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1 09:59: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描绘祖国春光那诗的抒情笔调和优美语言,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赏析“绘春”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

  学会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四、教具准备:

  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暖花开,大自然呈现出一派喜人的生机,在这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人也变得富有活力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文。

  传授新课:

  (一)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部分来写?(指名答)

  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2、指名读第二段,问: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

  3、师范读第三段,问:这一节写什么?(春草)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可爱?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4、女生齐读春花图。问:这一段抓住春花的哪些特点来写?

  5、指名读春风图。

  师:朱自清先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把风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朱自清先生调动了哪一些感官?请你具体举例分析。(分组讨论)。

  6、男生读“春雨图”。作者在写春雨时主要抓住什么来写?除了写雨外,这一段还写了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顺序怎样?

  7、齐读“迎春图”。人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师小结:刚才我们赏析了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观察全面细致,构思精巧,抓住景物特征,情景交融,语言生动优美,更深刻体会了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赏析文章第三部分。

  1、齐读。

  2、问:本节共有几句话?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句,比喻,拟人)

  (四)小结本文写作特色。(生讨论后归纳)

  1、细致地观察,生动地描绘。

  2、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

  3、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4、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五)课外拓展:

  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机样绚丽多姿,生机勃勃,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家乡的景物,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如花、草、雨等),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盼春:来了……近了

  总绘:春回大地

  春草:钻、嫩、绿

  春绘春细绘春花:树上——树下

  春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雨形、雨景

  迎春:出来、舒活

  颂春:新、美、力

《春》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编排课文,其中第三单元是自然生活,开篇就是《春》。它的教学,起着为第三单元开好头的作用。据此,我将本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披文入情,训练朗读,学习品味欣赏语言;通过学习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课文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 深远影响。如果按传统的“篇—段—句—词”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讲解课文,琐碎分析课文语言,就课文而讲课文,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分散课文教学的目标,使课堂变“死”,再优美的课文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益处。教师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借鉴了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系列活动,以“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合作探究”为重点,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目的。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理念如下所述:

  1、“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愿意跟教师的节奏去学习。这种活动形式一改传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师生实现平等,有利于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达,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极大的帮助;

  2、语言品味欣赏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难度,因为初一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语感不强,分析和把握语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师讲解代替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分析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感知;

  3、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学生组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并上交一份“小组夺宝成果”作为作业上交。组与组之间竞争谁的“宝石”多,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力争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启发式,具体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叙述。

  三、教学过程

  鉴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课文,讲“推敲”和王安石改“绿”的典故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宣布“夺宝奇兵”活动规则与安排。

  1、 导入本课。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出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战士,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有着铮铮铁骨;学识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学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巨擘,‘美文’的创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战士、学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今天,我们来学这一篇《春》。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语言世界,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大约用时5分钟)。

  2、 听朗读,讲有关语言文字“炼字”典故。接着上一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教师可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用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的意境。

  读完后,趁学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抛出问题“作家是用什么来优美地传达春天的美的?”教师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不给出结论,先讲两个故事:贾岛“推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故事。学生则会得出结论: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再问学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的吗?(大约用时15分)。

  3、 教师示范分析例句,为学生提供语言品味的范例。教师出示一 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学生回答: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大意如此)。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些感觉?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问:“偷偷地”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小草吗?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可否改为“嫩的”、“绿的”?可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的品味分析,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学生朗读出小草可爱的情态。(大约用时15分钟)。

  4、 安排“夺宝奇兵”活动。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师再启发“其实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一句是一颗语言‘宝石’的话,那《春》就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今天我们就到这座宝库中去探寻‘语言宝石’,看谁找的宝石最多、最耀眼。我们这次活动就是‘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活动。下面宣布此次活动的规则:(1)自由组队:三人至五人为一队,并为小队命名,组内人人平等,可自由发言,推举一人为陈述人;(2)充分借助各种资料,或利用各种途径来寻宝,但拒绝抄袭;(3)时间限制:自本课结束后开始,时间一天,明天语文课截止;(4)成果形式:可通过文章、图表、课文批注形式来展示宝石,形式不拘,欢迎创新的形式;(5)如果找的不是宝石,而是宝石上的瑕疵,即语言不当的地方,也欢迎提出。” (大约用时5分钟)。

