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5-02-26 08:20:45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大班教案范文汇编9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在角色扮演及音乐又习中感受歌曲旋律(熟悉切分节奏),理解歌曲内容。

  2、 知道蒲公英是春天的植物,在音乐中感受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图片等、小乐器

  认知准备: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活动重点:熟悉理解歌曲

  活动难点:根据切分节奏游戏活动过程:

  一、复习《我是小海军》

  间奏战舰与敌机配合

  过渡:刚刚我们我进行一场激烈的海上战斗,看到了神气的小海军,战斗结束后,天气变暖了太阳出来了,啊!春天来到了。

  二、春天来了

  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是什么告诉大家春天来了?

  小结:天气变暖了,小燕子回来了,小动物从冬眠中醒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过渡:今天我又带来一段春天的音乐,可能是讲什么呢,让我们听一听。

  1、 感受旋律特点

  ·表演春天

  提:这段音乐,可能是讲什么?

  过渡:就像我们小朋友说的,这段音乐听上去,温柔、抒情,让我们感到春天真美丽,那么让我们用美丽的`舞姿来表演一下春天。(幼儿律动)

  ·即兴伴奏

  提:小乐器也要来表演春天,请我们仔细看指挥,想一想有什么乐器你不认识。

  介绍三角铁及演奏方法

  2、 理解歌曲内容

  ·欣赏歌曲

  提:这首歌曲讲的时一种春天植物,谜语:春风吹来,种子飞飞,打着小伞,小朋友追追。(幼儿泛讲)

  提:歌曲的名字叫《蒲公英》。解释谜语

  ·理解歌词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听一听这首歌曲里面讲了什么?

  小结:这首歌曲就是在讲小朋友和蒲公英在做游戏的事情

  提:种子为什么飞飞?

  小结:因为蒲公英结出来的小绒球上的小点点就是蒲公英的种子,他很轻,能够轻轻滴飞在空中。

  ·初步跟唱

  三、延伸活动

  听歌曲看图片做动作

大班教案 篇2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由此可见,幼儿音乐活动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幼儿的艺术活动的能力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雨点沙沙》中,对活动案例进行了反思与分析。

  一、案例背景:

  音乐活动《雨点沙沙》是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一个音乐活动。它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2/4拍,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同时歌曲也表达了幼儿对小雨的喜爱。选择这个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二、教学活动设计及分析:

  我开展的这一个《雨点沙沙》音乐活动的教学目标1、是指导幼儿用亲切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与内容;2、通过律动以及舞蹈表演等形式进一步让幼儿意会歌曲的内涵、增强幼儿的表现力。教学重点:用天真活泼的语气唱歌,富有表现力来表演歌曲,并且能用创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教学难点:学习、巩固向左、右碎步移重心的动作。教学准备主要是让幼儿初步学会向左、右碎步移重心的动作。

  分析:

  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敏感和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通过重点、难点的确定,可以使活动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学的准备就是让幼儿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为积极参与韵律活动打好基础。

  三、教学过程与分析反思

  1、活动开始是发声练习《下雨了》。内容选自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资料手册——音乐160页。发声练习以师幼问答的形式进行,音域宽度从C调——D调,配合歌曲的音调D调,让幼儿在唱歌前先拓宽音域范围。

  分析:

  运用《下雨了》发声练习,拓宽幼儿的音域范围。同时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美好的音乐环境,让幼儿用形象的歌声把景物具体描绘出来,初步获得生动鲜明的雨的形象感受,让幼儿提前进入活动情景,为幼儿作好情感铺垫。

