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资料助读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1909-20xx),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éng lóng)
商酌(zhuó)鞠躬(jn)
颠沛流离(pèi)感慨(ki)累赘(zhuì)拖沓(tà)
2.生词注解
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
商酌:商量斟酌。
修润:修改润色。
恳切:诚恳而殷切。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妥帖:妥当合适。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个板块由两部分组成:提示语及故事插图。
本课提示的主要内容:
1、提示故事的主要内容。
2、提出问题要通过画面看懂图中人物在做什么,想像图中人物在想什么,说什么,特别要想像图中人物的对话。
3、指出本次口语交际的方法是角色表演。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与氛围。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运用语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交际中,与人打交道态度要亲切,有礼貌,要说普通话。
2、让学生体验交际的过程,体会交际的必要性,并提高交际技能,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3、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学会辨析与欣赏。
教学重点:用礼貌用语,讲普通话。
教学难点:体验交际的过程,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教具准备:出示课件、挂图
课时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渐入交际话题。
同学们,今天小熊生病了,小鹿、小猴和小兔带着礼物看望它。小狐狸因为有事不能去,委托小兔代他问候小熊,那么请你想一想,见到小熊大家会说些什么?小兔是怎么说的呢?小熊又是怎么答谢的呢?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与人打交道,这些也都是有学问的,你们想学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到同学家去》为题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图文创造情境,深入交际主题。
1、出示课件或挂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图中小熊、小兔、小猴、小羊都是怎么想的,说了什么?
三、指导表演
1、让学生先分小组进行练习,引导表演时注意加入对话。要借助手势表演,语气等再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个性和品质等特点。
2、选出几个在组里表演最好的同学重新组合,代表小组在全班表演。
3、互相评议,学会评议。学会欣赏与鼓励。
四、推荐作业:
让口语交际回归生活
根据今天的练习写一篇日记。
能说会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生字5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
4、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生字5个
2、正确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自然界处处蕴藏奥妙,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走路的奥秘”。
2、(板书课题)齐声朗读
二、预习课文,学习字词:
(1) 预习课文
要求:⑴课文读通顺(默读,划出生字词,划分小节)
⑵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蘸 觑 足
⑶词语会读,能讲讲词意
2、交流预习情况
⑴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读通、读顺
⑵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囔 蘸 觑
⑶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用动作理解 “嘟囔” “蘸” )
(联系自己理解 “足” )
(理解 “面面相觑” )3、字词积累
表示说话的词语有:嘟囔、( )、( )、( )表示神态的词语有:面面相觑、( )、( )、( )三、精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起初大家以为蚂蚁是怎么走路的?
读读句子,说说大家的猜测
2、那么,蚂蚁走路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用“----”划出有关句子 “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角架”。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我们研究蚂蚁走路的奥秘分别用什么方法?
②结果怎样?
4、各组交流
5、这些同学在观察的过程中心情怎样?有没有变化?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6、小结:要揭示科学奥秘不仅靠好奇,更需要毅力和智慧。7、齐读课文。
四、语音直播厅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你有什么发现吗?交谈一下。
五、课后积累,照样子写词。
例:面面相觑
(AABC)形式
彬彬有礼 炯炯有神 斤斤计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表述出文章大意,揣摩越巫的形象;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讨从文中获得的启示,并能运用所得解决生活中的“越巫”问题。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生活中的“越巫”现象并学会科学的处矸椒ā?nbsp;
[课前学习]
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还珠》中的萨满法师导入[录像]
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有信徒。即使在文化较发达的今天,巫术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
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逊志斋集》中就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方孝孺的《越巫》。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活动:基础大比拼
[小组合作理解文章,探讨并整合问题。]
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尝试自己翻译文章。
(1)划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
(2)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小组交流后认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老师可视课堂情况增加问题作为小组竞赛挑战题,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哪个小组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六要素概括]
三、深入理解主题:挑战法官
越巫死了,悠悠岁月流逝,数千年后的今天,越巫的子孙将此案递交法庭,要求严惩“真凶”,但越巫之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你也在法庭之上,你有什么看法?
