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7 14:59: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方向辨别7以内的序数。

  2、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7种小动物头饰;

  2、装饰漂亮的7层大楼(每层大楼一种小动物);

  3、7种花灯;

  4、新年音乐;

  5、正月十五扭秧歌及赏花灯的图片;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新年音乐

  “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音乐呀?(过新年的音乐),大家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幼儿凭借已有经验自由回答,如可以穿新衣、放鞭炮等)

  2、一起欣赏有关正月十五的课件

  “哪位小朋友知道这是在什么时候我们能看到的?”引导幼儿说出正月十五元宵节。

  二、基本部分

  大家是不是都喜欢过新年呀?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特别喜欢过新年,而且今年它们还搬进了新楼房,把新房子打扮的可漂亮了,大家想不想一起去看一下啊?

  1、出示森林楼房挂图

  “楼房漂亮吗?这里面都住着哪些小动物呀?”

  (幼儿可根据自己看到的随意回答各种小动物的名字)

  2、教师提问

  “小动物们刚刚搬进新房,还不知道自己住在哪一层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一下好吗?

  大家看一下:从下面数住在第二层的`是谁呀?住在第四层的是谁呀?”或者“从上面数小猪住在第几层啊?”(提问可反复进行几次,待幼儿熟练后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小动物们住进了新楼房可高兴了,它们要举行一个花灯会庆祝一下还要请小朋友一起去参观,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出示花灯请小朋友欣赏,并互相讨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盏。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花灯从左边数排在第几个,从右边数排在第几个,请好朋友猜一下自己喜欢的到底是哪一盏?

  4、游戏:帮小动物找花灯

  请7个小朋友戴7种小动物的头饰,按要求(如:从左边数第几盏等)取下相对应的花灯。(可分组反复进行或进行比赛)

  三、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幼儿反复进行此类游戏,如你的座位从前面数排在第几个?从后面数排在第几个?站队的时候,你的位置从前、后数分别是第几个等,让幼儿能更加准确的辨别序数并用序数词表达。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范文(4):送水果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5,并理解5以内各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3、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数数是多少》游戏卡中的数字卡1-5。

  2、《送水果》游戏卡。

  3、幼儿水果游戏卡。

  4、《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活动过程:

  ☆排序

  1、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1-4,请幼儿为数字1-4排序。

  教师:这是数字几?我们可以怎样给它们排队?为什么?

  (幼儿可从大到小排,或从小到大排)

  教师:数字4后边应该是几?

  2、出示数字卡片5,引导幼儿认读并辨认5的特征。

  教师: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为什么要排在数字4的后面。

  ☆游戏:送礼物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为小熊送礼物。

  教师:小熊今天过5岁生日,你们想送他什么礼物?小熊希望是用数字5来代表这个礼物的数量。

  ☆操作:送水果

  1、出示《送水果》游戏卡,练习按数取物,引导幼儿寻找、点数水果。

  教师:小熊最喜欢吃水果,这有很多水果,请小朋友每人取出一种水果,数量为5个。

  2、出示数字卡片,幼儿练习按物取数,引导幼儿互相验证"礼物"的数量。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水果的数量对不对,并找出相应的数学卡片,放在旁边。

  3、完成操作单《小熊操过生日》操作单(一)、(二)。

  教师带幼儿阅读操作单,在幼儿完成操作单过程中及时鼓励引导,并以大拇指粘贴作为奖励贴在幼儿的操作单上。

  ☆延伸

  将操作单放入活动区,请小朋友在活动区中继续进行相互验证操作单的正确与否。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本班学生都处在农村,受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旅游过,这就导致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比较抽象、造成学生不同的思维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感悟举一反三的解决方法

  七、教具准备: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马上快到五一了,你们打算和家长一起外出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有什么好风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 师: 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说起旅游大家兴趣这么浓,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旅游中到底有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探讨旅游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旅游中的数学)

  二、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师:你们现在最想去哪旅游呀?(北京)可是要去北京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师:是啊,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看怎么样租车去最省钱?

