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力教案

时间:2024-11-25 13:39:0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力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力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力教案

高中力教案1

  一、预习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通过探究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了解生活中的摩擦现象,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摩擦问题

  二、导学流程

  活动一:

  1.用手在桌子上用力压,并向前滑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2.思考: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后,为什么能很快停下来?手上有油时,为什么不容易握住玻璃?

  活动二:

  1.做图8-26实验,你感到需要用拉力来维持木块的运动吗?

  2.叫滑动摩擦力

  活动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测:你认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对接触面压力的'大小都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吗?

  3探究活动:

  (1)器材:木块、木板、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2)讨论:

  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如何改变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

  4.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压力的大小?

  5.怎样研究某种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阅读文中信息快递)

  (3)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

高中力教案2

  一、研究思路

  1.筛选菌株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____肥,但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____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合成______。

  (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______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______、pH等),同时______或______其他微生物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________的微生物生长,同时______或______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2.统计菌落数目

  (1)常用来统计样品中______数目的方法是________。即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________。通过统计平板上的________,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

  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________来表示。

  (2)____________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3)细菌的数目还可以通过______法来测定。例如,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可将________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到________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____色,可以根据培养基上________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3.设置对照

  (1)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________。

  (2)对照实验是指除了________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______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实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对实验方案,所需仪器、材料,用具和药品,具体的________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关于土壤中某样品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土壤取样

  土壤中的微生物70%~90%是_____,绝大多数分布在距地表______的近____性土壤中。

  2.样品的稀释

  样品的________将直接影响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目。通常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________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____________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第一次实验时,可将稀释范围放宽一点,以保证能从中选择出适于计数的平板。

  3.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______和培养______。细菌一般在30~37℃的温度下培养1~2d,放线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5~7d,而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____________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____________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温度及培养时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菌落的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思考: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为什么?

  三、操作提示

  1.无菌操作

  2.做好标记

  3.制定计划

  四、对分离得到的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

  1.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______将尿素分解成了____。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______,pH______。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____的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2.在以______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指示剂。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____,说明该种细菌能够________。

  答案:一、1.氮氨脲酶(1)菌株温度抑制阻止(2)特定种类抑制阻止

  2.(1)活菌稀释涂布平板法一个活菌菌落数30~300低菌落数(2)显微镜直接计数(3)滤膜已知体积伊红美蓝黑黑色菌落

  3.(1)非测试因素可信度(2)被测试相同

  二、实施步骤

  1.细菌3~8cm中

  2.稀释程度30~300 104、105、106

  3.温度时间菌落数目稳定培养时间不足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

  思考: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四、1.脲酶氨增强升高pH

  2.尿素酚红红分解尿素

  1.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标准培养基类型配制特点主要应用

  物理

  性质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多菌种分离,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少观察微生物的运动、鉴定菌种

  液体培养基不加入琼脂工业生产,连续培养

  化学

  组成合成培养基由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明确菌种分类、鉴定

  天然培养基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不明确工业生产

  目的

  用途鉴别培养基添加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剂菌种的鉴别

  选择培养基添加(或缺少)某种化学成分菌种的分离

  选择培养基配制时可添加某种化学成分,这里的“添加”是在基本培养基的培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配制固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时加入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水溶性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作为凝固剂。

  2.选择培养基

  一般来说,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如,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得到该菌。

  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的缺少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

  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均可以选择出目的微生物,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原则上只有目的微生物才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但实际上,微生物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是不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比较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此法是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由于此法计得的是活菌和死菌的总和,故又称为总菌计数法。此法的优点是直观、快速,但需要与血球计数板配套使用,且计数随机性大,所以对菌体数量不能做出较为宏观、全面的反映。

  平板菌落计数法通常做梯度稀释,所以计数的线性范围大。由于是菌悬液涂布,所以比较均匀,能较好地反映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好,是经典的计数方法。但需要平板上长出菌落一段时间后才能计数,因此速度慢是最大的缺点。

  4.在土壤中采集菌样的方法与要点

  由于在土壤中几乎可找到任何微生物,所以土壤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土壤采样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机物含量高,土质较肥,一般在其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反之微生物数量较少。

