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7 09:59: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音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音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影片中的音乐片段,分析体会影片及其音乐,并能了解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通过欣赏影片《音乐之声》,能用歌声表达歌曲《雪绒花》创设的意境与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继续培养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感受、表现音乐剧片断《雪绒花》

  教学难点:感受欧洲电影音乐的艺术魅力,探究音乐对电影情节发展变化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电影《狮子王》片段,学生进教室欣赏。

  2、教师出示:没有声音只有影象的《狮子王》片段。

  3、教师提问:看了没有声音的影片,同学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再次播放影片〈狮子王〉,同时加配该电影音乐。

  4、教师:可想而知,没有音乐的电影是多么的乏味、空洞。《狮子王》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很感人,画面很精美,而且音乐非常棒。

  5、教师:那么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一部电影的歌曲使你记忆深刻,即便是忘记了电影的名字但也还深深地记着电影中的音乐呢?

  6、现在让我们也作回音乐制片人,咱们也来为影片匹配上适当的音乐。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段音乐要表现怎样的人物形象?

  (播放《平原游击队》——“鬼子进村”音乐片断)。

  7、教师:音乐描写哪类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日本鬼子的形象。

  教师:下面我们去看看电影导演给这段音乐配备了怎样的情节和人物。

  二、浏览欣赏影片

  1、教师:播放电影《十面埋伏》、《诅咒》等影片图片以及电影音乐。让学生们通过视听感受到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表达电影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形象、,渲染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

  2、教师播放影片片段以及提供学生选择的音乐。学生根据自己对影片内容的理解搭配相应的音乐。

  3、教师归纳: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电影音乐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形象。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很多方面的工作,也涉及到诸多艺术形式,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其实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电影,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放映机和留声机同时工作来发声的,放映电影时,工作人员必须手持唱机磁头,眼望银屏,在需要配乐时立刻把唱机磁头放到唱片上。这种方法一方面用音乐渲染了剧情,同时也掩盖了放映机的噪音。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荧屏乐声”。

  4、教师:其实有一首电影歌曲给老师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它,现在我唱上这首歌曲的小段旋律,请大家欣赏。

  三、教学过程

  (一)1、教师: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影的歌曲吗?对,这首歌曲就是选自于曾经获得1965年第38届奥斯卡配乐奖、歌曲奖的影片《音乐之声》。

  2、教师简单介绍故事大概,伴随着故事欣赏歌曲。

  教师:《音乐之声》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角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并且喜爱唱歌跳舞的修女,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间歌唱。正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当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到当地的一位退役军官特拉普特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特是位脾气古怪的鳏夫,他很爱他的孩子们,却不懂得教育他们,使得这些孩子感受不到父爱而变得很顽劣,曾经气走了11任家庭教师。玛丽亚用爱心与音乐和失去母爱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上校离家期间她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打动了上校,激发了他唱歌的.兴致,于是轻抚六弦琴,唱了《雪绒花》。

  3、教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欣赏上校特谱拉特那动听的歌声。

  4、初次演唱:演唱《雪绒花》。

  5、《雪绒花》这首歌非常优美,它是一首3/4拍的歌曲,其节拍特点是使歌曲具有种非常强烈的动荡感,流畅、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曲谱随着音乐哼唱一遍,可以为歌曲加上指挥,注意节奏和情绪,当时上校的心情如何?(上校面对着天真、纯洁、可爱的孩子,怀着激动,开心,欣喜的心情唱完这首歌。)怀着甜蜜美好的心情演唱。

  (二)拓展歌曲

  1、老师扮演玛利亚,让我来为你们配个二声部。接着可以让部分同学和老师一起演唱二声部。

  2、和特拉普特上校一样,用英文来演唱。歌词注意,并非一个字一个音,有很多连音的部分,再注意英文的发音。教师教读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单词。二声部演唱练习。

  3、同学们演唱的很有_,有些同学也随着音乐摆动着身体,那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舞起来。(教师指导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要领,可以请自己的伙伴一起舞蹈)

  四、结束

  师:同学们,歌曲《雪绒花》在影片《音乐之声》中还出现了一次,那一次是在一个特殊的晚会上出现的,它更令人激动,歌声让剧场里听众的心都沸腾了,人们一起高唱,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利用网上资源查看有关《音乐之声》的影片资料,下一课来讲给老师听,好吗?

  播放歌曲《雪绒花》,学生在歌声中离开音乐教室。

音乐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4.6 6 53 4 「46 53 4 - 「4.6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音乐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听:《摇篮曲》

  教学目标:

  听赏舒伯特和莫扎特作曲《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平稳、优美、抒情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听辨两首不同的《摇篮曲》,感受摇篮曲共同的音乐特点------旋律抒情恬美,节奏富有动荡感。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媒体使用

  教学说明

  一、 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 欣赏乐曲《摇篮曲》

  1、导入:

  (1)、请学生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

  (2)、请学生根据歌曲描绘得已经搭出美丽的意境。

  (3)、提问:在这美丽的夜晚你会唱些什么歌曲呢?

  2、揭示课题

  3、听赏音乐家舒伯特作曲的《摇篮曲》

  提问:说说乐曲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感觉?