  多媒体播放旅游情境图,并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一)探究如何租车

  1、生设计租车方案

  2、汇报租车方案

  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选出最佳租车方案

  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车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为什么?

  (二)介绍菜单

  同学们,解决完了租车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吃饭问题。尽管是出门在外,我们可不要亏待了自己的肚子。为此,我特地提前做了调查。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这就是一家快餐店的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什么?

  (三)合理点菜

  1、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

  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四)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四、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由学生自己来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特别是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比如: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再比如:“合理配菜”这个活动,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一个个合理的配菜方案产生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数学》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以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利用大连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对课程的开发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大连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教学流程的构思

  1、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伊始,我就利用海旅游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大连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租房、吃饭、门票等问题。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房、租车吃饭、门票4个活动情境,去大连那么远的地方,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租房问题,所以我创设租房情境,在设计租房方案前向学生设计了这个问题:租房要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醒学生讨论设计方案,要联系生活实际,弄清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及各种房间的价格。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怎么样租房最合算以上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五、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

  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

  师:这节课王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是哪?

  生:大连

  师:想去吗?

  生:想去

  师:可是要去大连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生:随意回答

  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们打算怎么去?

  生:做火车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车票,请你仔细观察,在车票上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生:哈尔滨开往大连的车票,起车时间为9:00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车票和老师一起踏上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吧。(出示课件,播放信息)

  师:在列车员的介绍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点从哈尔滨发车,第二天早上六点到达大连站,列车每小时行驶103千米

  师: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们从哈尔滨到大连需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生:九个小时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晚九点到早九点经过十二个小时,再减去三个小时就是九个小时

  师:你的回答真不错。我们需要坐这么久的火车,大家想不想知道从哈尔滨到大连到底有多远呢?现在就请你拿出练习本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师: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生:103*7=927

  师:同学们的回答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听听列车员的回答。(播放课件)

  师:大连站到了(播放课件)

  师:坐了这么久的火车,你们一定很累了是吧?现在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找个地方休息

  师:好,现在王老师就带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师(播放课件)来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间80元,3人间66元

  师:由于我们人数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层,既然是租房,我们就要考虑怎样租房合算,你们对合算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师:你的理解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先来讨论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师:在考虑男生租房问题之前啊,王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表格,(课件)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不能读懂表格?

  生:(说明表格的意思)

  师: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表格在小组内设计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样租房最合算

  生: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小组派大表汇报一下你们设计的租房方案

  生:汇报方案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最便宜

  师:请大家再结合表格考虑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种方案,只有这种方案最便宜?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

  师:也就是说,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3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的价钱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吗?

  生:是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有道理,现在你们知道怎样租房最合算了吗?

  生:只要没有空床位就可以了

  师:好,知道了这个道理,现在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来设计一下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组内完成。

  生:思考

  师:你认为怎样设计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两个4人间,一个3人间最合算

  师: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因为它正好住满了11人,没有空床位,所以它最合算

  师:同学们可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设计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样租房最合算?请男女生分别进行设计

  生: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那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是啊,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大胆去探索,努力去解决,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时间远远不够我们欣赏大连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我们的大连之旅,最后,让我们一起提前来欣赏一下大连的美丽风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结束这四十分钟的旅行。

《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8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数学》教学设计9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生活情境中负数有关资料,如气温、收支,股票涨跌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银行有存钱和取钱……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课件2、3、4、5、6)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7)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课件8)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课件9)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说一说。(课件10)

  生活中还有能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4.进一步认识“0。” (课件11)

  以温度计为例,观察“0”的'作用?

