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2-12 09:58:5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章 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他们的特征。

  4.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和应用经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学生往往是对网络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网络建设情况不同,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本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网络拓扑图的制作,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六、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计算机网络概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的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人为地将理论与现实剥离,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地考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作为参观活动课的形式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有助于交流的开展。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采用观看录像的形式替代。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参观过程中建议可以安排机房管理员或网络管理员充当一个介绍者的角色,介绍的内容与流程与教师事先商定好,教师在参观的过程中也作为一个观察者身份参与其中。在考察过程中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恰当的充当一个提问者的角色,集中学生观察的焦点,提高考察的效果。

  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知识要点和适时反馈。对于学生的分组,由于是第一节网络课,可以从简单入手,按原始座位2人一分组,方便控制与管理。

  七、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电脑室,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

  八、教学过程

  九、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参观学校校园网,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消除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对网络的兴趣。通过分组动手设计校园网络拓扑图,促进学生对网络的体系结构有一个较深层次的思考。

  评价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在对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可以结合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通过收集学生的网络拓扑图作品,以及让学生参与在线的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本的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基本感念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2.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有那些特点?举出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说一说。

  3.教师总结:桑娜的特点突出她的`勤劳、善良。

  渔夫的特点是勇敢、坚强、善良。(乐于助人)

  表现渔夫和桑娜的特点上,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1)细致的心理描写。

  (2)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

  (3)用词造句的准确。

  朗读并体会共用词造句之妙。

  指导续编:

  1.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令人感动,我们能否按照我们对这两位人物的理解,把《穷人》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呢?该怎样编呢?

  2.编写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⑴小组讨论,练习编写。⑵大组讨论交流。⑶教师适时点拨。

  三、作业:

  1.编《穷人》,用二、三百字写下来,注意想象要合理。(必做)

  2.有感情朗读课文。(选做)

  板书设计

  等待渔夫

  桑娜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穷人抱回孩子乐于助人

  渔夫侥幸回来勇敢、坚强

  能熬过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介绍知识的说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特色这四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类是征服宇宙的热情、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 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

  2、 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议论文的“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的。速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宇宙的哪些知识?你了解的宇宙的哪些特征?

  (2) 学生举手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3、 理出说明顺序:

  (1)、设疑: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新奇而丰富的,作者说明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三个基本特征。但老师有一个疑问,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作者对它的介绍内容也是头绪繁多的,但作者是依据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宇宙的,从而让我们觉得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绝不可知的'呢?合作小组讨论来回答。

  (2)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星星、星云——银河系——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等等。)

  逻辑顺序:由已知到未知。(如由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说到行星和星云;由大家熟悉的银河系说到河外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到别的恒星系等等。)

  (3)牛刀小试:你能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方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4、认识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在介绍宇宙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某种惊叹呢?而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激起了你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要求画出相关内容,并概括你的内心感受。同座互相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5、品味语言

  在刚才的内容感悟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情赞叹“宇宙之大”“宇宙之美”“宇宙之奇”.可是,老师有一些想法,想对这篇课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修改一下,看看我是不是写的比作者还要好?清同学们来评论评论。

  原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改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比地球还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本文说明语言特色:语言准确而生动。

  6、课堂总结:

  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秘密。感谢科普作家郑文光向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秘密面纱一角,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相比于浩瀚的宇宙简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期待在更多天文工作者的努力下,宇宙的秘密不在神秘。

  7、作业:

  搜集中国近几年来宇宙探索的重大进展,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或整理特征。不少于2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标

  1、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取、拨、钩、浮”等词,理解组词:又深又窄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一册28---29页。如有教学挂图4幅效果更好。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草地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取皮球?

  2、观看挂图,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大家看到皮球掉进了洞里,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的?引导幼儿讲出关心同伴帮助同伴的想法及做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火钳、钩子、竹竿等物品。

  讨论:使用这些工具怎样取皮球?会出现什么事情?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词:取、拨、钩。组词:又深又窄。

  3、继续观察挂图,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取皮球”的办法,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的。出示手持各种工具的小朋友。①帮助幼儿观察图上小朋友手上的各种工具。②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用了什么办法,怎样把球从洞里取出来的。启发幼儿讲出皮球浮出洞时图片上的人物表情,体验帮助他人时的快乐心情。

  4、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挂图内容。讲的时候要注意:

  ①小朋友在取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②什么人用什么办法把球从洞里取出来?

  ③结果怎样?要求较为完整、连贯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继续帮助幼儿正确使用动词,操作活动教具。

  ④教师:刚才你们帮助图上小朋友想出了各种取皮球的好办法,真能干。但是,如果洞很深,钳子不够长,如果用钩子,钩子会钩破皮球,皮球是圆的,不容易取出来。请你们说说哪种方法最好,既简单又能很快取出皮球?请一名幼儿完整地讲述提水取皮球的经过。

  5、评价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多帮同伴做事情。

  取皮球课后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要培养幼儿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一节语言活动巧妙的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唯一不足的是应多准备一些教具,把幼儿分组作实验.参与的机会多,他们的印象会更深.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 一吨有多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0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3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8-0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8-1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1-2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07-07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1-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3篇06-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6-1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4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