  (2)采土的深度:土壤的深度不同,其通气、养分和水分的分布情况也不同。表层的土壤直接受日光曝晒,故较干燥,微生物也不易大量繁殖。在离地面5~20cm处的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最高。

  (3)植被情况:植被的种类与微生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冬天灌水的水稻田土壤中,真菌分布得较多。

  (4)采土的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宜。这时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和温度都较适宜,微生物的数量也最多。采土时尤其应注意土壤的含水量,水分过多会造成厌氧环境,不利于放线菌的生长繁殖。真菌虽需要较高的相对湿度,但基质中的水分却不宜过多。因此要避免在雨季采集土样。此外,土壤的pH也应适当注意,细菌和放线菌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居多,而真菌则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较丰富。

  (5)采土方法:选择好适当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取5~20cm处的土样几十克,盛入事先灭过菌的防水纸袋内,并在上面记录采土时间、地点和植被等情况。

  5.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1)设置重复组。实验要有足够的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结论更有说服力与准确性。如该实验中,可在每个稀释度下设置3个选择培养基平板;计数时在同一稀释度下,至少对3个平板进行重复计数,求平均值。这样也可以为实验是否成功提供参考,如重复组结果不一致,则意味着操作有误,需要重新实验。

  (2)设置对照。对照的设置也会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如在该实验中,可在配制培养基时,准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两种,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在相同的稀释度下,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的。另外,要设置空白对照,即在培养基中不加土样,如果空白对照的培养基上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

  题型一选择培养基的特点与应用

  (2009上海高考)氯苯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因其不易降解,会污染环境。某研究小组依照下列实验方案(图1)筛选出能高效降解氯苯的微生物SP1菌。培养基配方如下表。

  图1

  培养基的组成

  液体培养基蛋白胨牛肉膏氯苯氯化钠硝酸铵无机盐(无碳)蒸馏水

  Ⅰ号10g5g5mg5g——1L

  Ⅱ号——50mg5g3g适量1L

  Ⅲ号——20~80mg5g3g适量1L

  (1)配制Ⅱ号固体培养基时,除添加Ⅱ号培养基成分外,还应添加1%的________。

  (2)培养基配制时,灭菌与调pH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用途上来说,Ⅰ号培养基和Ⅱ号培养基分别属于________培养基和________培养基。在Ⅱ号培养基中,为SP1菌提供氮源的成分是________。

  (4)在营养缺乏或环境恶劣时,SP1的菌体会变成一个圆形的休眠体,这种休眠体被称为________。

  (5)将SP1菌接种在含不同浓度氯苯的Ⅲ号培养液中培养,得到生长曲线(如图2)。从图2可知,SP1菌在________培养条件下最早停止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解析:(1)固体培养基必须含有适量的琼脂。(2)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灭菌。(3)Ⅰ号培养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菌株,属于通用培养基,Ⅱ号培养基是为了选择出SP1菌株,属于选择培养基,Ⅱ号培养基成分中含N物质为硝酸铵,则应由它为SP1菌株提供氮源。(4)在恶劣环境下一些菌体会形成芽孢休眠体,来度过不良环境。(5)SP1菌株是以氯苯为碳源,当氯苯消耗尽菌株因缺少碳源而不能继续生存,故氯苯含量越少,SP1菌株越早停止生长。

  答案:(1)琼脂(2)先调pH,后灭菌(3)通用选择硝酸铵(4)芽孢(5)20mgL-1氯苯碳源最早耗尽

  题型二测定细菌数量的原理与方法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A.涂布了1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2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虽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用3个平板的计数值求平均值。

  答案:D

  反思领悟: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在分析实验结果时,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结果差别过大,则意味着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题型三设计微生物的选择方案

  用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需要设置的对照是()。

  A.未接种的选择培养基B.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D.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

  解析:将菌液稀释相同的倍数,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目应明显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数目,因此,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为对照。对照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所以与选择培养基一样接种、培养。

  答案:C

  反思领悟: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作用是比照实验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扰,证明确实是所测试的条件引起相应的结果。

  1.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h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2.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B.伊红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C.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3.分析下面培养基的配方,回答下面的问题。

  KH2PO41.4g

  Na2HPO42.1g

  MgSO47H2O0.2g

  葡萄糖10.0g

  尿素1.0g

  琼脂15.0g

  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1)在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按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理由是培养基中含有________;该类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的纯化、________和________。