  2、第二部分听听唱唱。完整欣赏歌曲让幼儿说说这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怎样?幼:音乐旋律轻松、活泼,节奏较欢快。再听音乐让幼儿拍旋律节奏,然后教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完整地唱,让幼儿了解这首歌曲有几段?唱了些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拍手一遍,听教师唱一遍,三遍下来幼儿已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幼儿学唱两遍,基本学会唱歌曲。再循序渐进让幼儿听歌声展开想象,欣赏教师变速唱——教师从快到慢地唱,或由快到慢的唱,这时候教师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老师变速唱好象在告诉我们什么?幼:这里的好象就是告诉我们雨越下越大,小朋友在雨中玩的越高兴;幼:好象在告诉我们雨越下越小,小朋友撑着小雨伞回家了……以此激发幼儿的想象,增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分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从听觉入手,让孩子多听,自己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充分想象音乐,并熟悉歌曲的旋律与内容,发展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这个环节中教师采用先听后学唱的方法,先让幼儿听三遍,激发幼儿对歌曲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学唱二遍,基本学会唱歌曲,让幼儿在唱唱中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幼儿艺术教育的要点。而后我在活动中又采用变速唱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唱充分展开想象,让幼儿对歌曲有自己的想法,主动学习,因为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等于灌输与强迫训练,要让幼儿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在唱歌时能融入自己的想象,对歌曲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3、第三部分的唱唱跳跳中,我让幼儿配上音乐,想象怎样表演在雨中的动作?幼儿充分展开想象自由表现,许多幼儿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动作——有的幼儿用手摇摇;有的幼儿把手指从上往下摇动;有的幼儿边摇手边转动身体等等……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示范。这里我重点让幼儿再一次学习左、右碎步移重心的动作,巩固对幼儿向左、右碎步移重心的动作的了解,为幼儿的表演做好铺垫。

  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艺术表现环境,使幼儿尚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欲望和动机出现更多的闪光点。因此在这一个重点环节我运用情感教育法,指导幼儿用亲切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让幼儿在生动有趣,自由探究、自主表现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尝试创造表现带来的快乐。这样,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活动过程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让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动作,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

  4、听音乐完整表演,引导幼儿表现出和小雨做游戏的感觉。这里我充分让幼儿有自主权,配上音乐,让幼儿想象表演在雨中的动作,自由表现雨中的动作。由于有了前面的活动的铺垫,幼儿掌握的很好。

  分析: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适当引导、示范,让幼儿意会歌曲的内涵,增强幼儿的表现力,捕捉孩子们创造思维的“闪光点”,给孩子自由探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的空间,使幼儿自主式的音乐表现活动变为一种体验的快乐活动。通过幼儿的参与,使之得到情感体验,使肢体语言激活幼儿学习的巨大推动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高。

  5、延伸活动中我让幼儿把好听的歌、好看的舞蹈表演给其他班的小朋友看,让幼儿充分享受活动过程的乐趣。

  分析:

  表演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方式,能有效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使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能够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大家,一起体验、感受创造美的过程,变得人人爱音乐,人人充满了表演欲望和自信心,从而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一个活泼、快乐的音乐活动,必然会丰富幼儿感情,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我们进行的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再追求技巧娴熟、表现完美,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音乐教育不仅仅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才能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将自己的发现说给他人听。

  2、能通过对物品形状的比较,初步区分圆形和三角形。

  3、会简单地运用对应方法来完成操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1《给瓶娃娃喂食》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为瓶娃娃找吃的。

  (1)提示语: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可爱的瓶娃娃,它们在和小朋友打招呼,瓶娃娃肚子饿了,小朋友快给他们找找吃的'吧。咦~~这里有很多饼干,你们看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呀?

  (2)引导幼儿观察瓶娃娃的嘴,请幼儿为圆形嘴的瓶娃娃找圆形圆形饼干,认识圆形。

  2、通过为三角形的嘴的瓶娃娃找相对的饼干,认识三角形。

  (1)出示三角形瓶娃娃,这个瓶娃娃也饿了,它们吃什么呢?

  (2)引导幼儿找到三角形饼干,认识三角形。

  3、给瓶娃娃喂饼干。

  (1)提示语:有那么多瓶娃娃,我们一起来给它们喂饼干吧!小朋友先把饼干放到盘子里,在运回去给瓶娃娃吃。

  (2)按要求给瓶娃娃喂食。

  4、复习巩固认识圆形和三角形。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情境导入很感兴趣,要给瓶娃娃找东西吃的积极性很高,由于活动中一整个情境贯穿始终,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能够仔细观察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也能通过对物品形状的比较,初步区分圆形和三角形的同时还学会了简单地运用对应方法来完成操作。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穿大鞋游戏的快乐。

  2、感受大鞋踏出的不同声音。

  3、创编出不同的节奏。

  活动准备:

  室外环境 报纸 硬纸板 长凳 塑料布 铁筒

  活动过程:

  1、充分感受引导幼儿发现穿上大鞋踏在不同物体上的会有不同的声音,丰富幼儿的感受。教师:看看我们脚上穿了什么样的鞋子?

