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

时间:2024-08-14 13:48: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了凡四训》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凡四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过一个算命先生,这个先生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将来在县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学能考到第9名。结果第二年的考试中,果然如这位先生所料,考试的名次分毫不差。

  后来,这位先生又接连给他卜了几卦,每次都算对了。于是了凡请教此生的命运,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无子,半生无福。因为算命先生的话屡屡应验,所以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后,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和尚,和尚对他说,你虽然命中注定没有多少功名,也没有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周易》这本书就是用来趋吉避凶的,如果命运不能改变,那何来趋吉避凶?《诗经》里也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么宿命论的包袱,说谁谁就注定有福,谁就注定无福,这都是可以改变的',人的福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修行得来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幼年丧父,母亲让他放弃科举学习医术。一老者说他有当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读书,便读书考功名。经历了一些波折,时候未到时是不会成功的。全篇比较唯心,认为一切要从内心出发。后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觉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认为一切都是命数,个人只能积德行善,为自己积累福祉。让人细数自己的罪过忏悔。

  作者的号从学海变为了凡,因为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余生都在珍惜时间,去做好事,并发愿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贫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他又认为,做人必须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要改错,并且认为天下聪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这一点我也极为认同。人跟人之间的智商其实差距很小,我们更多的差距来源于认知和思考的不同,并且以绝大数人的努力程度来看还轮不到拼天赋。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例子,大部分应该都是以讹传讹胡编的,还好都劝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吧。

  有一点值得肯定: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了凡认为,对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对别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这在现代社会的风气里,不太可能流行起来。经济学中认为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就会推动社会变得更好,虽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以经济人的'利益为首。

  了凡举孔子的例子说明,人做善事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而要看长远的利弊。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韩愈说过:“如果想要劝人家一时,用嘴说就行了;如果要规劝百世的人,就要写成书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万一后人不读书怎么办吧,但是不对,不读书总有人会读,只要读了就会影响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响其他人。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朋友的推荐,春节休假期间除走亲访友外,拜读了白话「了凡四训」,感触很多,受益匪浅。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于七十岁高龄,回顾一生的总结,亲身经历,实践改造命运的精华。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经验;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实践来“现身说法”;读后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仿效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的的.确确是一本扣人心弦、净化人心、提升道德观念、不可多得的好书;大家学习了凡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积德,服务人群,如果说人人能够如此,国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5

  跟着学生的早读,大声的读了两遍《了凡四训》,薄薄的一本书,大约几千字吧,内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不信、不认可,到现在越想越觉得非常有道理,国学经典,果然名不虚传!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做的家训,以此训诫它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从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人们完全可以改造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一直觉得“天命”是很神秘的东西,作为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真的会有一种叫做“命”的东西,而且也不相信它的神奇,不相信所谓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完完整整的写了出来,淳淳告诫儿子,我就是这样把命运给改了的,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命也就改了。这太震撼了!说的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把“命”改了,这不是开玩笑吗?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也就是说袁了凡认为“命”是可以由自己来改变的,在天命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命运,改变命运。

  既然袁了凡也谈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命”一定是主观的哲学范畴,而不是客观的范畴,如果“命”是客观的,那一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是难以改变的,由此想来,尽管《了凡四训》中有很多看似神秘的东西,但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上,还是唯物主义的。

  袁了凡在告诫自己的孩子,多做善事,多积德,必有好命,做坏事,可能当时没有恶报,但是必然会殃及子孙后人,正如《易经》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也如佛家所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修己正身,多做善事,最终达到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每天都在追名逐利,可是有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心胸狭隘?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羞耻之心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即使有功名利禄降临,我们“德能配位”吗?

  正如文中所言,要改过,我们要有三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读此书,领悟精华,改变命运,自求多福!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道,也会惠及子孙后代。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6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7

