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5 15:02: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1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中篮球胸前双手传接球为教学内容为参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服从指挥能力及终生体育意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验运动快乐,增强自信心,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学分析:

  本课是水平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篮球运动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的'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是三年级学生的专项技术课,在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有差异,加上三年级学生对篮球有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该班学生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同学间关系融洽,身体素质好,但个体差异大,比如女生对传接球的能力要比男生弱一点,应降低难度进行练习。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纪律好,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对篮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充足的信心,为本课教学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进一步要求传球准确到位,让70%的学生能够做到传接球准确到位。

  2、通过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灵敏性、协调性。

  3、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主动学习,敢于展示自己,树立自信。

  4、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集体主义及团队精神。

  五、教学内容:

  1.双手胸前传接球重点:进一步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

  2.双手胸前传接球难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组织教学:

  1.本课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2.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3.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练习效果

小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能说谎,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赶快、说谎、一连、常常”等词的意思;认识衣字旁。

  3、会用“赶快”说一句话。

  4、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学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有感情地朗读,会讲故事,并懂得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孩子两次喊“狼来了”时的图片:狼的图片。

  (2)有关练习题的投影片。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狼、喊、赶、哪”4个生字;理解“赶快、一连”等词意思。

  3、学习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谈话揭题

  1、看图,这是什么动物?(狼)你觉得它给你什么感觉?教学“狼”。

  2、师:是啊,狼很凶,专吃兔子,小羊等小动物,有时还会伤人,真可怕呀!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题目就是《狼来了》(板书课题)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它还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划出带生字的词,并认真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小火车轮读。

  (2)提一些不懂的问题。

  3、同桌对读,读通课文

  师:把课文读好,这才是真本领呢!

  (1)同桌对读,读错了,纠正。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指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词意。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

  1、“狼来了”是谁说的?放羊的孩子说了几次?快速朗读课文,把它划下来,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投影显示)

  图片出示,孩子两次喊“狼来了”时的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一幅是第一次喊时的情景;哪一幅是第二次喊时的情景,并同桌讨论说说原因。(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放羊的孩子第一次是怎么喊的'?谁来表演一下?

  3、评议、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语气方面考虑。

  4、山下的人听见了,心里可着急了!谁能看图来说一说?

  5、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师读,故意把“赶快”“忙”漏下不读。

  6、学生纠正师错处,随机理解“赶快”,认能找个近义词?(马上,连忙等)

  7、指导朗读,体会加上“赶快、忙”使句子语气更强烈,更显山下人着急。

  8、(自由读——指名——评议——指名朗读)

  9、放羊的孩子呢?为什么“笑”?指导朗读。

  10、分角色表演放羊的孩子骗山下的人的事。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1、师:放羊的孩子是不是就这样骗了一次?(不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2、理解“一连、好几回”。

  3、师:是的,为了不让课文显得啰嗦,课文中没有写孩子第二次、第三次……骗山下的人,那么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当一回小作者,把这部分内容补上去。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培养了说话能力)

  五、课文小结,发挥想象

  1、师:这孩子就是这样一次骗人,如果你是山下人,现在会怎么想?

  2、小结:诚实是一个的美德,如果你总是说谎骗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让我们在下节课中来看看这个孩子说谎的后果吧!

小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疲惫不堪、面呈菜色、例外、狼吞虎咽”等词语,能积累文中描写人疲劳、饥饿、营养不良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通过提取人物语言中的要点来转述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中体会到他的人格魅力,感悟“尊严”的真正内涵,感受做人要有尊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反馈预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板书:课题 36、尊严)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与做人的“尊严”有关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尊”字的第8笔是一短横。

  师:谁来读好课题?[指名读]

  师:读得很好,你读准了这个“尊”字的平舌音和前鼻音。一起来读好这个词语。[全班齐读]

  (媒体:尊严:尊贵庄重)

