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8-25 03:39: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

  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

  的

  长

  好

  像

  猴子

  松

  鼠

  扁

  4.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三、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四、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一、二节。

  五、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学生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

  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学生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八、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九、指导书写:公

  鸡

  鸭

  日

  把

  的

  长

  [教案述评]

  薛亚莉老师是扬州市(地区)小语骨干教师,她所上的《比尾巴》一课获1996年扬州市(地区)优秀录像课等奖。现将此课的教学特点作简要评述。

  一、指导方法练朗读。

  1.具体指导,教给朗读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问句的语调,圈出朗读的重音,划出连读的词语。如谁的尾巴长重音是谁,连读谁的尾巴,读出问句的语调。同时要求学生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答题要完整。

  2.由扶到放,运用朗读方法。

  在学习3、4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圈重音、划连线、读语调,然后师问,生答,要求做到答题完整。

  3.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领读、引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二、凭借录像学词句。

  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教者精心绘制了动物图片,并摄成录像,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运用。

  1.凭借录像,掌握尾巴特点。

  ①观察比较抓特点。教者让学生看录像,细比较,直观地理解了长、短两词。理解弯一词时,让学生看录像后用手比划了一下。

  ②创设情境抓联系。为理解扁一词,教者让学生比较两个盒子,再看录像,观察鸭子的扁尾巴,进而观察它的扁嘴巴。

  2.凭借录像,运用句式说话。

  教者凭借录像,不但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而且指导学生运用词句。如理解了长、短、好像一把伞之后,教者让学生观察牛、羊学提问题;观察燕子的尾巴,用好像造句;观察孔雀的尾巴,用有的有还有的句式造句。这样既理解了词句,又掌握了句式,培养了说话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能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果显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你发现了谎言了吗?

  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二、细读课文

  1、过渡:对,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就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再读读课文,好好找找看。可以圈点关键地方。

  2、交流: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为什么?“一亮”又说明了什么?)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为什么“茫然”?为什么要“命令”?)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 “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为什么“急”?从“拼命”“想阻住”可以看出什么?)

  3、他这样的煞费苦心又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尽心机?

  (为的`是让我能读到书。)

  4、你觉得“我”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看出?

  (第13、15节的两次哭。)

  5、小练笔:

  那夜,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小虫子的鸣叫,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只有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6、过渡:这时候,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从摊主这善意的谎言中,这虚设的“那匹马”的背后,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三、感情朗读

  真会读书!但真正会读书的人不仅会读进去,还要能读出来,读出什么来?读出感情来。这件事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发生的,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还是禁不住热泪盈眶,可见情之深意之切,如果我们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把他的情感表现出来,那才叫会读书!文章很长,这样吧,自己先取一段认为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来读读,先练习练习。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相机评点。)

  四、情理交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有所悟,就是说要读出道理来,悟出人生哲理来。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悟?明白了什么人生道理?

  (指名说。)

  我也像大家一样,运用我的密笈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1、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2、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将一讲。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识记生字。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激趣引入

  小朋友,你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克服的?(生各抒已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小马过河》,看看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它又是怎样克服的呢?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同学们边听边想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识记生字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遇到困难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解决。

  2、 火车读词游戏

  深浅 拦住 甩甩尾巴 仔细 低下头

  3、谁愿意当小老师检查识字情况?(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

  1、 猜字游戏

  2、 理解课文中不懂得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互帮互学,解决困难,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的识字情况很好,你们能把课文也读这样好

  吗?

  (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谁想到前面展示一下?大家来听,认真倾听别人读书是非常好的习惯。

  (指名读书,相互评价。)

  师: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还读通了课文,表现的真棒!通过读课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谈论读后的收获。)

  预设:

  1、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小马在妈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实践,终于渡过小河把小麦驮到了磨坊。

  2、 小马在去磨房的途中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告诉小马的答案不一样。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而小松鼠却说:水深得很哩!昨天,他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了。

  3、 妈妈教给了小马做事情应该要多多动脑、多多实践的道理。

  、、、、、、

  师:你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读懂了这么多,刚才某某同学说:老牛和小松鼠告诉小马的答案是不一样。你们想一想,老牛和小松鼠说的`话对不对?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回答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朗读。

  是: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小马是怎么做的?

  生:回家问妈妈。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对吗?

  展开讨论。

  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小马克服了困难,把麦子驮到了磨房。那小马送完麦子从磨坊回来后,心情怎样?又会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学生展开想象回答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会认真倾听,在互评中提高自己。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使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其中情感。

  拓展延伸

  1、读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举例说说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 2、复述课文

  使学生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要实践好习惯。

  指导书写

  1、 认读生字并组词。

  2、小组讨论如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

  3、在田字格中怎样占格才漂亮,小组交流后描红、写字。

  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 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陨?畹娜劝??br>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2.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充分参与交流。教师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教师可以点拔,引导。

  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态度等。

  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让学生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互相说说自己有趣的往事。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前汇报。

  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范文略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五、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六、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想了解这奇观吗?

  二、快速读课文,说说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12)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

  二(3)镜泊湖自然朴实而又绚丽多变的景色特点。

  三(4)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景色。

  四(5)重点写地下森林的景色。

  四、词语质疑。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并用一句或几年来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也可以自己概括。

  2、学生自由读。

  3、同桌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

  六、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1、镜泊湖的景色的确奇妙,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2、分工:每小组负责研究一段。

  研究要求:认真研究,相互合作,把你所领略到的美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讨论后再向大家交流汇报。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体会、互相质疑解疑。

  4、大组交流讨论。(同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交流方式:(1)通过交流感受体验美;(2)通过提问发现美;(3)通过朗读感悟美、表现美。

  第一段交流重点:镜泊湖的地点、形成、及名称是否名副其实。

  第二段交流重点:理解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第三段交流重点:体会吊水楼瀑布的形成以及它磅礴的气势。体会雄壮的确良瀑布与幽静的确良镜泊湖形成的鲜明对照。

  第四段交流重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及壮丽的景色,感受地下森林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

  摘录文中优美片段。

  板书设计 :

  景点 景物 特色

  镜泊湖 山湖花树 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 静态

  吊水楼瀑布 瀑布 万斛珍珠 动态

  千朵银花

  千军万马

  地下森林 森林 郁郁葱葱 静态

  野生动物 活动 动态

  火山口 峭壁如屏 静态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12-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1-1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3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