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寓言》教案 推荐度:
- 寓言的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寓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案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教案2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什么叫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散文或者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你们看过哪些寓言?……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二、白兔和月亮
(一)学生示范朗读
一个读前三段,另一个读后两段。其他同学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二)问题探讨
1、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得失之患。
2、概括情节发展中的两处转折。
板书:
心旷神怡
转折① 诸神赏赐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转折② 请求撤销
留下启迪
3、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白兔为什么要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课后练习题)——白兔从悟出了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4、寓言提到人类,含什么意味?
讽刺。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5、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难道一无所有、赤贫如洗才能自在吗?你怎么看?总结出寓意。
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什么的,可见不是泛指拥有,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样的拥有。那是诸神之王的慷慨赐予,其实白兔根本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不能泰然处之。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得失之患,拥有显赫的权势或财富,拥有者是紧张不安的。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寓言没有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而是说: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板书寓意)
6、白兔得到了月亮之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三)寓言的深层涵义
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务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对于美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一个占上风的认识,便是认为美的欣赏和利益计算是不相容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无厉害关系的快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总是计算利益,贪图占有,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广,能够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所以,审美和功利不仅是看事物的两种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同学们,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人生态度更好?审美呢,还是功利?……
寓言更深层的.涵义是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板书)
板书:
心旷神怡
转折① 诸神赏赐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转折② 请求撤销
留下启迪
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深层涵义: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这篇寓言旨在说明,对于事务的审美态度和功利态度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三、落难的王子
(一)自读课文
1、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2、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环视,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厄运能够使人坚强起来。
3、没有遭遇过厄运得人应该怎么培养坚韧的意志?
(二)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文中是怎样写他的脆弱的?——第一段。
2、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沦为奴隶,变成残废,行乞度日等,都极为凶险。也只有经历过这么多苦难,王子的话才最有说服力。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通过王子对别人的叹息,“我”对王子的灾难的叹息,衔接上别人对“我”的灾难的叹息,揭示了这样的叹息的普遍性及其没有道理。
(三)体验与反思:对待苦难的道理
1、苦难是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切不可怀侥幸的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而应该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
2、一旦遭遇苦难,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以有尊严的态度来承受。——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四、对比延伸
1、主题上,两则寓言都是谈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得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但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则寓言都是以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主人公的心里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总是经常遇到的,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好事,怎样对待坏事?生活中如何学会面对财富和不幸?
《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重点】
认知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俺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俺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知?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读准字音。
⑵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同学预习,老师指导。
4、同学汇报自学情况:
⑴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助。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方法是什么?
⑵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假如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寓言焦急盼望喘气总算白费一大截
⑵守株特兔窜出来撞树桩从此丢下锄头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俺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盼望焦急地自言自语终于一直筋疲力尽揠苗助长
⑵忽然窜出来撞死又肥又大乐滋滋地从此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俺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同学练读。
⑵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协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
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身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
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实际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越“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同学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竞赛
两组竞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誊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寓言》教案4
学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 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巩固训练: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2) 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寓言》教案5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寓言》教案6
目标:
1、愿意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 感受其丰富的趣味性。
2、尝试比较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 , 初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重点:
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难点:
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
解决策略:
1. 比较策略
2. 引导策略
3. 情境体验策略
工具材料:
1. 动画媒体<<小蛇的故事>>
2. 音乐 , 情境创设
3. 小蛇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流程:
一 . 理解故事 , 大胆表述
1、谜语引出故事:身体长长像根绳,走起路来扭啊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呢?
2、分三段欣赏故事
a. 欣赏第一段
提问:妈妈对小蛇说了什么
b. 欣赏第二段
提问:小蛇干了什么?
它吃东西的样子是怎样?
小蛇那么贪吃,你猜猜它后来会怎样?
c. 欣赏第三段
提问:小蛇怎么了?
它肚子痛是什么样子?
二 . 感受音乐 , 情感体验
1、听第一段音乐
提问:猜猜小蛇在干吗?
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2、听第二段音乐
提问: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那你猜猜这段音乐里,小蛇在干吗?
三、肢体表现 , 内在升华
1. 带上头饰,听音乐,表演小蛇。
2. 吃了那么多东西,肚子很难受,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变得舒服呢?
四 . 精彩结尾 , 感受趣味
在小蛇难受的时候,出现小蚂蚁在小蛇的鼻子上爬来爬去,小蛇忍不住了打了个喷嚏,这下肚子舒服了,最后小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寓言》教案7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
d.画笔和颜料;
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寓言》教案8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寓言》教案9
【教学要求】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 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 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⑵ 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 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 引导评议,齐读。
④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 指名读,评议。
⑦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 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 齐读第4节。
⑷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⑴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⑴ 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⑵ 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
看着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
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寓言》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 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 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 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 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 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 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 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了解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 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契其舟( )
二、 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 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 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 绍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 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范读正音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度其足 ( duó ) 吾望持度( dù ) 履 ( lǚ ) 遂 ( suì ) 宁( nìng )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主谓之见停顿)
而/置之其坐。(关联词前后的`停顿)
何不/试之以足?
3.老师再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四、合作翻译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在笔记本上抄写原文,抄一行空三行,字间距稍微大一点,学习时,便于整理记录。整理时间已用不同颜色的笔。
示例: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欲(且):想要,打算 。
履(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 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 老师巡回释疑。
D、 小组汇报
E、 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 操、持、取的意 义
(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 宁信度、无自信也
2.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 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3.反馈交流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 置之其坐 ( )
② 反归取之 ( )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① 置之市( )
②而忘操之( )
③何不 试之以足( )
(3)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4.复述故事,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5.学生整理翻译,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笔记。
五、质疑交流
1. 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理解文章寓意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明确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六、自主小结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我知道了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同时我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反馈练习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在笔记上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2.背诵这一则寓言。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韩非子》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寓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
2.学习第一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
2.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探究活动
召开一次古代寓言故事会。
1.讲故事,明事理。
2.学习文言文。
3.根据故事,想象意境,绘制图画,帮助理解。
《寓言》教案1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寓言》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初读《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集》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伊索寓言集》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集》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选读读《伊索寓言集》中的几则寓言故事。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翻开《伊索寓言集》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2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5、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制定读书习惯,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寓言》教案15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据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会积累等。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阅读中体会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时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注重教师的引导,用朗读法、品读法、分析法、质疑法等品读作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读什么、怎么读”。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导
1、激趣导入。学生讲自己读过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学生自读,归纳《伊索寓言》的特点。
故事:《小蟹与母蟹》《狼与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点:(主人公: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伊索寓言》的结构特点: 先讲故事再讲寓意
二、品读作品,掌握方法
1.品析形象; 2.了解手法; 3.归纳寓意; 4.学会设疑。
【《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寓言的教案03-12
《人生寓言》教案11-23
《寓言》说课稿10-18
寓言故事说课稿07-13
高中教案教案04-06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07-23
伊索寓言读后感02-04
伊索寓言读后感09-05
【精选】《伊索寓言》读后感07-14
《伊索寓言》读后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