  (3)由于培养基中只有尿素一种______源,所以该培养基只能用于能够合成________的微生物的培养。用此培养基培养土壤浸出液能够从土壤中筛选出________细菌。

  (4)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并能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________培养基。

  4.(2011课标全国理综)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回答下列问题。

  (1)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和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说明该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________和________。无菌技术要求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________附近进行,以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1.D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h,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一组平板为代表进行计数。

  2.B大肠杆菌的代谢产物可与伊红美蓝结合,使菌落呈黑色,圆褐固氮菌能自行固氮,可用无氮培养基选择。

  3.解析:(1)碳源是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是提供氮元素的物质。所以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2)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培养基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了琼脂作凝固剂,常用于微生物的纯化、分离和计数。(3)绝大多数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所以此培养基对微生物有选择作用,选择对象是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

  答案:(1)葡萄糖尿素(2)固体凝固剂琼脂分离计数(3)氮脲酶分解尿素的(4)选择

  4.解析:(1)要获得分解原油的细菌,应选择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以保证这种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而其他细菌不能生存。此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纯化菌种常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在菌落周围的原油被分解而形成分解圈,分解圈越大,说明该菌株降解能力越强。

  (4)实验室灭菌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实验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的无菌区进行。

  答案:(1)原油选择(2)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3)强(4)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火焰

  高二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典型教案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典型教案分析”,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典型教案分析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疑难解答

  (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样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相对聚集,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

  (4)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在选择培养的条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适应这种营养条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浓缩”的作用。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班级: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

  【名言警句】读书改变命运,勤奋成就学业,态度决定一切.

  【学海导航】

  1、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2、能够对一些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操作

  【主干知识】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性、沸点、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选用过滤和结晶、蒸馏(或分馏)、纸上层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注意:不同的分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根据不同混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且有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

  (1)过滤:适用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注意点:

  【实验探究1】请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将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

  (2)结晶:适用于

  【实验探究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克,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3)萃取是指

  所用主要仪器,萃取剂要求一是,二是.常用萃取剂有。(酒精不能作为萃取剂)

  【实验探究3】

  溴水呈色,加CCl4振荡静置后,上层下层。碘水中加CCl4,振荡静置后,上层下层。

  (4)分液:适用于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探究4】如何分离CCl4和水的混合物?

  (5)蒸馏:蒸馏是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通常沸点需相差30℃以上)进行分离提纯的操作。其过程是:蒸馏分为蒸馏蒸馏等。

  【实验探究5】如何将含有Fe3+的自来水提纯?

  蒸馏操作注意事项

  (6)层析:适用于

  【实验探究6】红、蓝墨水混合物中的不同色的分离

  【课堂探究】

  例1.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选择的操作有(1)加适量H2SO4溶液;(2)加金属钠;(3)结晶;(4)加过量NaOH溶液;(5)加强热脱结晶水;(6)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2)(6)(3)B.(4)(6)(1)(3)C.(4)(6)(3)(5)D.(2)(6)(1)(3)(5)

  例2.下列溶剂能溶解单质碘和溴,但不能把碘和溴从碘水和溴水中提取出来的是

  A.苯B.汽油C.酒精D.四氯化碳

  【巩固练习】

  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一定要将答案写在表格里噢!

  1.欲将食盐固体与碘的混合物分开,最好的方法是

  A.溶解、过滤B.溶解、过滤、蒸发

  C.溶解、加AgNO3、过滤D.升华(碘加热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2.进行分液操作时,下列实验仪器一定不会用到的是()

  A锥形瓶B分液漏斗C烧杯D温度计

  3.不能从溴水中提取溴的试剂是()

  A.酒精B.汽油C.烧碱溶液D.四氯化碳

  4.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

  选项待提纯的物质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

  ANaCl(Na2CO3)盐酸-

  BCO2(CO)O2点燃

  CFe(Zn)稀硫酸过滤

  DCO2(HCl)NaOH溶液洗气

  5.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A.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铜