  师:什么是“尊严”?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是字典上的解释。

  师:今天的课文讲的是跟“尊严”有关的故事,学完课文,相信大家会对“尊严”这个词有进一步的感受。

  (媒体:时间 地点 人物)

  师: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相信大家了解了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谁为大家交流一下?[指名讲]

  (媒体:时间:寒冷的冬天

  地点: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

  人物:年轻人 哈默

  镇长 杰克逊大叔)

  师:你预习得很认真。这个小镇的名字是:一齐读沃尔逊

  (板书:杰克逊 年轻人)

  师:年轻人就是哈默 镇长叫杰克逊

  师:哈默是谁呢,他是美国石油大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哈默年轻时的一件事。

  师: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解,你能借助这些提示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讲]

  师:你把这件事说得很具体,看来你对课文内容已经很熟悉了。要把这件事能简要地说清楚,现在还有困难。不急,我们慢慢来。

  你把这件事的原因讲得很具体了,经过讲得太概要了。要把这件事的经过全面地说清楚,现在还有困难。不急,我们慢慢来。

  二、了解事情起因,理解词语“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美国南加洲沃尔逊小镇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节。[指名读]

  (媒体:一个寒冷的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

  师:你读得很好,读准了这句话中,这个“难”字的字音。再来读好这个词语,全班齐读

  师:文中用了哪些词来描写沃尔逊小镇上来的这群逃难的人?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1、2节,圈出这些词语。

  板书出示词语:

  卡片分三类竖地依次贴出:面呈菜色、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疲惫不堪

  (黑板上制药贴出课文中的描写的`词,其余不要)

  师:面呈菜色:呈的意思是呈现,面呈菜色就是脸上呈现出菜般的色彩,是因营养不良造成的脸色。这是描写人脸色的词语。读好这个词语。

  师:疲惫不堪:这个词请你读。要理解这个词,我们先理解“堪”,昨天查过字典了,“堪”忍受。那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疲惫得无法忍受。

  师:这群逃难的人很久没有东西吃了,脸色很差,体力很差了,文章中用(读: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来形容。想一想,你曾经积累过哪些词语也是描写这群逃难的人?

  师:是啊,大冬天的,一直没东西吃,又冷又饿,真是卡片贴出:饥寒交迫不要贴,讲就可以……)

  师:此时,这群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的逃难者最需要的是食物;

  师:这群疲惫不堪、浑身乏力的逃难者最需要休息;

  师:是的,他们太需要得到好心人帮助了。请大家看课文第一节,与老师配合读:他们逃难到了沃尔逊小镇上,立刻得到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的帮助,沃尔逊人生读:(家家烧火做饭,款待他们)。而此时,饥饿不堪的逃难者生读:(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三、理解“例外”一词,联系内容了解年轻人的“例外”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导概括相关的内容。

  1、理解“例外”的意思。

  师:这时,大家在狼吞虎咽地吃着,只有一个人例外。

  (卡片出示:“例外”)

  师: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与别人的表现不一样)

  师:没有像大家一样,也就是“与众不同”。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例外”意思了。

  2、默读2--5节,找到描写年轻人“例外”具体表现的语句。

  师:这个年轻人的例外表现,课文主要是描写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的,请你默读25小节,找到有关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读句。

  师:把你们找到的句子读一下(请三人,一人读一处)

  (媒体1: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

  (媒体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就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媒体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师:自己读读这些话,想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媒体1: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

  师:你来读第一句。这是一种询问的口吻。试着读好这句话。

  师:读得真好!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一起读。

  (媒体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就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你来读第二句。

  (媒体:出示画线句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

  师:读得真好!注意了感叹号这个标点!把年轻人坚决态度读出来了。划线部分能换一种说法吗?(自己练一练)

  师:你是用肯定的句式来说的,很好;你是用反问句来表达哈默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的到食物的意思。

  师:文中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来表达年轻人一定要劳动换取食物的意思。一起再来读读,把他态度的坚决表现出来。

  (媒体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师:你来读第3句!