  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中的气温;进一步感受正负数的应用。

  (1)介绍温度计相关知识。(课件12、13)

  (2)一次读出4个城市的温度。(课件14、15、16、17、18)

  三、练习应用

  (1)辩一辩:

  “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课件19、20、21、22)

  (2)做一做:指出下面数中的正负数。(课件23)

  (3)填一填: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海拔高度。(课件24)

  四、课堂小结:(课件25)

  五、课外拓展:

  负数的历史。(课件26、27、28、29、30)

  六、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读作:负六。“-”,叫“负号”。

  像“+6”这样的数叫正数,读作:正六。“+”,叫“正号”。也可省略不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43-85.6 +0.9 -+ 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课后反思:

《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根据抛物线的定义解决问题,会求抛物线的焦点弦长。

  教学重点: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有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授:

  例1、点M与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略

  例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

  解:略

  例3、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

  解:略

  点评:1、本题有三种解法:一是求出A、B两点坐标,再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的长;二是利用韦达定理找到x1与x2的关系,再利用弦长公式|AB|=求得,这是设而不求的思想方法;三是把过焦点的弦分成两个焦半径的和,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

  2、抛物线上一点A(x0,y0)到焦点F的距离|AF|=这就是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焦点弦长|AB|=x1+x2+p。

  例4、在抛物线上求一点P,使P点到焦点F与到点A(3,2)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略

  三、做练习:

  第119页第5题

  四、小结: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需判断焦点所在的坐标轴和确定p的值,过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问题有时用焦点半径公式简单。

  2、焦点弦的几条性质:设直线过焦点F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①;②;③通径长为2p;④焦点弦长|AB|=x1+x2+p。

  五、布置作业:

  习题8.5第4、5、6、7题。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1)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2)指出:两首诗都用了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 )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十)拿(九)稳-(七)上(八)下=(三)位(一)体

  算式:109-78=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 )光( )色×铁价不( )=( )货公司

  算式:

  ②( )年青÷( )合花=( )花齐放

  算式:

  ③( )刀( )断×( )字经=( )头( )臂

  算式:

  ④( )嘴( )舌×( )视同仁=( )上( )下

  算式:

  ⑤( )万火急×( )指连心=( )万富翁

  算式:

  ⑥( )( )生肖×连升( )级=( )( )( )计

  算式:

  ⑦( )年树木×( )年树人=各有( )秋

  算式:

  ⑧( )面威风×( )窍生烟=( )颜( )色

  算式:

  ⑨( )霄云外-( )见如故=( )面玲珑

  算式:

  ⑩( )令( )申+( )波( )折=( )通( )达

  算式:

  2、根据等式填成语或口语。

  如:算式:78+23=101

  成语:(七)上(八)下+(两)面(三)刀=(百)无(一)失

  (1)分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结束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评价答案是否可行。)

  ①算式:48-36=12

  成语:

  参考答案:(四)平(八)稳-(三)头(六)臂=(一)刀(两)断

  ②算式:9+1001=1010

  成语:

  参考答案:(九)霄云外+(千)钧(一)发=(十)全(十)美

  (2)每个小组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必须先拟定参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组。

  (答对的加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题的小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别用“一”至“十”10个数字为头,写出十个成语。

  一( );二(两)( );

  三( );四( );

  五( );六( );

  七( );八( );

  九( );十( )。

  (每对一个,计一分)

  (四)数学谜语:

  导入: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联系,如数学谜语,既可以由数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联想到数学名词。

  抢答:

  (1)7/8(猜一成语)七上八下

  (2)并肩前进(猜一数学名词)平行

  (3)0.30元(猜一数学名词)三角

  (4)七天七夜(猜一图形长度)周长

  (5)两牛相斗(猜一几何名词)对角

  (6)2~9999(猜一成语)万无一失

  (7)7分钟+8分钟=1000元(猜一成语)一刻千金

  (8)10002=100×100×100(猜一成语)千方百计

  (五)小结评价: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人类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敏捷,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做到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课外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除文学外,数学知识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1-32页练习五第12- 1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进―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相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想法。

  2.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细心笔算、认真检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数量关系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s

  1.做练习五第12题,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再进行竖式计算。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理信息再进行汇报。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五第13题。