  4、教师简单介绍音乐家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5、以同样的方式听赏莫扎特作曲的《摇篮曲》

  6、复听两首乐曲

  (1)、出示两首歌曲的歌词,请学生轻声朗读。

  (2)、边听边左右摇晃身体。

  (3)、师生相互交流感受

  7、创设情景,学生自主表演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即兴表演摇摇篮或是红宝宝睡觉的动作。

  三、 教学拓展:

  教师请学生集体聆听我国著名音乐家汪玲作曲的《摇篮曲》和印度儿童歌曲《摇篮曲》。

  四、总结、结束

  播放《闪烁的小星》伴奏音乐

  播放音乐《摇篮曲》

  出示舒伯特图像画面

  出示两首《摇篮曲》歌词画面及其音乐

  让学生在自己搭的造型中发挥想象,为下面的.听赏埋下伏笔。

  简单了解著名音乐家舒伯特。

  通过朗读歌词了解词意。

  感受乐曲节拍。

  了解中外著名的摇篮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板书:

  教后反思:这个单元主要是欣赏摇篮曲,但是一开始我请学生欣赏由莫扎特贝多芬两位世界顶级音乐大师的力作时,学生都表显出了排斥的态度,因为它是由美声来加以表现的,欣赏名作固然是好,但是前万不要抹煞了孩子的儿童心理,他希望听到的是活泼的歌曲,所以我认为教材在两年级编入此欣赏曲稍微有些不妥.

音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二声部音准及节奏的学习、强调,初步达到声部的和谐,音色的统一,音量的均衡,让学生感受和声的美,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

  2、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内容,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难点:

  学好歌曲的合唱部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

  教学过程:

  1、 听歌曲《种太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曲的名称吗?(《种太阳》)种太阳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愿望啊!

  2、 听歌曲《小纸船的梦》

  师:有一个小姑娘,她也有自己的愿望,让我们从歌曲中听听她的愿望是什么?注意:仔细的听,如果你跟着唱可就听不出来了——(交流)

  3、 读第一段歌词

  师:那这首歌曲具体都唱了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段歌词。小姑娘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

  4、 节奏练习

  师:小姑娘的梦想随着小纸船飘呀飘,“一直到那看不见的远方”,我们一起来拍一拍这条节奏吧——加歌词念---跟琴唱

  5、跟录音唱A段主歌部分

  师:小姑娘的梦随着小纸船轻轻的飘呀飘,让我们也轻轻的跟着音乐来唱一唱这一部分

  6、 跟琴唱A段主歌部分(2遍)

  师:现在让我们把声音稍微放大一点,跟着琴来唱一唱(第一遍)

  师:小姑娘的梦想随着小纸船飘呀飘,此时,她多么希望她的梦想能够实现,所以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让我们怀着向往的心情来唱一唱(第二遍)

  7、学唱低声部

  (1)唱歌谱

  师:唱“远方、7321”,这个do可厉害了,它又带出了一条非常优美的旋律来表现小纸船的梦,让我们用这个do来带出下面的旋律

  A:一起唱 B:一组引一组接,师引生接 C:完整唱 D:观察歌谱,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2)填歌词

  师唱:远方,引导学生填歌词唱

  (3)配合音乐唱低声部(3遍)

  8、 学唱高声部

  (1) 唱歌谱

  师:高声部的第一个音是什么?从7321开始感受音高

  (2) 加歌词唱

  9、 合二声部

  (1)弹双音,生找高低声部的第一个音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你能从我的琴声中找到高声部的第一个音吗?

  师:再来找低声部的第一个音

  (2)分声部练习并跟音乐合唱

  师:两组来找找高声部第一个音,两组找低声部第一个音(再合起来唱第一个音)

  师:高声部从琴声中找整条旋律,并唱一唱

  师:低声部从琴声中找整条旋律,并唱一唱

  师:跟音乐合唱

  10、小结下课

  (1)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问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有自己的愿望吗?

  (2) 师:不管你的愿望大还是小,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用实际行动,通过努力来达成自己心中的梦想。

音乐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爱的奉献》这首歌曲在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首次演唱。歌曲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家庭帮助当小保姆的姑娘战胜病魔的动人故事,但歌词并没有具体地讲述情节,而是概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的词句,发人深省。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6小节,音乐是叙述性的,优美而深情;第二乐段10小节,音乐是呼唤性的,在高的音区进行,是激动的倾诉,这也是歌曲的主题所在,听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歌曲《爱的奉献》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心,懂得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动物,奉献爱心懂得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感受音乐对人的情感的表达作用。

  2、学会歌曲《爱的奉献》并能划分乐段,感受两个不同乐段的不同情绪,能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演唱歌曲,简单认识歌曲的基本结构并体会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和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及十六分休止符构成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资料、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社会奉献爱心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2、教师: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爱有关的歌曲,名字叫《爱的奉献》,出示课题。

  3、一起欣赏这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爱的奉献》

  (一)介绍歌曲《爱的奉献》诞生的背景。

  (二)教唱歌曲第一乐段

  1、先观察歌曲中出现的“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并说出休止符的唱法。

  教师强调:“八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十六分休止符”表示停半拍的半拍。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一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一乐段。

  3、师生齐唱第一乐段。

  (三)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教师提醒第二乐段有切分音符,同学们在演唱时要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2、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第二乐段,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3、让学生观察这个乐段中哪些地方相同,学生回答,“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前一句音低一些,后一句的音高一些。

  4、学生随伴奏音乐演唱第二乐段。

  (四)学唱尾声部分

  教师唱谱,学生用“啦”模唱尾声部分,模唱两遍后教师唱谱,学生填歌词唱第二乐段。

  (五)跟伴奏,学生用“啦”模唱整首歌。

  (六)请学生随伴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七)跟伴奏音乐填词演唱《爱的奉献》。

  (八)为歌曲划分乐段

  1、教师:这首歌曲的歌词我们已经学会了,谁来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深情的、激情的、激昂的)歌曲根据情绪划分为两个段落,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划分的?