  师:读得真好!年轻人要等劳动完后,再吃别人的东西(一边说,一边把“等”、“再”两个字变红)。

  4、指导概括年轻人“例外”的表现。

  1)用“当……时,年轻人怎么说”的句式来说说他的“例外”的表现。

  (媒体:

  杰克逊 年轻人

  1、“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2、“先生,那我就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3:“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这些话是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用“当……时,年轻人怎么说”的句式,简要概括地说说他“例外”的表现。

  (媒体:当……时)

  (媒体:将食物送到年轻人面前时

  询问有什么活需要他做)

  师:听清楚简要概括,是不能有对话的。你得把年轻人的话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意思告诉大家,该怎么说?

  师:我们继续交流。

  (媒体:没有活需要他做

  一定要通过劳动得到食物。)

  师:很好,你真棒!你简要概括了杰克逊大叔的话。

  (媒体:等吃过饭再给他派活儿)

  师:很好,你也真棒!

  师:杰克逊要他吃过饭再去干活,而年轻人却一定要读句,一个要他吃过饭再干活,而一个却坚持要干完活再吃。他坚持这样,不肯让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媒体:执意)这里都有“等……再……”说这句话的时候要说清楚,否则意思就不一样了。请你用上“执意”这个词来概括地说一说。

  (媒体:等干完了活儿再吃东西)

  2)完整地说说年轻人“例外”的表现。

  (媒体: 杰克逊 年轻人[书上带引号的对话])

  师:现在请你把这几点连起来说一说,自己练一练。

  自由练习后交流。

  师:学到这儿,我们已经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也能简要、概括地说清楚了(这句提到这里讲)

  3)总结

  师:年轻人的“例外”表现在:

  (板书: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

  执意先劳动后吃食物。)

  四、研读对年轻人的细节描写,感受他的尊严。

  1、从细节描写上感受年轻人的饥饿。

  师:难道年轻人真的不饿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说说你的理由?

  (媒体: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你找得很好。目光一下子灰暗了,从对年轻人细微的目光变化的描写中你体会到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他很失望;从喉结动了动,你知道他在克制自己。

  师:你也找得很对!年轻人从一干完活后就狼吞虎咽的吃饭这个举动中我们也感受到他饿极了,他太需要食物了。

  师: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年轻人其实是饿极了。

  2、对比引读相关内容,进一步感受年轻人的与众不同,感受他做人的尊严。

  师:是呀,年轻人同样在逃难,同样面呈(菜色);同样疲惫(不堪);同样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太需要马上就吃到食物了。

  引读24节。

  师:可是,当杰克逊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

  师:当杰克逊告诉他(“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这时,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此时,他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可他克制了饥饿,坚定地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多么执着而有个性的年轻人啊。

  师:望着眼前的这位执意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的年轻人,杰克逊尊重了他的意愿(可以贴出“尊重”一词),并告诉他(“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可年轻人却坚持道(“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

  五、领悟年轻人的尊严表现在任何时候都能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1、思考杰克逊大叔赞赏这位年轻人什么。

  师:这位年轻人“例外”的表现,得到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板书:赞赏)

  师:杰克逊大叔赞赏年轻人什么?

  (学生交流:有骨气、有志气、人穷志不穷、靠劳动不靠施舍……)

  师:是啊,当这群逃难者饥饿不堪时得到了食物,他们都读:

  (媒体: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生读: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这是人们的一种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的表现。然而,此时这位同样是饥饿到了极点的年轻人克制着自己想要立刻得到食物的愿望,坚持(读板书)用劳动换取食物,坚持(读板书)先劳动后吃食物。当他终于劳动完了,这才读

  (媒体: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生读: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师:从这个“狼吞虎咽”中你看出了年轻人此时的心里(很坦然)。因为年轻人哈默是这样认为的:(媒体: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得到的才是报酬。

