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31 14:59: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师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教师教学设计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教师教学设计2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 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教师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DV制作的基本要素。

  (2)认识剧本的基本架构及编剧四部曲。

  (3)理解剧本写作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DV编剧的基本架构及写作要求。

  (2)小组确定DV拍摄主题,编写剧本。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DV编剧的基本架构及四部曲。

  (2)明确剧本写作要求。

  2、难点

  (1)认识DV编剧的基本架构及四部曲。

  (2)明确剧本写作要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投影教室、PPT、视频素材、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主要了解了一下DV制作的选题类型,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编写剧本。第二环节:了解DV制作的基本要素

  师:要制作一部成功的DV短片就必须有好的剧本支撑,而写剧本前必须了解DV制作的基本要素。

  一、拍摄环境

  二、拍摄要为剪辑做准备

  三、从多个角度拍摄

  四、故事情节波动起伏,捕捉事件高潮

  五、围绕中心人物

  六、注重环境和细节

  第三环节:编剧的基本架构及四部曲

  师: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一部影片拍摄的蓝图,剧本定稿之后影片的基本构架也就定了下来。剧本质量的优劣对影片的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剧本的创作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例子:

  故事背景:传言某某学校经常发生灵异事件

  触发事件:某一次,小徐夜晚经过某间课室,看到了传说中的`鬼影事件发展:小徐第二次,第三次去那间课室寻找真相事件高潮:小徐抓到所谓的鬼影事件结束:虚惊一场

  故事结束:学校的灵异事件传言不攻自破编剧四部曲:第一步:选主题第二步:定基调第三步:题材选择第四步:结构布局:

  1、戏剧式布局

  2、散文式布局

  3、任务式结构

  4、剧情安排模式

  5、叙事模式第四环节:写作要求

  师:剧本只是作为影片的蓝本,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是影像而非文字。写剧本时,要避免以抽象的文字的思维去思考,而是以形象化的画面的思维去思考,写剧本过程中要能够在脑海中显现出一个个的电影画面,而受我们现有条件的限制,这些画面必须是我们能够将其拍摄出来的。 写作要求:

  1、剧本用语应力求明了。

  2、剧本写作应该是写动作而不是写状态。

  3、对白用语,应付合人物个性与剧情语境。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举例:麻辣隔壁第1集:因福得祸)

  师:每个小组自定主题,编写一个DV短片剧本,为拍摄做准备,在第九周星期五前完成。

  六、板书设计

  剧本的编写

  1、DV制作基本要素

  2、剧本架构、四部曲

  3、写作要求

  七、布置作业

  师:每个小组自定主题,编写一个DV短片剧本,为拍摄做准备,在第九周星期五前完成。

教师教学设计4

  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有锋回路转的感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让人有雨后晴天的清爽。而在一堂好课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正如李老师所讲教学设计之于课堂就如同建筑设计之于建筑,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我们以后的教学非常为之重要。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它对我们的教学意义重大,为了更好掌握它,下面来了解它的重要性: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学设计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学设计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设计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师教学设计5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校本培训计划,促进我校教师

  的专业成长,展现我校教师风采,特举办我校教师现场“教学设计”

  比赛。比赛宗旨在于提高我校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课标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组织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各学校教务主任

  教研组长

  三、参加对象

  1、全镇所有在岗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只选一科)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研员为组长。

  3、没有特殊原因不参加的教师,不得参与本学期内评优评先

  推荐。

  四、竞赛学科

  语文、数学

  、英语

  五、比赛时间

  各科教研员确定

  六、比赛内容

  以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为一组;

  由学科教研员随机抽取本学段本学期课本中某一内容(篇章)的一课时内容,赛前5分钟公布。

  七、比赛形式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除教科书外(教科书不得做标记)不得带任何资料。

  八、比赛要求

  现场教学设计时间为60分钟,请老师们在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比赛地点。比赛只允许带书写和绘图工具,不允许带书本、教参、教案等参考资料。