  (第一乐段分到“幸福之花处处开遍”;第二乐段就是剩下的部分)。为什么这样分呢?(因为第一乐段是充满深情的,第二乐段是充满激情的)

  2、再次演唱歌曲。(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地,第二乐段充满激情地)

  三、歌曲拓展

  1、教师:这首充满爱的歌曲让我们感动,我感到同学们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在我们幸福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他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边远山区同龄儿童渴望读书的图片:加上旁白(这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来自大别山深处,这双眼睛里闪烁着渴望,充满了忧郁,他看着你,也看着我,那忧伤的眼神像是在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故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令人心酸的镜头,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从心灵深处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2、当你们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谈感受)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

  3、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为他们祈祷、祝福,祝福他们将来和我们一样幸福、温馨,让我们用这首《爱的奉献》和祝福送给他们,老师相信,他们在遥远的地方能感受到、感觉到我们的祝福。一起跟伴奏再一次演唱《爱的奉献》。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有爱心,奉献爱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演唱一首《感恩的心》结束这堂课吧。

音乐教学设计6

  【设计意图】

  捏面人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孩子们喜欢围在面人摊边,一站就是半天,特着迷于那五颜六色的面团,各种花色工具,再加上师傅灵巧的工艺,从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中诞生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人,真是绝了!而如今,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还能了解多少这样的民间艺术?《捏面人》这首歌曲,让孩子们的心灵与古朴的艺术亲密联系在了一起。《捏面人》这是一首原创歌曲。曲调中渗透了些京韵味儿,歌词中融合了儿童喜欢的故事人物的形象,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同时教师采用生动、富有表情的体态动作,帮助幼儿轻松学习歌曲。并通过创编等手段,让幼儿在不断接受挑战自我中感受快乐!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捏面人》,感受歌曲稚趣、生动的风格。

  2、在学习原有歌曲的基础上,大胆创编并演唱歌曲。

  3、感受捏面人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活动准备】PPT、图谱

  【活动过程】

  一、练声与复习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练声:小朋友们好!幼儿:你好,你好,周老师您好!教师:xxx你好!

  2、复习歌曲《粉刷匠》。

  二、导入

  教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老爷爷,老爷爷的本领可大啦,他会捏各种各样的面人(ppt)。老爷爷都捏了什么啊?

  三、熟悉旋律与内容

  1、夸夸老爷爷,引导幼儿学唱第一句

  (1)教师:老爷爷捏了好多面人,我们都看不过来了。老爷爷的本领真大呀,谁能用好听的.词来夸夸老爷爷。

  (2)听听老师是怎样夸老爷爷的吧。(出示图谱)教师说白: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有节奏并加适当的动作)。

  (3)引导幼儿一起夸,教师:我们一起来夸一夸: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

  2、听一听旋律,看一看动作

  教师:老爷爷听到你们夸他,心里真高兴!一高兴,他就又想捏面人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老爷爷又捏了啥?(教师跟着琴演唱歌曲《捏面人》,说白部分,教师不唱,做动作。)

  3、猜一猜,学一学

  教师:老爷爷又捏了什么?你看出来了吗?(幼儿根据教师的动作,来回答。幼儿回答一个后,让幼儿学一学动作。)

  (1)猪八戒:你从哪个动作看出来他是猪八戒?(学动作:嘟嘟嘴,大耳朵)

  (有节奏)捏一个猪八戒做什么?(吃西瓜)怎么吃的?(学吃西瓜动作)(出示猪八戒图片,贴到图谱上)

  我们一起来学捏猪八戒。“捏一个??”(边说边做2遍)

  (2)唐僧: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是唐僧的?幼儿说到“骑白龙马时”讲解学动作:手拉缰绳一下一下拉。(出示唐僧图片,贴到图谱上)“捏一个唐僧??”(边说边做2遍)

  (3)沙和尚:沙和尚经常挑着什么?(挑着担)沙和尚是怎么挑担的?讲解学动作:一手前,一手后,好象握着扁担一上一下行走着。(出示沙和尚图片,贴到图谱上)“捏一个沙和尚??”(边说边做2遍)

  (4)孙悟空:捏一个孙悟空在干什么?谁能一下子说出来并表演出来。(出示孙悟空图片,贴到图谱上)“再捏一个孙悟空??”(个别和集体各一次)

  (5)教师:老爷爷捏的这些都是哪个故事里的人?(西游记)

  (6)教师:我们一起来学老爷爷捏一捏西游记的故事吧“捏一个猪八戒??捏一个唐僧??捏一个沙和尚??再捏一个孙悟空??”(教师和幼儿跟着琴,边说白边做动作。)

  四、完整演唱并创编

  1、师幼完整跟唱歌曲

  教师:老爷爷的本领真大呀,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

  2、针对幼儿唱得不好的地方再次练习。

  3、启发幼儿创编部分歌词

  (1)教师:老爷爷捏的是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如果你也会捏面人的话,你想捏一个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现在我们也来捏面人吧。

  (2)要求:我们小朋友也要在捏的时候要有节奏地说“捏一个谁谁谁在干嘛?”或者“捏一个谁谁谁怎么样?”明白了吗?快和边上的小朋友一起来捏吧。(幼儿讨论、创编,教师来回指导)

  (3)教师:谁愿意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提升总结,加上动作让大家一起说唱)

