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6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一、1 歌曲《拍皮球》
二、2 读谱知识:2/4拍号及二拍子指挥图式
三、3 综合训练:
1、 节奏练习
2、 音阶和音程练习(宫调式)
四、4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男声独唱)
教学目的:
一、1 指导学生以非连音的唱法和二拍子的韵律来表现大家在一起拍球时的愉快心情。
二、2 了解2/4拍的含义和二拍子的指挥图式,掌握二拍子的强弱规律。
三、3 听辨和感受男高音与男低音的不同音色。
教学课型:综合课
课 时:四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 学习读谱知识
二、 二拍子指挥图式的练习和起、收拍的练习。
二 教学重点:二拍子的指挥图式
三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练习
四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一 组织教学
(略)
二、 学习读谱知识
1、 学习2/4拍号
(1)含义: 2 每小节两拍
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读作四二拍
(2)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去理解各种拍号的含义。
(3)强弱规律:强、弱。
(4)用拍手和拍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5)指挥图式:
1 2
教师示范,并说明强拍向下,弱拍向上。二拍子适合于表现雄壮有力、活泼跳跃的形象。
(6)学生练习指挥图式。
2、 二拍子的起拍、收拍练习。
(1)先用《拍皮球》的曲谱作节奏训练,要求划二拍子图式,一边读节奏。
(2)练习起拍和收拍。
(3)唱《海鸥》这首歌曲,并作二拍子指挥图式练习。
(4)让一些学生来指挥演唱《海鸥》这首歌曲。
三、小结 四二的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
四、作业 自己练习指挥图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完成综合训练(一)。
二、 学唱歌谱。
教学难点:区别XXX和XXX两种节奏。
教学方法:练习、视唱。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练声: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音符、休止符的.名称、时值。
2、 复习四二[拍的含义及指挥图式、强弱规律。
三、 引入新课
1、 完成综合训练(一)。
(1) 听听。让学生回答出该两句旋律在节奏上有哪些不同?主要是区别XXX、XXX两中节奏。
(2) 拍拍。先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节奏(划拍)然后再拍打。从感官上感受这两种节奏。
(3) 唱唱。进行视唱练习,巩固这两种节奏的区别。
2、 学唱歌谱
(1) 先让学生在歌谱中找出综合训练(一)中遇到的节奏。并单独拍打和朗读。
(2) 让学生朗读歌谱节奏:
X----读da, X----读de X-----读di
0-----读S 0------读S
(3) 引导学生找出歌谱中有哪些音?
(4) 老师范唱或范弹歌谱。
(5) 指导学生视唱。
(6) 小声跟琴视唱歌谱。
(7) 分组检查。
四、小结
着重总结音符及休止符掌握的方法。
五、作业
自己练习歌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综合训练;学唱歌词。
教学方法:练习,指导,自学。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练声:(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二拍子指挥图式等。
2、 复习歌谱。要求划拍唱谱。
三、 引入新课。
1、 学唱歌词。
(1) 让学生朗读歌词。
(2) 听录音机范唱。
(3) 节奏练习,从感性上认识X·X。
拍手2 XX XO| XXX0|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跺脚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4) 唱词。(注意有X·X的歌词节奏)
(5) 分组检查。
(6) 背唱歌词。
(7) 一边划拍子指挥图式一边唱歌。
2、 完成综合训练(二)。
(1) 先做听音训练,然后唱一唱。
(2) 把这些音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在五线谱上排列。
(3) 复习第一课的综合训练(二),让学生了解同样是以“do”为结束音。所包含的音的数量却有所不同。
四、 小结。
通过本课练习,学生初步知道XXX和XXX节奏的不同。
五、 作业。
自己回家做节奏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处理。
二、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略)
二、 复习旧课。
1、 复习四二拍号的含义。
2、 复习歌词(背唱)
三、 引入新课
1、 歌曲处理:
(1) 引导学生想象排皮球时的情景、心情。
(2) 用不同的速度来唱歌,感受一下哪种速度更能表现“大家玩得多愉快”的排皮球形象。(学生讨论的出结果)
(3) 请个别来指挥演唱这首歌曲。
2、 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1) 初听。让学生感受男高音的音色特征。
(2) 复听。让学生小声跟哼唱,感受歌曲情绪。
(3) 复习欣赏《国歌》,进行男声独唱的两种音色的对比。
(4) 完成“听听想想”。
四、小结
男声演唱的音色特色。
五、作业
自己多听歌曲。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讲故事解题
1.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填颜色的游戏,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你看填哪一种最妙?
