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4 09:39: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教学反思(15篇)

《春》教学反思1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有积极的意义。古人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及音乐中隐含的情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感到音乐的乐趣,也使学生更能学、会学、想学。

  思考问题:

  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高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片断回放1

  以第六册补充歌曲《嘀哩嘀哩》为基础我设计了音乐综合课《春》,我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以春为主线,综合美术、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以音乐为基础,运用歌、诗、舞、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体验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美好表现,从中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过程:首先、由春天的诗导入;其次、敲春天的鼓点、学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请学生合作创编节目,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在教学法过程中前两个步骤都完成的非常的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合作学习,创编节目表现春天”出现了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同学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一活动表现不是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春”这一主题表现不明确。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春》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 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 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 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 重。

  二、 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 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 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 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 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 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 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春》教学反思3

  播放《月满西楼》

  师:之前听过这首曲子没有?

  生:没有?

  师:好,静下心来听一下,跟着哼哼看!

  一、对联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高兴和咱们青田华侨的同学们一起来学语文,老师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这份礼物事一份对联,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默看一下吧,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师:我想聪明的同学们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列吧,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一起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08页。

  二、吞吐吟诵,感受词的韵律。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吧。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顺词意。

  生自由读《武陵春》

  师:可以来吗?

  生:可以了

  师:那咱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好的,来,你来!谢谢!

  生1:读

  师:鼓掌了,很好!其实呢,我们这首词有很多地方式容易读错,看错的,刚才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看错了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是很容易读错的,舴艋舟,栽不动(纠音),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刚才她把不会读的拼音都标在书本上,以后我们读诗文的时候,也要把读不准的拼音注上去,那我们说读词主要读准字音就可以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来,你来说!

  生1:要读出感情。

  师:怎样读出感情?你觉得语气上要读得……

  生1:沉重一点

  师;语速上呢?

  生1:要缓慢一点!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带着你的初理解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师:很有韵律感,我可以再追问你一下吗?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词的?

  女生2:有点悲伤,心里面有点不舒服,因为想到那些很难过的事情,还有不仅能够感受到词人心里的那个感受,还有自己心里面对词的理解。

  师:你的朗读功底很不错,那你觉得这首词流淌着什么地情感?

  女生2:悲伤

  师:是的,很悲伤,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跟她比一比的?她朗读出来悲伤,咱们班的播音员来试一试吧!

  男生3读

  师:请坐,谢谢!听别人朗读总是有点不过瘾吧,咱们一起来朗读,好吗?记住了,朗读和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朗读要读出这首词的语气,语气要悲伤,语速要缓慢,准备好了没有,那老师就不客气了,《武陵春》开始!

  生齐读

  三、品味言语,揣摩词人心理。

  师:如此地悲愁,在同学们反复的诵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你们呢,感受到到了吗?好的,我看到有同学在点头了,你是从词中哪个句子里感受到的?

  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为什么选这一句?

  生4:让人感觉很消极。

  师:那具体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很消极呢?

  生4:事事休,

  师:还有吗?

  生4:欲语泪先流

  师:欲语泪先流什么意思?

  生:还没有说话,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师:她想说吗?

  生5:想

  师:说得出来吗?为什么说不出来?

  生5:因为太悲伤

  师:悲伤到什么程度,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眼泪控制的住吗?

  生5:控制不住

  师:只要一张张嘴巴,眼泪就流下来了,这是如此地悲愁啊

  是啊,苏轼因梦见亡妻写下了PPT5(链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让她欲语泪先流呢?

  生:丈夫去世了。

  师:我们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物是人非

  师:你们知道他的丈夫是谁吗?

  生6:赵明诚

  师:是的,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的四大学士之一,有名的金石专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53岁,她丈夫离她而去已经六年了。在这之前,他们在一起生活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当中描写的一个生活片段。

  PPT6:(幸福婚姻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请同学们默看一下,当然也可以自由朗读,大致看得懂吗?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7:他们在探讨。

  师:探讨得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7:举杯大笑

  师:她喝到茶了吗?