  B.盐酸硝酸银氯化钠硝酸钠

  C.氢氧化钠硫酸镁碳酸钠硫酸氢钠

  D.氯化钡硫酸钠氯化钙硝酸钙

  6.实验室用固态不纯氯化钠(含少量NH4HCO3和Na2SO4杂质)制取纯净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可供选用:①逐滴加入稀盐酸,调节pH值为5;②煮沸;③加蒸馏水溶解;④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⑤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⑥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⑦过滤。上述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应是()已知NH4HCO3加热生成NH3,H2O,CO2

  A.①②⑤⑥⑦③④B.③④⑥⑤⑦①②

  C.④③⑥⑤⑦①②D.④③⑤⑥⑦②①

  7.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B玻璃棒C蒸发皿D酒精灯

  8.已知丙酮通常是无色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小于1g/ml,沸点约为55℃

  要从水与丙酮的混合物中将丙酮分离出来,应选用()

  A蒸馏B分液C过滤D蒸发

  9.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圆底烧瓶、铁架台(带铁圈)、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纯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10.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方法正确的是()

  A.用过滤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

  B.用结晶法提纯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的KNO3

  C.用蒸馏法分离乙醇和苯酚(沸点为182℃)的混合物

  D.用加热法分离碘和氯化铵的混合物(NH4Cl加热分解生成NH3,HCl)

  11.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蒸馏(分馏)B过滤C.重结晶D.升华E.加热分解。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把选用的方法的标号填入括号内)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3)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4)除去固体碘中混有的砂子()

  12.要除去氢气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氯化氢和水蒸气,操作步骤最简便的是下列的()

  ①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②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③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④通过装有灼热氧化铜的玻璃管⑤通过装有P2O5的玻璃管⑥通过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A.②③①B.②③⑤C.③⑤D.⑥

  13.某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依次通入足量NaHCO3溶液和灼热CuO,气体的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的碱石灰,气体体积减小,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该气体组分判断正确的是()

  A.一定没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

  B.一定有N2,HCl和CO

  C.一定有N2,CO和HCl至少有1种

  D.一定有N2和CO,没有HCl

  计算题

  1、将3.22g芒硝(Na2SO410H2O)溶于水中,要使每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Na+,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多少g?

  2、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7L,质量为2.25g,求H2和CO的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学习重难点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一对一检查通关

  四、自主学习

  一、课题背景分析

  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它们能产生。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用处理服装面料等。

  二.基础知识

  (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

  阅读课本27页基础知识部分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状况?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其中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阅读课本课本28页相关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但并不和、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实验操作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梯度稀释→→。

  〖旁栏思考题〗取样的环境是怎样的,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选择的环境,如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等等。根据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旁栏思考题〗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提示: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一般应将纸埋于深约cm左右腐殖土壤中。

  (二)选择培养

  1.选择培养的目的:增加,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制备选择培养基:参照课本29页旁栏中的比例配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旁栏中的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

  ②这个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③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3、选择培养

  〖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三)梯度稀释

  按照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养后的培养基进行等比稀释101~107倍。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四)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1.制备培养基: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

  2.倒平板操作。

  3.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涂布到平板培养基上,30℃倒置培养,菌落周围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4.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参照课本刚果红染色法,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一般即为分解纤维素的菌落。)

  (五)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方法二:在时就加入刚果红。

  〖旁栏思考题〗这两种方法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高中力教案3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出摩擦力的概念。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高中力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难点: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

  卡片、棉线、铁架台、滑轮、潜水艇模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要求一名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提是什么?

  师: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提是不受力的物体,但现实中不存在这种物体,但还是有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和静止不动的物体,这样的物体受力又怎么样呢?

  比如: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匀速上升的潜水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进而引导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师:在上节课学习中已进一步了解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反过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引出二力平衡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二力平衡的概念

  [试一试]学生对四个场景进行受力分析:

  四个场景分别为“匀速上浮”的潜水艇和“缓缓降落”飞船,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电灯虽然受力性质不同,但处于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都称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教师提示:“平衡”概念应包括静平衡(静止)和动平衡(匀速直线运动)两方面。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想]两个力平衡,它的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怎样?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系于小车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课本P48图12.6-9),如右图。

  (1)步骤1:在线端上挂上钩码,作用在小车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看一看,在什么情况下小车处于平衡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不能平衡?(如下图)

  (2)步骤2: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使小车受到两上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小车能保持平衡吗?

