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读中获取科学知识,在读中增强环保意识。
2.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资料的整合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动植物的图片,并记录下它的本领或作用。
2.自读课文内容,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揣摩各角色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进课堂。
1.板书“清洁”二字。引问:怎样的环境才算清洁?
2.师在“清洁”二字后加上“师”(1)清洁师是什么意思?(2)你见过清洁师吗?到生活中找个例子说一说。(3)引导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诸如“建筑师”、“美容师”、“工程师”等。
3.师再加上“地球”二字。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4.齐读课题。
二.以生活展现课堂,激发兴趣,促进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时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表情)
2.选择喜欢的角色,充分准备。体会语气和感情。
3.指名读喜欢的角色的语言,说说喜欢的原因。(引导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4.指导生归纳,师相机板书:
海鸥吃掉死鱼、剩饭、剩菜,净化海面
乌鸦专吃蝇蛆、地蚕等脏虫子,净化地面
屎克郎吃牛马粪便,牧场、草原
大榆树吸收灰尘、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5.把自己想演的那个角色的话,认真读读记记,试着演一演。
6.分配角色,指名上台,并戴上头饰演(师扮演地球老人,以调控组织)
7.生评价。
三.以生活替代课堂,掀起设法,丰富知识
1.这时候,如此大的森林里难道就只有这四位愿意报名吗?还有哪位朋友想报名?
2.结合准备的资料,指名作自我介绍,并用“我能……”或“我专门……”或“我虽然……但是……”等说说自己的本领。征求地球爷爷的意见时用“我是不是……”或“我能说是……”。
3.四人小组,互说,换成你自己想要的角色。
4.指名说。
5.师生评价。
四.从课堂回归生活,升华主题
1.成为一名地球清洁师,并不要求他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要能为地球母亲作出自己的一份小小的贡献。再想一想,我们人类是不是也是地球清洁师呢?
2.指名说说原因。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我们也是地球清洁师。
五.课堂拓展,练笔训练
将大家收集到了的资料,四人小组合作整理,根据大家刚才所说的,完成另外一篇新的“地球清洁师”的童话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 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学情分析
生命教育课本中强调,身体健康是生命发展的基础。“生命在于运动”。我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尤其强调的是健身性和攻防意识。本单元共七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安排这一单元教材主要依据新课标要求来选择,同时,这一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课的构思与设计始终围绕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实践能力、感知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次课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为目标,内容采用:队列操练──形神拳套路学习。在学习形神拳套路过程中教法采用了示范、启发、点拨、分组练习等方法,加强形神拳套路的学习和武术攻防含义的理解。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法采用各组轮流表演规定套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组织教法还采用异质分组同时练习法,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和培养同学间合作能力。通过套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攻防能力和动作应用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武术健身价值及攻防含义。加强身体锻炼。
2.技能目标:90%以上学生掌握形神拳套路的连贯动作,发展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
3.情感目标:培养武术攻防意识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体验成功感。
三、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与热身阶段:队列操练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培养体育骨干。
(二)达成目标阶段复习形神拳套路:重点掌握套路的连贯性,加强形神拳套路的理解,攻防意识的培养;通过展示演练,培养同学相互学习与评价的能力,以及体验成功感的快乐。
(三)课的尾声
1.放松操:调整呼吸、静心放松;
2.培养自评、互评的学习评价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那个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奴仆----是什么意思?(旧时在主人家里从事杂役的人)
出示: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自由读
读了这句话想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名叫那个人的人在落水了被人救起后的感激之词。)
2、再读这句话,你能读懂这那个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这样立誓感激救命恩人吗?为什么?你会怎样表示感谢?
3、如果此时救命恩人需要你做的只是保守一个秘密,你会答应吗?你会怎样对你的恩人说?发誓呢?
万一以后这个秘密能给你带来好处,比如说是金钱,你还能保守吗?你为什么这么坚定?
4、好孩子!同学们,他的回答让你们想到了哪些词或话?(恪守诺言、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是那个叫那个人的人他能像你们一样恪守诺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九色鹿》。这个故事老百姓爱听,也爱说,因此世代流传。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告诉老师,现在你最想干什么?
捧起书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不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自由读书,可以引导学生真正会读书是要读进故事中,自己的心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例如读到九色鹿的话,你要感觉自己就是九色鹿;读到那个人的话,你要走进字里行间去揣摩他的心思、语气。这样读就叫用心读书,也只有这样用心方能读出味儿。)
2、读完故事,你们一定有特别想说的话,来,一吐为快。(生说。)
三、细读品味
板块一:那个人的见利忘义
1、
在金钱的诱惑下,那个人忘记了曾经立下的誓言,反而带人前去捕杀恩人--九色鹿。他的行为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一个人如果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那他的灵魂就是肮脏的!卑鄙的!
2、出示:图、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
瞧,这个灵魂肮脏、卑鄙的家伙就在九色鹿的眼前,面对刚刚还信誓旦旦、赌咒发誓,可一转眼就出卖自己的小人,如果你是九色鹿,此时内心会怎样?
过渡:来读读九色鹿的话来表达一下心情,好吗?
赛读后齐读九色鹿的话(引导学生,表达气愤并不是一定在于声高,而在于发自内心。)
板块二:九色鹿的美丽、善良、勇敢
1、出示:九色鹿图
过渡: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朋友--九色鹿吧!
出示:填空:这是一只______的九色鹿。(美丽、勇敢、善良)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说全后出示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
2、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其它同学如果听出来了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
其它同学想试试吗?选一段自己练练。
不同感受的分批站起来读。
3、面对那个人愿做奴仆的誓言,九色鹿需要吗?