  五、结束部分

  教师:你们唱得真好,现在我们到教室去用双手、用橡皮泥把他们捏出来吧。

  【活动反思】

  课题新颖、环节连贯。活动开始用孩子们爱玩的面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中找到了乐趣。同时还让幼儿发挥的想象力,大胆的去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样也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重点把说唱部分的节奏提出来练习,让幼儿更好的掌握了节奏。在幼儿创编时就很好的把握住了节奏的特点。整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幼儿能够注意力很集中的进行活动。活动中,虽然幼儿的表现很好,可我觉得,孩子们动的机会很少,不能够让孩子放开的去玩、去体会。在幼儿创编进行表演的时候,我没能表扬编的好的小朋友,在提出创编有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讲一讲编的好的、节奏稳的以供其他的小朋友参考;有些小朋友创编很大胆的,我也没有把它突出来。如:李正弋小朋友编的“捏一个妖精吃小孩”,他这个就很大胆,而我却没能明确的让幼儿感到害怕、没能及时的指出他的创编是大胆的,同时也影响了幼儿进一步的去体验创编的大胆及快乐。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这一课,我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通过这次的锻炼,又让自己上了一个台阶。我知道,让我去上的台阶还有好多好多,我会不断的去改正、去学习。争取让自己更有力的去完成以后的阶梯。

音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聆听本单元乐曲作品,使学生了解欧洲音乐一般特征,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聆听《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查尔达舞曲》《梦幻曲》《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了解西洋管弦乐队及各个乐器组中的乐器,能够辨别主要乐器的外形、音色特点。了解乐器的不同构造、性能、演奏特点、表现力及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乐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初步了解变奏曲等基础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查尔达什舞曲》《梦幻曲》。

  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弦乐器组。

  3.认识音乐家:维托里奥。蒙蒂、舒曼。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懂得欧洲的一般特征,理解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合作、探究等教学法,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使学生初步熟悉欧洲音乐的一般特征。

  2.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欣赏《查尔达什舞曲》《梦幻曲》,提高音乐的感受力。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各种弦乐器,了解音质、音色、表现力在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组。

  教学难点:

  听辨不出弦乐器在不同音区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片段。请学生说出此去由何种乐队演奏?能否说出具体乐器的名称?(此段视频片段为动画片《万能指挥家》)

  二、新课教学

  1.简介西洋管弦乐队

  西洋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是一种大型乐队形式。它的音域宽广,音色对比鲜明,表现力极为丰富,通常用来演奏大、中型乐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多,但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个乐器组:弦乐器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

  2.自学指导,了解弦乐器组

  (1)出示乐器图片,请学生判断下图中那些乐器属于弦乐器组?

  A小提琴B双簧管C圆号D低音提琴

  E定音鼓F中提琴G大提琴H竖琴

  (2)归纳总结。

  弦乐组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竖琴组成。

  3.辨别音色

  (1)音色的概念

  音色:指乐器或人的嗓音的音质。在器乐音色中,可分为单一音色和混合音色。

  单一音色:在乐队中一种乐器的音色。

  混合音色:两种或两周以上乐器的音色。

  (2)依次欣赏作品片段,了解弦乐器组乐器的特点

  4.合作探究,欣赏作品

  (1)欣赏《查尔达什舞曲》

  A.聆听两部分的音乐主题,说出主奏乐器及感受。

  B.聆听两部分的音乐主题,判断在那些音乐要素上的鲜明变化形成了情绪上的对比变化。

  第一部分:慢而忧郁的“拉绍”速度徐缓,情绪低沉而忧郁,旋律带有歌唱性。

  第二部分:快而热烈的“弗里斯”热烈而奔放,音乐富于动感,具有舞蹈性。

  C初听全曲。小组合作,划分段落。

  D介绍作曲家——维托里奥。蒙蒂

  E对比欣赏不同演奏家和演奏的此曲,了解演奏家二度创作的特点:由于演奏技法、人文背景等情况的不同,对作品的诠释和表现也不相同。

  (2)欣赏《梦幻曲》

  A.聆听《梦幻曲》音乐主题,划旋律线,谈谈感受。

  B.随琴声轻声模唱音乐主题,边唱边打4/4拍指挥图示。

  C.聆听《梦幻曲》全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D.分析作品,分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管乐器组的认识和了解。

  E.简介音乐家——舒曼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师从著名的钢琴教育家佛里西学习钢琴。后师从德伦学习作曲技巧并开始走上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道路。代表作品有:钢琴套曲《童年情境》、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戏剧配乐《曼佛雷德》序曲等。

  F.实践检测。

  G.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

  2.认识的乐器: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定音鼓

  3.认识音乐家:威尔第、比捷。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丰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2.通过二声部的节奏练习,训练并体验如何进行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对比、讨论等教学方法欣赏《大进行曲》《小步舞曲》《鼓手的战争》听辨出不同乐器音色,为进一步了解各乐器打下基础。

  2.通过不同的节奏练习,增强对不同节奏的把握,体验二声部节奏练习。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音鼓及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的主要乐器,并能够听辨不同乐器音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及打击乐器组的主要乐器,并能够听辨出不同乐器音色。

  教学难点:

  通过节奏练习,体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三连音等节奏,加强学生对不同节奏的把握,体验二声部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会中的《两个犹太人》片段,提问:乐器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进行曲》

  (1)聆听音乐回答问题:何种乐器演奏?乐曲表现的是何种形象?

  (2)对比聆听《两个犹太人》《大进行曲》片段,比较“阿依达小号”和小号在音色上有何不同?