  5、学生分别组队,已经组好队的则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本节课在学生组队与协商的气氛中结束。(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交流“夺宝”成果,“宝石”展览,评选“宝石之最”,提出运用语言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1、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寻宝”情况,着重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刻学生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大约用时5分钟)。

  2、各组指定一人陈述“寻宝”情况,并在展板上(一块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览本组的“寻宝”成果,接受同学的检阅。每组限定2—3分钟,不得超时。每组其他成员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补充陈述。(大约用时30分钟)。

  3、评选“宝石之最”。在每组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可简明地总评一下,侧重于表扬学生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人发一颗红五角星,在展板的“寻宝成果”上投票。根据投票情况,评出最耀眼的“宝石”和“最佳团队”。(大约用时5分钟)。

  4、披文入情,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大约用时3分钟)。

  5、提出语言运用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业: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做一个美的欣赏者、传播者、创造者。(大约用时2分钟)。

  最后本节课在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设计经过两节课的实践,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这几点上(也许还不只这几点,有些是现在难以预料的):1、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增加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第二天学生大部分就能背诵全文),还对本单元其它课文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明白了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方法,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以前学生光知道文章写得好,却不明白好在何处,现在学生都能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和品味。语言的大门已经被学生打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无比的语言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和品味;3、学生组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探究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初步锻炼,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以至于这几天学生碰面打招呼都说“你找了几颗宝石”。我也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4、针对本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有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的极为到位。下面试举几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课文第一节)

  ——学生分析:“盼望”连用,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来,先写春风与脚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夺人心魄。“脚步”拟人,仿佛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形象生动。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课文第六节)

  ——学生分析:“可别恼”,仿佛作者在与我们谈心,交流对春雨的认识。我感到非常亲切,一下子我也改变了对春雨的看法。烦人的春雨这时候也变得很可爱了。……

  看到这些流淌着学生创作热情的语言,谁不会为之高兴甚至欢呼呢?

  还有一些对课文的批评,也摘录几则:

  “……(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意见: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写成‘风一吹,一闪一闪的。’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意见:“却”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句与上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属于错误使用。应删掉。……

  面对这些不乏天真却很诚恳的语言,谁不为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喝彩?

  课上完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次活动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这次活动的成功,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想法:新课程标准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潮流的趋势。而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学生全体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所得”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我坚信: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越走越宽。

《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

  3.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习《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春”导诗

  1.师:同学们,在你的头脑中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师:这节课,咱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杜牧写的《江南春》(板书课题);

  3.读题

  师: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江南的春天

  师: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写

  小结学法:理解诗题,能帮助我们知道诗的主要内容(板书:解诗题)

  二、初读感知

  师:自古美景出江南,那一山一水,一楼一桥,都似巧夺天工、独具匠心。就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杜牧笔下的江南春景。

  自由朗读这首诗。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好了自己借助注释去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2.交流反馈

  ①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描情画景,字字千斤,咱们可得读准了。你来试试(抽生1),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有意见请举手。

  抽生2抽生3

  ②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在古代,很多诗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因此,诗歌往往读起来都是很有节奏的,怎样才能体现出节奏感呢?

  (抽生交流节奏并出示标有节奏的幻灯片)

  ③大家再来试试,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抽生读

  师范读

  (配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景美:

  (师)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正美!那么,杜牧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江南呢?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圈在古诗中)

  2.交流(拿学生的课文纸反馈)

  预设1.学生没有圈出“绿”和“红”,引导学生看“注释”,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老师哦

  预设2.你为什么要圈出“绿”和“红”?

