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4-09-15 18:21:1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桥教案模板集锦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桥教案模板集锦6篇

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

  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

桥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 攻天险)

  (二)、学习第三段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 ,但是 。他们 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学习第四段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 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 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 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 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10、 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 学生交流。

  12、 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

  13、 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 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 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 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第五段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桥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知识,并能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具体的桥。

  2、领略桥文化,提高语言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信息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桥”,凡是有关桥的诗、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故事及桥的分类,桥名的由来等,都可以参加活动。

  2、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或拜访桥梁专家。

  3、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由一人主持桥梁知识竞赛活动,教师任评委。

  活动过程:

  开场白:出示四幅风格不同的桥图片。真是一座桥,一处景致,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不变的是那些桥的风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桥”的世界,感受那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吧!

  第一轮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

  1、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是哪座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2、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哪座桥?(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3、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立交桥是哪座桥?(四元桥)

  4、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哪座桥?(山西晋祠鱼沼飞梁)

  5、最早的开关活动或大石桥是哪座桥?(广州潮州广济桥)

  6、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哪座桥?(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

  7、诗“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是写的在哪

  座桥上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卢沟桥七七事变)

  8、“一桥飞架南北,开堑变通途。”是描写的哪座长江大桥?(武汉)

  9、“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是描写的哪座桥?(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10、“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是写的哪座桥?(上海南浦大桥)

  11、电影《廊桥遗梦》就以哪座桥为背景,讲述一个浪漫而又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麦迪逊郡的桥”)

  12、请你说出一部与桥有关的`文学名著。

  第二轮桥文化积累题,必做题。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自己了解的中外名桥的名字,计时3分钟(对一个加5分)

  赵州桥、伦敦桥、阿尔托桥、布鲁克林大桥……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写出已知的桥的对联、诗句、成语、俗语,计时5分钟。(对一个加5分)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一个关于桥的故事,看谁讲得清楚生动。(每个故事片10分)

  第三轮

  每组一张白纸,组内和议,设计未来的桥。请其中一名同学介绍设计宗旨、所拟桥名的缘由等情况。(15分钟,根据创意给予评分,总分20分)

  小结,评出优胜组。

  写作训练

  请同学们以“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例文参考:

  桥·文人·文化

  赞山之险峻者,心中定有凌云壮志。

  观海之无崖者,心中已有广阔天地。

  得浮云于目者,必有淡薄名利之情。

  爱花之人,定赞花之妖娆;追鹰之人,心定慕起自由;慕桥之人,定向往桥之清闲。

  雨丝如弦,与月儿弹奏出伤感的音符,郑板桥忧愁的眼神在桥上徘徊。终于在朦胧的雨中,桥上穿来朦胧的低吟“鸡声毛店月,人际板桥霜”。

  血红的黄昏,映照在清澈的水中,一座座被夕阳染红的小桥沉睡在清闲里,乌鸦凄凉的一叫,打破了这种沉寂,落日的苍凉背影中,马致远低声吟唱“枯腾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尘笼罩着咸阳附近的独桥,一对对士兵加快了脚步无声无息的载入死亡。一个销售的身影站在一旁黯然神伤,眼里含着泪水。看着这些壮丁奔赴前线,知道是送死,却非去不可的悲凉像一根一根的银针一样,深深的刺伤了杜甫,于是《兵车行》都了一句话“尘埃不见咸阳桥”。

  ……

  康河上康桥的妩媚,蛟河上赵洲桥的华丽,永定河上泸沟桥的自然,西湖断桥的忧郁……

  时常想起这些桥的名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桥给了我清逸的心情。清逸中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去寻访这些早已被历史风化的桥梁,仅仅因为它们美丽?我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寻诗,寻找文化的历程,寻觅古代文人那褪色的青衫。童年时候我们自己把这些桥想象得过于完美,我们便利用这些桥梁返回远古,去感悟文人墨客的心境。

  桥与文人的魔力,竟然能把那些冷僻的角落,变成人们梦幻的对象。那是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艰难,它有着诉不尽的苦,无人倾听,只有默默的流泪。一滴,两滴……文人们便把这些泪珠,铭刻在心底,然后铭刻在桥上。

  这些桥,这些诗句,蕴涵着中华文化的见证。去走,去品,就像对那一部分文化的实地探访。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桥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搭建造型独特,构思新颖的桥。

  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建桥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建构桥所需要的各种建构材料及辅助材料。

  2、桥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赏各种桥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根据桥的不同造型如何应用已学过的建构技巧进行游戏。

  2、幼儿小组合作,利用辅助材料造桥。

  (1)幼儿自由选择伙伴。

  (2)小组展开讨论:准备造什么样的桥?需要些什么材料?

  3、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各种桥的造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大胆创新进行建构。

  4、桥梁展览会。

  (1)请幼儿为自己搭建的桥取个名字。

  (2)谁来当小小解说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桥。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影响了幼儿创造。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桥教案 篇6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范文07-13

【精选】桥教案集合六篇08-04

【热门】桥教案模板集锦六篇09-13

【推荐】桥教案模板集合9篇08-10

实用的桥教案模板汇编10篇10-14

桥教案范文汇总十篇07-04

【精华】桥教案范文锦集5篇08-07

【精品】桥教案集合七篇09-05

《桥》说课稿06-08

【必备】桥教案范文汇总七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