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案

时间:2025-01-11 13:20:59 教案 我要投稿

高山流水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山流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1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1.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晋国 奉命 抒情 坟墓 友谊

  心急如焚 如泣如诉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催人泪下

  一见如故 高山流水

  2.师: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师:课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板书)

  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

  1、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为什么这样说)

  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

  3、抽生读。

  4、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

  5、在第2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

  7、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二)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

  1、课文3、4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伯牙弹奏曲子时的景象,请用笔勾画。

  2、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和琴声相伴的那个傍晚,可以闭上眼想象当时的画面。

  3、抽生答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5~7段。

  1、自读5~7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2、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

  5、啧啧赞叹说明了什么,意味深长又表示什么?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赞的是什么?为什么赞叹?他是怎么赞叹的?真妙,妙在哪里?

  对,一个妙字就道出了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那意味深长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意味深长地说?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他又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些什么?子期又一次称赞伯牙的琴声,可以说伯牙弹得妙,子期赞得也妙。

  6、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评价,从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子期在肯定伯牙的琴声,谁再来再试试。

  7、齐读。

  8、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

  9、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和子期就这样成为知音。此时也许伯牙还会激动万分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10、是啊,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

  11、教师引读,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伯牙激动不已的心情。

  (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

  1、自读课文8~12段,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地方。

  2、生汇报。

  3、为什么让你感动。

  4、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5、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师:谁来读。

  师:我们听出来了,子期也许是短暂地离开,不是永别,谁再来读。

  师: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强调了

  师:为什么要强调。

  师:是呀,通过伯牙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他此时的痛苦,咱们再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理解。

  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自读13、14段。

  2、回顾总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边读边想知道了伯牙和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同时对知音这个词语也有了新的理解,知音也成了(生答)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学了课文后对高山流水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拓展延伸。

  是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高山流水》探究感悟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高山流水》探究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探究

  1、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次偶然相遇时,伯牙弹奏了《高山流水》,子期完全听懂了伯牙琴声中蕴涵的情感,两人相见恨晚,成为知音。

  感悟

  2、(1):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2):子期意味深长地俗话哦: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里紧扣7段中的一见如故,讲述了伯牙和子期因音乐而结为知己的过程。听到志在高山部分时,子期啧啧赞叹,听到志在流水部分时,子期又意味深长。

  3、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住伯牙的手。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理解伯牙的激动,一定要回扣第2段中的始终一句,从而才能更深地了解伯牙所说的知音难遇。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住伯牙的手。子期的两句话,令伯牙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理解伯牙的激动,一定要回扣第2段中的始终一句,从而才能更深地了解伯牙所说的知音难遇。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

高山流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边读边想象画面)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边读边体会情感)

  琴艺高超、一见如故、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师:孩子们,高山流水不仅是一种美景,也是一曲古筝曲的曲名,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想去了解一下吗。好,下面我们就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说。

  (你把长文读短了,把主要内容抓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2.师:从两个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

  他们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了——板书知音

  3.知音的意思是什么。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

  (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和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难觅知音

  (1)师:俞伯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里什么地方概括地介绍了俞伯牙。

  (生说)

  请孩子们自由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

  生:音乐家,琴艺高超。

  板书

  (2)师: ①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

  (3)体会朗读

  是啊,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真是曲高和寡呀。

  孩子们,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生读)

  过渡: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伯牙始终没有碰到过能听懂他音乐的人,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呀。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终于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巧遇知音

  师:请孩子们自读课文5――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用“—”把它勾画下来吧。

  (1)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

  (2)指导朗读,听懂音乐

  ①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

  子期为什么会啧啧赞叹呢。

  ②子期听了这琴声以后是怎么赞叹的。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③品味“感叹号”读

  这句话的句末用了“ 。”,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什么?(敬佩、赞叹)

  你们会怎样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抽生读)