  生7: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7: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师: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生活吗?

  生7:幸福快乐!

  师:那如今呢?写《武陵春》时的李清照呢?

  生8:很,悲伤,

  师:现在地她只能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啊,景物尚如初,可人情不似初啊,斯人已去,能不叫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呢?来,跟老师这样读一遍。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事事休呢,什么意思?休时休息吗?

  生:万事都停止了

  师:表明了她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生9:消极,绝望!

  ⑵、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师:那她绝望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呢?

  生9:每天不梳头。

  师:词中是怎么讲的?

  生9:日晚倦梳头。

  师:日晚解释为每天吗?

  生:早上晚上

  师:是的,有同学讲了,日晚解释为日上三竿,李清照那么懒啊,都日上三竿还不梳洗,不是懒是什么?

  生:不懒,是倦,因为她没有心情梳头

  师:她怎么没有心情梳头

  生10:她沉淀在悲伤当中?

  师:这里可以用沉淀吗?

  生齐:不可以

  师:那应该用什么?

  生齐;沉浸

  师:是啊,她一直沉浸在悲伤当中,也许当年清照梳洗时,赵明诚就陪伴在她的身后,可是现在,熟悉的一桌一凳,一梳一镜,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斯人早已离去六年了,那触动悲愁的仅仅是屋里的景物吗?

  生11:风住尘香花已尽,外面景物的悲凉还有花的凋谢。激起来她内心悲伤的心情。

  师:讲得很全面,同学们知道参考书是预习的帮手,不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吗?来,咱们收起来!用自己的思维领悟情感。是的,风住尘香花已尽,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将这幅画面描述出来,有点难,是吗?那老师给大家提个小建议吧,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象,在这个画面里你仿佛能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了什么?好,开始写吧,给大家3分钟时间,写好了就举手示意一下。

  师:请你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12:在一个幽静地山谷里,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有花香,还有一间小茅草屋,屋里住着一对夫妇,相亲相爱,屋外事一片花海,一片桃花林,不久,那间屋子的男主人病逝了,女主人非常的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望着屋前的桃林,风起来花瓣也落了,在泥土中还可以闻到花的余香,似乎浮现出丈夫的身影。

  师:你编故事的感觉很好,那我可以在问你一下,可以吗?同样的风景现在只有谁在看了?

  生12:女主人

  师:那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2:与丈夫一起的美好生活。

  师:好的,来,下一位。

  生13:风吹过,花纷纷落下,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师: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那枝头上还有花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13:尽

  师:什么意思?

  生13:枝头上的花都没有了

  师: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3:很悲凉。

  师:那李清照呢,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3:痛苦

  师:是的,那咱们再一起来倾诉这份悲愁好吗?

  生:好

  生齐读

  ⑶、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师:是啊,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枝头上的花朵呢,而今却零落沉泥碾作尘,所谓的香如故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总不能一直活在悲愁中,整天以泪洗面吧,有一天听朋友说

  生14:双溪风景好,

  师:如果你就是她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说?

  生14:双溪春光明媚,去游赏一下吧!

  师:哦,你认为是去游赏吗?是什么?

  生:散心

  师:是啊,美好的风景也许能带来一点轻松吧!更何况我们的词人是最喜游山玩水,泛舟溪上的。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她的《如梦令》

  PPT9:《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此时泛舟溪上的心情如何?

  生15:她应该很快乐!

  师:你加了一个词“ 应该” ,从哪里读出来?

  生15: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兴尽晚回舟。

  师:是啊,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活泼、快乐、充满勃勃生机啊!那现在呢,她去泛舟了吗?

  生16:没有,她打算去

  师: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16:也拟泛轻舟。

  师:也拟什么意思啊?

  生16:也打算

  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她也想啊,她心里也明白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啊,可此时此刻,她放得下这满怀的悲愁吗?