  哈默)

  2、总结、品悟杰克逊对哈默称赞道的话中“富翁”的含义

  师:年轻人“例外”的举动是超乎常人,它需要极强的克制力。他这样做其实是在严格遵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三年级就学过这个词(出示词卡生齐读:恪守),意思就是“严格遵守”

  是啊,哈默这样做是在(贴板书: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齐读)

  师:这位年轻的做人的原则就是(让学生说一说)

  (贴板书:用劳动换取报酬)

  师:能恪守做人的原则的人,就是有尊严的人。这就是这位年轻人的可贵之处。这也是杰克逊大叔最为赞赏他的地方。

  师:难怪杰克逊大叔这样评价他

  (媒体:“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齐读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中“富翁”的意思?

  (学生交流:“富翁”不仅仅是财富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杰克逊眼里,一个拥有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六、进一步感受文章主旨。

  (媒体:尊严:尊贵庄重)

  师:学到这里,你能谈谈自己对“尊严”一词有了哪些深入的理解。请你用一句话写一写你的理解。

  学生交流

  师:有尊严的人就有精神财富。尊严就是: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却不可以没有精神财富,当你拥有做人的尊严时,你就拥有了一笔丰厚精神财富。

  师:一个人活得有“尊严”,他会受人尊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尊严”,会令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比自豪。“尊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立国之本,有了它,我们便拥有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记住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读课题“尊严”。

  板书:

  尊严

  恪守做人的原则

  杰克逊 年轻人

  用劳动换取食物

  尊重 赞赏 先劳动后吃食物

小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课时分配:

  8分钟

  教学方法:

  录屏型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词句,体会深情。

  4..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我读书的支持。

  结尾:

  (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小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小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着**、平行的位置关系,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能正确判断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线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玩游戏的时候,请你们注意观察你扔出的筷子会是什么情形?开始吧。

  2、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把他找出来,好吗?

  3、(课件出示)扔筷子的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哪种情形是在同一平面内?

  4、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5、板:在同一平面内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1、学生画直线。

  (1)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出现一条直线,再出现另一条直线。好,请把眼睛睁开,把你刚想到的两条直线画在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

  (2)巡视学生画直线情况,张贴不同情形于黑板。

  2、小组探索学习。

  (1)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了这么多的情形。老师把这些作品编上号码。

  (2)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按什么标准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怎样分?

  (3)四人小组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并上台尝试分类。

  (5)板:**不**

  3、揭示“互相平行”的概念。

  (1)请问你们对哪一号作品产生疑问?

  (2)(课件出示):你是怎样知道的?

  (3)小结:这种看似**,实际不**的情形,在判断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后再判断。

  (4)(课件出示):这种情形**吗?**后,**了吗?(没有)再**,相

  交吗?(没有)无限**,**了吗?(没有)

  (5)象这种情形,在数学叫做什么?

  (6)板:互相平行

  (7)让学生试着说出完整的概念。(课件出示)

  (8)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找出哪些是重点词语?并想想有什么疑问需要跟大家研究一下。

  4、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5、揭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1)我们再来看看**的情形,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板:成直角不成直角

  (3)哪些是成直角?哪些是不成直角?在黑板进行分类。

  (4)成直角的这种情形在数学上叫做什么?

  (5)板:互相垂直

  (6)用完整的话说出来。(课件出示)

  6、练习。(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哪组直线互相平行?在下面的()里打在“√”。

  ()()()

  7、小结: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请说一说。

  8、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摆一摆。

  (1)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平行,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请先摆一根蓝色的小棒,再摆一根绿色的小棒与蓝色的小棒平行,然后再摆一根蓝色的小棒与绿色的小棒垂直,观察一下两根蓝色的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2、找一找。

  (1)在生活中,垂直与平行就在我们的身边,来,我们一起到操场去找一找。(课件出示)