课件出示
世界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色彩而美丽,人生因为有了知心的朋友而精彩。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他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有才华的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流传至今的有990多篇。他是谁?他和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讲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诗。
3、板书课题《赠汪伦》,指名读,齐读。
4、学习生字“赠”和“伦”
(1)强调读音。
(2)区分字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踏歌”什么意思?试过踏歌吗?咱们来试一试。(试试用脚打节拍,再配上简单台词“李白李白,欢迎再来”。)
读这句诗,你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我们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请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方式。
师:拥抱和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可汪伦却与众不同,他对李白是踏歌相送。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李白是性情豪放的诗人,会喜欢这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形式场面吗?是啊,只有真正了解李白的人才会用这种如此独特的方式送别,真是知李白者,汪伦也。
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汪伦踏歌相送,李白事先知道吗?你是从个词看出来的?(忽)
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李白此时心情怎样?
(A惊讶的,读——B激动的,读——C喜出望外的,读——)
4、总结一二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叙事
解读三四两句
耳边回荡着汪伦发自肺腑的歌声,眼前流动着碧绿的桃花潭水。李白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会成一句话。引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深千尺”什么意思?“千尺”相对于83层楼还高。桃花潭有这么深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桃花潭的水深呢?(用桃花潭水的深和汪伦的情谊做比,突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十分深厚。)这是什么手法?(夸张)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飘逸洒脱,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来读读李白的这些诗句。
课件出示李白诗句,齐读。
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船渐渐地离岸了,此时,我们就是李白,此刻,我们就站在船头,(全体起立)让我们对着岸上的汪伦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越行越远,看不清汪伦的脸了,听不清汪伦的歌声了,让我们大声地对汪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儿啊,请你慢点开,再慢点,已经看不见汪伦的身影了,但他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假如此时你就是汪伦,你的好友即将离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而此刻,你又化身成李白,面对为你送行的朋友,你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总结,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深厚的友情)那我们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1)指名读。(3-4名)师评:一个重情的李白。(指名读。)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老师感到你此刻是多么的痛苦。我都看到你快掉泪了。
(2)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师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师评:真是是一种豪壮的送别)
站起来一起送。背诵全诗(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我们看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师:敢不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吗?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齐诵《赠汪伦》,把友谊记在心中。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Zènglún
赠汪伦
唐李白
---行---闻---(叙事)
深情厚谊
---深---送---(抒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3、亮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3、指导朗读。
4、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 zhai)菜 刁难(nan nan) 三伏盛(sheng cheng)夏
薅(hao ru)草 机灵(ling ling) 数(shu shu)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第二课时
一、亮标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姥姥的剪纸》,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b、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c、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d、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学习课文4-6小节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
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三、学习7-12小节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
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的兔子,( )的兔子,( )的兔子;( )的老牛,( )的老牛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的兔子和( )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四、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4、小结: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齐读课文末节。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六、作业
基础题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
广结善缘,心灵手巧
姥姥的剪纸 ―――――――――――→ 我
←―――――――――――
亲 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了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图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绘画设境,谈话导入
老师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小画家,老师想请小画家到前面画一幅画,需要画房子、太阳和大树,谁愿意来画?