  九、教学设计要求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

  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课时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7、作业布置

  8、板书设计

  (二)教学设计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能按新课改

  的要求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

  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

  性。教学过程步骤清晰,对主要教学环节要求写清教师活动的内容与

  方式以及学生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设与应对策略。

  十一、评奖办法

  1、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奖。

  2、评审方法:学校邀请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师根据评审内容和标准对所有教学设计进行评比,比赛将综合考虑各学科参赛人数按语文组、数学、英语组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比例为20%、20%、30%。

  十二、活动要求

  1、各学校要加强对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要重视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实效。

  2、在岗教师要全员参加这次大赛活动,做到互相学习、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在职培训,通过这次活动促进全学校教师教学基

  本技能的提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赛者,需提前向中心学校办公室请假、备案。

  3、本次活动要和构建高效课堂结合起来,要和校本研训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学习结合起来,要和全学校教师的业务评价结合起来。

教师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读童话、编童话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通过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3、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用作文的意识

  教学重点

  激发编写愿望,围绕习作要求编写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编一编童话故事,当一回童话作家。

  二、写法点拨,具体指导。

  (点击课件,出示画面)

  1、大家看,这么多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他们吧。

  2、默读出示习作要求。

  思考:从习作要求中,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

  1)你选的是哪三位呢?

  2)他们会发生什么事呢?

  3)你打算通过这个故事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什么道理呢?。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板书童话四要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1)为了把童话编得更精彩,你还有什么秘诀要告诉大家呢?

  5、师小结:

  编故事时,为了把故事编得条理清楚,我们除了要想好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有几个小动物,在干什么事情之外,注意,还要按照事情发生的.一定顺序把事情说清楚,最好能说明一个道理哦(板:道理);最后,我们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下面我们就沿着这条思路去具体编,看谁编的故事别人最喜欢听。

  三、创编故事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议习作。

  1、佳作展示,师生共评。

  2、修改童话。

  五、作业:

  1、继续编写童话故事。

  2、把童话故事说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编写童话故事

  时间

  神奇地点有趣人物

  想想事件

  道理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教师教学设计7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教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下旬、募捐、水泵、筹集、吭声、颠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题“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我将引导他们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实现梦想的艰难与漫长,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梦想,并在梦想的指引推动下完成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对比:课件出示两组非洲缺水的图片和另一组有水的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图片内容(有水时会怎样,雨水充足时又会怎样),并谈谈感受,教师相机介绍有关非洲缺水的资料。

  2、再次出示: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指导朗读。

  师:是谁的梦想让非洲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样实现的?(3)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下旬 募捐 水泵 筹集 吭声 颠簸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三、走进课文,了解梦想。

  1、小瑞恩只有6岁,可他却为非洲人民打出了一口井,这可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小小的瑞恩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件伟大的事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原因,并说说哪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瑞恩的心?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找出文中有关瑞恩梦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知道非洲的孩子处境是这样的`艰难,水对他们是这样的重要,6岁的瑞恩才会有这样伟大的梦想。请大家与老师一起依次读好这三句话:

  师:于是刚一放学,他便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对妈妈说

  生:.“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师:在学校里,他下定决心对自己说

  生:“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师:当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有一台钻井机,凿井的速度就快多了”时,他声音很小,但很坚定地说

  生:“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4、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瑞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善良、有同情心、有爱心)

  四、研读课文,探究梦想实现的过程。

  1.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还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谈何容易?要想把梦想变为现实,那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梦想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是怎样实现的呢?

  生:筹集70元打一口井,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3.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呢?指名读。

  4.课件出示:瑞恩为攒够70元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师:他都做了哪些家务活呢?

  生:为地毯吸尘、擦窗子、捡松果、捡树枝、取得好成绩……

  师:除了这些,让我们设想一下,小瑞恩为了筹集这70元钱,还做了些什么呢?

  生:捡废纸、、捡塑料瓶、发传单、拖地……

  师:在这些事中,除了瑞恩自己的努力,还得到了谁的帮忙呢?他们为什么要帮助小瑞恩呢?