  幼儿:

  1、我穿妈妈的高跟鞋。

  2、我穿爸爸的大鞋。

  3、我穿姐姐的运动鞋。

  4、我穿奶奶的布鞋。

  5、我穿妈妈的靴子。

  教师:

  我们穿上大鞋走走、会有什么感觉?

  幼儿:

  1、脚上感觉非常松。

  2、踏起来声音很响。

  3、脚有些穿不稳当。

  4、人变高了。

  5、我觉得有些站不稳。

  6、像走在小山坡一样。

  7、像踮着脚尖走路。

  教师:

  我们去踏踏周围的其它物体,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让幼儿穿着大鞋自由活动,感受踏在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和教师提供的物品上时产生的声音。

  教师:刚才你们踏了许多东西,谁来讲讲有什么感受。

  幼儿:

  1、踏在铁块上,像铃铛的声音。

  2、踏在铁块上,像打雷的声音。

  3、踏在塑料袋上,像小雨的声音。

  4、踏在木凳上,像打鼓的声音。

  5、踏在大型玩具上,像地震的`声音。

  6、踏在地┥希像÷砼懿降纳音?br> 7、踏在铁盖上,像拍巴掌的声音。

  2、游戏引导

  引导幼儿从声音的感受中体会不同的节奏。教师出示一面小鼓和小朋友做游戏。老师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并说:"我的小鼓会唱歌"。然后小朋友说"我的大鞋会唱歌。"并跟着小鼓踏出相同的节奏。

  3、自由创编

  教师:你们的大鞋会唱歌,还能不能唱出更好听的歌呢?让幼儿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相唱唱、听听会唱出什么不一样的好听的歌。

  教师鼓励幼儿创编不同的节奏型。

  幼儿:

  1、 ×× ×× |︴×× ×× |

  2、 ×××× ×××× | ×× × |

  3、 × × | × × | × × | × × |

  [page_break]

  4、 × × | ×××× × |

  5、 ××× ×× | ××× × |

  6、 ××× ×× | ×× ×× |

  7、 × × × × | ××× × |

  8、 ××× × | ×××× × |

  9、 × × ×××× | ×××× × |

  10、 × ×× | × ×× |

  11、 ×× ××× |×× ××× |

  4、成果分享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和朋友创编的快乐。

  教师:你们的大鞋都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我们来表演一下,让朋友都听听、学学,谁来唱?

  幼儿站在长凳上踏自己创编的节奏,其它幼儿在下面模仿。

  5、兴趣延续

  延续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充分感受穿大鞋的乐趣。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大鞋都会唱歌,我们合在一起来唱一唱。让我们更快乐。

  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踏大鞋合着音乐,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来表现。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大班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乐曲的结构及节奏,感受乐曲整齐的乐段。

  2.幼儿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并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从中感受乐曲的美感。

  3.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为乐曲自编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熟悉乐曲的结构及节奏,感受乐曲整齐的乐段。

  教学难点:

  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并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

  节奏图、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听着音乐愉快地进教室。

  二、基本部分

  1.欣赏音乐

  听后提问:

  A你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觉?(愉快、欢快、高兴)

  B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引导幼儿用身体不同部位乐拍出2/4拍节奏)

  C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干什么?