  对于《了凡四训》这本书,自己接触不是一次两次了,也有多个版本的书籍,朋友赠送的,我也赠送不少友人。之前还有朋友让我读十遍,我很认真的去读了。但是读过三遍后,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挣扎着。书中讲到惜福、改过,修行,积德行善,这些都没有错。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对,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种善。能利益苍生,为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但是针对我自身,我觉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为自己若想改变自己命运,必须去做这些事情,去发大誓愿,去求,去身体力行的完成。这样才能有希望。我缺什么呢?我缺一段能牵手的姻缘,缺财富。有师兄说,你可以在菩萨面前发大誓愿,两年内自己若能婚配,做满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头磕到寺庙去,或者终身不吃素,将来重建庙宇,重塑金身等。我哑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觉得如果这样,那跟交换有什么区别,我的追求难道就是这些吗?我用自我约束的积德行善的行为,去交换一个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这并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个人的生活而已,现在不过是一个人孤独之旅吧,两个人了,就不孤独吗?我不想去发誓两年内做多少好事,去求个姻缘,那求来也是假的,是自己伪善的表现,和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么去做,我可以积德行善,但我无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会坚定我学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过,修行,修心。修好这一颗心,时刻让自己心灵能安宁、安静,心安。朋友说能心安是多么难得,能踏实的生活,能平静平淡的对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在点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严格自律,积极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伙人说我不是个商人的料,我没有利益心,没有野心。我不语,我只是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骗人,不坑人,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极不颓废,工作中,我积极投入,但是我不问结果,我只在乎这个过程。我不是不追求结果,只是我更看重这个过程,我会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贵在交心,做事情,也贵在真诚。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侥幸,平淡对待,那是多么难得。不卑不亢,不贪婪,不悲观,那也是很难得的,不要太多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时候都要知足,得到时问问自己无愧吗?心安多么难得!

  从此书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来只局限在,我以为只是让我们去发愿去求改变自己命运。如果只是为了发愿求自己一时的安乐,那只是一种小我境界,现在这已经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会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荣华富贵,也不求什么感情长久美满,我想要的是更多领悟人生的意义,追求心灵深处的东西。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8

  命运,在几百年前的人看来,只能在它身下颤栗,却从未想过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当时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算定命数。刚开始他还有动摇,而后来直接放弃了挣扎,让一切以“预定”好的程序进行。后来,他在南京的国子监读书时,遇到云谷禅师的点化,端正了心态。此后,他多行善事,严于律己,最终也打破了命运的.牢笼。

  这就是书中第一训的内容。在接下来的三训中,了凡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举了许多实例并现身说法——总而言之,便是告诫自己的子孙要行善积德。

  书中杂合了当时的释、儒、道等思想,也被后来许多人当做教子的首选之书。不过书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积德”——也就是你的未来或你后代的利益。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义——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两代,这些观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达到之前的效果。

  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未来会有一种预见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预言。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趋向于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让你产生自我预言,增强对那个宗教的虔诚性——无论是什么宗教,无论在哪个地方。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当时认为几乎不可动摇的“命运”发起挑战,冲破命运的束缚。这本来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过他的著作在时代思想的影响下,会略带有迷信色彩。

  而我们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获。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9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 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0

  《了凡四训》深为曾国藩、稻盛和夫等东方哲学家的推崇厚爱,体现了古代中国为人入世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敬天畏人、积善修德!

  书中讲了君子要立命、改过、积善、谦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二、改过

  闻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三、积善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幡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谦德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1

  了凡四训之前读过,现在再读感受又不一样,因为修行后,有些见解感受经历又不同。

  我想写下来,因为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了凡四训从是袁了凡写给自己后世之作,这一辈子的行身立命,修德行善以书,留给后人。

  而我感慨,读这本书时,每一个小故事像是我听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念,又像是我的上师给我的教导。

  真的感慨,师父,原来如此接地气,却又是个如此有智慧的高人。

  说说我的感想:

  一、命运之篇

  袁了凡写了自己从学医,到考取功名的仕途之路,好像一切中冥冥早已注定。

  都在一位孔姓先生的预测之中,哪一年高中,哪一年出贡,哪一年辞官还乡,哪一年寿终正寝,早有预示一样。

  所以袁了凡认为,不再努力,反正命运有的,已有,命里无的。已勿强求。

  直到后来他遇到云谷祥师,点醒了他。

  云谷禅师说,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有所谓的命数。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数很难困住他,非常非常邪恶的人,命数也很好框住他,因为善与恶积下来的种子,让命运变得很不确定。

  “你二十年来,因为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命运,就从此不再努力,不曾转动命运丝毫,难道不是凡夫俗子吗?”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这么多年,到处算命,看自己哪一年哪一个时间好哪一个时间不好,这样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等到那一年,反正命还可以。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的误区,殊不知,这是损了自己的福报福德。

  后来,听师父的讲课后,知道了,如果我们这种凡人思维,那后面还是逃不过世间凡世的轮回。

  这个轮回不是讲生死轮回,而是命运的轮回。

  所以,这也是我心里的虚妄所求,不合天道,自己却心安理得。

  一切还是我们的心,跑偏了,有执念。

  因为,不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自我省察,而是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中,万事只能听天命,向内向外都不会得到,没有什么益处。

  万事万物皆遵循这个道。

  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的人;世间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百金的人;

  而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

  二、改过之法

  地藏经里说:起心动念,皆是业,为善为恶,逐竟而生。

  也就是说,都是由我们内生的起心动念,哪怕一个小小的念头,而后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间显现出来。