  生:放不下。

  师:你怎么知道她放不下?

  生1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词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竟然放不下,那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生1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

  师:是的,很好,词中是有那么一句的,来我们一起来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愁”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古人却用语言让心中的“愁”字变得可感可知。来,咱们来齐读一下关于写愁的诗句吧!

  PPT1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生齐读

  师:愁可以使一江春水,也可以是一川烟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计量的东西,但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得重量。所以我们要读出词的什么?

  生:沉重感。

  师:准备好了吗?

  师:词的悲愁全出来了,合上书本,也能吟诵出这首词的悲愁,那就更好了,来,试着背背看。看谁最懂李清照的心!能背下来了就举手。

  师:我们不仅要背出这首词,还要背出这首词的感情。

  师:准备好了是吗?那把书本合上,咱们有感情的齐背一遍吧!

  生齐背

  师:满意了吗?有同学摇头了,那咱们再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背

  四、知人论事,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曾经如此活泼快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载不动的愁里究竟有什么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则背景资料,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吧。咱们班谁的声音比较宏亮的!(看来大家都很谦虚,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你来展示一下你的声音吧!

  PPT8:北宋“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八年后她流落到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生18:读

  师:读得很响亮,有一个词呢能再跟老师读一遍吧,江南

  生18:江南

  师:有进步了,课后再去练练好吗?

  生18:可以

  师:你从这则背景资料里读出哪些愁?来,咱们这位男生一直都沉默,是不是太愁了,你来说说?

  生19:丈夫去世了

  师:很好,你呢?

  生19:国破家亡,还要流落异乡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19: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师:你呢?

  生20:只身流亡之苦

  师:你为什么要加“只身”呢?

  生20:这时候,她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哪个更苦?

  生20:后面的

  师:是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将词人的愁凝成一个重字,别说是词人自己,就是我们聚集的心灵之舟也难以承载吧!

  师:咱们再一起去感受这许多愁!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拾起一朵《武陵春》,走进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一地落花,悲愁重重……去读吧,希望你们能喜欢李清照的词,还有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音乐)

  PPT9: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耽误大家几秒钟时间,也许出来这个门,就没有机会讲了,谢谢咱们九(四)班的同学给了老师一堂那么好地语文课,同学们都很棒!老师真的很荣兴来上这一堂《武陵春》谢谢!

  生齐鼓掌

  教学反思:

  1、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4、①语文教学除了朗读见功力之外就是板书,板书的艺术是对文字最好的阐释,但整节课下来,却只字未见,这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②课堂用语在环节不能一矢中的,设问不准,学生回答就会脱离教学意图,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机智,就很容易让学生逃出课堂,走入无效教学的怪圈。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春》教学反思4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在教学过程(7139教育网)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够顺畅。

  二、缺少活力,及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教学反思5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的重点是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要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花海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文中描写梅花,“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我把几朵梅花做成了贴画,让学生动手贴一贴,理解何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然后让学生用俏皮可爱的语气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远处的梅花用几张远景的梅花图,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色彩鲜艳的“彩云”,让学生以比较高昂的语气读“像蓝天下的朵朵白云”。理解“晶莹透亮”,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理解的词义,再欣赏几幅美丽的梅花图,感受梅花的晶莹透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随着镜头看到了梅花山上的梅花像片片彩云,晶莹透亮,一朵连着一朵,开得非常旺盛,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赞美声。从他们阵阵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学生了解了文本以外更美的东西,开拓了他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一边看画面,接着还让孩子们闭上了眼睛,边听学生朗读,边感受梅花的魅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春》教学反思6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春》教学反思7

  为更好的推进课改,更有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我校教导处在开学初组织了一轮以中青年为主的“研讨课”,我作为中年教师做了一节课改研讨课,但收效不尽如人意,显露出的弊端很多;同时也借此机会听了一些优秀、年轻老师的课,感慨也颇多。