  (3)教师提出问题: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小车能静止?学生讨论,进行归

  总结。

  [小结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八字口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巩固]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平衡力(这和前面讲过的物体的漂浮和悬浮相呼应)。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当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时,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就是一对非平衡力。

  3.生活物理社会

  让学生分析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平衡力。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当国旗匀速地上升时,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旗受到的重力和旗对地球的吸引力

  B、旗对绳的拉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C、旗受到的.重力和绳对旗的拉力

  D、旗对绳的拉力和旗受到的重力

  2、下列各图中,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拓展]

  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一定()

  A、保持静止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原来静止的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D、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49T2、3、4

  (六)板书设计

  二、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概念

  2.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高中力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七、作业

  习题5、6、7。

高中力教案6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高中力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

  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2、滑动摩擦力

  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

  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3、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

  数据 测力计读数 拉力方向 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方向

  1 静摩擦力1:

  2 静摩擦力2:

  3 最大静摩擦力:

  4 滑动摩擦力:

  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

  讨论答案:

  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大小等于重力mg。

  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

  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四)作业与思考

  习题: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思考题:

  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五)板书

  1、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

  3、小结(略)

高中力教案8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A、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A、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具准备:

  钢珠磁铁弹簧尺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写出下面力的作用效果:

  (1)拉面师傅把面团拉成了面条:

  (2)足球运动员踢足球:

  2、力的`三要素是:

  3、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二、合作探究

  (一)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1.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2.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3.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二)学生看课文,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1.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2.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中力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高中力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了解厚海绵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生将要和班里力气最大的男生大力士利用一根不锈钢棒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请二位运动员上场。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师]表面上是老师帮助了女同学,在男同学握的棒的一端事先涂上了润滑油。实际上是谁帮助了女同学呢?是摩擦力!可见摩擦力就在我们身边。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一长方体海绵,下端间隔镂空,在桌面上推,(分别演示向左推和向右推)底边显示出因受到摩擦阻力而倾斜。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n f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太棒了!现在老师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请同学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主意,大致归纳一下,比如垫毛巾和戴防滑手套基本上是一类,可以归纳成几类呢?同学们讨论。

  [生]我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增大摩擦时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减小摩擦时可以减小压力或使接触面更光滑,因此,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应该和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

  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生]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在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生]我们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多个,因此,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某一个因素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即用“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首先,在光滑的长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记下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分别将棉布和毛巾铺在木板上,再在棉布和毛巾上分别匀速拉动木块,记下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填入数据表格中。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越粗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生]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使用同一个木块的同一个面作接触面,用相同的速度拉动木块,保证了压力、接触面积等因素不变。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讲解:在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当压力是3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 N,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砝码,压力是4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 N.再在木块上加2个砝码,压力是5 N时,测出的摩擦力是 N.分析这组数据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生]答:因为木块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所以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因此改变物体的重力就改变了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木块、木块和一个砝码、木块和两个砝码的重力,也就测出了压力。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演示并解释:我们将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立放在同一块木板上,匀速拉动木块,测出的摩擦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我们的结论是:在接触面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是在“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物体相接触挤压时,实际接触部分的面积越大,其摩擦力也越大。而两者的实际接触面积只跟正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它们的表面接触面积无关。在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正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也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正压力相同时,改变物体间表面的接触面积,如将一块砖从竖放改为平放,由于正压力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实际接触面积,故摩擦力保持不变。如一块砖变成了半块砖,则正压力改变了,实际接触面也变了,那么滑动摩擦力也变了。

  说明:对于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由于要求物体匀速运动。又要用不同的速度拉动,实验难度大。实验效果很难观察,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学中可模糊化处理或放在课外探究。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归纳得很好,同学们再一起回忆一下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师]“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哪位同学能进一步说明哪些地方用了“转换法”?

