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4-10-28 05:17: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最开始并不想选这样一本封面朴素、内容厚重的硬石头来啃,却无意中读开篇的写敦煌的《道士塔》,细细咀嚼竟被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描绘的文化世界迷住了。便悉心地一篇篇读了过去,终于带着沉重的心情合上了最后一页。

  这本书可以称为一部游记,记述了了作者在国内国外各地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令人不禁惊叹。原来他去过那麽多地方,从赫赫有名的敦煌、都江堰、三峡、庐山、西湖,到未被人所知的青云谱、天柱山、天一阁、狼山、九公墓,乃至新加坡一处安静的坟地。每一个地方的湖光山色尽收他的笔下,娓娓道来,一幅幅或壮美或秀丽或堂皇或颓废的画面便铺展在书页间,镌刻在脑海里。

  而这本书又不能单单称之为游记。若只为记录好山好水或游玩的`的经历,又何必冠上一个“文化苦旅”的深沉雅号?游敦煌,比欣赏壁画更要紧的是感悟其广博的文化历史内含,同时为一卷卷经文的流失而扼腕叹息;访庐山,更是平坦的石板路他不爱走,名扬千里的庐山瀑布他匆匆走过,却劳神地翻过多少座大山,竭尽全力到尚未开发的“三叠泉”去大发“当代的便利途径阻断了跨时空的精神沟通”的慨叹;在西湖边踱步,他无心流连美景,却在潋滟中垂青于两道长堤,一位隐士和一人一妖两个美人。在浓艳的美妆背后,作者挖掘的是消逝走远的庐山文人和盛大却疏离的西湖文化。而在他笔下重现的众多渴望天柱山脚下终老的知名文人的足迹与上海的天一藏书阁经历的风风雨雨,更让中华历史的厚重感突现出来,同时也为文化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深深忧虑,压在心头。

  这本书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中华灿烂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极深的造诣,后面几篇写在新加坡的几位年迈的华人对祖国的思恋则犹为动人。

  读完这本书,我却忍不住愧疚。庐山、苏州我也曾去过,但除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偶尔赞叹一下祖国的青山绿水,别的什么也没有思考。若先读了这本书,再去这两个地方,所得的感悟定会不少吧,将不只是吸了满肺清新的山水气息。于是就有了按书上的指引去拜访那些涤荡着丰富的文化、沉淀着厚重的历史的地方的想法。

  也许就像作者说的:

  “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而这本书便带着我一路品咂着文化,一站一站地徜徉在各个文化宝库之间。说真的,能静心读完这样一本书连我自己都有些惊奇,不过读后的收获真是说不完啊。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苦旅也是一种幸福

  不止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每次浏览于那文化底蕴十足的文字间,我都会为之所描绘的名胜古迹而陶醉。

  可是,我总是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书名怀有不解的疑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为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循着先生的脚步,开始西行。旅途很幸福。我看见了尘封已久的兵马俑,我流连于大漠深处的月牙泉。我幸福,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幸福,因为荒无人烟的沙漠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幸福是形体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去观察,我却感受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兵马俑对话,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私语,感到了风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的惶恐。我感到苦,这苦是心灵上的。

  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幸福的旅程中品出一丝哀伤!

  再次翻开先生的著作,再次随着先生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西湖……我深深地明白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景象。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接触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先生苦苦前行,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反思……。这种反思正是为了守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

  这心灵的'苦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余秋雨,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苦旅》,但成就更多的,是人们从苦旅中品出的幸福,一种为历史之丰富、文明之灿烂的古老中国而骄傲的幸福。

  对往事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生活道路上跋涉时,有了越来越多的触动心灵的回忆,这些回忆又提炼成每个人各自的幸福。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苦旅,就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人生道路,丝毫感受不到幸福所在和生命的意义。

  我想,我们都无法不老,但我们还有可能年轻。试想在若干年后,当我们已老去,开启心灵深处的那一坛老酒时,定会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那时,我们一边品着苦苦的香茶,一边咀嚼过去,然后大笑:“往事如烟啊!”叹哉,幸福哉!

  若将人生苦旅中的一切痛苦的颜色化为苍白,一切忧伤的情思拧成丝线,一切寂寞的味道品成泪水,一切抹之不去的欢乐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那么,自此以后,我们就获得了此生的幸福。若是没有了伤苦,幸福也就多了一份脆弱。

  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让人越来越接近幸福的天堂。

《《文化苦旅》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06-14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02-22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3-15

文化苦旅读后感[经典]09-20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07-19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选10篇07-31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01-25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精选(15篇)07-19

胡同文化说课稿12-28

《文化苦旅》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最开始并不想选这样一本封面朴素、内容厚重的硬石头来啃,却无意中读开篇的写敦煌的《道士塔》,细细咀嚼竟被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描绘的文化世界迷住了。便悉心地一篇篇读了过去,终于带着沉重的心情合上了最后一页。