  3.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这些景物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①比如:(出示课件)千里莺啼绿映红

  引导“莺”想画面:

  可从听觉、视觉、其他动物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②分四人小组合作想象画面

  要求:1.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2.交流讨论完成学习单,学习单上的画面机动增减

  3商量出最满意的画面让组里写字高手写在卡片上,完成了贴到黑板上。

  温馨提示:如果你想贴的画面已被其他组贴了,那你就不能贴了,只能另想其他画面,时间规定3分钟。

  4.看黑板上贴的画面,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5.采访小诗人,诗人来到你这,看到了什么?

  生答;来到你这,又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美景?

  理解“千里”。这“千里”是指“一千里”吗?虚指

  6.播放视频画面

  感受江南美景

  7.学生看画面读古诗

  整个江南,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傍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看着这样的春景,你的内心是?用你的声音读出你的'感受

  见到如此美景,诗人也是忍不住想要赞美一番(板书:赞美)

  配乐齐读

  8.小结学法:

  想象画面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板书:想画面)

  四、品读感悟诗情

  由小结“画面”引入

  这么多的画面,怎么三四句(大组)的画面这么少呢?

  请生交流,形成两大问题:

  一是为什么景物写得这么少?写法怎么变了?

  二是晴天怎么变成雨天了呢?

  三是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我们要先来了解诗人。

  3.(出示简介:杜牧,字牧之,因生活在渐渐没落的晚唐时期,所以从青年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国家的理想。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被称为“小杜”。)

  4.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在他眼中,江南除了那些秀丽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这些规模宏大的寺庙,那么为什么不说是“江南四百八十寺”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段历史。

  5.(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四百八十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6.借助这些资料(板书:借助资料)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板书: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的思想感情)。

  7.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8.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9.(师)是呀,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他的情隐含在烟雨中,这请抒发的非常含蓄、间接

  五、总结背诵:

  1、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那份浪漫的希冀,与作者再一次徜徉于千里江南万般情思中吧。

《春》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

  3、请学生说。(2—3名学生)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师过渡:谁来给大家读读,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整首诗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2)课件演示出示“旗”,生说说注意的地方,演示笔顺,师范写,生描红。师:生字我们会写了,字音我们也读准确了。配上音乐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读,进行比较,评价,读得不好的再读。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轻重、延长、停顿)

  2(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再读要求: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动笔写一写、记一记)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4、(反馈)学生交流。

  抓住:“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等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

  (一)学习第一行

  1)、指名回答:

  抓住“莺啼”“绿映红”,理解“千里”所描绘的范围之广。

  2)、师出示画面,引读第一句:在广阔的江南水乡,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桃红柳绿,处处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看到此景,你会不禁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你会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指2—3名学生),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3)、师引读:作者杜牧和我们一样,也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不禁吟诵起来:(——千里莺啼绿映红)。

  过渡:千里江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番绿意盎然的春景,还有人们临水而居的那一番惬意!从哪一行诗里读懂的?

  2、学习第二行

  1)、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2)指名说。抓住:“水村山郭”、“酒旗风”、

  34)、课件出示图片,师引读:置身于这依山临水、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小镇,你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你也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们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清幽雅致的小镇,诗人更是诗兴大发,吟道:(——水村山郭酒旗风)

  5)、过渡:江南的春日别有一番风味儿,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吗?同座位交流。

  指名说。

  (二)后两行

  1、师:提问,诗歌的`前两行写的是什么?(板书:江南美景)

  诗歌的后两行又写了什么呢?

  2、要了解这些,我们要了解什么呢?(南朝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总结)介绍背景资料:

  (1)(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他的诗或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忧国忧民)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3、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对当时唐朝的皇帝说什么?(生:希望建寺院保佑江山是不可能的;南朝早都灭亡了,我们唐朝还仿效他们,早晚也会灭亡;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速大唐王朝的灭亡??)