  (3)介绍主奏乐器——小号

  小号音色清晰嘹亮,音量较大,加弱音器可使音响更为柔和。可以表现辉煌壮丽的情景,加强乐队和声气势,又能演奏抒情有没的.歌唱性乐段,并常担任独奏的角色,是交响乐队、管乐队、轻乐队及爵士乐队中重要的音高管乐器。

  (4)聆听乐曲,回答问题:乐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进行曲)

  (5)介绍进行曲

  (6)介绍曲作者——威尔第

  意大利作曲家,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作品以歌剧为主,一生工创作了26部歌剧,《茶花女》《阿依达》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7)节奏练习

  (8)再次聆听音乐,背唱音乐主题旋律

  (9)介绍铜管乐器组,并通过看图或看实物认识主要乐器。

  音色的主要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小号、长号、大号、圆号等。

  (10)聆听《龙舌兰》辨别乐曲的主奏乐器

  2.欣赏《小步舞曲》

  (1)聆听音乐、回答问题:何种乐器演奏?乐曲表现的是何种形象?

  这首乐曲由长笛演奏音乐恬静、优美、具有典型的欧洲田园风情。这段清新而单纯的长笛独奏旋律,原味

  比捷的歌剧《美丽的波斯姑娘》中的间奏。美妙的竖琴以及轻巧的琶音伴奏,更衬出长笛明澈的音色。

  (2)介绍主要演奏乐器——长笛

  音色清澈优雅,最适于吹走华丽欢快的曲调。长笛家族包括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最常用的是C调标准笛。多用于独奏、重奏或管弦乐队中,有时也用于军乐队。

  (3)介绍曲作者——比才

  法国作曲家,又名比才。9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碎骨诺学习。比捷的第一部独幕音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禁,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代表作品:歌剧《卡门》、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等。

  (4)介绍木管乐器组,并通过看图或实物认识主要乐器。

  包括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3、欣赏《鼓手的战争》

  (1)介绍主奏乐器——定音鼓。

  (2)分组做节奏练习感受二声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2.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队编制、变奏赋格。

  3.认识音乐家:布里顿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曲家布里顿的独具匠心,用高超的作曲技巧结合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少年打开欣赏西洋管弦乐的大门,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感受音乐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归纳等方法对西洋管弦乐队的形成、发展及编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2.通过引导、分析等方法熟悉作品各部分的表现内容。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关变奏和赋格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启发学生体会和感受大型管弦乐队作品。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赋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主题片段视频。请学生回答:这首作品的演奏形式是独奏还是合奏?

  二、新课教学

  1.介绍西洋管弦乐队编制

  2.出事波塞尔主题曲谱,让学生模唱波塞尔主题。

  3.聆听《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第一部分——珀赛尔主题部分。

  4.分析讨论珀赛尔主题部分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

  5.介绍作曲家布里顿

  6.聆听第二部分——珀赛尔主题变奏

  7.聆听第三部分——赋格曲

  (1)初听赋格曲,谈感受

  (2)简单了解赋格(赋格是起源于15世纪末的复调声乐曲,后在器乐曲创作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作品。它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曲式,采用模仿及对位的方法创作的)。

  (3)讨论作曲家在此处运用赋格曲来结束作品的妙处。

  8.聆听全曲、分析作品。

  9.拓展建议

  (1)推荐西洋管弦乐作品,如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等

  (2)介绍我国西洋管弦乐队的建立与发展。

  10.归纳总结

音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音乐《小青蛙》《野蜂飞舞》,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能够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表现对小动物的喜爱。

  教学难点:自编动作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聆听《小青蛙》

  (1)完整地聆听乐曲两次,分辨青蛙的叫声。

  (2)听乐曲,在课本的方框中划线条,表示听到的.青蛙的叫声。

  (3)听乐曲,分别学做青蛙的动作表演。

  2、聆听《野蜂飞舞》

  (1)完整地聆听管弦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提示学生回答歌中表现的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

  (2)复听歌曲,自编动作表现出野蜂急促地上下飞舞的形象,随着歌曲录音用自编的动作表演。

  3、编创与活动:

  (1)认识铃鼓,并在教师示范下学会演奏铃鼓的正确姿势。

  (2)把演奏铃鼓的方法留给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奏出短音?怎样奏出长音?

  (3)试着用铃鼓为学过的歌曲伴奏。想一想哪首歌曲合适?选一首让大家唱,并有几个学生用铃鼓伴奏。

  三、结束部分:小结。

音乐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塔塔尔族的民歌,增进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及对我国多元化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养成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总结等方法分析歌曲,能够从音乐的速度、节奏、音色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塔塔尔民族的风俗习惯,掌握“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

  【难点】

  “三段体”音乐结构的特点在音乐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运用表演法导入:演唱新疆歌曲《玛依拉》《青春舞曲》。并设置问题:“这两首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出自哪个地方。”进而引入本节课内容学习一首塔塔尔族民歌——《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二)感受体验

  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轻快、活泼。

音乐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2、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附点音符、切分音及休止符演唱歌曲,并明确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作用:使歌曲更加明快,富有跳跃性。)

  3、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动作并进行表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在活动中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的的演唱歌曲并表演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附点音符、切分音节奏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电钢琴、歌曲挂图、月饼道具、红五角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听歌曲录音《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按节奏进教室。

  2、师生互唱问好歌。

  3、谜语:

  教师:同学们,相处这么多日子,我感受到咱班同学都可聪明了,今天我想出个谜语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猜出来?请听好:有圆有方,又甜又香;平时少见,中秋能吃上。(教师出示月饼道具)

  二、新授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是什么呀?

