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时间:2025-04-26 10:02:2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爱莲说》教案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爱莲说》教案汇总6篇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 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 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 隐逸者 逃避现实 正衬

  牡丹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爱莲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爱莲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重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

  3、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归纳预习笔记。

  ㈠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 )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本文选自( )。

  ㈡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颐 蕃 淤泥 濯 蔓 亵玩 噫 鲜有闻

  2、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①蕃 ②独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亵玩 ⑧宜⑨予⑩鲜

  3、重点句子翻译,例如: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㈢文言知识积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异义(鲜、予、宜)

  重点虚词(之、而)

  词类活用(蔓、枝、远)

  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三、初步领悟,前5小题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爱莲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 :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 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2、学生板书课题及作者:特别指出:字正确写法。

  二、解题质疑

  1、文体解释:表,记、说(杂文)、铭、序。

  2、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喜爱的花是莲花。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最想知道的是些什么?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读全文)

  3、挑战无标点原文,感受句读,学生点评。

  4、听MP3录音,观看荷花视频。

  5、自由朗读。

  二、自读解疑,循序探究文章的语言美

  1. 提出自读要求(创设情境,课前播放古筝乐曲)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仔细阅读课文并认真研讨。《爱莲说》是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反复揣摩,循序渐进。大家可以分三步阅读,探究答案。

  ①第一步: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第二步:边读边译,研讨不懂的语句

  ③第三步:读思结合,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多媒体示范朗读,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莲花的美。)

  3. 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

  根据课文注解,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蕃 染 濯 溢 谓 鲜(多媒体:分页展示翻译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三、整体把握,深度感悟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有哪些人分别喜欢它们?(PPT10)

  2、思考讨论: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直接描绘莲花形象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绘莲花外形的?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讨论完成下表。(PPT11-12)

  明确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明确]: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教师随机提问:作者把莲花比喻为哪一种人呢?——君子

  那么,什么是君子?在你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哪些品质?(学生思考后作答)

  4、想一想: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结合莲花图,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应莲花所隐喻的品质,并悟出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多媒体展示:将君子的七种品质对应相应的莲花图表)

  [明确]:由此可见,莲花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正如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 七个短语的描绘,可见作者从七个角度写出了莲花的高洁美、质朴美、正直美、清高美等高尚品质,将莲花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5、请同学们把这些描写莲花的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6、课文写了莲花,还写了哪几种花?有什么作用?作者对这几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这些花的花语意义?(PPT13)

  请学生尽量读出应有语气。

  [明确]: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的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我们一起看课文的内容。

  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理解文章的意蕴美。

  1、总结作者的生活态度

  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也有少部分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选择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只有莲花一样的君子,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但是当时社会这样真正的君子少,而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因此这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品文论人,整合提升。(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地保持

  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超凡脱俗的。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

  五、能力训练,习得语感

  [过渡]: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本文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花喻人,花美人更美,自然贴切。(边板书:托物言志)

  1、了解托物言志。(多媒体演示:播放概念)

  [明确]: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寄托、传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抱负、志趣或某种品格志向。用这种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

  2、拓展延伸,举例说明概念。(多媒体演示示例)

  [教师点拨]:以花为例。其中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莲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思考讨论]:同样有些文章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在我们的课本中,这类文章并不鲜见,我们以前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我们曾学过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赞蜜蜂,热情讴歌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人民和我们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作者愿意像小蜜蜂一样忘我劳动。不少这类值得传诵的名篇,作者所托之物虽小,但所言之志却不凡。

  [教师启发]: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比如蜡烛何等的平凡,却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

  [小结]:我们周围的事物,由于它的形状、它的性质、它的“经历”有很多特点,往往有“寓意”。例如梅花的耐寒,根的只讲奉献而不表现自己,粉笔的平凡、贡献大而“粉身碎骨”等。这些事物都可以作为题目来写咏物言志的文章。

  3、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放图像)

  [过渡]: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感情的方法,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大家可以参照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在纸上写一下,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例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冒风霜,战冰雪,总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到来。正如谦逊无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多媒体示例演示,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我喜欢朱顶红??)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播放多媒体配画配乐画面,再悉心品味一下莲花的无穷魅力!)

  七、课文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

  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迄今为止许多人仍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学们都能够志存高远,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莲花式的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篇课文。

  2、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进行描写,以《____赞》为题,要求通过描写的事物抒发感情,说明一定的道理。

  3、搜集使用托物言志描写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莲花君子

  生长环境:高、直 不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正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风度气质:高 洁美名远扬

《爱莲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②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1、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 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 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 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 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 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八、师小结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10-14

爱莲说教案06-27

关于《爱莲说》教案六篇08-24

《爱莲说》教案汇编5篇12-24

爱莲说教案4篇10-11

《爱莲说》教案合集五篇09-08

实用的《爱莲说》教案4篇11-17

《爱莲说》教案锦集10篇10-31

爱莲说教案汇编7篇12-26

《爱莲说》教案范文汇总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