  (2)孩子们,平时可要加强锻炼身体,只有加强锻炼身体,才能有强健的体魄。

  3、判断。(课件出示)

  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不**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如图:直线A叫做垂线。()

  (3)如图:直线b叫做平行线。()

  4、分小组在课室中找出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四、回顾新知,总结交流。

  1、现在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课件出示)

  2、在这节课里,你知道了什么知识?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五、欣赏新知、拓展延伸。

  1、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现象随处可见,它装点着我们美丽的世界,请大家随着音乐欣赏重直与平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课件出示)

  2、请画出平行作品的同学先离开教室,再请画出**作品的同学离开。

  垂直与平行

  附:板书设计

  在同一平面内

  **

  成直角(互相垂直)

  不**

  (互相平行)

  不成直角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我也正在努力探索这样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垂直与平行》。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走秀,没有花枪,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小学教学设计7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他们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很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技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肠胃功能。

  三、设计意图:

  跳绳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特别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而且跳绳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任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重点教材,是必须考核的项目,但该项目对于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学会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一年级跳绳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学,因此一年级就能跳得很好的学生并不多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正摇并脚跳短绳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互助、协作、友爱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敢于表现自己。

  运动技能目标:75%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并脚跳短绳的动作方法,并能将动作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双脚连续跳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并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集体学习、互相观察与讨论,增进友谊,发扬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重难点:

  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跳绳学习的常见错误,在本课教学中灵活安排了多样的练习方法,如徒手空绳练习、跳低台阶练习等等,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的课堂气氛,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学、自学、勤学。通过观察跳得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学生思考得到启示,促使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一种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的开心和自豪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

  1、手摇绳错误。

  有的小朋友摇绳时会将手内旋,或摇绳不连贯,或所用力量不均匀而造成摇绳间断。解决办法是一手并抓两绳头,一只手一只手的练习。老师可手把手――握着小朋友抓绳头的手一块摇,帮助学生找到感觉,熟悉绳性。用此种办法20%的学生初步能连贯跳起来。但要注意必须散开,以免被绳甩到。

  2、脚跳跃错误。

  初学跳绳的小朋友应以双脚并跳为佳。练习时请一个跳绳节奏较好的学生在中间摇绳跳,其他学生站在四周徒手模仿跟跳,练习并脚跳节奏。练习时要求学生紧盯跳绳,以找到感觉。还可以以一帮一,即一个会跳的学生带一个不会跳的同学一块跳。用此种方法15%左右的学生能初步连贯跳起来。

  3、手、脚配合错误。

  手快脚慢,手慢脚快,手、脚配合不够协调,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错误的解决办法有:

  (1)跳空绳。学生左右手各持一绳,双手同时甩,双脚并跳。

  (2)集体跳空绳。两个学生在场中间甩长绳,其他学生看绳双脚并跳。此方法比单人跳空绳效果好。十几个学生同时跳起落下,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

  (3)摇绳、跳跃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持绳,甩过头顶落地后停顿一拍,然后双脚轻跳过绳,同时双手将绳后拉。一个能熟练跳过后,连着跳两个,然后逐个增加。这种方法针对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效果较好,但易出现摇绳动作变形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应因人而异。

  跳绳教材在小学体育课时中所占比重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百分之百掌握跳绳技术,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勤练,少数仍掌握不好的学生应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络,请他们在课余、在家中进行辅助。

  一、开始部分—时间:3分钟

  (一)常规内容

  组织: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形式:四列横队(如图)

  要求:精神饱满,体委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二)队列练习:踏步走,立定;齐步走,立定;组织:教师喊口令,统一指挥

  形式:四列横队(如图)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

  二、准备部分—时间8分钟

  (一)一般性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听音乐《跳绳》,同学边唱边用手打节拍,引入跳绳的课题。

  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唱。要求:节奏整齐。

  (二)专项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

  1、徒手跟着节奏跳,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跳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四列体操队形(如图2)要求:跳得要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时间26分钟