  [生]实验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转换法”。通过测拉力来测摩擦力,还有通过测物体的重力来测压力。

  [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生]同一个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滚动时的摩擦力是,说明用滚动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师]同学们列举出了这么多减小摩擦的方法,也一定知道更多的增大摩擦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更多的摩擦的利用和防止的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回顾这节课哪些知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列举生活中应用摩擦的例子,说明哪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做法是为了减小摩擦,分别运用了增大摩擦或减小摩擦的哪种做法。

  五、板书设计

高中力教案11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

  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平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

  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参考设计:

  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课件展示)图片示例:

  图3-3-3

  课堂训练(课件展示)

  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

  答案:C

  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如果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图3-3-4

  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平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则静摩擦力也不变.

  答案:mg mg

  二、滑动摩擦力

  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习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课件展示:

  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钢—钢 0.25 钢—冰 0.02

  木—木 0.30 木头—冰 0.03

  木—金属 0.20 橡胶轮胎—路面(干) 0.71

  皮革—铸铁 0.28

  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课堂训练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

  (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课堂小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 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习”2、3.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

  (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

  (1)变力:0<F静≤Fmax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

  习题详解

  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设计点评

  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

高中力教案12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单位

  2.明确外力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4.认识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二、导学流程

  活动一:力是什么

  1.思考:我们以前是如何认识力的?能举几个有力存在的例子吗?

  2.观察图8-1,感受力的存在,可以自己亲身体会一下

  3.举两个物体对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例子、

  4.总结力的概念:称为力

  5.要有力的发生,就一定有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另一个是

  6.在图8-1中,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活动二:形变和弹力

  1.观察图8-2,总结:叫形变,叫弹性形变

  2.叫弹力,都属于弹力.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

  1.动手做图8-3、8-4实验,并总结:压塑料尺的力越大,塑料尺的弯曲程度就,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2.结论: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物体的形变就

  活动三:力的测量

  1.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2.观察图8-5中的`弹簧测力计,它是由构成,最大测量值是N,分度值是N

  3.图8-6中,是正确的,其余的错在哪里?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

  4.阅读文中的信息快递,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5.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并记下读数

  活动六:弹性势能

  1.观察图,体会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2.叫弹性势能,列举弹性势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力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难点

  常见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试管、酒精灯、乙烯塑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瓷器。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机合成材料.

  二、新课教学:

  一、有机化合物

  通过完成“活动与探究”的有关内容,归纳:

  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

  性质和反应有机物无机物

  溶解性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

  机溶剂有些溶于水,而不溶于

  有机溶剂

  耐热性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

  一般在400℃以下多数耐热,难熔化,

  熔点一般比较高

  可燃性多数可以燃烧多数不能燃烧

  电离性多数是非电解质多数是电解质

  化学反应

  一般比较复杂,副反应多,

  反应速率较慢一般比较简单,副反应少,

  反应速率较快

  2.有机物与有机高分子

  二、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

  2.合成材料的基本性质;

  演示[实验12-1]

  现象: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变成固体,再加热时又熔化。

  小结:(1)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塑性。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热固性。

  (2)强度大如锦纶绳(又称尼龙绳)用于制渔网、降落伞等。

  (3)电绝缘性好。

  (4)有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耐化学腐蚀、耐磨、耐热、耐油、不透水等性能。但有些高分子材料也有不耐高温、易燃、易老化,废弃后不易分解等缺点。

  3.三大合成材料:

  ①合成纤维棉花、羊毛、木材和草类的纤维都是天然纤维。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制成的是合成纤维。涤纶、锦纶、晴纶、丙纶、维纶和氯纶在合成纤维中被称为“六大纶”。它们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不缩水等优点,但它们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它们除了共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例如,锦纶可制衣料织品、降落伞绳、轮胎帘子线、缆绳和鱼网等。

  ②合成橡胶合成橡胶是制造飞机、军舰、汽车、拖拉机、收割机、医疗器械等所必需的'材料。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

  ③塑料塑料的品种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下表列出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名称性能用途

  聚乙烯耐水和大多数化学式剂,电绝缘性强,质轻,无毒。耐热性差,易老化

  可制包装薄膜、容器、管道、日用品、电绝缘材料、金属涂层

  聚氯乙烯耐化学性极好,耐水,电绝缘性优良,140℃开始分解放出氯化氢,热稳定性、耐光性差。

  制雨衣、台布、包装材料、农用薄膜、人造革、电线套层、管道和阀门等。

  聚丙烯机械强度好,电绝缘性好,耐化学腐蚀,质轻,无毒。耐油性差,低温发脆,易老化可制薄膜、日用品、管道、包装材料

  聚苯乙烯电绝缘性好,透光性好、耐水、耐化学腐蚀,无毒。室温下硬、脆,温度较高时变软,耐溶剂性差。

  可制高频绝缘材料,电视、雷达部件,医疗卫生用具,还可制成泡沫塑料用于防震、防湿、隔音包装垫材等

  聚甲基丙烯酸酯(有机玻璃)