  D乐曲的节奏感怎么样?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再次欣赏音乐,启发幼儿做各种简单的动作。

  3.教师和幼儿便哼唱歌曲便随老师学习动作表演。

  4. 出示节奏谱,看图学习节奏型

  (1)完整看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型

  (2)学习用脚演奏(引导幼儿学习怎样演奏的声音好听)

  (3)学习用小手演奏

  (4)听音乐将幼儿分组,一组用小手一组用小脚,中间部分老师来演奏。(引导幼儿会看老师的指挥)

  5、 自选打击乐器看节奏普进行演奏。

  (1)认识乐器:铃鼓、碰铃、响板。

  (2)选择乐器:“刚才小朋友跺脚、拍手、拍腿、拍肩、拍头都是根据身体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的顺序来演奏的。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打击乐器,咱们将它们的声音由低到高的排排队,把用身体小乐器演奏换成用打击乐器演奏”。(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几种乐器的声音,进行选择)

  (3)看指挥用乐器演奏一遍。(提醒幼儿要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这首原本就很快乐的乐曲让我们用打击乐器配上伴奏,显得更加热闹、活泼起来,生活多美好啊,小朋友高不高兴啊?

  2.收拾乐器,活动结束。

大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游戏过程中探索与同伴合作的方法。

  2、喜欢合作,有一定的`集体意识。

  教学准备:

  报纸若干、丝带)若干、地形图、圈、垫子、可乐瓶等

  教学过程:

  一、请幼儿自由结合分成四组,互相帮助系上丝带。

  二、踩报纸游戏

  1、请孩子们说说刚才是怎么和朋友合作的,用了什么好办法?

  2、二次玩游戏,提醒幼儿当报纸越折越小时,动脑筋想想好办法如何让4个人的小脚都踩上去。

  二、闯关游戏:拔红旗

  1、出示地形图,幼儿讨论如何布置场地,怎样分工合作。

  2、请幼儿一起合作布置场地。

  3、请幼儿和好朋友一起试试怎样闯关。想想怎样和好朋友一起闯关,需要大家怎样?(教师观察指导孩子)

  4、请幼儿说说怎样和好朋友一起过关,用什么好办法。

  5、请四队各站一边,进行接力赛。游戏结束后,请小朋友说说怎么会成功的。

  6、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合作玩了这么多游戏,玩得高兴吗?和朋友合作玩真快乐!

  (请幼儿一起合作收归器械)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1.尝试用脚来撕纸、搬运物体,锻炼脚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2.体验赤足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塑料积木、鹅卵石、沙包、纸团、垃圾筐等;事先把鞋子脱了,在塑胶场地上准备好。

  活动过程:

  一、开始活动

  师:哇!今天我们一起光着脚丫来做游戏,开心吗?好!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脚操吧!(教师自编小脚操)

  二、基本部分

  1.撕报纸

  (1)师:(出示报纸)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撕报纸的游戏。每个小朋友拿到的报纸都是一样大的,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请小朋友开始撕报纸,不过,是用小脚来撕报纸。当我说停的`时候,你们就不能再撕了,然后数一数自己的篮子里报纸被撕成了几张,看看谁撕得张数最多。

  (2)幼儿自由用脚撕报纸,老师提醒孩子不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帮忙。

  (3)讲评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撕得最多。(请这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撕得)

  (4)师:我们来把刚才的报纸撕得更小一些,可以向快的小朋友学习撕得方法。

  2.送东西回家

  (1)师:看看,这里有些什么?(玩具、鹅卵石、沙包、纸团散落在地)这些东西乱七八糟的,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不过,也要请小朋友用小脚帮忙,看看谁用得方法和别人不一样。(把东西送到贴有标记的篮子里)

  (2)幼儿送东西回家,教师观察幼儿用小脚的不同方法。

  (3)讲评

  师:你把谁送回家了,你是怎么送的?

  三、结束部分

  师:让我们的小脚休息一下吧!(做放松运动)

大班教案 篇8

  一、主题来源

  阳春三月,春意浓浓,世界万物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慢慢苏醒过来。饭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后操场的草坪上找春天,当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讨论着自己的发现时,徐季超小朋友拿着一片小小的羽毛来到我身边,用他稚嫩的声音问道:“赵老师,这是什么鸟身上的羽毛呀?”