  评价,他读得怎样。读出了磅礴的气势了吗。

  谁再来读一读。

  好,你来啧啧赞叹。

  ④想象画面读。

  a.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你说。

  (抽2-3个)哪些词让你产生这样的想象。

  (气势磅礴、挺拔雄伟)那孩子,带着你的想象再读一读。(老师从你的朗读中,仿佛也看见了那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真妙啊。)

  c.让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

  (齐读)

  d.通过我们的品读,读出了感叹号里饱含的惊喜,读出了语言文字蕴藏的画面。

  (3)伯牙听到子期这样的赞叹,有什么反应啊。(伯牙为什么那么惊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①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抽读。那你就来意味深长地读一读。

  2伯牙此时的音乐一定是优美、柔和的。请你静静聆听,一边听一边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被烟雾笼罩的江面宽广无边,犹如仙境一般。)(你是怎么看到的?)(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生读)

  3抽生读。 (孩子,就带着你的想象读一读。)

  师示范(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来说。)(自己在下面试试)

  ④表情朗读(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带上你的动作和表情)

  ⑤过渡:一曲高山流水让子期看到了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让子期还看到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⑥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啧啧赞叹道……(接读)让女同学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⑦过渡:这是他们一生中一次难忘的巧遇,那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了这一次巧遇呢。请看课文

  3、4自然段。

  生:8月15日中秋节的傍晚,伯牙做官出使途中,湖北汉阳江口。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

  师:就在这花好月圆之际,景色宜人之时,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于是携琴下船,弹起了他心里的歌。听——课件音乐

  (4)孩子们,你们听到的就是《高山流水》,听了有什么感受。(生说)师:当时的.人们也和你们一样,只觉得伯牙的琴声优美动听,可是钟子期却听出了琴声里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啧啧赞叹道——(生接)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意味深长地说——(生接)

  (5)激动

  ①引读。

  此时的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着子期的手,说——

  ②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激动)

  ③哪些词语能体现出他激动的心情。(生说)那孩子,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伯牙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吗。

  (生读)

  ④齐读。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伯牙的心情。(生读)

  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师:就这样,他们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

  3.痛失知音

  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可是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什么。……(默读课文第8段)

  ①他失约了吗。(没有)(是因病去世了)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抽生读(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听伯牙弹琴。)

  ②反问。他真的失约了吗。

  总结:是的,没有。

  他信守着诺言,即使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

  ③(齐读)此时的伯牙十分伤心,来到坟前失声痛哭,齐读——

  ④抓词句体会

  师:孩子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什么。

  那么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勾画出来,一边读一边体会吧。

  ⑤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⑥师:到底是怎样的琴声啊,让伯牙触景生情,摔琴绝弦。

  生: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师:他的琴声里在诉说着什么。

  你听。课件音乐?

  唯一的知音就这么走了。

  唯一的知音去世后仍要把坟墓葬在江边听他弹琴。

  ……

  可惜当他志在高山时,子期不能再对他说——

  当他志在流水时,子期也不能再对他说——

  于是————(齐读)

  师:通过朗读,你们体会到伯牙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这一站、一叹、一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

  咱们一起再来体会体会吧。

  ⑧总结:伯牙的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他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于是,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过渡:是的,朋友可以很多,但想觅得知音却是难上加难啊。

  伯牙阅人无数,也不过觅得一个知音—子期,现在这唯一的知音也走了,所以他——(摔碎瑶琴以谢知音)

  5.体会题目内涵。

  师:现在你觉得伯牙碎的仅仅是琴吗。

  生:不,还是他的心。

  师:是的,他的心碎了……孩子们,你现在对高山流水的意思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师:所以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弹琴。

  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啊。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

  孩子们,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五、积累好词佳句。

  孩子们,《高山流水》是一篇让人深受感动的文章,其中有不少的好词佳句,加上老师刚才送给大家的名言,请拿出你的笔记本,摘抄下去,好好积累一下。

  板书

  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

  1、 请画出钟子期赞赏伯牙所奏音乐之美 的句子,并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2、 请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自己朗读、标画、写体会,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5分钟可以吗?)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