它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它唯一的要求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只要
就)
它为什么只需要这些?
4、既然救人给九色鹿带来这么大的危险,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人、去帮助别人呢?(可以偿试讨论)(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肯定了自己,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此时有什么话想送给我们的朋友--九色鹿?
板块三:再悟那个人的可恨、可耻
1、出示:多么善良的九色鹿啊,它冒着多大的危险救了那个人,可那个人____见利忘义,为了金钱要取救命恩人的性命。
填空。从竟然这个词读懂了什么?
那个人可恨吗?可耻吗?
2、出示: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大王啊!前些日子,他掉在河里快淹死了,我奋不顾身把他救到岸上。他为了感恩.甚至表示要做我的奴隶,我拒绝了他.只说别把我的`住所泄露出去,就是报答我的最好方式.然后他就回去了。可现在他却这样恩将仇报,人类实在很虚伪啊。
过渡:再读这番话,你的感受会更深!
指名领读全班。
板块四:善良的九色鹿面对死亡,还不忘劝人为善
过渡:有人说,中国文字就像一杯热茶,越品越有味。一段话你读的遍数越多,感受也会越多,说不定还能读出新问题来呢!再读读,看看又有什么收获。
1、圈点陛下、您
提问:面对前来捕杀它的国王,值得九色鹿这样客气吗?
引导学生默读6、7小节,抓住是出于无奈才捉拿九色鹿的;
国王本来是受小人蒙骗告密时那个人没有告诉国王九色鹿救人的事。
2、九色鹿对国王这样说(范读):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点拨:九色鹿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救自己(这是九色鹿说话时的智慧。)>>>老师引向深处:劝人为善)
劝国王做个善良的人有什么好处?(体会:九色鹿博大的胸怀)
3、后来,国王做到了吗?
你怎么知道的?
四、评价人物,写话练习。
这件事很快在那个古老的国家传开了,人们都在议论九色鹿、那个人、国王、王妃。他们对四个人物都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并从他们的事上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是当时的良民,一定也会参与这场讨论的。请你选择一人写几句话。(出示:很棒:对人物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他是怎样的人?棒极了:写明为什么这样认为?最棒:你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
五、介绍故事的来源及敦煌壁画和故事的结局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
故事结局:《九色鹿》的故事有很多版本
①说来也奇怪,当国王率军队回到王宫时,夫人的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后来全国各地的鹿,都聚集在九色鹿住的地方,吃草饮水,平安地生活。而这个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②王妃的贪欲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被活活地气死。
③后来双目失明,生恶疮而死。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
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A案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①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①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②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③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④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①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③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③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④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⑤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①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②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③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④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⑤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⑥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①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道”的意思。
②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①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②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③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④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
二、 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1、 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 老师点拨,总结:
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
两次重返母校。
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
2、 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3、 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
浮藻 沉淀? 长篙 ? 漫溯 斑斓 笙箫
4、 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
四、 理解体会,朗诵诗歌。
1、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2、 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
1)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
2) 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
3)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
4) 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
五、 品味语言,赏析诗歌。
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
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
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
1、 学生动笔写作;
2、 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
1、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近()京()声()
运()听()惊()色()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有色,近听/水/无声。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教育学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要急于求成。
2、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
3、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学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讲出寓意,并口头联系实际学习、生活谈感想。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揠苗助长
齐读课题。
2、这则寓言的作者是孟子,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3、“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揠”是拔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1)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指名回答。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种田人很焦急?用横线划出来。
指名回答。
板书:巴望 好像 焦急
⑶“巴望”是什么意思?(盼望)
为什么不用“盼望”而用“巴望”?(为了说明他当时心情十分焦急。)
⑷第一自然段讲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也就是讲清了“拔苗助长” 这件事的'起因。
板书:起因。
⑸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种田人焦急地想帮禾苗长高。)
⑹读的时候要体会种田人什么样的心情?(焦急)
指名读,齐读。
3、 教学第二、三自然段
(1)种田人一心想帮禾苗长高,他想出办法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第二、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2)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有)
哪个词语说明他好不容易想出办法?(终于)板书:终于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拔苗助长)
他有没有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好不好?(没有)
从哪个词语看出他没考虑?(急忙)板书:急忙。
为什么他只想出拔苗助长的办法,而没有想出别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
(因为他只想让禾苗长高。)
他拔禾苗干了多少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板书:筋疲力尽
(“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3)他干得“筋疲力尽”后,回到家里自我感觉如何?(很得意,自认为力气没白费。)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算”)板书:总算
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
(4)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教学第四自然段。
(1)第二天,他的儿子到田里一看,发现什么?
(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禾苗都枯死了
(2)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拔苗助长会伤了禾苗的根,使禾苗枯死。)
(3)齐读四自然段
5、四人小组讨论:种田人错在哪里?
小结:禾苗是不能拔高的,违背了它的生长规律。
板书 :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6、朗读课文
三、联系实际谈寓意。
1、学习了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来围绕课文内容谈。
2、请你举一举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你懂得的道理。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若举不出,则出示下列例子。
(1)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一篇课文。我没有先理解就急着背课文,结果花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背下来。
(2)有一天上午放学,我饿着肚子回家,发现妈妈还没回来,就炒冷饭吃。我把煤气灶的火开得太大,结果把饭烧焦。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揠苗助长》,同学们从中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要像那位种田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一。
板书设计: ya 揠苗助长 起 因: 巴望 好像 焦急 经 过: 终于 急忙 违背规律 拔 筋疲力尽 总算 急于求成 结 果: 枯死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四篇12-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三篇11-16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3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