  生:爸爸、妈妈、爷爷、邻居,他们被瑞恩的行为感动了。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段,去体会瑞恩的辛苦。

  师:为了筹集这70元钱,其实瑞恩是从1月份开始做这些额外的家务活,他一直坚持到(4月下旬),也就是说,瑞恩整整坚持了4个月。在这4个月里,他放弃了玩的时间,放弃了玩的机会,遇到困难,瑞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

  生:.“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5、做了4个月的额外家务活,终于攒够了70元钱,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还没有)当他得知自己辛苦攒了4个月的钱只够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我们的瑞恩并没有放弃,于是他又有了梦想的第二步,那就是

  生:筹集20xx元。

  6、20xx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让瑞恩通过干活来攒够20xx元,实在是太难了。可是后来,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瑞恩居然就筹齐了打一口水井的钱。这是因为

  生:他还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支持。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

  生:(1)妈妈的朋友;

  (2)寄支票的好心人;

  (3)老师与班上同学;

  (4)还有爷爷、邻居和爸爸。

  师:他们又为什么帮助瑞恩?从他们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被感动了,感受到参与瑞恩梦想的人越来越多。

  7、师:当瑞恩得知人工凿井工作非常艰巨,而如果有一台钻井机速度就快多了时,小瑞恩又有了他梦想的第三步,那就是:

  生:筹钱买钻井机。

  师:我们猜测一下一台钻井机要多少钱呢?

  生:5000元,10000元……

  师:一台钻井机的价钱可能是5000,也可能是10000,甚至更多,但不管多少钱,我们的小瑞恩都会尽全力去实现他的梦想,从这儿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坚定执着,坚持不懈…...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瑞恩与工程师的对话,感受瑞恩的坚定执著。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生: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除了事情发展顺序,本文还按什么顺序来写呢、

  生;时间顺序。

  师: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1998年、4月下旬、20xx年7月......

  师: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故事更清楚明了,结构更为清晰,平常我们写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师:瑞恩的梦想感动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他才能迅速地筹集这20xx元,说明瑞恩的梦想成真靠的不单单是钱,更重要的是

  生: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8、从70元,到20xx元,再到买钻井机,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变大,难度也在加大,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用“越来……越”说一句话。

  生:筹集的钱越来越多,瑞恩的梦想实现起来困难也越来越大。

  生:被瑞恩感动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瑞恩梦想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五、感悟“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功的喜悦。

  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建成了。20xx年7月,瑞恩和爸爸妈妈坐着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2、说话练习。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井旁,看着清澈见底的井水,你会说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是瑞恩,我会说

  生:真是太好了,你们终于能喝上水了!

  师:如果我是瑞恩的父母,我会对瑞恩说

  生:瑞恩,你太棒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师:如果我是非洲安格鲁的孩子,我会对瑞恩说”

  生:瑞恩,谢谢你让我们喝上清澈的水,是你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3、课件出示: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1)齐读,想一想都有谁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生:瑞恩,瑞恩的父母,所有的非洲人民,他们被彼此感动着。

  (2)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体现在哪里?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多口井。

  (2)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还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3)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为了梦想而努力坚持不懈的人。课件出示两句名言,让学生在名人事迹的影响下,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小结、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1、梦想是助人成功的基石;梦想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梦想是勇往直前的源泉。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吧!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科及教材内容特点制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 学 过 程

  一、自为:

  1.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会求?

  二、共研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并填写表格。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4)提出问题:如果平行四边形很大,用数方格的方法麻烦,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5)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6)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并全班反馈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7)提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操作验证。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利用三角尺、剪刀,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完成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2)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5)小组讨论: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6)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得出:

  A.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B.拼成的长方形,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7)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8)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3.教学例1。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 m,高是4 m。它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答案。

  三、看书质疑

  1.判断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一定能剪拼一个长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

  (3)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实际上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 )

  2、填空

  3、练习十五第3题。

  4、选择题

  5、思考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直观,也很容易让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通过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想办法转变成我们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在这里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材料。

  在学生出现沿着高来剪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加一句:“为什么要沿着这条高来剪呢?”

