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04:09:3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语文教案汇编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一)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听范读

  2、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安排在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选自散文集《西地平线》。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专题所选课文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西地平线上》因为“日落”所引出的许多历史人文内容的表现以及“大西北”本身所承载的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特殊美感,更为我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份优美的依托。

  另外,文本中多次用典,不应该单纯地认为只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这样认为,“日落”仍是重点),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要实现对“大美”的理解由自然风光到人文内涵的转变,自然应该把对典故的分析当做教学的重点。各典故本身的美感、外延的扩展和寓意的提升是理解本文思想的契机所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散文的结构特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文本研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及引典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抒写同一对象的写作方法

  四、学情分析

  要学生重视预习:由于本篇文章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并给他们提出具体的预习内容,这样,上课时就可细可深,上出语文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预习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通读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分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作者介绍:

  高建群,创作多以西部生活为题材,是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最后一个匈奴》、《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 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比鲜6个生字。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崩斫饪挝哪谌荩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蹦芙虾侠淼匦编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木偶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篇关于小木偶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说说这篇童话属于哪一种童话故事?(拟人体童话)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说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

  2、指名分段读文,想一想,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几件事?

  3、指名汇报。每汇报一件事时采用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情,从而正确把握语气的方法学习。

  (1)老木匠为小木偶添上表情后的语言,应读出一种自我陶醉的语气,突出老木匠的心满意足。

  (2)小木偶对熊警察说话时,应读出申辩的语气,表现出小木偶的气愤,声音要高,因为小木偶是尖叫着说的。

  (3)在读小木偶回答小白兔、老婆婆的答话时,应读出一种伤心和无奈的情绪,因为熊警察、小兔子、老婆婆都不相信他的话,他感到十分委屈。

  (4)而小白兔的话要读出嘲笑的语气

  (5)老婆婆的话应读出责备、不解的语气。

  4、本课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很丰富,请找一找。

  (“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师:这些词语就是女巫所说的“人类所有的表情”的具体体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表现。

  三、深入理解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前半句,可以联系老木匠说的话“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来体会;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后半句,可以联系文中小木偶的遭遇加以体会。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2、在现实生活中,你们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吗?请谈一谈。

  四、课堂练习

  在文中找出abb式、aabb式、abcc式的词语。在进行拓展练习。

  五、续编故事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们接着编下去。

  (注意: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此项作业结合单元习作训练进行)

语文教案 篇5

  预设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祝福”2个字。

  2、 了解课文大意,精读1-6自然段。

  3、 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及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谁来读课题?(指导读好“筝”的轻声)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可有意思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智慧小树叶,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想一想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事?

  2、课件出示: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除了说扎风筝,还可以扎说扎什么?)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重点指导“抓”和“幸”的读音。用动作演示“抓”和“一把抓”。)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吵”注意翘舌音)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受”注意翘舌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1段。

  1、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大家去一好玩的地方。(老师边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呢!听说松鼠和小熊的家就在这儿。(出示教具:松鼠和小熊的家)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建在哪儿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帖?

  (学生贴错了)你们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儿?(有不同意的上来贴)为什么这样帖?(以课文为依据)

  (二)学习2—6段。

  小熊住在山脚,松鼠住在山顶,两家离得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认真读读2—6段,看谁能很快找到答案。

  1、学生自由读2—6段。

  2、谁来说说是什么和什么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板帖:风筝、纸船)

  3、松鼠收到风筝,小熊收到纸船心里怎样?

  4、再读2—6段,你从课文哪里体会到高兴的?把你体会的句子画下来。(生找到3和5段读)

  5、我们先来看看小熊高兴的这段。

  (1)课件出示这段,指名读。

  (2)小熊,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啊?(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3)是啊,小熊收到的不是一般礼物,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松鼠最爱吃的',祝福是松鼠亲自写的。你们看祝福的话后面还有一个叹号呢!这说明松鼠非常希望小熊能够快乐。怪不得小熊“乐坏了”。板书:乐坏了。“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高兴极了、非常开心、很快乐……)再指名朗读。

  (4)让我们来看看收到纸船后的小熊(看图),你们看小熊高兴得怎样?

  (5)小熊们,把你心中的快乐读出来吧!齐读第3段。

  6、小熊很高兴,那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读读第5段。

  (1)小松鼠们,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是呀,收到甜甜的草莓和深深的祝福,难怪松鼠也乐坏了。板书:也乐坏了

  (2)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7、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我们羡慕,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齐读2—6段。

  (三)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发现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在这两句话里,请大家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1)课件出示: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2)生说“漂”和“飘”的不同。

  (3)练习。

  (4)那你们能把这两句再读得美些吗?(指导读)

  过渡:是呀,纸船漂呀漂,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风筝飘呀飘,把深深的祝福送给松鼠。有了朋友的祝福,小熊和松鼠多快乐呀!让我们也学会祝福,把祝福送给身边的朋友。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祝福”二字。

  2、 说说这两个字的特点。

  3、 学生描一个说说有什么提醒。

  4、 老师范写。

  5、 学生练写,写后评议。

  五、复习巩固

  1、 生字换语境,让学生读句子。

  (1)我的手被猫抓坏了,妈妈连忙把伤口包扎起来。

  (2)松鼠收到甜甜的和深深的祝福,感到很幸福。

  (3)这里吵吵闹闹,真让人受不了!

  2、 读词语。(包扎、抓住、好坏、草莓、幸运、福气、吵闹、难受)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但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朝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亮的纸船了。那么松鼠和小熊有没有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6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四、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五、习作

  再现生活

  ①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描述生活

  ①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②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回味生活

  ①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②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创造生活

  ①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②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培养点

  1、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的情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周围的声音一分钟,比一比谁听到的声音比较多。

  2、请同学起来说说刚才听见了些什么。

  教师导入课题:虽然刚才教室里很静,但只要你认真聆听,或多或少会听到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声音。作家桂文亚就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探究竟。

  二、读声篇

  1、教师配乐朗读。

  2、选择一段你最喜欢的朗读给大家听。

  3、问:你认为朗读应注意哪些方面?

  4、问:这段文章感情应如何把握?

  (在学生的`表演朗读中穿插提问)

  5、分男、女声朗读。

  三、品声篇

  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问: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作者在课文中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对于大千世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别人说好,他就跟着点头,别人批评,他就跟着摇头,作者将之称为“木头人”。

  (问)在我们同学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木头人”?

  既然都不是木头人,那老师就要来考验你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是生活的有心人。

  四、听声篇

  1、听力大比拼。

  2、发挥联想想象,描绘声音。

  五、写声篇

  1、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的最美的声音。

  2、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六、结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笑对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听见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8-21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园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