  (一)单摇并脚跳--18分钟

  动作方法:两手握绳的两端,并脚跳过由后向前摇转的绳(加一次垫跳或不加垫跳)连续做数次。

  教学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教学环节:

  1、教师讲解示范握绳和掌握适宜长度并脚跳的方法--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并模仿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方法

  2、按节奏徒手模仿跳绳动作--时间: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按照在专项准备训练中已熟悉的节奏

  3、单手拿绳跳,(左右手交替练习)--时间:次数:左右手各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4、两手各握一条对折绳的两端跳—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5、并脚跳绳练习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6、优秀学生展示—时间:

  组织:学生观察并加油鼓励,教师重点提示形式:体操队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7、并脚绳再次练习时间:次数:练习一次组织:教师巡视指导形式:体操队形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游戏:并脚跳比赛--时间:8分钟

  游戏方法:

  1、10秒、20秒、30秒单位时间内跳绳比多

  2、一次性跳绳(失误为止)比多游戏组织:体操队形游戏要求:动作协调,速度快

  四、结束部分—时间:3分钟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教学反思: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喜欢机械重复的动作技术练习,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练习中呢?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牢牢地“拴”住学生。在本课教学活动的实施中,我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前我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去,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很浅意把新知容进了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使学生充分获得向上跳起的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很快地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突破重难点。我的多样化的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尽全力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最后的整理活动不仅消除了疲劳,还让学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达到学生爱体育,想学好体育的目的。这堂课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一位体育教师不但要有满腔的热情,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孩子们点点滴滴进步。随时留意在特殊群体的行为变化,并能够机动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活动场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课堂真正建设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还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机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时的情景。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诗中描写了作者的所感、所闻,表达了诗人喜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本课5个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法建议:

  1.识字教学要重点提醒学生读准“声、知、少”三个字的读音。鼓励学生用熟字或者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这首诗的诗句比较好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这首诗语言、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

  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

  4.同桌互背古诗。

  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小学教学设计9

  我在本课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有迷茫,有感悟。

  一、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合作学习成为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首先,我从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入手,为合作学习做精神准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我总是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之前,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关于搜集张家界资料的小组合作。在合作中,作为一名合作的参与者,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浏览;和他们一道做资料整理等。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同学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与我一起讨论与解决,也敢于对我的看法提出质疑,师生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其次,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形成平等氛围。

  在小组合作中,组员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是他们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班级中引导学生平等互助、相互尊重,以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往成绩好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独领风骚。成绩较差的同学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是一言不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平时出发,让这些差生多表现自己的优点,使他们自己树立信心,让那些优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本课时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使合作学习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是:老师扶得太多了些,还有本节课的反馈和评价不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习合作积极性不高。

小学教学设计10

  一、设计思想

  简要说明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及其地位和作用;

  3.分析本课内容与其它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基础;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八、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一般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流程图的形式。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问题研讨】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

  【参考资料】具体列出本课设计的主要参考资料,格式举例如下:

  著作类

  盛群力:《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133页。

  文章类

  马媛:《构建中的高中综合课程》,《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12期。

  网络文章类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网http://202.112.88.32/lunzhu/

  翻译著作类

  [德]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20页。

  【字数要求】

  每个教学设计字数以20xx—6000字为宜。

小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教材分析】

  1、重点:

  ⑴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⑵ 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⑴ 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⑵ 生字生词:

  疟子(yào) 提防(dī fáng) 吆喝(yāo hē) 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 sà) 寒噤(jìn)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用“这是一片_____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三、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⑴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⑵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四、复述课文

  1、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和“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的句式说话。

  五、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六、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抄写生词。

  2、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⑴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⑵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⑶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⑷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

  (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⑴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⑵ “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⑶ “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本节课配套习题设计

  1、完成《学案》练习;

  2、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法·莫泊桑)。

小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6bunit8 part b look, read and write, 练习册part e.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熟练掌握unit 5的四会词汇及句型。

  2、熟练掌握unit8 b部分出现的句型。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unit5的四会单词及句型。

  2、熟练掌握unit8b部分出现的句型。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情境自由运用语言。

  教具准备:天气类词汇卡片。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 up

  1.greetings

  2.say a rhyme “seasons”

  step2 revision

  1、师快速闪动unit5的词汇卡片,学生抢答。

  2、听写四会单词。

  play a game.

