结论。时间允许尽可能让每组都到台上进行汇报。最后全体师生汇总交流的'结果。】

  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砂、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

  (学生自由回答)

  三、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这么富饶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体会与反思

  本课是《土壤和生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自由活动作为了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土壤,学生通过采集活动的亲力亲为,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对土壤的感性认识。比如说从哪里采集的?土壤上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等。虽然教师还没有提出探究问题,但学生却通过采集活动,为探究做了心理、材料、经验、感性等多方面的准备。

  2、教学时,教师再提出“土壤里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到的东西了,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推测和想象。这样就达到了启发学生深层感知土壤目的,与上一环节不同的是探究目的更加明确。探究的方法也不再是单一的观察,而是借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

  3、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到的现象和研究的收获是探究教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探究教学的重点所在。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交流时收获就越大。如有的学生把土壤放到了水中,就看到有很多的气泡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大量的空气存在。也有的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对比实验,把松散的土壤和结实的土壤分别放入水中,发现松散的土壤比结实的土壤冒出的气泡要多很多。这位同学在交流时就说到了我终于明白农民伯伯为什么每年都要松土了。就是一些无意间的发现也要给予肯定。只要激起孩子们那颗发现之心就是成功的。这样大家一起交流的时候,本组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喜和收获,别的小组的学生也能从中了解到同伴的想法,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叙述及时的表示肯定,这使学生更加放心大胆,敢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呈现在课堂上,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精彩的发言,这才是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

  本课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作为探究伙伴,教师参与到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

  2、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现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素养的培养。

  3、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借助学生在认识上的不同,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达成共识。

  本节课在实施中也有几点令人遗憾的地方:

  1、实验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好”的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出现了你研究这个内容,我研究那个内容的现象。

  3、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需所需器材了解不够,进一步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面的不足。

  4、需要提示的是在没有泥土的城市里或土壤种类不全的地区,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准备好土壤的样品,供学生观察。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篇13

  课题分析: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设计11-15

小学教学设计01-14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2-30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05-15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6-16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08-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19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0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7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