  讲授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出示例题1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老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变式练习,多增加一条高,问学生能不能底乘高,引导出相对应的高才能相乘。

  自学部分可以增加学生看书时间,有不懂的马上提问解决。

  常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课堂最后提问,唤起学生的记忆,老师适当加以小结,巩固新知。

教师教学设计10

  今学期由于学校工作调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我终于可以专心教一门学科了,因为以前总是兼任别其他科目的教学,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无法顾及所教学科),希望能有一天只上一门课,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了。虽然对此充满希望,但我也知道一年级的教学工作不好教(以前我曾教过一年级的语文):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课堂上教学时要采取更多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在课下也有许多事情需要老师有耐心的去指导和帮助他。

  今年我所教的两个班总共有106人,学生多,而我又是从第二学期接手这两个班,,对孩子的性格和知识水平不了解,这是我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周我的主要任务便是要首先熟悉学生,了解情况。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我深知一年级的学习好坏不能决定学生以后的学习,但是一年级是打基础的时候,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每天上课前我都利用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事先有所准备,但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教学工作能尽快进入正轨。

教师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教师教学设计13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育,呵护稚嫩的童心健康成长外,怎样去调动这些顽性十足,又充满探索好奇心的孩子的积极与互动,除了采取多种方法教学外,课后的作业评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作业评语本着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作业评语的重要性应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而逐渐被认识。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作业中的评语的设计。

  “无声胜有声”——打造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作业,不仅是师生间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在作业中教师可以觉察到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从评语中学生也能领悟出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有信心和责任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的交流。尽可能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

  而把教师的评语搬上学生的作业本,就给师生的互动开启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学年我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刚开学时我不认识几个学生,有时认识也叫不出名字来,就在我为这个而焦急万分时,作业评语为我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如张子怡同学,刚开始我对她并不熟悉,一次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其质量比上一次要差得多,

教师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xx;(2)xxx;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x,

  得x,xx 得x,

  即x 、 合并同类项得x。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

  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教师教学设计15

  今天有幸参加了XX市小学英语教师阶段性培训,聆听了刘**老师讲解的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对于新任教师的我而言,这样的培训正是一场及时雨。

  刘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教学活动设计有以下几项要点:

  1.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即要利用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引导我们的教学。就拿英语教学来说,低年级的孩子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音标,面对不认识的单词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这时就需要英语老师鼓励孩子们利用学过的汉语拼音的某些拼读方式去试着拼读单词。随着拼读次数的逐渐增多,渐渐地学生自己就会从汉语拼音拼读方法中摸索出一套英语单词的拼读方法,再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心里也不会害怕了,同时这也对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

  2.学生的动机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中动机的定义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意愿,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他才能够明白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而这种动机的激发离不开老师的激励,比方说,上课时单纯的传授知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无知”一下,让学生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学生为了能够给老师“上课”而认真学习,努力思考,激发出了他们想要学的动机,知识的传授就变得有趣多了。

  3.学生认知的方法影响他将来的学习方法。学习中仅仅有动机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是由具体认知过渡到抽象认知,或者是由抽象认知过渡到具体认知,或者是两种方式交互进行,都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方式。

  4.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比较直接,认识事物时主要是通过感性认知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多用直观的、具体的方式来讲授课程,就英语学习来说,图片、声音及动画可以将抽象的单词、句法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挖教材,认真研究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争取让孩子们乐学、好学英语。

【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设计11-07

英语教师教学设计12-28

教师教学设计15篇11-29

教师教学设计(15篇)01-28

教师教学设计汇编15篇02-04

教师教学设计集合15篇02-05

教师教学设计合集15篇03-19

教师教学设计(集锦15篇)03-19

教师教学设计(集合15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