  旁边围观的孩子都抢着说:“我知道,是燕子身上的。”“不对,是麻雀身上的”……这时候,徐季超又抬起头来问:“赵老师。是不是有人用枪打了小鸟后,小鸟的羽毛才会掉下来的?”看到孩子们这么关注这片轻轻的羽毛,而且还想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构想,就是让孩子们去了解鸟、发现鸟的秘密,从而去关注鸟、爱护鸟。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鸟”的主题活动。

  (分析: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特别关注,从而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质疑。那么碰到这种问题时,成人应给予相应的关注,让孩子的联想得以实践,让孩子的疑惑得以解决,这样孩子的这种瞬间产生的好奇心的火花才不会熄灭,并且会生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二、调查已有经验

  为了了解孩子对鸟的已有认识,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调查活动,让孩子们说说“我知道的鸟的名称”,孩子们说了很多很多鸟的名字,当苏开明小朋友说到“雕”时,胡陈超马上说出他自己的意见:“我知道,雕就是老鹰。”这个观点引起了其他孩子的争论,有的说:“雕和老鹰的名字不一样,所以雕不是老鹰。”

  有的说:“雕和老鹰长得一样,所以雕就是老鹰”……争论不休中,有的孩子为了证实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就走上来问我:“赵老师,雕到底是不是老鹰?”

  我故意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今天小朋友问了这个问题非常好,回家以后你们就去找这方面的资料,看看到底谁说得对。”于是,我们首先就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终于获得了答案,原来雕不是老鹰,但是它们是同一科的,都是猛禽类。

  (分析: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容易混淆事物,所以对事情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争论。但是我觉得这些争论正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导火索,有了争论就有质疑,有了质疑就会产生问题,重要的是老师如何点拨这根导火索,如何让孩子的争论变成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三、收集资料、交流介绍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收集了很多鸟的资料,有图书、图片、识字卡、鸟的羽毛以及实物鸟等等。

  一天,张心仪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蝴蝶图片,她向大家介绍说:“我带的鸟的名字叫蝴蝶。”这时,翁少航听到了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不对,蝴蝶不是鸟。”其他孩子也争论起来,我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蝴蝶是鸟,一派认为蝴蝶不是鸟。我们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聪明的王若愚小朋友把手举的高高的:“我知道,是‘蝴蝶是不是鸟’的问题。”经过我的提点后,孩子们的问题产生了,而且学会了概括和提炼。以后,他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去深入探究。徐季超带来了他观察后的发现:“我发现蝴蝶有触角,小鸟没有的。”赵君磊带来了他姐姐的一本生物书介绍说:“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小鸟是从鸟妈妈生的蛋里出来的。”由此,我们得出了结论:蝴蝶不是鸟。

  又一天早晨,贡弈桢小朋友带来了一本图书,他向大家介绍说:“有的鸟是不会飞的,企鹅就不会飞。”汪凯迪觉得很奇怪,马上问:“为什么企鹅不会飞呀?”这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后来,贡弈桢把他带来的图书和同伴一起分享后才发现,原来企鹅的翅膀已经退化了,所以不会飞了。发现了鸟的这个秘密后,季雨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老师,我看到动物园里的孔雀也不会飞,是不是有很多鸟不会飞呀?”根据这些问题,孩子们乐次不疲地去寻找着、探究着。

  (分析:孩子们在接受同伴信息的同时自己也在反馈、思考,在和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就会产生疑惑、发现问题,只要成人稍加点拨,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另外,孩子在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去关注它、想办法解决它,那么,孩子才会保持长久的提问习惯,也会更深入、更有目的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四、参观、采访

  孩子对一些图片资料上的鸟是不满足的。因此,我们就带孩子去实地参观了我们镇上唯一的一个鸟店。一来到鸟店,我们就被淹没在一片叽叽喳喳、百鸟争鸣的鸟的海洋里。孩子们满怀兴奋,但更多的是一种新奇,恨不得伸手去摸一摸、抱一抱。他们拉着鸟店里的老爷爷,争相提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王若愚:老爷爷,那只绿色羽毛的鸟是鹦鹉吗?它会说什么话呀?

  胥冰清:老爷爷,这只长长尾巴的鸟叫什么名字呀?

  翁少航:老爷爷,那种红色羽毛、一点点大的鸟叫什么名字呀?

  徐嘉浩:老爷爷,这些鸟喜不喜欢吃饭?

