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统编版部编本在柏林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统编版部编本在柏林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难点】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难点:
领会文章结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都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等,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位美国作家写的关于二战的文章——《在柏林》。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驶出柏林的火车上,一位预备役老兵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
)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两个“静”有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
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发疯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不仅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蓄势铺垫,感受技法。
1.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小组交流讨论,生回答,师明确: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捉摸不透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有文章开头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课文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板书设计】
开端:交代背景、人物及事件
在柏林发展: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笑,战争残酷,老兵解释原因(2、3)给人民带来苦难
结局:车厢寂静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蓄势铺垫的写法和无声胜有声的结尾是本课的写作特点,因此我的教学重点也围绕这两点展开。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内容,如两个小姑娘之前“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以及老妇人一直数的“一、二、三”,然后再阅读老兵说出的真相。
有了前后鲜明的对比,最后老兵揭示的真相才会让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不足的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所以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可能不是很有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
【部编本在柏林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09
部编版《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11-11
部编版《田忌赛马》优秀教学设计6篇01-09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8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1-15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0-19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2-15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