  Xxx

  月饼(eng),

  瞧,他是什么形状的呀?

  xx

  圆圆的

  他又是什么味道的呀?

  Xxxx

  甜又香啊

  看,老师把月饼的特点都加上节奏了,大家一起按节奏读一读

  xxxxx︳Xxxx‖

  月饼(eng)圆圆甜又香啊

  大家喜欢这个大月饼么?嗯。下面咱们一起玩个游戏,听着音乐按节奏传递这个大月饼,老师相信每位同学的表现一定都很棒,开始!

  2、范唱歌曲。

  教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今天梅子老师带来了一首和月饼有关的歌曲,大家想不想听呀?(想)歌曲的名字叫《爷爷为我打月饼》

  下面,请同学们坐姿端正,看谁能够独自认真聆听这首歌曲,并能说出这首歌曲中还唱出了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1)教师范唱歌曲

  提问:歌曲中唱到了谁?(爷爷)

  爷爷在干什么?(爷爷为我打月饼)

  爷爷是做什么的呀?(爷爷是个老红军啊)

  爷爷对我怎么样?(爷爷对我亲又亲啊)

  我又是怎么对待爷爷的呢?(我为爷爷唱歌谣)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献给爷爷一片心呀)

  (2)读歌词

  同学们,让我们用节奏的形式,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试着读一遍好么?

  出示节奏歌片(带歌词:引导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试着随琴唱旋律(及时纠错)教师:下面大家一起看大歌片中的歌曲旋律,听老师完整弹唱一遍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跟着我的弹唱对口型认真看谱子,并伸出右手的食指,为老师的演唱划拍子好吗?一拍一个小对勾。

  B/解决旋律难点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看:

  同音重复:是歌曲的特点,能让歌曲更活跃,更欢快。

  在这首歌曲旋律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以前见过的读谱知识:

  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在音符的后面,一拍半。

  四分休止符:空一拍

  八分休止符:空半拍

  切分音: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

  以上作用:使歌曲更加明快,富有跳跃感。

  反复跳跃记号:当乐谱出现重复时,在最后结尾处略有不同,在反复时跳过第一遍唱过的小房子,进入第二个不同的小房子里演唱,这就是反复跳跃记号。

  C/学生随琴唱旋律(学生视谱自学多遍,唱会为止)

  D/师生接龙演唱旋律

  E/师生接龙演奏旋律(放声唱)

  备注:特别是结尾处的低音和中音的区别。

  4、学生随琴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旋律

  4、完整演唱歌词谈感受(演唱情绪)

  三、歌曲拓展

  1、歌曲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这首歌曲是选自故事片《啊,摇篮》中的一个插曲,影片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红军小分队掩护保育院的孩子们由延安撤退,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的感人故事。在八月十五那天,炊事员老罗不顾伤势恶化,早早地为大伙准备月饼。不知情的孩子们调皮地缠着爷爷玩,罗爷爷强忍着伤痛,高兴地教大家打月饼,于是孩子们愉快地唱起了这首《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歌曲…

  2、提问:同学们,老红军罗爷爷为什么能够不顾自己伤势的恶化,坚持着为孩子们打月饼呢?

  (因为爱)是啊,他们虽然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千千万万的老红军,老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对!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时刻也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前辈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以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报效祖国。)

  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我相信,同学们的表现一定很棒。好,全体起立,用你最好的姿态和表情以及美妙的声音来演唱这首难忘的歌曲好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四、组织下课,布置任务

  教师:同学们,难忘的40分钟很快就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回家能把今天学到的歌曲唱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梅子老师期待着下次音乐课和大家见面,同学们下课。

音乐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学唱《叫我唱歌我唱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南京六合民歌“叫我唱歌我唱歌”,感受歌曲的地方色彩,以及对“劳动号子”的初步了解。

  2、学做音乐游戏:跳格子,将“re、fa、la”三个音符任意放入格内,在按不同顺序方向边唱边跳。

  3、用“sol、la、si”三个音,做“竖笛接龙”游戏。

  教学重点

  用“田间劳动”的过程,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教学难点

  创意采用“一领众唱,体验“劳动号子”的独特演唱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学生拍手律动走进教室,用钢琴进行师生问好。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动物,请你们看?(出示图画:小动物、鸡、鸟、蝴蝶等。)

  师:你们都喜欢哪些动物啊?能不能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并且老师准备一些乐器你们可以用这些乐器把动物的叫声模仿出来。(木鱼、三角铁、沙槌等)

  生:鸡:叽叽叽×××用木鱼敲击节奏。

  鸟:吱吱××三角铁敲击节奏。

  蜜蜂:嗡嗡嗡嗡××××沙槌敲击节奏。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大家都知道美好的生活从哪里来吗?

  生:

  师:对了,要靠劳动来创造的。

  二、导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观赏“隔上段”(让同学感受音乐情绪及劳动情景。)

  师: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歌词表现了什么情绪?

  生:活泼、有力。他们在干什么?