  下面对我的一节《春》作一下反思:

  本节课我结合课改的思想及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了预习学案,预习学案的'内容的设计虽然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学案中重视学生的有感情地阅读、阅读后分析展示、以及口语交际的展示,在展示中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力求做到“当堂清”。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预习学案完成不好、学生的展示不精彩、课堂气氛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问题。分析其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主观上:

  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了解不够,我没有进行预习指导,离开老师的辅导他们还不能做到有效或高效的预习。

  对预习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导致学生预习抓不住重点,不深入,对于问题不负任何责任,甚至不用思考,所以在汇报时也就不精彩。

  客观上:

  1、题量略大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个因素,预习中学生有顾此失彼的迹象。

  2、学生预习时间少,预习不充分,好的一节展示课预习必须到位。

  3、学生没有掌握预习方法,有的学生甚至不会预习,重点的段落应抓住什么进行预习学生不知道。

  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很好的说出一句动听的话、不会从心底里说话、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结合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能更好的开展课程改革,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预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一年级的现阶段起,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研讨课的个人反思,如有不同见解请指教。

《春》教学反思8

  《春》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尽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学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时候我才是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那时着力于细,主要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7139教育网)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时,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让学生制作朗读录音带,而在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可是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却不及前次。

  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细碎的教训,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读教学好的地方,结合上学期对学生预习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先读——梳理文章思路——教师提供学习建议——学生学习讨论——学生交流自学成果的方式来上课,其中我认为“提供学习建议”和学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根据学习建议,学生按照组别自行选择一段内容进行自学,感觉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春》虽然都是描写草花风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采用的手法却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种景物的特征描写景物,写作手法与词语的使用却又显得灵活多样,而这些又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选取了各取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课件是这样呈现的:

  建议你这样来学习本文:

  1、建议你从作者用词的角度来学习春草图(找一找哪些字词用得好?品一品这些字词,并能从下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两处例子)

  2、建议你从多个角度来学习作者描绘春花似锦的写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明暗结合,找出具体的句子)

  3、建议你从人的感觉的角度来学习春风图(嗅觉?还有哪些感觉?)

  4、建议你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的写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个特点)

  5、学习颂春部分时,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三个比喻句歌颂了春天怎样的特点,再仿照课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个比喻句。

  因为有了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学生自学的`效果较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还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讲到“钻“字时就有学生自己提出来说用“长”字体现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还有学生提出来说“春风图”“春花图”等只是相对来说,因为朱自清在写花时还不露声色的写了风,写春雨时就不露痕迹的写了风,还有草啊树叶啊,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

  作业之一是让学生摘抄描写春的诗句,因为课堂上学生只能背出一首写春的诗歌——《春晓》,知识积累太贫乏了。第二个作业让学生仿照一个小节来描写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来了,学生写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点,我很欣慰。

  当然,今天大家给我评了课,觉得把朗读穿插在分析中可能会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课要上得完美,难啊!

《春》教学反思9

  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教古诗,用个不恰当的说法,就是“简单粗暴式”的——关键词的意思一讲,诗意一抄,主题思想一写,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学校组本教研的东风,定下了古诗词教学的教研内容,也想借机向其他老师学习学习。)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二、认真备课对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这个人,鉴赏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欢比较直白的记叙文、小说之类的文章,对于诗歌一直认为是“阳春白雪”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好教。最先开始,选了小课上这首诗,心里总认为,一首诗28个字,30分钟讲绰绰有余了。没想到,课一上就放开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钟时间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后,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惊觉,原来古诗也有这么多可讲的!也可以讲得这么有意思!