  3、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欣赏图片感受高山的雄伟,江河的宽广。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子期赞叹的话,相机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 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五、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8——12自然段,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 子,找出其中一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4分钟后,比一比谁最棒。)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3、 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站、叹、摔”),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并谈自己的体会。

  (1、)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 时琴被摔得粉碎。

  (3、)“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六、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一、)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二、)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高山流水教案4

  ◆教材分析

  课文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俞伯牙因为失去知己而痛摔瑶琴的故事,说明了知音难寻,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友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搜集有关友谊的名言、古诗、故事等资料。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有朋友吗?能简单说说你和好朋友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吗?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好朋友的文章。板题:高山流水。

  3、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4、其实,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名曲。

  5、听完这首曲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6、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就隐藏在这段音乐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有生字的地方停一停,多读两遍,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词语,请生认读,相机正音。

  3、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相互交流分享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你能用哪些词语造句?

  5、生相互提醒书写要点。

  6、板写“磅礴”,生临写后评议。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请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3、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俞伯牙和钟子期。)(相机板书)

  4、简介伯牙和子期。

  5、你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学习1、2自然段,感悟知音难觅。

  1、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

  2、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一找。(琴艺高超)

  3、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4、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

  伯牙琴艺高超,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碰见过能听懂他音乐的人。

  5、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

  7、能通过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五、课堂小结:

  1、学会了本课生字词语。

  2、初步感悟了知音难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有关友谊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认读。

  2、请生分自然段轮读课文。

  3、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巧遇知音。

  1、伯牙始终没有碰到过能听懂他音乐的人,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呀!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终于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自读5—7自然段,勾画出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1)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

  (3)理解“啧啧赞叹”和“意味深长”。

  (4)哪一个字能道出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妙)

  4、指导朗读,读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5、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

  6、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7、想象:伯牙可能会怎么说?

  8、配乐齐读,感受。

  三、品读课文,凭吊知音。

  1、伯牙和子期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

  2、自读课文8—12自然段段,找一找让你最感动的地方,画一画,写批注。

  3、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

  4、预设:

  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

  “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1)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这琴声,伯牙在述说着什么呢?

  (2)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伯牙为何摔碎了它?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3)伯牙的琴碎了,但比琴更碎的是什么?——伯牙的心。

  5、好一曲如泣如诉的——高山流水,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延伸,提炼升华。

  1、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全文。(配乐)

  2、谈谈你的感受。

  3、交流课前搜集有关友谊的资料。

  4、师补充关于友谊的古诗句。

  5、 总结:朋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朋友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朋友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万丈豪情,朋友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激励劝慰。高山流水,知己的味道。愿同学们都能遇到自己的知音,并能珍惜你的知音,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继续搜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1、高山流水

  俞伯牙友谊长存钟子期

  抚琴遇知音一见如故

  摔琴悼知音催人泪下

  ◆教学反思

  略。

高山流水教案5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琴艺高超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读课题。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2、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3、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知音)你把长文读短了,把主要内容抓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板书:知音)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二段,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呢?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

  4、这一段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给始终换一个词语(一直)说明时间怎样?(很长)从这个词语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5、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6、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遇上了知音钟子期。

  2、巧遇知音

  师:默读课文57段,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把它勾画下来吧?

  (1)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感受到。

  (2)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能用它造个句吗?

  子期为什么啧啧赞叹呢?(因为琴声美)(琴声惟妙惟肖,所以会啧啧赞叹.)

  “真妙”妙在哪里?

