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1 09:59:32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语文教案 篇3

  案例背景: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通过描写张衡数星星的事,反映了他从小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品质。课文所描绘的星空群星璀璨令人神往。然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由于城市空气的污染,群星璀璨的星空显得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接近星星,走近张衡。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紧扣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阅读材料的时空距离,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提问,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案例过程:

  1、师(播放媒体):小朋友,瞧,夜晚的星空可真美啊!看着图,你能说一两句话吗?

  生1:夜空中的星星很美很亮。

  师:是呀,天上的星星就像——珍珠一样亮。

  生2:夜空中的星星很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满天、无数)

  生3:晚上的星空很美。

  师:是啊,不仅星星很美,夜晚的天空也很美。

  2、出示句子:“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

  3、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先试试看。

  4、逐一请学生站起来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读出“星星很多、很美很亮,星空很美”的感觉。

  6、齐读。配音乐读。

  7、师:古时候有一个孩子,他最喜欢数星星,经常注意观察天上的星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6课:数星星的孩子。

  8、齐读课题。

  9、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的吗?

  10、生1:我想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

  生2:我想知道他有没有数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生3: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数星星?

  收获与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巧拨善引,促使他们质疑问难,独立探究,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儿童对夜空里的星星总是充满好奇和幻想。他们常常凝视浩瀚的星空,观察闪烁的星星,神游太空。联系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内容,我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儿童的认知积极性,使儿童带着强烈的欲望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这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出示星空图片:蓝天上有许许多多的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非常有趣。美丽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星空图景。这样拉近了时空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情绪高涨。我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质疑问难,导入新课。

  点题读题后,我马上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纷纷举手,围绕课题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我一一给予肯定和表扬。就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现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愿望,才能动脑筋。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因此,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去帮助学生构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的认知结构才能构建起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了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深刻地理解到张衡数星星的刻苦,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教后记

  一、激情引趣,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过几首写荷花的诗了?你们还能想起来吗?

  李泽齐:我们背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春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孩子,你的记忆力真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背一遍(齐背)。通过背诗,谁能告诉我,荷花一般都在几月开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六月”)。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谁能告诉我,我们还学过哪首诗?

  韩旭:《小池》,唐、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同学们一起跟着背了起来。)

  师:同学们记得也很好!其实,从古代起,荷花就已经成了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从古至今赞美荷花的诗篇很多。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擢清莲而不妖”的品质。荷花又叫莲花,有赤、白、红、紫、青、黄六种颜色,以红、白两种颜色最多。今天,我们一起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板书:7、荷花)。同学齐读课题。

  二、自学探究,学习课文。

  师:在叶圣陶爷爷的`笔下,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并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并画生字新词。读完后,同桌讨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困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同桌讨论生字的规律,并记忆生字词。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桌讨论或查字典解决。

  5、继续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的地方,练习背诵。

  6、共同讨论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李文青: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荷花的样子和他的想象。

  师:孩子,你说的真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和由此展开的想象?你把这句话说完整好吗?(李文青重说后其他同学同桌互相练说。)

  师:嗯,同学们理解的真好!下面,我检查一下同学们记忆生词的情况。请同学们拿出听写本来,我们开始练习默写。谁记住了生词到黑板上默写。

  生:默写开始。(由于本课生词较少,同学们的记忆效果实在不错。)

  三:布置作业。

  1、课下抄写生词,并再组一个新词。

  2、熟读并努力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荷花淀。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师: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8个字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重

  1.会认、会写生字,理解新词意思。

  2.通过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卡片识字,看拼音识字,达到让学生识字认字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倔犟的贝多芬》和《女主人与乞丐》这两课文,再次感受科技的神奇。这节课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课字词的掌握情况。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读课文,自己圈画读不准音节的字及不理解的新词。

  二、检测预习情况

  1.同桌互考生字。

  2.在具体语境中,教师检测要求认的生字:圣族性权势弹旋律越货训斥

  (1)指名读(2)领读(3)齐读

  3.教师检测要求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出记字方法。

  (3)选字组词并练习造句。

  (4)联系上下文理解“怒不可遏,倔犟,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5)教师指导易写错的.字。

  (6)学生组内练写。

  (7)反馈指导

  三、完成检测试卷

  1.比一比,组词语:

  沐()权()奏()斥()

  淋()杈()凑()斤()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乐弹

  ---()---()

  3.造句:倔犟沐浴怒不可遏

  4.巧手来选词感激异样鄙夷邀请

  (1)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地走开了,不知是不不屑那20元钱,还是别的什么。

  (2)独臂男人()妇人连同她的家人迁到城里去住,他已经为她准备了楼房。

  (3)乞丐接过钱,很()地说:“谢谢你。”

  (4)乞丐怔住了,他用()的目光看着女主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3、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老百姓的好办法,那就是(师生一起:南门立木,并板书)那么,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态度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师过渡:商鞅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好官呢?开始老百姓对商鞅南门立木持怀疑的态度,当这位小伙子真到把木桩从南门扛到北南门时,商鞅是怎样做的呢?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师:此时人们对商鞅的南门立木不再有任何怀疑,南门立木成功了,那么,南门立木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商鞅南门立木南门立木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1、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2、把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演示南门立木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演示《商鞅南门立木》。在演示中体会读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2、读写词语,除了读写课后要求的2个词语,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3、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时要注意结合实际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⑵ 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⑴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⑵ 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⑶ 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⑷ 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⑴ 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⑵ 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⑶ 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⑷ 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⑴ 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 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 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⑵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 比较句子:

  A、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B、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 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

  (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 出示句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 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 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

  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⑴ 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⑵ 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⑶ 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五、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2.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

  2.解释下列词语

  娴熟:

  恍惚:

  进退维谷:

  迥然不同:

  一尘不染:

  略胜一筹:

  3.本文选自《》,作者,原名,祖籍,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二、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交流。

  这个故事中一定有很多地方让你感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并说说你为什么而感动。

  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讨论,并派同学发言。

  2.划出斑羚陷入绝境的语句,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此时的表现怎样?表现斑羚怎样的品质?

  3.斑羚飞渡具有怎样的壮举?

  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精练:阅读“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完成练习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大意: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个撼天动地的特写镜头,找出来后仔细研读,完成下面各题

  ①它的内容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②其中点示老斑羚所起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中一句相当于电影中“旁白”的解说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④举例说明其中比喻手法的精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两只猫(选段)

  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我们叫它小花,它活泼又漂亮。你瞧,它那圆圆的脸上,一双大眼睛闪着绿光,小巧的`嘴边还神气地竖着几根胡子。它全身长着灰褐色的毛,还均匀地夹着白色斑纹。它翘着棉条似的尾巴,真惹人喜爱!

  邻居家也养了一只猫,我可不喜欢它。喏,一张尖尖的脸,大嘴巴旁边有一撮黑歪毛。除了一双和小花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让人看得上眼。它的心情非常古怪,每天早上躲在墙角洞口东张西望,不知道搞啥名堂。一次,我想摸它,反被它咬一口。从此,我恨透了它,见到它就打。可这家伙特别机灵,老远见到我就一缩尾巴逃得无影无踪,真气人。

  我越讨厌邻居家的猫,就越喜欢小花,常常省下好吃的东西喂它。我爸爸叫我别惯坏了它,要不然,它长大了连老鼠都不会捉。我嘴上不吭气,心里却说,哪能呢,小花从小就这样伶俐,长大了准是捉鼠能手。

  可是谁能想到,事情真让爸爸说中了,那天,邻居叔叔放出铁笼中的小老鼠让小花捉。小花竟像在恶狼面前的绵羊一样a,先是用脚顶住地面,身子死命后退,后来干脆狼狈逃跑,在场的人哄堂大笑。这时邻居家的猫不知从哪里窜来,像离弦的箭b扑向老鼠,接着是老鼠的惨叫……

  从此,我再也不追打邻居家的猫了,也不再娇惯小花了,每当小花缠我的时候,我就说道:“去,学抓老鼠去!”

  1.上文中,作者写两只猫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中,写两只猫的特点是通过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在状物中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对自家的小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对邻家的猫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后来通过捉老鼠一事,作者才改变了对邻家猫的态度。

  4.上文中加粗的两个词语“机灵”“伶俐”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中画线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各自形容什么?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8-21

语文《绝招》教案10-14

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01-07

(精选)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精选)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