  这本书可以称为一部游记,记述了了作者在国内国外各地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令人不禁惊叹。原来他去过那麽多地方,从赫赫有名的敦煌、都江堰、三峡、庐山、西湖,到未被人所知的青云谱、天柱山、天一阁、狼山、九公墓,乃至新加坡一处安静的坟地。每一个地方的湖光山色尽收他的笔下,娓娓道来,一幅幅或壮美或秀丽或堂皇或颓废的画面便铺展在书页间,镌刻在脑海里。

  而这本书又不能单单称之为游记。若只为记录好山好水或游玩的`的经历,又何必冠上一个“文化苦旅”的深沉雅号?游敦煌,比欣赏壁画更要紧的是感悟其广博的文化历史内含,同时为一卷卷经文的流失而扼腕叹息;访庐山,更是平坦的石板路他不爱走,名扬千里的庐山瀑布他匆匆走过,却劳神地翻过多少座大山,竭尽全力到尚未开发的“三叠泉”去大发“当代的便利途径阻断了跨时空的精神沟通”的慨叹;在西湖边踱步,他无心流连美景,却在潋滟中垂青于两道长堤,一位隐士和一人一妖两个美人。在浓艳的美妆背后,作者挖掘的是消逝走远的庐山文人和盛大却疏离的西湖文化。而在他笔下重现的众多渴望天柱山脚下终老的知名文人的足迹与上海的天一藏书阁经历的风风雨雨,更让中华历史的厚重感突现出来,同时也为文化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深深忧虑,压在心头。

  这本书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对中华灿烂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极深的造诣,后面几篇写在新加坡的几位年迈的华人对祖国的思恋则犹为动人。

  读完这本书,我却忍不住愧疚。庐山、苏州我也曾去过,但除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偶尔赞叹一下祖国的青山绿水,别的什么也没有思考。若先读了这本书,再去这两个地方,所得的感悟定会不少吧,将不只是吸了满肺清新的山水气息。于是就有了按书上的指引去拜访那些涤荡着丰富的文化、沉淀着厚重的历史的地方的想法。

  也许就像作者说的:

  “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而这本书便带着我一路品咂着文化,一站一站地徜徉在各个文化宝库之间。说真的,能静心读完这样一本书连我自己都有些惊奇,不过读后的收获真是说不完啊。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苦旅也是一种幸福

  不止一次拜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每次浏览于那文化底蕴十足的文字间,我都会为之所描绘的名胜古迹而陶醉。

  可是,我总是对那充满诗情画意的书名怀有不解的疑惑:先生为何称旅行为苦旅?既然是苦旅,先生又为何一次次地踏上旅程?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循着先生的脚步,开始西行。旅途很幸福。我看见了尘封已久的兵马俑,我流连于大漠深处的月牙泉。我幸福,因为浩瀚的秦史就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幸福,因为荒无人烟的沙漠竟有如此一片绿洲。我的幸福是形体上的。

  翻开文集,游于文字之中,再借先生的眼睛去观察,我却感受到了一丝苦。我用心灵与兵马俑对话,触到了繁华不再的咸阳城的一声叹息;我用心灵与月牙泉私语,感到了风吹狂沙,小泉可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的惶恐。我感到苦,这苦是心灵上的。

  我惊异,用心灵去旅游,竟能在幸福的旅程中品出一丝哀伤!

  再次翻开先生的著作,再次随着先生游敦煌,历兰州,攀沙山,览西湖……我深深地明白了: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景象。一次次思想的游历,使他一次次接触到人世间的真谛,虽有苦感,咽下却觉甘甜。我想,先生苦苦前行,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是对中国国民素质的反思……。这种反思正是为了守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

  这心灵的'苦旅,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余秋雨,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苦旅》,但成就更多的,是人们从苦旅中品出的幸福,一种为历史之丰富、文明之灿烂的古老中国而骄傲的幸福。

  对往事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沧桑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生活道路上跋涉时,有了越来越多的触动心灵的回忆,这些回忆又提炼成每个人各自的幸福。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苦旅,就像是没有灵魂的木偶浑浑噩噩地走完了人生道路,丝毫感受不到幸福所在和生命的意义。

  我想,我们都无法不老,但我们还有可能年轻。试想在若干年后,当我们已老去,开启心灵深处的那一坛老酒时,定会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那时,我们一边品着苦苦的香茶,一边咀嚼过去,然后大笑:“往事如烟啊!”叹哉,幸福哉!

  若将人生苦旅中的一切痛苦的颜色化为苍白,一切忧伤的情思拧成丝线,一切寂寞的味道品成泪水,一切抹之不去的欢乐孕育成嘴角永恒的微笑,那么,自此以后,我们就获得了此生的幸福。若是没有了伤苦,幸福也就多了一份脆弱。

  只有心灵的苦旅,才能让人越来越接近幸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