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
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
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
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四、小结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浮
沉
浮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意境美和情致美,努力使阅读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
2、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尝试探索课内特别是在独立阅读中如何丰富学生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填空:()的冬天。
2、引入: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看松坊溪的冬天,想去吗?
3、读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这节课我们就去感受一下松坊溪雪景,好吗?
二、初读课文,体会美。
1、理清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松坊溪的雪景。
(2)先写了(雪中的景色),再写了(雪后)的景色。
2、初读感悟美。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感受一下松坊溪的冬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反馈。
(3)、用不同的句式说一句赞美松坊溪冬天的话。
3、过渡:松坊溪的冬天美在哪里呢?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请你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1)、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棉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2)、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3、齐读9-13节
(二)、研读“雪止了”一层。
1、师:雪中的松坊溪多美啊,那么雪后的松坊溪又美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3、学生分学习小组研读。
4、讨论交流。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2)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
(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要求读出情趣。)
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
(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
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课文。
五、读读背背,积累语言。
自读9-18自然段,下面的三道题目任选一题。
1、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在座的老师或同学听。
2、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有感情地背一背。
3、选择其中一两句特别喜欢的句子抄在日记本上。
六、欣赏描写冬天的段落。
1、简介郭风。
2、配乐读郭风的诗。
3、配乐读《雪夜的小山村》
七、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松坊溪美丽的雪景,那么课文中其他的段落在写些什么呢?也有这么美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八、布置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完成时间:一星期
完成方式: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作业内容:
1、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2、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寓意。
2 认读文中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掌握多音字“闷”。
3 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认读文中20个生字并朗读理解韵文是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方法:故事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旁记:
2 学习生字识字形。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狐假虎威>(板书:<狐假虎威>)这一课的2比较少,通过预习,认识了没有?好.现在我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生字读正确。(指名读课文。老师纠正了“呀”读音,告诉小朋友,在课文中应读第一声,并领读,另外告诉小朋友,“纳闷”的“闷”应当儿化。
二、学习课文
1、小朋友读的不错,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小朋友一定很喜欢,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师出示图画)小朋友自己先练习说一下。
2、谁来给大家说说呢?(学生到前台给大家讲故事)
3、(表扬学生讲的不错。)谁能用一句话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别看讲的少,课不那么容易啊!大家可以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学生默读)仔细读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出来了,也就是说,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了,谁能找到,请划下来。
4、根据回答出示:“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你能不能将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意思把话说出来。(学生回答)
5、是的。这句话就是“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看来,“假”在这里的意思就是
(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6、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
7、,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
(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下面我们认真的读一读这个故事,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指名读第一节)
(1)、生读: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
(2)、“窜”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词语吗?
(3)、学生可能回答“跑”。师问:为什么不用“跑”呢?我们再来请教一下字典先生,看看“跑”和“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学生)
(4)、学生回答:逃跑、乱跑
(5)、那么在这里是乱跑还是逃跑呢?(是逃跑)理解了,老虎来了,狐狸紧张不紧张(紧张)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大家感到紧张。(自读后指名读)
9、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3—6小节,看谁读懂了,怎样读狐狸和老虎的对话,(学生读的时候,师板书:骨碌扯蒙
(1)、“骨碌”是什么意,谁懂了?能做个动作给老师看吗?(学生可以自己做做动作)(请其中一个做有趣的学生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师在一旁读“狡猾的狐狸眼睛骨碌一转。)
(2)、这就是“骨碌”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狐狸在想注意,在想点子)
(3)、是的。“扯着嗓子”的“扯”懂吗?(老师说,边用手做出“拉”的动作)
(4)学生可能会被老师的动作觉得是“拉”的意思。
(5)、不错,那“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是什么的呢?(拉嗓子)把嗓子拉长?(边做动作把喉咙拉长)这受得了吗?想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读句子)读懂了吗?是把什么拉长?(把声音拉长)
(6)、对就是把声音拉长,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最后一个“我”字要拉的长一点,而且要读出问的语气。注意“我”后面是一个问号。(学生再读,师范读,齐读,)
(7)、第四节狐狸说的一段话很难读,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读)
指名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的命令。我看你多大胆子。(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师范读,学生练读。
(8)、一生上台读。师:你想,老虎把你逮住了,(动作抓住学生的肩膀)你不能把老师蒙住的话,你就没命了。(该生朗读如果不佳的话,就可以再请一位读一读)
(9)、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
(10)、暗示学生接下去说:不信,我带你到森林深处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说完后老师松手)
小结:下节课我们就跟狐狸到森林去走一走,现在休息一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位学生学狐狸蒙老虎的话,口气大,又神气。连我都被蒙住了。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的故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要先读好他们。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现在请五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狐狸,、老虎、小兔子、小野猪、小鹿。其他的
小朋友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回答)
3、这两位导演读书很认真,,那么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应该在森林深处,要站的远一点。)
4、看来小朋友读书很认真,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意味小朋友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的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5、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些什么?(学生回答)
(学生继续表演,小动物看到了老虎就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6、问:(鹿)你为什么跑,怕谁呀?
7、请学生进行评价。
8、看了表演,我想,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一些词都明白了。小朋友再读的时候一定会读的特别有感情。大家读。(学生读课文)
9、小朋友,看到小动物们逃走了,它会怎么想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5篇06-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5篇10-23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5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