  师:下面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首我们南京六合民歌,这也是表现田间劳动过程的.歌曲。

  师:下面我们再跟着音乐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钢琴用啦哼来唱歌曲的旋律。

  生: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的钢琴轻轻声模唱歌词。看歌词,辨认歌曲中重复部分的变化。

  生:

  师:请同学们跟琴演唱,边唱边感受歌曲描写劳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

  师: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体验一下一领众唱及“劳动号子”的独特演唱效果。

  三、创编活动

  师:同学们可以集体创编插秧、抛秧、收割等动作。一边唱歌,一边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的能力,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强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四、音乐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跳格子的游戏,首先我将“re、fa、la”三个音符任意放入格内,再按不同的顺序和方向边唱边跳。

  生:

  五、竖笛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竖笛接龙”游戏,同学们先用竖笛把“sol、la、si”这三个音吹奏出来,然后老师某位同学吹“sol”下面一位吹“la”再下一位吹“si”。以此内推,争取大多数人都能参加。

  生:

  六、课堂小结

  通过《叫我唱歌我唱歌》这首歌曲的学习,发扬了爱劳动的好品质,体验了民歌的特点。通过创编活动、音乐游戏等内容不但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内容,还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气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

音乐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甜美的声音用充满爱的情感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

  【过程与方法】参与欣赏合唱感受艺术歌曲带来的美感,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简单的音乐语言评价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通过欣赏认识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用具

  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和相关的资料、录音机、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童话故事《白雪公主》

  提问:

  (1)《白雪公主》出自哪部童话集?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

  (2)同学们都知道德国有哪些的艺术家和诗人?

  (黑格尔、马克思、歌德、贝多芬、海涅、门德尔松……)

  2.词曲作者简介

  海涅:德国的诗人,他一生写有三千多首诗句,有一千多首被作曲家谱写成了曲子。

  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4岁从母学习钢琴;8岁学习作曲;9岁登台演奏钢琴;17岁发表作品《仲夏夜之梦》已属作品。1834年他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时,他阅读了海涅的抒情诗,灵感突现,迅速写下了这首被世人广泛传唱的名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二)新课教学

  1.配乐朗诵,强化歌词

  播放由双簧管演奏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教师示范,感受节拍

  (播放歌曲的伴奏,教师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歌曲的歌词其实是一首抒情小诗,出自诗人海涅之手,而生性浪漫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则为它谱上旋律,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美妙的歌曲吧!

  3.分步学唱

  (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用lu轻声模唱.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注意用演唱《回声》时的头声感觉。

  (2)学生控制音量。用lu模唱。

  (3)学生轻声随琴唱曲谱,教师可轻声附和,同时用手在空中划出旋律线,尤其注意几个音程跨度较大的地方(5到低音7;低音5到3)。如发现音准问题要及时纠正(第一和第二乐句的音均属大跳),可以采取分组模唱音程或手势的方法强化概念(在和三度音程中逐步递减过渡音或手势提示音高变化)。

  (4)学生熟练后,再次演唱曲谱。

  此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乐句比较,找出规律。尤其是起音和乐句结尾的特点(出示谱例幻灯片)。可以起到降低难度,同时训练学生观察力的作用。

  (5)学生随琴轻声演唱歌词。教师随时注意纠正。

  在歌词演唱中,一定要让学生认真感受词意,同时注意美声唱法的咬字位置。

  (6)学生随琴控制音量变化演唱。音量的变化正是与旋律的起伏、拍子的强弱完关结合。

  师:这首歌的弱起小节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提示学生划三角感受六八拍的起伏感,同时在第五拍吸气策六拍进入)

  看看哪几个乐句存在弱起小节?我们的气息、呼吸该怎么控翻呢?我们来试一试。

  (7)学生控制气息,注意弱起处的换气。练习演唱几个有代表性的乐句(第一乐句为例)。

  (8)学生常握正确的换气方法,演唱全曲。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中最有韵味的地方是哪里?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歌曲的韵味来(学生自由提出自己见解。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等表现要素的变化来演唱。)

  师:在这首歌中,我最喜欢的是几处倚音的运用。(教师演唱带有倚音与不带有倚音的歌曲,学生对比效果,感受歌曲中借音的润色作用,并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练习演唱。)

  (9)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喝全曲。

  师:关于这首歌我找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播放双簧管演奏的《乘着歌声的翅麟》、童声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女声独唱《乘着歌声的翅膀》

  师:怎么样,这首歌虽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歌曲的意境依然没变,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能不能用几个动作来表现一下这首歌带给你的感觉?我来播放音乐,大家可以随着音乐、跟若感觉自由地做动作。你可以独舞,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与你共舞。

  (反复播放歌曲范唱,教师带领学生用动作体脸6/8拍的摇摇感。结束后,教师揭示歌曲的节拍——6/8。)

  (三)巩固提高

  1.欣赏《致音乐》

  (1)播放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分析歌曲的结构。

  (2)作曲家生平及代表作品。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许多作品已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他的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第八交响曲》、《鳟鱼五重奏》等器乐曲,至今仍是世界音乐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然而,最能代表舒伯特艺术的还是他的六百余首歌曲,对于后人的影响也,被称为“歌曲”。最的歌曲有:《摇篮曲》、《小夜曲》、《圣母颂》、《魔王》、《野玫瑰》、《鳟鱼》,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3)再次听录音,哼唱歌曲,记熟主旋律。

  2.参与表现,课外延展——回归生活

  师:同学们的歌声太美了。我听得如痴如醉,能够听到你们这样的歌声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类好!这首歌让我们在歌声中飞到了梦中的乐园,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将你心中最向往的地方、最美好的愿望写下来,把歌声中的美凝固在纸上,做成风筝,放飞天空!