  4、是呀,所以当诗人看着烟雨朦朦中南朝遗留下来的座座寺庙,内心不禁担忧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5、诗人在担忧什么?(唐朝也会像南朝一样灭亡)

  (斗转星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板书:烟雨楼台)。

  6、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中的美,也读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8、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9、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1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古诗学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喜爱,与作者一同去欣赏吧。

  2、播放视频。(欣赏吟唱)

  3、在古代,很多诗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4、我们也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唱吧,(生同座位练唱)。

  5、指名唱,小老师领唱。

  五、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1、(游戏)出示诗意,寻找诗句。(男生、女生分别读诗意、诗句。齐读,背诵。)(巩固理解基础上,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师:同学们已经把这美好的江南春光深深地揉进我们的记忆里了。

  2、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古诗,在课下我们也要学习古诗,这就要我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师生小结古诗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读古诗:明意悟情。3)、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3、学法迁移。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会的方法课下学习更多的古诗。

  六、作业:

  1、默写《江南春》。

  2、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江南美景

  忧国忧民之情烟雨楼台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3、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

  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

  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

  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

  4、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

  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

  抖擞:振作,振奋。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五、研读与赏析:

  (一)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分析理解课文:

  (二)绘春——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二)赞春: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四、作业:

  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6

  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春》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③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④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4、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5、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

  1、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2、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3、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4、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阅读《春姐姐》认识“去、绿、鱼、曲”四个字。

  2、学习韵母ü,掌握其字形、读音,会读带四声的u。

  3、继续练习四声的读法。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ü的四声

  教学难点:ü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儿歌认生字

  1、 师: 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春姐姐》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已经认识好多字了,看看这首儿歌中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试着读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师领读 齐读 指名读

  2、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有五个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它们是谁呢?让我们掌握欢迎它们。(课件出示生字)

  试读、指名读 齐读,打乱顺序读 开火车读

  3、试用生字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三、中间休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在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休息一会儿,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你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跟着拍手,还可以到台上来跳舞。

  放音乐,学生自由休息。

  四、学习韵母u

  这首歌真好听,听完了歌,刚才认识的生字还记得吗?

  齐读生字,慢读体会发音时的`嘴形

  师讲解:这四个字发音时嘴形是一样,这和它们的拼音都有很大的关系,仔细观察这四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q后面也是ü,但ü碰到j、q、x,上面的两点就要被去掉了,但它的发音还是ü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ü

  师示范读ü

  讲解双唇成扁圆形,舌尖向前抵下齿背

  齐读 指名读

  师:四个小声调也赶来了,这样u就能唱出好听的歌,来试一试。

  试读 齐读 指名读 随机读 开火车读

  使学生充分掌握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

  五、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们读得真好

  谁如果能摘下神奇智慧果就会变得聪明无比,想不想来试试?注意你只有大声喊出智慧果的名字,才能把它摘下来,我们一起帮他喊吧!

  指名玩游戏

  (出示智慧树,指学生到前面先读后摘,其他同学跟着读)。

《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草图——草报

  花图——花争

  盼——绘{风图——风唱}——颂

  雨图——雨润

  迎图——人迎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天的新、美、力。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天的消息。天的脚步近了——赋予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草、花、风、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而迎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早之。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天是插花的能手”“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的诗文互相交流。

《春》教学设计11

  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难点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释词、熟读课文、初步分析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抖擞:振作,振奋。

  四、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

  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五、研读与赏析:(一)盼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分析理解课文:

  (二)绘春——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的“一切”说明什么?提示:没有一个例外。

  2、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提示: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提示:“偷偷”“钻”写情态。“嫩”写质地。“绿”写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

  4、为什么要写“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5、第4节段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提示:本段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先后写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联想到果实累累。下面写蜂飞蝶舞,也是衬托花儿的繁茂,花儿的香甜;野花“遍地是”,表明数量多,“杂样儿”,表明种类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惹人喜爱的景状。

  6、作者是怎样将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美妙感人的?提示:多种感官——嗅觉、听觉、触觉、视觉。

  7、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提示:“细”和“密”。

  8、“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提示: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9、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10、“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提示: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11、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三:赞春

  1、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

  2、“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赞美春天的?