(1)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线索,找出并确定“真凶”;
(2)在小组内交换意见并加以整合,准备发言,发言时要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投影“我们小组认为应为越巫之死负责,因为……”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评价,或请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评价]
一场跨越千年的案子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同学们,从这个案件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过渡]
四、比较阅读
板桥三娘子(节选)
(前文内容简介:有个叫赵季和的人,有一次到板桥住店,无意中发现店主三娘子把施过巫术的荞麦烧饼给旅客们吃。旅客吃了这种烧饼后都变成了驴子。三娘子把他们的财物占有已有。赵季和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后月余日(1),季和从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窗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2)。”三娘子曰:“此事无疑(3),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4)。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5)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6),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7),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8)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已者食之。方饮次(9),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噉(10)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既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11),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12)。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13),日行百里。
(选自《河东记》)
注释:
(1)[后月余日]:一个多月后。(2)[随事点心]:随便准备点吃的东西。(3)[无疑]:不必担心。(4)[一依前所为]:一切与上一次的做法(即制作荞麦烧饼的方法)一样。(5)[果实]:果然盛上。(6)[讫更取他物]:做完这件事,又去取别的东西。(7)[发]:出发。(8)[适会]:恰巧。(9)[方饮冰]:正在吃饭的时候。(10)[噉(dàn)]:同“啖”,吃。(11)[木人木牛子]:三娘子制作荞麦烧饼的工具。(12)[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虽然有了工具)但是不会她的法术,试验没有成功。(13)[未尝阻失]:没有发生过驴不服乘骑的事故。
问题情境:
《板桥三娘子》和《越巫》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点呢?请选取你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
(1)先独立选取角度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2)小组长整理小组发言,小组成员合作认真填好记录卡。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语文乐园(二)共有“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和“口语交际”三大板块。
其中“我来试试”包括:查一查,比一比,读准多音字;认一认,读一读,看图读词语;写一写,背一背警句名言;读一篇短文《我们靠自己》。
“探究与发现”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引号的使用方法。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紧急情况”。教会学生如何给予别人行之有效和适当的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认读多音字,认识7个生字。
2、知道我国的五岳名山,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
3、学习名人名言,懂得珍惜时间。
4、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学习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理解短文,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来试试。
(一)查一查,比一比。
1、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
2、查字典,注意这些带点的词语读音有什么不同。
3、同学互读词语,读准字音。
4、拓展学习:你还知道哪些多音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图片,请同学看一看,图片是什么风景名胜。
2、请同学说说它们不同的特点。
3、朗读词组。
4、拓展活动:说说你还知道我国哪些名山?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请同学自读句子,感受句子内容。
2、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3、让学生尝试背句子。
4、学生背诵名言警句。
5、指导抄写名言。
(四)读一读。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短文,了解内容。
3、回顾全文,畅谈体会。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5、思考:妈妈的话有道理吗?
你想对小蜗牛说点什么?
6、拓展:读了这篇短文,我懂了
第二课时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读三个句子,注意引号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和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习交流自己的发现。
(1)把某人说的话用引号括起来,标明说话的内容。
(2)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用于文章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3、拓展学习,教师小结。
习作二 一本好书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看漫画习文,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诱真情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2、一本好书,让爸爸和儿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3、看一看,漫画里画了什么内容?
4、指名说漫画大意,揭示主题——一本好书。
(简介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及其作品。)
二、追忆生活——燃真情
1、结合漫画内容,想一想:他们看的是什么书呢?指导观察图(1)。
2、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儿子怎样爱看书?父亲又是怎样爱看书?指导观察图(2)(3)(4)。
3、父亲和儿子都爱看这本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实漫画内容。
三、开启心扉——诉真情
1、把漫画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2、全班交流。
3、互相评议。
四、自由习作——品真情
1、撰写习作《一本好书》。
2、同桌互评互改。
3、佳作欣赏。
语文教案 篇7
《雪儿》是义务教育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作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这篇课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教学中,我认为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文本内容感人,情感真挚,是一篇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并能从中感悟到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其中目标1和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中,我先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轻轻念念将要认识的这个好朋友的名字,说说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带着喜爱和探究之情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雪儿的神秘面纱。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将检查效果,通过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如“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明媚”、“艰难险阻”、“信使”、“弧线”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将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并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么向往”等关键词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独、寂寞情况下雪儿来到我的身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最后,将预留5、6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个别易错字由老师重点指导。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设想。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本课新词,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读题后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和了解。结合学生回答,创设“我和雪儿相处”课堂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进而感悟文本语言中蕴涵着的“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和雪儿相处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进行导读。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划出能感受到“我对雪儿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抓住重点句,感受、体悟我的内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了哀伤。”体会我对雪儿的可怜、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给他取名雪儿”体会我对雪儿的喜爱;抓住“给它洗澡、敷药”从我对雪儿的细心照顾以及我对雪儿说的话,叫雪儿安心养伤这些句子中体会我对雪儿的关爱、同情、爱护;体会我对雪儿抓住“爸爸的介绍,以及我盼望雪儿的伤快点好”体会我对雪儿忠诚、勇敢品质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儿伤好展翅飞翔,我的欢呼”体会我内心无比的喜悦和激动。文章的只言片语都流淌着我对雪儿的浓浓深情,只要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在读中悟,我对雪儿的情感脉络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重点说说我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教学预设: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我“送别雪儿时的内心情感,预计学生会说”我“是悲伤的、难过的,我是依依不舍的,我在肯定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说说自己如此解读的理由,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既然我不舍得雪儿离开,又为何送别雪儿呢?”再次阅读文本,引导学生结合我当时说的话,体会我送别雪儿的原因是还给雪儿自由,是为了雪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学生懂得我这么做是对雪儿更深一层的爱。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词让学生练习说话,我向雪儿祝福什么,更深入地体会我为能放飞雪儿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乐,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我内心“既难过又快乐”的复杂情感。
第三环节:逆向思维,解读内涵
承接上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思考:“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导学生交流,交流中点拨,使学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有价值。从而很自然地渗透了文本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提升。
最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小练笔的形式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储备,在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课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后,我布置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作出最适当的调整。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3、品读原著,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并启发学生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通过学习,提高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图书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
3、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拓展。
1、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你还喜欢哪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论坛帖上传。
2、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对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上网搜索网络中有关《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资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8-21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园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