  透光性好,质轻,耐水,耐酸、碱,抗霉,易加工。耐磨性较差,能溶于有机溶剂可制飞机、汽车用玻璃,光学仪器,医疗器械

  酚醛塑料

  (电木)

  绝缘性好,耐热,抗水可制电工器材、汽车部件、涂料、日常用品

  聚四氟乙烯(塑料王)

  耐低温、高温,耐化学腐蚀,耐溶剂性好,电绝缘性好。加工困难。

  可制电气、航空、化学、医药、冷冻等工业的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的制品。

  4、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讨论“使用塑料的利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5、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进展

  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三、小结

  1.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并不都是有机化合物。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化合物

  3.塑料和趁纤维和合成橡胶等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05页作业

  五、板书设计

  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材料。

  3.三大合成材料。

  4.白色污染与环境保护。

  5.有机合成材料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

高中力教案14

  1、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仪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J2152)、钩码(一盒)、平行四边形演示器

  教师操作:把演示器按事先选定的分力夹角和分力大小,调整位置和选配钩码个数;把汇力环上部连接的测力计由引力器拉引来调节角度,并还要调节拉引力距离,使汇力环悬空,目测与坐标盘同心;改变分力夹角,重做上边实验。

  实验结论:此时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合力的大小;分力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分力夹角趋于180度时合力趋近零。

  力的合成分解演示器:

  教师操作:用平行四边形演示器O点孔套在坐标盘中心杆上,调整平行四边形重合实验所形成四边形,用紧固螺帽压紧,学生可直观的在演示器上看出矢量作图。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平板测力计2只、刻度尺、量角器、铅笔、图钉3-5个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学生操作: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3)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到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测力计与板面平行。

  (2)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3)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5)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验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是F和F?符合即可。

  误差分析:

  (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弹簧秤本身的误差、读数误差、作图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和记录,两个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ΔF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要把θ取得太大。

  3、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实验仪器:力矩盘(J2124型)、方座支架(J1102型)、钩码(J2106M)、杠杆(J2119型)、测力计(J2104型)、三角板、直别针若干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平衡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力矩的概念。

  教师操作:

  (1)将力矩盘和一横杆安装在支架上,使盘可绕水平轴自由灵活地转动,调节盘面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在盘面上贴一张白纸。

  (2)取四根直别针,将四根细线固定在盘面上,固定的位置可任意选定,但相互间距离不可取得太小。

  (3)在三根细绳的末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钩码,第四根细绳挂上测力计,测力计的另一端挂在横杆上,使它对盘的拉力斜向上方。持力矩盘静止后,在白纸上标出各悬线的悬点(即直别针的位置)和悬线的方向,即作用在力矩盘上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标出力矩盘轴心的位置。

  (4)取下白纸,量出各力的力臂L的长度,将各力的大小F与对应的力臂值记在下面表格内(填写时应注明力矩M的正、负号,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反时针方向的力矩为正)。

  (5)改变各力的作用点和大小,重复以上的实验。

  注意事项:

  (1)实验时不应使力矩盘向后仰,否则悬线要与盘的下边沿发生摩擦,增大实验误差。为使力矩盘能灵活转动,必要时可在轴上加少许润滑油。

  (2)测力计的拉力不能向下,否则将会由于测力计本身所受的'重力而产生误差。测力计如果处于水平,弹簧和秤壳之间的摩擦也会影响结果。

  (3)有的力矩盘上画有一组同心圆,须注意只有受力方向与悬点所在的圆周相切时,圆半径才等于力臂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力臂只能通过从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来测量。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实验仪器: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测力计3个(J2104型)、细线、直尺和三角板、小铁环(直径为5毫米的螺母即可)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等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认识。

  教师操作:

  (1)将方木板平放在桌上,用图钉将白纸钉在板上。三条细线将三个测力计的挂钩系在小铁环上。

  (2)将小铁环放在方木板上,固定一个测力计,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另外两个测力计。平衡后,读出测力计上拉力的大小F1、F2、F3,并在纸上按一定的标度,用有向线段画出三个力F1、F2、F3。把这三个有向线段廷长,其延长线交于一点,说明这三个力是共点力。

  (3)去掉测力计和小铁环。沿力的作用线方向移动三个有向线段,使其始端交于一点O,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F1和F2的合力F12。比较F12和F3,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即它们的合力为零。由此可以得出F1、F2、F3的合力为零是物体平衡的条件,如果有更多的测力计,可以用细线将几个测力计与小铁环相连,照步骤2、3那样,画出这些作用在小铁环上的力F1、F2、F3、F4……,它们仍是共点力,其合力仍为零,从而得出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也是合力等于零。

  注意事项:

  (1)实验中所说的共点力是在同一平面内的,所以实验时应使各个力都与木板平行,且与木板的距离相等。

  (2)实验中方木板应处于水平位置,避免重力的影响,否则实验的误差会增大。

高中力教案15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学习目标:

  1.知道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总机械 能)越大;

  2.对单摆,应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定量计算;

  3.对水平的弹簧振子,应能定量地说明弹性势能与 动能的转化;

  4.知道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点及回复力的来源。

  学习重点:

  1.对简谐运动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具体分析。

  2.什么是阻尼振动。

  学习难点:

  1.关于简谐运动中能量的转化。

  知识链接:

  振幅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幅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的物理量。

  2.取一个单摆,将其摆球拉到一定高度后释放,观察它的单摆摆动,请你概括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振动的单摆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会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来源:

  一、简谐运 动的回复力

  1. 弹簧振子振动 时,回复力与位移是什么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

  2.特点:F=-Kx

  注:式中F为回复力;x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k是常数,对于弹簧振子,k是劲度系数,对于其它物体的简谐运动,k是别的常数;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总相反。

  3.简谐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谐运动的能量

  (1)水平弹簧振子在外力作用下把它拉伸,松手后所做的简谐运动。不计阻力。

  单摆的.摆球被拉伸到某一位置后所做的简谐运动;如下图甲、乙所示

  (B级)(2)试分析弹簧振子和单摆在振动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填入表格。

  A A O

  O O B

  B

  位移s

  速度v

  回复力F

  加速度a

  动能

  势能

  总能

  理论上可以证明,如果摩擦等阻力造成的损耗可以忽略,在弹簧振子运动的任意位置,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都是一定的,这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相一致。

  实际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能量损耗,所以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知识巩固:

  (B级)1.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 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 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B级)2.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每次经过同一位置时,都具有相同的( )

  A.加速度 B.速度 C.位移 D.动能

  (B级)3 .弹簧振子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在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的过程中( )

  A.振子所受的回复力逐渐增大 B.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

  C.振子的速率逐渐减小 D.弹簧的弹性势能逐渐减小

  (B级)4.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质点振动的频率为4

  B.质点振动的振幅为2cm

  C.在t=3s时刻,质点的速率最大

  D.在t=4s 时刻,质点所受的合力为零

  (C级)5.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如图,是该质点在 内的振动图象,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再过1s,该质点的位移为正的最大值

  B.再过2s,该质点的瞬时速度为零

  C.再过3s,该质点的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D.再过4s,该质点加速 度最大

  反思小结:

  11.3过关检测卡

  审核:高二物理组

  寄语: 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B级)1.一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其振动图象如图。由图可知,在t1和t2时刻,质点运动的( )

  A. 位移相同 B.回复力大小相同

  C.速度相同 D.加速度 相同

  (B级)2.一个在水平方向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是0.025s,当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运动,在0.17s时刻,振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正在向左做减速运动 B.正在向右做加速运动

  C.加速度正在减小 D.动能正在减小

【高中力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2-30

摩擦力教案02-17

高中教案教案04-06

高中椭圆教案11-10

有关力的教案范文锦集十篇04-20

高中集合教案11-14

高中体育教案05-27

高中足球教学教案11-30

《力》教学设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