  明确: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四、写作特点: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

  2、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来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感受。

  3、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五、作业: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如《春树图》、《春天来到校园》等。

  板书设计:春

  一、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描春: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范读视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教学工具:

  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1、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猜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吗?(杜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过度:《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了吗?关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老师适当补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起兵反对李唐统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此诗,正作于此时。

  三、初步朗读,走进文本

  (一)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板书课题)(拓展猜想: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写什么?感情应该是什么?)

  (二)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

  2、听视频范读,要求正音,注意停顿,掌握朗读节奏。(正音:烽、搔、胜、簪)

  3、齐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4、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

  5、看大屏幕自己练习后大家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四、个性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诗歌情感

  1、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

  预设: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拍摄时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河山到破败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对比反衬)

  对比诗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流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移情于物)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夸张)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五、《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清怀。(集体朗读下课)

《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春》教学设计14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而在“附录”中又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其中提出现当代和外国诗文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基于此认识,本课时笔者用平时收集的反映“春”这一主题的四首现代儿童诗(《春天来了》、《春雨》、《春风》、《春天在哪儿呀》),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融阅读赏析与诗歌创作于一体,开展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对“春”的“厚积薄发”。

  教学目标

  1.学习关于“春”的儿童诗四首,认识春天永远充满活力,春天是无处不在的。

  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反复诵读、感悟、记忆及尝试创作等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初步领悟学习儿童诗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学习儿童诗的兴趣,初步感受儿童诗的艺术美。

  教学过程:

  一、识春

  1.谈话激趣:

  师:春天是个花红柳绿的季节。曾记得王安石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闻名大江南北,而朱熹又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语道出春的真谛。而朱自清更以其艺术家特有的气息感受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读议《春天到了》

  (1)范读:

  《春天到了》

  小弟弟的门牙掉了/最近才长出来/他很高兴地说/妈!春天到了/花呀,虫呀/小草们都长出来了/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2)自由说说读读:你最爱读哪一句或哪几句?

  (3)全班重点赏读:连我的牙齿也长出来了!

  二、赏春

  师: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看,春雨来了,水花、伞花、心花都开了;春风来了,蝴蝶、蜜蜂、人们都在忙碌着。

  1. 出示:《春雨》

  谁来了?/使湖上的水花/一朵朵开得响亮亮的。

  谁来了?/使路上的伞花/一朵朵开得哈哈笑的。

  谁来了?/使老农夫们的心花/一朵朵开得甜蜜蜜的。

  出示:《春风》

  悄悄地流过来/柔柔地流过去/是一条蜜也似的河/

  小草真贪嘴/远远的就伸手要/扶桑花更馋嘴/把舌头舔得长又长。

  轻轻地流过来/甜甜地流过去/是一条酒也似的河/

  蝴蝶尝一口/醉得整天翩翩起舞/蜜蜂喝一口/乐得终日不停地哼歌。

  春风/是用明媚阳光酿成的蜜/是用花香鸟语酿成的酒,/来吧,大家快来饮一杯!

  2.小组学习

  (1)四人小组内合议选择一首诗歌学习。

  (2)说说可以如何学懂诗歌?

  讨论后归纳:读出特色、悟出真情、画出春色、比出春意。

  3、全班读议

  三、赞春

  师:沐浴着和风细雨,可仍有几个小弟弟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地找春天。你能告诉他们春天究竟在哪儿安家落户呀?

  1.出示:《春天在哪儿呀?》

  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顶着南风放长了线,/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迎接春天的歌声?

  燕子说:/

  麻雀说:/

  太阳说:/

  ……

  2.续写: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角色续写(如麻雀、青蛙等),绘画的同学可给自己的画题上诗句。

  3.学生创作,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4.成果展示。

  结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同学们,让我们闻着春天的气息,带着心中浓浓的春意,奏响人生的春之歌吧!