  现在往前回看,我度过一段迷茫期,心不之所往,所念皆是虚念,像给自己上了枷锁一般,出不来。不知道该如何。

  我也总感觉一股力量,师父在把我往外拉,正知正念,让我好好的修行。所以我很感恩师父,感恩师兄。

  回想起来,自己真的做的不好。

  改过之心,另外还有我们的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每每读地藏经,我都想起种种的过往,做的'不好,真心发心去悔,改过。

  这就是了凡四训里说,人第一要有羞耻心,我为之前做的感到羞愧,没有这种羞耻心,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人还要有敬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无处不在,你以为天知地知你知别人都不知,其实神明知道。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敬畏心,敬畏规则,敬畏神明,一念都不能放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

  另外,还有人在有勇猛心。很多时候,我自己都是畏难退缩,不想去做,有惰性。其实是没有一颗直面困难的勇气。

  当我们犹犹豫豫的,消极怠工,而不是去立马行动。

  后面回过头来处理。改正,所花的时间、精力,财力。那又是更多。

  所以,把内心的底层逻辑想明白,彻底的改,就要马上行动起来。

  三、积善之方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师父经常给我们讲的。你觉得的善并非善,而你见到的恶。不一定是恶。

  这就是我们所要具备的善知识,大智慧。

  有大智慧,能分清真正的善恶,心中存善念,正知,正念,而能做到分清端、曲,是、非,阴、阳等等。

  凡是行善积德,不能只依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应觉知内心最深地方的善念。起心动念,并加以净化洗涤。

  这里的时候,我就想起师父说的,两个方面:

  1.心口合一

  师父总讲,我们要心口合一,以前不明白,总是想,反正我心里知道,嘴巴去应付,但是久而久之,那我们也会成为自己不认可的这一类人。

  做到心口合一,就是心里想的,也要用好话,不伤人的话说出来,那心里真正去为这个人好,哪怕这一时我说的道理,讲的话别人不认同,但是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善意。

  所以,将师父所说的,从今往后,这张嘴巴今后讲出来的,都是善意的好话,或者是佛理,而不是心口不一。

  2.善护念

  善护念,就是用善意护住自己的心念,哪怕一点点恶的念头都没有,这们,我们守住我们的身口意,发正心正护正念正知,这也是在改变我们的命格。

  看到这里,我看似在读了凡四训,但每读一个字,我都觉得这就是我们师父对我们的教诲。

  所以,总结就是,一切的善意真正的从内心出发,真正的去向善,起心动念皆是善,善行无穷无尽。

  四、谦德之效

  这里,我想到一个词,”飘“,很多人觉得自己好了,眼睛就长头上了。

  以前我不知道师父为什么在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的时候,会说,这是在悬崖边上走,很容易掉下去,紧紧的拉住我们,但是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会鼓励我们。

  善事和阴德都是由人的内心决定的,当我们真正存有善心,就功德无量。

  凡是上天要使某个人发达,在还没有降福给他时,会先开启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开启,浮躁的人会变得沉稳,放肆的人会变得内敛。

  这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即使我考过了事业单位的分,也没进得去,第一是福德不够深厚,第二也是自己的发心,而不是有真正的志向,又怎么能考进去呢。

  人一旦有真正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而立志定向后,每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会感天动地。

  这也是福报是自己造成的。

  读完这本经典书,了凡的一生。从觉得命定,后发心做善事改命,不仅官至高位,还有子孙绵长,活到了高寿。

  就是说命由我作,不是不能改命,而福自己求,向内求,发心真正去改变。向善,正知正念正法,知行合一,善护念。

  点个赞和在看,都是对我的鼓励。

  《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2

  记得儿子上初中时,学校推荐的必读书里有这本《了凡四训》,当时买了后我随便翻了翻,感觉是在讲要做善事,要改过、要谦虚,是一本给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书。几年后,当我再次认真阅读这本书后,我茅塞顿开,从中感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这种顿悟,让我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现在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从明代流传至今,400多年了,还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

  《了凡四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了凡先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明朝的官员,就是现在的公务员。他在科举考试前算过命,而且后来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因此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何必再努力什么,直到他三十多岁的一天,偶然遇到云谷禅师,他的认识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来,他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要内心的强大,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谨言慎思的德行,明白这些,烦恼和困扰自然迎刃而解了。书中还提到了“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让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错,积累善行,而且避免再犯的决心与努力。

【《了凡四训》读后感】相关文章:

凡卡说课稿05-10

说课稿《凡卡》12-19

《凡卡》教案09-16

《凡卡》读后感04-11

凡卡读后感08-23

凡卡的教学教案02-21

《凡卡》教学反思11-22

凡客体自我介绍05-30

《凡卡》读后感15篇08-22

《凡卡》读后感通用15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