  教师出示四个地名在黑板上,分别为beijing, london,newyork.,sydney, 请一名同学上台背对着黑板,老师标出所要猜的地名,猜的同学用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 / winter / autumn / spring there? 向其他同学提问,然后根据问答猜地名。

  3、小组内连锁问答。

  a: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b: i like……

  a: why?

  b: because it is ….. i can……

  step 3 look, read and write.

  1.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group.(提醒学生注意秋天里白天变短,夜晚变长)

  2. try to write.

  3. ask ss to give the answers

  4. 小组里朗读比赛。

  step 4 look, think and write.

  练习册part e

  t: ba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the weather in hang zhou?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passage.

  1.s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

  2. try to complete.

  3.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4.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hang zhou in group.

  5. 指名试着到前面介绍。

  step5 homework.

  模仿书上b部分的三、四两个片段或练习册e部分的.片段介绍我们这里的四季情况及人们的活动,用英文写下来。

  板书内容:

  unit 8 review and check.

  seasons: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weather: warm cool sunny cloudy rainy wind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

  it’s …..

  板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涔涔、潸潸、蒸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作者、运用修辞等方法来把抽象的时间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许多文人都曾对时间进行过创作,例如我们学过的`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又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心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国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也对时间进行了叩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一首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圈画出难认或难以理解的生字词。

  明确:涔涔、潸潸、蒸融。

  2.自由朗读,思考作者笔下时间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三)深入研读

  1.本文语言优美,如何理解“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逝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读了这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板书: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3.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明确: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追问,反问,更有触景生情,对自己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告诫自己要珍惜时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板书:珍惜时间】

  (四)拓展延伸

  作者说时间“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流逝,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本段的语言形式,也来说一说。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身边流逝的,从而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作业: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大家课后找一找,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冀教版《学英语》(一年级起始版)Book1 Uint3 Lesson19 What is in my classroom?。本单元从一开始就介绍了classroom这一单词及其相关的句型,而本课主要是学习教室里的物品名称,并要求学生会听、说、读这些词汇。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接近于实际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小学生求知欲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动口、动手、动脑的全身协调能力较好。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们不陌生,个别的单词已经会读、会说,难度并不大。但他们的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挑战。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听懂、会说有关教室的单词:blackboard, book, chair, desk, door; 能理解并能口头问答句型:What′s this? It′s a ……

  2. 能力目标: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进行交际。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表演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通过鼓励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2)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精神,并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财物。

  三、 教学重点:

  1. 关于教室的五个单词:blackboard, book, chair, desk, door;

  2. 标准问答:What is this? It is a ……

  四、 教学难点:

  1. blackboard的读音。

  2.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使用本课所学的单词、句型进行口语交际。

  五、 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六、 教具准备:头饰,卡片,光盘,口哨,黄/红牌,三面小旗子 ;CAI课件。

  七、 教学流程:

  Step1: Warm-up

  1.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 Are you happy?

  Ss: Yes. I am happy.

  T: I am happy, too. (say with body language)

  2.TPR 活动:Chant: “数字早操”

  T: Let′s chant: “数字早操”OK?

  Ss: OK.

  Then Ss call out the numbers form one to ten. Ten Ss to be the number babies and stand in a circle, then they say the chant and do actions together.