  课后反思:

  一、创设诗化情境,诱发“春之灵感”

  本课的四首现代儿童诗,语言通俗易懂,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赏心悦目。执教这一节课,锤炼自身的语言,创设一个如诗如画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显得尤其重要。在运用课件播放各种春光图的同时,笔者引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本课的导语,意在引导学生观其色,闻其声,进而能启其情,入其境,从而促使学生在这一派春意中迸发春的灵感。另外,笔者借助一些实质性的课堂评价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二月春风,吹出了鲜花朵朵,引来了彩蝶翩翩,剪出了杨柳依依,又酿制了杯杯美酒。让我们边读边品味,痛饮一杯春天的美酒。”而在学生独立创作时,笔者又特意为学生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乐声如行云流水,又如跳珠入盘,此情此景,学生文思泉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阅读实践,实现“厚积薄发”

  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这种持续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大量反复地阅读实践,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

  基于此认识,笔者想到现行的高年级教材中(春季)编入了大量的描写春光的诗文,而学生也已在平时背诵了大量的有关“春”这一主题的诗作。很显然,学生对于“春”的阅读可以算是有一定的积累的。但如何能做到有效积累,进而能“厚积薄发”呢?为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在执教这节课前,笔者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数量上作一定的充实与补充;而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把积累与各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诵、悟、画、比、写等多种形式,使记忆与理解、感悟、鉴赏、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课堂上,除保证必要的诵读和感悟外,又特意推荐给学生“比”的阅读方式,即:读了眼前的诗句,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与之有关的诗文,把两者对比着读读背背,也许会有更深的体会。这一阅读方式无疑架起了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学生记忆与理解的反复实践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有效积累。

  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自由创作,这一环节真正使“厚积”得以“薄发”。看,有学生展示:“燕子说:春天正在与我叙旧,难道你还没听见我们清脆的话语吗?”听,有学生朗诵:“麻雀说:春天正在孵化小鸟,难道你还没看见一只只小鸟正迎着春风破壳而出吗?”……此情此景,每一句字符都含春,每一个音符都是诗!

《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

  (一)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依据刚讲的五律节奏的方法)(幻灯片:注意读音和节奏)

  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春望》)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解释句子意思,然后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理解:

  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

  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溅惊,表达了亡国之悲,离恨之痛)

  (板书:感时,恨别)

  (二)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

  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

  明确:(直接原因)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板书:忧国之泪)

  (根本原因)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板书:思家之心)

  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三)让我齐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晚唐间战争带给像诗人一样普通人的这种无尽痛苦。

  (四)最后一句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搔”挠的意思,体现了面对国破,家散的一种无奈和忧愁。

  (指导朗读重读和情感,自由练几遍,找同学朗读,师读)

  (幻灯片)补充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避难北上安家于鄜州。756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一个“搔”字,蕴含了太多的情感,有作者想挽救时局的满腔热忱,也有当下战乱不乱的现状的无可奈何,这种忧愁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使年仅40出头的杜甫,已是满头白发。

  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体会一下作者这种忧国、思家的浓浓的忧愁,挠也挠不去的无奈与愤慨。

  (五)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首诗,题目《春望》,我们“望”到了什么?(景、情、人)(四人小组讨论,写一写,展示)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到能酬报国之志的诗人。

  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

  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望”为题眼,借国破河山之景,来表达忧国思亲,却无可奈何,充满愤慨的爱国诗人。(板书:借景抒情)

  (六)、拓展练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作业

  学习促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方法,人选一个身边的事物为景,写一段话来抒发一种情感。字数100字左右。

  八、板书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08-14

《春的消息》教学设计01-02

春教学反思05-05

《春》教学反思10-11

《春》教学反思10-02

武陵春教学反思11-01

春望教学反思11-28

《春》教学反思(15篇)11-04

《江南春》教学反思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