  播放歌曲,学生在事先准备的白纸风筝上作画。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让我们将共好的愿望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天空吧!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音乐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有节奏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初步感受“0嗒嗒”的节奏型。

  2、通过有表情地歌唱、说唱、创编表演等一系列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分析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3、通过歌曲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重点:

  用流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的后半拍起唱及一字多音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直入主题:(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对歌曲的兴趣。)

  师:同学们好!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吗?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请同学们仔细老师讲的是谁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以范唱的形式讲述故事,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歌曲,为本课教学做好前奏。)

  (板书课题:老鼠和大象)

  二、节奏游戏:

  2/4

  大象:(板书大象的节奏XX|XX|XX)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

  小老鼠:(板书老鼠的节奏:OOXX|XXXXX|XX)吱吱吱吱吱吱吱吱0||

  (1)学生模仿大象走路声音读节奏。

  (2)学生模仿小老鼠叫声,拍手读:“吱吱”

  (3)生做老鼠和大象配合读的游戏。按男、女分成两组,边做动作边读节奏。

  (将节奏与学生熟悉的声音、形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节奏形象化、枯燥的训练趣味化。)

  三、学习歌曲:(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逐一解决歌曲内容。)

  师:很大很大的大象被很小很小的老鼠戏弄了,真让人生气啊。不过,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一只猫收拾了小老鼠,帮助大象解决了问题。让我们再听一遍这个故事,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出示谱例,介绍拍号、速度、情绪。

  1、学唱第二段歌词:(引导学生了解说唱歌曲这种形式,并了解说唱歌曲要有一定的节奏做依据进行的。)

  [课件出示第二段歌词]

  (1)由学生自己说出第二段与一三段的不同,即一个唱一个说。师生共同举例说出几个说唱形式的歌曲。如:《双截棍》等。师:大家喜欢这种形式的歌曲吗?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表演方式?

  (2)小组讨论创编节奏,用带节奏的念白朗读。

  (3)统一节奏,鼓励学生突出声音力度的由弱到强变化,有表情带表演的说唱第二段歌词。

  2、聆听音乐,学唱第一段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大象的歌]

  [播放谱例课件]

  (1)老师弹琴,学生轻声哼唱。(哼唱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难点。)

  (2)师弹琴分句矫正,突破难点。

  强调:找出自己演唱困难的句子。

  难点突破:开头的后半拍起唱

  (3)随老师伴奏演唱一遍,根据个人情绪独自加入表演。(表演可以用声音、可以用身体。)

  (4)编创表演。(把学生自由发挥的表演引导的更生动自然。)

  3、自学第三段:

  (1)这段的旋律和第一段是一样的,由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小组自学第三段。

  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第三段唱的.不正确的地方。

  (突出音乐中“聆听”的作用。通过多次的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整体印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通过随音乐哼唱、难点单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歌唱和表演,既突破了难点,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巩固歌曲、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

  师:我们

  的故事讲完了,故事的主角小老鼠和大象的差别在哪呢?(小老鼠骄傲自大,而大象勤劳稳重。)

  1、分组分任务。

  学生自由结合成演唱组、朗读组,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大象和猫用歌唱的方式、小老鼠用朗读的方式。)

  2、分组展示。学生评议。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故事中的形象特点,根据形象特点创编个性化的动作,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创造力,激发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象大象一样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你发现了吗?你能举出具有这种美好品质的人吗?(环卫工人、老师、妈妈等)这些人都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然而象小老鼠这样的人总是嘲笑别人的缺点,其实,在自己的身上也有不少的缺点,最后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场。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好好发扬自己的优点,多为别人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样我们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的愉快!你们说是吗?

  (将故事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提高学生对音乐、对美的鉴赏能力)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搜集一至两首说唱形式的歌曲。互相交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七、听音乐出教室。

音乐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学习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理解歌曲内容,学习小树叶勇敢的`精神。

  活动准备:小树叶、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导入

  教师播放《小树叶》音乐,带领幼儿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2.学习歌曲

  (1)完整欣赏歌曲

  (2)提问幼儿,歌曲讲的一件什么事情。

  (3)教师演唱歌曲

  (4)幼儿跟唱

  (5)幼儿学习用不同形式进行演唱。

  ①分组对唱

  ②男女对唱

  ③领唱

  ④歌表演

  活动延伸

  制作树叶书签

音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欢快、愉悦的情绪演唱歌曲《动物说话》。在听、唱、赏、演、创的形式中,进行音乐实践体验。

  2、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的创编,声势练习,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模仿动物语言,进行音乐律动活动。通过教学要教育学生明白: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

  教材分析: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凤的创作歌曲,四二拍。歌曲结构简单、规整。歌曲旋律较为平和,与歌词结合紧密,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叫声,是一首适合表演的儿童歌曲,很有趣味性。

  教学重点:

  1、学习× × ∣ ×××∣∣的节奏型,准确运用歌曲中。

  2、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动物说话》,进行歌表演及声势练习。

  教学难点:

  声势练习与歌曲的协调统一。

  教具准备:

  琴、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发声练习曲《小动物唱歌》。

  二、引出歌曲《动物说话》

  1、初听歌曲,听歌曲中有哪些小动物?

  2、学生说出小动物,引出节奏练习× × ∣ ×××∣∣。

  按节奏练习小动物的叫声并模仿小动物。

  3、再听歌曲,感受小动物欢快的情绪。要求学生边听边对口型学唱歌曲。

  三、按节奏读歌曲。后两段手拍节拍,口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

  齐唱歌曲,纠正音准,唱熟练正确。

  五、创编动作,请同学上台戴头饰表演唱。

  六、歌曲加入声势练习,练好间奏处的声势变化。

  七、小结下课。爱动物,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

  这节课我们与许多小动物交上了朋友,我们用歌声和它们交流,在生活中要保护它们,和动物交朋友。

【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设计09-10

音乐单元教学设计05-22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1-17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9-10

音乐课教学设计11-27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0-11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11-20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5篇)11-20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10-20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