老师还想画风,怎么画呢,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好,我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答案吧。(板书:画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读?(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
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有什么办法认识它?学生说方法(问同学、问老师、、查生字表)。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尤其是那些你刚认识的字。
3、准确朗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三、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字?用什么办法认识的?还有许多同学的`方法很好,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介绍识字方法。出示生字和图片并且板书,小组合作认识七个生字,指导书写两个学生挑出来的字(从结构上讲可以是生字“艺、涛”,也可以是其它的字)。
巩固生字:
⑴
出图片猜人名:赵本山、宋丹丹。
⑵
背诵姓氏歌,巩固生字“陈”。
⑶
读词闯关:艺术人生、文艺节目、综艺大观。
⑷
读句子说句子:
海水(显得)更蓝了。
涛声(显得)更近了。
()显得()。
2、课文中三个朋友说了哪些画风的方法,请你读一读画一画。
3、找出自己认为最好的画风的方法读一读。
4、听一听风声(课件放一段风的声音),指导朗读几种画风的方法,请读得好的学生示范读,也可以给教师一个机会读。你从这句话中哪个词读出有风?
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读一读,读中感悟画风的几种方法。
6、同学们最想听哪一个小组分角色读?推荐一组分角色读。
四、拓展课文,积累语言
1、同学们,三个小同学说出了几种画风的方法,你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画风吗?可以到黑板来画也可以直接说。
2、再读课文,看看书中怎么说的画风的方法,假如你是书中人,你会怎么说?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这样说:
课件出示:刘聪问:“你想怎样画风?”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你说的写在书上,也许将来的课文中就用你说的方法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与课题响应又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几盆盛开的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具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认识找、生。出示课题16
小松鼠找花生。齐读课题师:小松鼠找到花生了吗?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再读课文
想想哪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评价。
2、认识两中的生字。
3、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格外和鲜艳是什么意思?(格外:表示超过一般,有特别、更加的意思。鲜艳:指颜色明亮而好看。)你会说鲜艳的什么?
4、指导读句子与对话
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突出金黄色、格外要读出赞美的语气,欣喜的心情。
五、学生第三、四、五自然段
1、找三个同学接读课文。
2、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可是也没见着一个花生。他想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奇怪说一句话?这句话小松鼠并没有对哪个人说,这种说法就叫自言自语。
组织学生讨论: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
并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3、指导朗读:
他等呀、等呀,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
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口里低声说)
六、练习朗读全文。由较好的学生领读,特困生练习读。
七、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八、布置作业
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
九、谈一谈:
学习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书写本课3个生字。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分组读课文。
2、认读生字、组词。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1、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里: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笔是竖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果:先写日写在上半格,然后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下面的撇、捺要左右伸展。
3、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我会读。
⑴自由读词语
⑵同位互相读
⑶请同学们齐读、指名读
⑷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如:生医生、先生、生产、生活
2、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把故事讲完,并说给家长听。
3、调查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藕、土豆、山芊、萝卜、山药、荸荠)
4、讲评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对数学中方程的相关知识感兴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日编出一道隐含方程知识的数学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能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思想;
3.能够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生活问题,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方程解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1.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
2. 列方程时未知数的选择
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一份日历;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日历中的方程》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wgguo1]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游戏引入(大屏幕):老师背对日历,学生到讲台前面圈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它们的和告诉老师,老师很快说出这三天的日期。换两组数试试,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答案。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学生思考老师快速回答的诀窍,并且自己罗列出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⑴逐列求和(碰数);⑵算术方法:用和除以3得中间的数,再加上7,减去7得上下的两个数;⑶方程解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有关方程知识的储备,个别同学可能想到用方程解决。
3.引入课题:日历中的方程。“你们想知道这里边的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
教学活动2[wgguo2] (二)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引例当中的游戏,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一:观察你手中的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二:如果设其中的一个数为x,那么其他两个数怎样表示?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
(通过从具体数字之间的规律过渡到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这三个数,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使学生体验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出示尝试性问题(大屏幕)
问题:小明想送妈妈一个生日礼物,可是却不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几号,于是就问妈妈,可妈妈说我的生日那天在本月日历上竖列相邻、和为60的三个数字里面,并且中间的数就是我的生日。你能帮助小明解决吗?
此问题的出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⑴如何设未知数;⑵怎样列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教师仅给个别同学点拔指导。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有效途径体会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确立,进而列出方程,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认识到设中间数为x所列方程的简便。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5篇10-23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