  赵君磊:老爷爷,这些小鸟关在一起要不要打架的呀?

  汪凯迪:这些小鸟的嘴巴很尖,会不会咬我们的手指呀?

  季雨:这些小鸟要不要经常洗澡的?

  徐燕:老爷爷,这些鸟食都是些什么东西呀?

  ……

  一次次的提问,在老爷爷一次次耐心地解答中获得满足。于是,孩子们知道了很多鸟的名字:娇凤、鹦鹉、八哥、芙蓉;他们也知道了要经常清洗鸟笼,经常给小鸟清理羽毛;他们还知道了那些小鸟喜欢热闹,喜欢和同伴住在一起……

  (分析:环境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源泉。孩子们在环境中感受、体验、发现和思考。因此,我们应多带孩子进行实地观察和采访,在自己的发现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五、喂养鸽子和娇凤鸟

  参观过鸟店后的一天,王若愚小朋友带来了一只鸽子,徐季超小朋友带来了一只漂亮的娇凤鸟。教室里多了两只活生生的小鸟后,孩子们可喜欢了,一有时间就去看小鸟,和小鸟说话、聊天,还把自己的饼干和饭菜省给小鸟吃。在喂养小鸟的过程中,我经常听到孩子们在兴高采烈的'描述他们的发现,同时也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季雨:鸽子怎么经常在叫,是不是肚子饿了?

  赵卿如:鸽子最喜欢吃我带来的米,它要吃很多米的。

  赵铮:鸽子好象很不开心,经常走来走去,是不是口渴了?

  汪致远:我发现鸽子要吃很多东西,娇凤鸟吃得少,是不是鸽子肚子大呀?

  汪凯迪:为什么娇凤鸟不喜欢吃米、喝水?

  翁少航:为什么小鸟不要吃我的饼干呀?

  大约喂养了两周后,周一的早晨,我刚进教室,几个孩子就来告诉我,娇凤鸟死了,很多孩子都陷入悲痛中,他们都来问我:“赵老师,小鸟怎么会死的呀?它为什么会死呀?”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孩子,很多孩子说出了他们的猜想:

  汪凯迪:我们礼拜天在家没有给它喂食,是不是饿死的?

  胡陈超:是不是我们两天没有给它喝水,渴死的?

  季雨:是不是我们小朋友太吵,把小鸟吵死了?

  苏开明:是我们没有问养鸟的爷爷怎么养小鸟,我们不会养,所以小鸟才会死的。

  徐志程:是不是我们两天没来,小鸟很孤单,寂寞死的呀?

  ……

  孩子们伤怀的话语深深地震动着我,他们对这只相处了两个星期的小鸟充满着感情。后来,他们都建议把小鸟埋在地下,种点花陪伴小鸟,让小鸟不再孤单。

  (分析:孩子们特别喜欢小动物,而且特别喜欢亲手去喂养小动物。在喂养的过程中,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往往就会把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动物联系起来,于是,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成为他们日后探索的东西。老师应多让孩子观察实践,多倾听孩子的问题,寻找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让孩子的问题真正成为其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六、宣传爱鸟、保护鸟

  在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鸟对大自然和人们的好处,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他们自发地组成了爱鸟小分队:有的做起了鸟窝,准备放到大树上让小鸟住进来;有的画起了宣传画,准备向大家介绍怎样爱护小鸟;有的在设计保护鸟类的标语,准备贴到树上、大街上,让大家一起行动;有的做起了宣传小旗……在这些行动中,孩子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动手做鸟窝前,季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鸟窝用什么材料做?”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有的说用铁皮做,有的说用铅丝做,有的说用纸盒做,根据孩子的能力,我们就选择用纸盒做。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包装盒。在做的过程中,汪凯迪、赵铮又发现了新问题:“小鸟从哪里进去?小鸟怎么透气?”于是,他们又想到了为鸟窝开门和窗,而且开出了各种形状的门窗。做好了鸟窝,孩子们正想挂到树上去,却发现正下着雨,徐志程着急地说:“赵老师,这些鸟窝要被雨淋湿的,要烂掉的,怎么办呀?”