  品味“感叹号”读

  这句话的句末用了“!”,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什么,(惊喜)你从感叹号里体会到了什么?(赞叹)

  你们会怎样读,表达这份惊喜,发出你的赞叹。你也来啧啧赞叹!(2个)

  想象画面读。

  a.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你说。(抽2-3个)哪些词让你产生这样的想象。想象着画面读一读。

  c.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听了同学们的赞叹,老师也想来赞叹一下,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d.通过大家的品读,读出了感叹号里饱含的惊喜,读出了语言文字蕴藏的画面。

  这让伯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找到了知音。

  (3)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点课件

  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

  抽读。你就来有味道地读读。

  此时的.音乐一定是优美、柔和,舒缓、动人的。同学们,你们看,你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被烟雾笼罩的汉阳江面宽广无边,犹如仙境一般。(范读)

  再抽读。把这种感觉送出来读。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过渡:一曲高山流水让子期看到了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让子期还看到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拓展想象

  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

  当伯牙抚琴而奏,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当伯牙又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流水时,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学生听师巡视

  师: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你仿佛看到什么?

  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

  师:仿着句子把它写下来。(学生边听边写)

  生: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

  师:你的体会太真切了,你也是伯牙的知音。你懂我。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弹一曲。

  师: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过渡:这是他们一生中一次难忘的巧遇,那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了这一次巧遇呢?请看课文3、4自然段。

  生:湖北汉阳江口。8月15日中秋节的傍晚,做官出使途中,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

  师:那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傍晚,来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读)

  课件

  师:缓缓地、轻轻地,来感受这样的傍晚。(读)

  师:就在这花好月圆之际,景色宜人之时,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更想不到一曲高山流水让他找到了知音。

  (4)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激动

  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让我们在读中去进一步体会吧!边读边勾画。生汇报

  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子期啊,您就是我的知音。

  你就是唯一听懂我音乐的人!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通过大家的表演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谁愿意来表演。

  4、痛失知音

  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请大家发挥想象,大胆想一想第二年的相会是如何的情景。

  (转)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读课件

  反问。他真的失约了吗?

  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

  抓词语体会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伯牙心中的悲痛?

  生回答

  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

  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悲痛欲绝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学生读)

  唯一的知音就这么走了。

  唯一的知音去世后仍要把坟墓葬在江边听他弹琴。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总结: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引读伯牙长叹道:(出示)修改反问句和诗歌

  同学们,当你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5、体会题目内涵。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在他们心间,也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

  板书

  19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高山流水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1.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晋国 奉命 抒情 坟墓 友谊

  心急如焚 如泣如诉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催人泪下

  一见如故 高山流水

  2.师: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师:课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板书)

  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

  1、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为什么这样说)

  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

  3、抽生读。

  4、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

  5、在第2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

  7、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二)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

  1、课文3、4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伯牙弹奏曲子时的景象,请用笔勾画。

  2、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和琴声相伴的那个傍晚,可以闭上眼想象当时的画面。

  3、抽生答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5~7段。

  1、自读5~7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2、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

  5、啧啧赞叹说明了什么,意味深长又表示什么?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赞的是什么?为什么赞叹?他是怎么赞叹的?真妙,妙在哪里?

  对,一个妙字就道出了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那意味深长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意味深长地说?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他又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些什么?子期又一次称赞伯牙的琴声,可以说伯牙弹得妙,子期赞得也妙。

  6、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评价,从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子期在肯定伯牙的琴声,谁再来再试试。

  7、齐读。

  8、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

  9、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和子期就这样成为知音。此时也许伯牙还会激动万分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10、是啊,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

  11、教师引读,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伯牙激动不已的心情。

  (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

  1、自读课文8~12段,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地方。

  2、生汇报。

  3、为什么让你感动。

  4、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5、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师:谁来读。

  师:我们听出来了,子期也许是短暂地离开,不是永别,谁再来读。

  师: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强调了

  师:为什么要强调。

  师:是呀,通过伯牙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他此时的痛苦,咱们再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理解。

  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自读13、14段。

  2、回顾总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边读边想知道了伯牙和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同时对知音这个词语也有了新的理解,知音也成了(生答)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学了课文后对高山流水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拓展延伸。

  是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高山流水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的音色、古琴的文雅深邃等风格特征。

(二)通过自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二)古琴深邃的历史文化。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

  1、山高水远,琴声袅袅,叙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配乐讲述伯牙钟子期的动人故事。学生的讲述更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欣赏音乐故事《流水》(课件资料),同时第一次欣赏到《流水》在琴声中感受故事。音乐故事气氛的升华。情景中感受音乐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3、一曲《高山流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音乐、走近古琴,来感受中华文人情致、感受——高山流水志家国。(出示课题)在这种气氛中进入课题。让学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入到主题就不会感到枯燥,而是追求一种意境!