  让学生自主填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题中已知哪两个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么求第三个数量?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五第14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在反馈时,重点让他们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算式依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做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4.做练习五第17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根据什么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让生注意解答的格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五第1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说说是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

  让学生自主解答。

  再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2.做练习五第19题。

  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让学生自己解答。

  全班交流过程中让生体会到:列综合算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3.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1.总结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基本数量关系: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数量=总价÷单价/时间=路程÷速度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四个领域,其中包含了“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本学段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些理念为依托,根据我校将要举行“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春游情境,让学生在春游情境中学习、理解、巩固、应用数学知识(乘法)。让学生去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在众多策略中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3)经历“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在解决如何“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要用合理搭配的理念,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发现并解决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

  五、教学观念:

  本课时学生通过经历“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在解决如何“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复习两位数乘法。最后,在“用餐”活动中,引导学生要用合理搭配的理念,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1、师:同学们,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清明节也快到啦,正是旅游的好时光。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2、让学生说一说。

  3、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陈老师教的班级的40名同学将要去长隆欢乐世界旅游。可是要计划旅游得考虑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你们愿意帮解决这些问题吗?

  板书:旅游中的数学

  师:要去长隆欢乐世界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教师整理思路)预设: 租车问题、门票问题、游玩问题,这节课我们重要来研究租车、门票、用餐、租房。 活动二:租车

  老师经过咨询得到了一些信息。出示租车情境图。

  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

  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 师生40人去旅游。

  1、师: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并板书问题。

  3、学生独立设计租车方案。

  4、4 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方案。

  5、全班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列表解决问题:列表

  5、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车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哪种方案最合算呢?为什么?

  7、小结: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而且价钱要最便宜这样的方案最省钱。

  8、师:怎样很快找到这些方案,尽量避免重复、遗漏或错误呢?(列表法)

  乘车出发,经过2小时便可以到达长隆欢乐世界,这就是大门口,现在我首先需要( 购买门票 )

  活动三: 购买门票

  成人票40元,学生票30元,团体票每人25元(2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40人怎样买票最合算?需要多少元?

  (1) “限乘”的含义?购买多少张团体票?

  (2) 生独立完成

  (3) 汇报说理由,怎样买票最合算?(团体票)

  长隆欢乐世界非常漂亮,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宣传片吧。(视频)游玩了一天,估计大家肚子也饿了,现在我们需要(用餐) 活动四:用餐(合理配菜)

  1、参观完长隆欢乐世界,大家一定会饿了,我们要到快餐厅来解决吃饭问题。(出示课件)怎么样,丰富吧?

  (1) 假如老师到这家快餐店,我打算配的菜是:(),你觉得合理吗?

  (2) 交流。为什么这样吃?

  (3)你想怎样吃?把你所选的食物记录下来,填在表格中。

  (4)汇报、小结:注意营养搭配、节俭。

  活动五、租房

  晚饭后,天色已晚,大家也一定累了,我们立即需要订酒店租房,下面是酒店房间的一些信息。(出示信息图)

  (1) 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 住房需要注意些什么?怎样住才最合算?

  (3)学生小组独立设计租车方案,填在表格中。

  (4)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房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最少,而且所有的房间刚好住满了,没有浪费。

  生:我喜欢第五种方案,因为我觉得三人间住得要舒服些。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一个空床,可以放行李。

  师:这么多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算呢?

  生:还是第二种方案,它最省钱!

  总结:少空床。

  活动六、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旅游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的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最佳方案,从小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

  租车租房用餐

  空位少空床位少 荤素搭配 花钱少 最省钱主副食搭配

  《旅游中的数学》练习纸

  1、租车:一共40人去旅游,怎样租车最省钱?

  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

  2、购票(怎样买票最省钱?一共需要多少元?)

  3、用餐方案

  你想吃什么?共需多少元?请你填写下表

  4、租房

  (1)4人间:80元,3人间66元。21名男生住宿,怎样租房最合算?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2-11

数学《加法》教学设计07-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19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13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18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2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08-0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7

数学教学设计(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