  因为我的这堂课有大量的过去学过的古诗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备课之中,其实也是我自己对古诗文的一种复习和重新掌握。

  三、认真备课后,在课堂上更为游刃有余。

  以往上课前,也会熟悉教材与教案,但因为常规的课堂也就显得更为随意些。有时候,一下发散了,可能就会扯得很远。但这份教案,因为自己精心准备了,记得熟了,因而对课堂的掌控,对重点的掌控,对教学内容的掌控就更为主动,站在讲台上都更自信一些!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

  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老师们也诚恳地给我指出了。

  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

  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对我自己而言,这真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诗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即使有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节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课,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春》教学反思10

  《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了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进行教学。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从备课到上课我以讲学稿为主线,力争突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

  《春》这篇课文需要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味情感,所以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自悟,而我只是个组织者。课前,我给每名学生发了讲学稿,让其按着讲学稿的学法指导来学习,通过查资料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些预习题,然后整理归纳。

  一、导入

  我的导入形式是直接点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做到老师少说话,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习用。这正遵循了现代教育理论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这一教育理念。

  二、关于学习目标的展示

  要求引导学生默看学习目标,仅限于一分钟,这样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这一点我尝试着做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想长时间训练应该能达到的。

  三、关于自学指导及学生自学

  这是“先学后教”中“先学”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重头戏。例如《春》一课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指导题:根据春花图学习下面几幅图(草、风、雨、迎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五、六、七段然后回答问题:

  ①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哪一幅画?或喜欢那些句子?并归纳每幅图画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品味语言)参考格式:我们小组喜欢图画,因为句子或词语写出了春天景物,用了修辞(或从感官角度来写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②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情感(读中悟情)(五分钟后期待你们的精彩回答)

  出示自学指导题后,学生进行5分钟自学。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老师尽可能不干预。教师只是巡视、督促,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学困生,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说点“悄悄话”,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题具体明晰,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题的表述上用“比一比”的形式,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胜利的快乐,定出非常具体的自学时间,这样就加大了课堂密度,让学生紧张起来,这也体现了洋思的“让学生每节课都像在考试”的课堂特点。

《春》教学反思11

  《春的消息》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儿童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多美的春天啊!风、柳枝、小河、池塘的水、鸭子……多美的意境啊,短短的`几行文字,把春天的特点展现在眼前。这样的诗歌,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本堂课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分“读通课文,读出感受,记诵诗句”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升。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乃至于读出感情,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整个读书过程。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充分地触摸语言,感悟文本,表达情感。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明确的目标,螺旋上升,步步提高。让学生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最后读出感情。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感悟文本,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春》教学反思12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绘春——颂春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语言十分丰富的优美抒情散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帖,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仅“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我在设计教案时就在想应该把它上成文学欣赏课:尤其是对于文句这样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器官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文章的重点段第二段时我安排了这样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品读课;二是背读课。意在品读中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处是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存在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很难驾驭学生。

  二、教态不美,缺少活力,很难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压制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

《春》教学反思13

  我听了杨老师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杨老师先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朗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赏析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行文的结构以后说:你最欣赏哪一段?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雨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风的一段,有的.说我喜欢写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读,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有的说当天空下着细雨时,漫步在雨中多么浪漫,有的说我以前观察不细,看到春天不知怎么写,我今天看到作者写小草,说他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多么形象,多么充满生机,简直把小草写活了。更有一个同学被课文中写声音的一段所感动,竟情不自禁的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小玩具,仅摹仿起春天小鸟各种各样的叫声,于是教室里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仿佛闻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润,哪大自然的神韵,人的灵性,天籁人籁,汇成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导学生欣赏了最喜欢的段后,杨老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开了对话,使学生在心灵互换中有了写作的冲动,此时老师叫学生起来和他们开始对话。泉水叮咚叮咚说:来吧,你看这多美啊,有鲜花为我做伴,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蛙咕咕着说:快来参加我们的电声管弦乐队,《春之歌》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鲜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可热闹了,学生在联想及再造情绪的过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对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从而辨析作品表现的美与丑、善与恶,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述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春》教学反思14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 “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范例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有些前紧后松,许多还可以深入理解的内容不够透彻。如从不同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的部分,还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春》教学反思15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我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检查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