  又一个新问题产生了:“怎样才能让小鸟的家不淋湿?”孩子们又开始动起了小脑筋。

  徐季超说:“在鸟窝上撑一把小伞。”

  汪凯迪说:“把鸟窝放在密密的树叶下就不淋湿了。”

  汪致远说:“在鸟窝上套塑料袋,雨就进不去了。”……

  (分析:一个个问题在孩子的探索中产生,又在孩子的探索中得以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出了新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探究行为。其实,孩子一直在重复这样的过程,这种重复将激励孩子更主动地去提出问题,更深入地去发现、探究……)

大班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合理想象,用添加、裁减、组合等方式将它们设计制作成风铃。

  2、用剪、撕、折、拼贴等方式来美化风铃。

  3、能够用吊饰美化环境,激发幼儿美化生活。

  二、活动准备:

  瓶子(药瓶、酸奶瓶)、剪刀、糨糊、彩纸和彩线各若干 ,风铃和自制的风铃各一个,制作步骤图。

  三、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风铃,请幼儿说说风铃由哪些部分组成。

  T:这是什么,喜欢吗?

  T: 这是风铃,风吹吹一下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出来。

  T: 我们开看看风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支架、吊饰、挂线)

  T: 如果你有一个风铃,想把它挂在什么地方?

  2. 出示教师制作的风铃,请幼儿猜猜制作方法。

  T:老师这儿还有自己制作的风铃,你们想不想看看?

  T:你们能说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T:谁能说出老师是怎样制作这个纸风铃的?

  教师总结制作方法:(1)、先把单个的瓶子进行美化:用剪贴等方式。(2)、再用彩线把瓶子系起来。(3)、固定到支架上。同时教师出示制作步骤图。

  T:你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纸风铃?

  3. 幼儿制作,请幼儿自选材料来做做风铃。

  T: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铃。

  4.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

  T:小朋友的风铃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来看一看,请你说一说,想把你的风铃挂在什么地方?

  让智慧火花在孩子的指间闪烁 ――活动《独特的风铃》反思

  结合子课题:利用幼儿玩具“做中学”进行环境创设的研究的内容,我开展了大班自制玩具活动《独特的风铃》。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在活动开始之前,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但是怎样让这些材料发挥作用,制作出精美漂亮的作品出来呢?我对材料的投放进行了思考,操作材料是开展手工活动的主要载体。孩子们熟知的.、适合于具体活动内容的材料有利于他们立即上手,并将思维重点放在制作形象上,更有利于幼儿进行创新思维。

  (一)一种材料,多种操作手法

  对于幼儿来说,一次手工活动,难点不宜过多,材料不宜过杂。在活动《独特的风铃》中,为了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注意力的多重性,我特意让幼儿收集各种在碰撞情况下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瓶子类,而减少其他种类的干扰。这样一来可以让孩子们在材料的提示下有针对性地制作,二来有利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进行相应的制作,从而获得成功体验。

  (二)多种材料,完成一项操作内容

  在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就是装饰吊饰,那么我提供类似的多种材料,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的欲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利用许多纸张类材料(大小、长短、硬度不同),大胆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装饰吊饰。一阵忙碌之后,一条条精美有创意的吊饰就在我们面前……

  活动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提供的材料越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才得到发展呢?我觉得材料投放要有层次,依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进行创造。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只要是对幼儿来说,他(她)从未出现过的想法、做法等即为创造。手工是幼儿把他们认为最美、最感兴趣的事物,借助各种材料,动手动脑把它们表现出来的过程,是幼儿对美的另一种创造。无论是幼儿在初学一些基本手工技能,还是在进行综合创造,我们都不能用成人的技能标准去要求、代替他们。教师要尊重孩子,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位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也只有调动了幼儿参与创造活动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创造力得以培养、发展,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所以,要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的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不可以但从制作的材料多少来说明问题。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08-09

大班教案08-27

大班的教案09-03

【精选】大班教案05-11

大班的教案07-03

大班教案【优选】09-23

【热】大班教案11-21

(精)大班教案01-10

(优秀)大班教案03-28

大班艺术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