  (设计意图:Chant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满足,产生兴奋情绪,在明快优美的旋律中,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Step2: New Concepts

  1.Introduce:

  T:(Turn on the computer. This is a picture of Jenny’s classroom.) Boys and girls , what′s this?

  Ss: This is a classroom.

  T: Yes. Today we will visit Jenny′s classroom and learn some new words with Jenny: What′s in my classroom? 边说边板书。点击课件中的“book”图片,出现单词和读音,学生跟读,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并把单词卡片依次贴在黑板上。其他单词教法同上。

  (设计意图: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3.Practice: Play “High and Low” game.

  T: Now let us play a game “High (高声说) and Low(低声说)”OK?

  Ss: OK. Good

  T: book (high voice)

  Ss: book (low voice)

  (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让学生对所学单词的发音更清楚,更准确。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Step3: Drill and Production

  1.Touching Game : The rabbits jump.

  今天森林里要举行运动会,你们想不想和小动物们一起参加呢?(举起旗子)我们分成三组:Red Group ,Blue Group, Yellow Group;每组出一名选手,谁最先拿到指定的卡片就是胜利者,有奖品并为本队得一朵小红花。比一比看哪队得的红花多?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在玩中学,学中乐,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A Little Teacher′s game.

  找几个“小老师”领读单词。由点带面,用榜样的力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知识。

  3. Guess: “What′s this?”

  规则:每组出一名选手,面向大家,猜一猜老师手中的卡片是什么?其他的学生要大声的问: What′s this? 选手要用:It′s a ……来回答。可连续猜三次。猜对有奖,给本队加一朵小红花,多者为胜。

  (设计意图:通过此次活动又掀起一次学习的高潮,利用游戏练习本课句型,分组表演,给刚才没表演的学生一个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表现自己。)

  Step4: Listening exercises.

  Do the 《 Activity Book 》: No.1 “Listen and Number” (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发展视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Step5: Let’s Chant:

  教室里面有什么?大家快来说一说:book, book, It′s a book(晃动书);desk, desk, It′s a desk (拍桌子);chair, chair, It′s a chair(拍凳子); door, door, It′s a door(指着门); blackboard , It′s a blackboard(指黑板)。

  (设计意图:把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形式新颖,生动活泼,学生在唱唱做做中又复习了一遍知识,加深印象,为下次学习奠定基础。)

  Step6: Class Closing

  1.Homework: Make word cards for a competition next class.

  2.T: My dear children you did very well. Work hard again. Now time is up . Good-bye.

  (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富有刺激性的、挑战性的作业再一次激发学习兴趣,把兴趣延伸到以后的每一节课 。

小学教学设计1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2、萌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知识准备:

  幼儿已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叫声、动作。

  物质准备:

  《开心农场》音乐、可投放食物模型的动物盒子、食物模型、配对图、头饰。

  活动过程;

  一、欣赏《开心农场》音乐,想想音乐里有哪些小动物?

  二、讨论;你听见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幼儿模仿。

  三、讲述开心农场的小动物来到我们班,同时出示画有羊、鸡、兔、狗、猫的操作盒讨论:这些小动物爱吃什么?

  四、依次喂小动物食物模型,如用骨头、虫子、鱼喂小鸡,正确时,教师模仿动物声音;;叽叽叽,我喜欢吃虫子。幼儿轮流操作后,知道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五、游戏《连一连》每人一张连线图,把图上的动物和喜欢的食物连起来,巩固幼儿认知。

  六、演一演幼儿戴动物头饰,听《开心农场》音乐,表演羊鸡兔等的动作声音。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从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入手,引导他们获得有关经验。

  开始部分听音乐,即引出活动内容,又发展了倾听能力。实用美观的操作盒,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实验的.机会。

  我没有直接告诉答案,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连一连的环节,记录了探究结果,帮助幼儿丰富了经验,建立了食物之间的联系。

  演一演的环节,首尾呼应,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小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设计01-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19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6-16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08-08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11-05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25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07-24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03-2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实用)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