  (二)正课1、欣赏由演奏家演奏的.《流水》全曲。(视频课件资料),其实是第二次欣赏《流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直接进入音乐。这一时刻从意境中过渡到直观的看演奏家演奏古琴,从而从故事中过渡到知识——古琴上来。

  2、古琴(视频课件资料)顺其自然的了解古琴不产生任何枯燥感觉。

  3、在《流水》的音乐中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古琴的知识与图片。畅谈古琴文化用《流水》音乐作陪衬,了解古琴文化始终音乐不断,气氛不变,既加深了《流水》的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象,又使了解古琴文化不显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这种文人情致的气氛。

  4、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是一座无尽的宝藏。xx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而《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锃亮如新。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名著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聆听这一段总结性言语其实是对学生们发言的一个概况性总结,这段文字特别的精湛,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及热爱本民族音乐的情绪,最后和《流水》的总结性文字相连,是为了点题。对本节课的正课做一个小结。

  (三)拓展与探究

  1、欣赏第3题中《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谈听后感。

  2、第4题中有关编钟和埙的资料搜集,欣赏编钟音乐及埙的视频音乐资料。欣赏、发言讨论、欣赏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传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四)总结一曲《流水》让我们结识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曲《流水》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古琴的渊源文化,从而又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作品,中华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去传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音乐要靠你们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

高山流水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琴曲《流水》的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中的绘景抒情。

  2、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及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古琴音乐在一个很大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审美意识。

  3、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流水》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体验音乐。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中绘景抒情的审美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用《广陵散》片断。

  一、 欣赏与体验

  1、聆听音乐《流水》

  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a、聆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用给音乐命题。(点题)

  b、作曲家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绘景象的?

  c、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古筝与古琴对比)

  2、师生合作归纳

  音乐具有绘景写意的审美功能。

  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模拟、表现自然界音响,以此引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达到绘景写意的目的。

  3、介绍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及部分古代乐器

  4、介绍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5、作品分段欣赏与分析

  (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

  6、完整欣赏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中的绘景抒情的特征。

  (它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形象描写了涓涓流动的山泉和小溪,刻画了洋洋流水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把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现象人格化了,实际上是人们崇高感情的升华,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二、讨论与探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音乐能否表现出具体的情景?

  三、总结与拓展

  1、总结:音乐是以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达作曲家及演奏人的思想情感。音乐能够把诸如快乐、安详、激动、悲伤、活泼、庄严等的情感传达给听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音乐能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像高山、流水。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没有文字那么确切。音乐表达的手段是“声”,所以,凡是描写有声的事物,比较能够写得像。(《百鸟朝凤》、《赛龙夺锦》)这些音乐称“描写音乐”。音乐还能够描写比“高山流水”更为复杂的事物。《十面埋伏》《图画展览会》等。但这些作品,听者都需要先知道内容,才能够把内容体会得具体。当你已经知道那些音乐的内容,又多少习惯音乐的表现方法,就能够听得出那些音乐中生动的形象了。

  2、“《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是否可以作为与地球以外的人勾通的一种语言呢?

  3、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高山流水教案9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教案】相关文章:

《高山流水》教案10-27

高中教案教案04-06

教案06-23

中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6-03

大班健康教案合理配餐教案12-15

《爱莲说》教案10-14

《泉城》教案06-21

分式的教案11-01

《an en in》教案09-06

《寓言》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