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2-07 10:11: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3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3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案示例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 。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 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 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 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 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 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 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6.靧(huì) 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靧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矿物的显著特征是描述和识别矿物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矿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描述。

  (2)根据已观察到的矿物特征,对照资料对它们进行鉴别。

  (3)从矿物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中选择显著特征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2)渗透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矿物进行观察、描述,并能根据矿物的显著特征进行鉴别。

  三、教学难点

  磁铁矿,方解石光泽的鉴别。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待识别的矿物三种(方解石,磁铁矿,石煤),铜钥匙、小钢刀、放大镜、白色无釉瓷砖、磁铁、稀盐酸、滴管、集气瓶、记录卡等。

  2.演示材料:课件、视频资料(科学家是怎样鉴定矿物的)。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矿物。先回忆一下,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描述矿物?(生说,教师板书如下:颜色、条痕、硬度、透明度、光泽、形状)

  2.还记得硬度是怎么辨别?(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去刻划。)

  3.除了这些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观察方法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磁铁吸、滴上稀盐酸等方法。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鉴别我们所面对的不知名矿物,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课题: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二、观察记录1号方解石,2号磁铁矿矿物的特征。

  1.请1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我们将要鉴别的矿物,你们先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学生可能会猜石英,磁铁矿,方铅矿等)

  2.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指名同学说。

  教师小结:先用各种方法观察矿物,收集这些矿物的特征;再对照矿物资料卡进行判断。 (板书)

  3.那你们说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当注意些什么? (特别强调学生使用稀盐酸特别要注意:

  手拿滴灌的胶头处,垂直往下滴;

  一滴就够;

  滴在矿物的靠近边缘处,方便清洗;

  这块矿物一头有小纸片的,不要滴这一头,滴另一头;

  千万不要弄到皮肤上和眼睛里,万一不小心染上了,就马上用流水冲洗;

  同学先说,教师再强调如下(课件出示)。

  (1)使用小刀、瓷砖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同学。

  (2)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清水冲洗,这个工作交给老师来做,你们只要把它放在盒盖上就可以了

  (3)需要稀盐酸的小组,请告诉老师,由老师在你们观察完其它特征后再给你们提供,用完后摆放在桌上。

  (4)认真观察和记录矿物的相关特征,并记录下来。

  5.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你发现了矿物的`多少特点?

  汇报一:首先我们来汇报矿物1的特征。请1个小组带着记录表上来汇报。

  不知名矿物1特征

形 状块 状
颜 色乳 白 色(无 色)
条 痕白 色
光 泽玻 璃 光 泽
透 明 度透明或者半透明
软 硬较 软
触 摸光 滑




滴稀盐酸冒 泡

  有补充或者不同意见的吗?

  汇报二:再请一个小组汇报矿物2的特征。

  不知名矿物2特征

形 状块状
颜 色铁灰色(铅灰色)
条 痕黑色
光 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
透 明 度不透明
软 硬较硬,小刀划不动
轻 重较重


强磁性
滴稀盐酸会冒泡

  有不同意见的吗?

  三、对照82页,83页矿物特征卡鉴别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至82、83页,对照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试着鉴别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2)同时思考:

  1号,2号分别是什么矿物?

  你们是根据矿物的哪些相关特征进行判断的?

  在你们收集到的所有信息中,哪些性质对鉴别这块矿物最有价值? 哪些性质作用不大?

  (3)汇报。

  四、抓住主要特征找矿物。

  (1)在2号同学的抽屉了,有五块我们曾经认过的矿物。现在,你们先根据老师大屏幕上提出的特征,猜一猜我指的是哪一块矿物?

  块状

  较硬

  不透明

  金属光泽

  条痕樱红色。

  (2)为什么现在能猜出?(主要特征容易识别)

  (3)小结:抓住矿物的显著特征去识别矿物,能让我们的判断更准确。

  如石墨有染指现象,磁铁矿具有强磁性,能吸引大头针等。

  五、认识家乡主要岩石——石煤

  引:刚才的挑战完全成功,能不能接受新的挑战?我这里有一块资料卡中没有的,以前课堂上也没有出现过的,含多种矿物的岩石,你们敢不敢试着判断一下,这是什么?请3号同学拿出报纸包着的矿物。仔细鉴别。

  1.学生观察,描述主要特征。

  综合上诉特征,你初步判断是什么?

  2.请专家鉴别。

  这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请富阳国土资源局的李工程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李工程师。

  3.专家介绍起源,开采情况,以及用途。并送出礼物——石煤给大家。

  六、结课

  是的,人们正在利用了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性,改善和建设着我们的生活,希望课后同学们能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与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面对几种不知名的矿物

  1、观察,收集特征(形状,颜色,条痕,光泽

  透明度,软硬……)

  2、对照资料卡鉴别(抓住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2.从多角度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三、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制作日晷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让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

  ( 6 )碟片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 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归纳本课教学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课题: 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

  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

  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0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0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3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6-1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1-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7-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8-18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1-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6-20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