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3 11:40: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简要说明

  《表哥驾到》情真意切,情真在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苛求孩子的现象,意切在语言和结构的宛然一体。那夸张幽默的语调,那形神兼备悠然享受的情节,道出的人生教诲却是“含泪的微笑”。另外,这篇文章可读性强,理解上难度不大,一节课很难解决微型小说的所有问题。因此,本人尝试着以“篇幅”入手: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为什么要写那么长的篇幅?以此与学生一起探求文字背后涌动的激情,以及这些文字对于写作的启示。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是审美的,语文是个性的,语文是人文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意。

  2、了解本文的艺术手法,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并学会应用到写作。

  3、了解作者秦文君,以及她在儿童文学上的特殊性,倡导阅读,培养起思考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首先看一张图片,这是我去年去陕西西安时拍下来的,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皇帝驾到的场面

  师:确实,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是在模拟古代皇帝驾到的一个场面,只是这位皇上不是男的,是一位老婆婆了,但是从中我们也知道,驾到这两个字一般用在达官贵人,特别是皇帝身上的,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却是《表哥驾到》,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二、理顺情节,感受艺术魅力

  师:首先,问大家,刚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篇幅很长,题目很有意思

  师:老师跟大家一样,在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这文章题目很有意思,而且也特别的.长,那么今天我们就在第一印象上做文章,围绕篇幅探讨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二是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篇幅?

  先请大家用几分钟时间默读下课文,默读的要求是不能读出声音、不要回读,语速要快。在读的时候,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划出来。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把你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与大家分享呢?我喜欢能举手的同学,因为举手不仅仅代表你的勇气,更是你自信的象征。

  生:下午五点、一会、吃晚饭前

  师:很好,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其实是这个文章故事情节的过度,下午五点之前写的什么事情?

  生:我与表哥未见面之前,妈妈在迎接表哥

  师:从下午五点表哥驾到到晚饭前呢?

  生:与表哥见面、一起投篮

  师: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成为密友

  师:那吃晚饭后,下面又发生了什么

  生:发现大姨在数落表哥,才知道两人是难兄难弟。

  师:好,大家看到幻灯片,我请一位同学按照上面提供的几个方面的线索复述下课文。

  生:

  师: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好,基本情节都有了,而且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改编了这个故事,大家看看幻灯片,比较分析下,我改变的和秦文君的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生:秦文君的好

  师:那她的好,又好在哪里呢?大家看着我用黄颜色强调的几处:妈妈在忙着迎接,就这么一句,在秦文君的文中是怎样写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生:激动地、催我、仿佛我也是一道大菜

  师:用了什么修辞?

  生:有比喻,有夸张。个性化的语言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处:投篮这一段,先一起读一读。我先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动作做一边。

  师:这些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在改变的文章中没有。再看下一处。

  生:表哥彬彬有礼的细节有:文静又迅速。

  师:而妈妈看着表哥这样,她的细节是由衷的赞叹:多有教养啊。大家再看文章的开头以及结尾,跟改变的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的心理描写,

  师:这些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当时不希望表哥过来做客,就像大家每天盼望着下雨,就不用出操,刮个台风就不用上学一样的心情。这种不是直接写愿望,而是从心理或者其他方面去间接描写的就是侧面烘托。好,我们一起看看幻灯片。好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问题就这样一起解决了,所以,大家是很聪明的。那,三班的才子、才女们,我们再一起把下面的问题也解决掉。

  三、深入探讨文章中心

  师:前几天啊,有位仁兄在QQ上跟我说:梁兄,我觉得秦文君的〈表哥驾到〉写的太哆嗦了,简直有多赚稿费的嫌疑,你觉得呢?他还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那么,大家来替我回答这位仁兄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长?我们刚才知道作者能写这么长是因为用来很多的写作技巧,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这么多的写作技巧,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可以选取一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比较夸张的词语或者句子。

  生:驾到、隆重、高档次、伟大的表哥、相见恨晚......

  师:很好,我告诉大家这些夸张的词语属于大词小用。大词小用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杀鸡用宰牛刀。那么,杀鸡用宰牛刀的歇后语后面跟的是四个字:小题大作。

  生:起强调作用,突出表哥在妈妈心目中的优秀,从侧面说明妈妈对我过多的要求,这些要求让我觉得烦恼!

  师:那么在文中用夸张属不属于罗嗦的部分?

  生:不是。

  师:那我们看其他方面,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比喻的修辞,或者是心理环境的侧面烘托,为了什么啊?

  生:文章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刻画表哥在我家做客时的场景越生动形象,就越能反映出家长苛求孩子达到完美,使孩子在无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丧失自我的教育现象,从而使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批评也就越深刻。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位跟我耶的仁兄认为秦文君故意多写几个字在赚稿费,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这片文章作者写了这么长的篇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父母过于苛求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和烦恼的现象。那么,大家生活中有没有碰见过这种现象呢?我相信很多同学有过,你们是能够理解作者在最后说得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这种悲怆中的千言万语。下面我们就拟一条短信:把作者想说的或者你们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说出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

  师:大家写得都非常的好,让我感动,我相信如果现场有你们的父母的话,那将是更加令人感动的场面。当我们面对感动时候,不要忘记了给予我们这份久违的感动的人——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秦文君。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资料。

  结语:有一位马来西亚诗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歌:有一个人/当你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变得坚强。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碰见忧伤和痛苦的时候,凝望下秦文君,去翻翻她的作品,让我们能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最后在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感谢秦文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

  2.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手拿一枚硬币。(你知道一元硬币能干什么吗?)

  2.可是有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元钱,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3.板书课题:26、购买上帝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他究竟买到了上帝吗?故事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结合拼音自读课文,用自身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

  3.抽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进行评价。

  4.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解决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去购买上帝?(同学找出第2段)

  (1)同学自由读第2段。

  (2)出示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同学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3)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同学自由读3、4段。邦迪买到了上帝,十分高兴。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2)朗读1、2、3、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3)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小声读5、6段。

  3.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齐读7段)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

  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

  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俺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收集体现人们爱心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语文教案 篇5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作者赵丽宏笔下的山雨却优美动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天我们来学习《山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自主自悟: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山雨的?重点写什么?

  三、探究释疑: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写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山雨优美动听,生活中的雨有什么作用?

  五、巩固练习:

  通过仔细观察,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雨。

  板书设计:

  雨前

  山 山林 鲜

  雨中 喜爱

  雨 雨声 美

  雨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认识弓字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发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了解本组词的内容,并要努力去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好好学习。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难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尝试识字

  课件出示不注音的动物名称,学生尝试读出来,相机出示图片,并对能读出来的学生予以鼓励,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读词正音

  1自由读教课书上课本的词语,把不认识的字或不能读准字音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弄清这些字的读音。

  2指名读注音词语,注意正音。

  3“开火车”读不注音的词语。

  4引导学习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

  (四)识字大比拼

  1看谁找的快。课件出示文中的要识的字,请你快从本课中把他们找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看谁记的.好。请你在小组读一读这些生字,并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看谁说的好。

  4看谁读的准。

  (五)巩固字词

  1词语游戏,找朋友。

  2生字游戏,摘果子。

  (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欧阳修高尚的精神境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作者、背景介绍。

  三、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利用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1)提问: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疑问,但解答疑问一直到哪一段才出现?

  明确:第五段

  (2)提问:那么开头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明确:叙家常。

  (3)可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四、学习1-4段

  (1)1-4段重点字词分析

  (2)生诵读1-4部分体会欧阳修对朋友友情的珍重。

  (3)提问:前面四段记叙二人别后情形,作者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对上半部分的理解和对后部分“思考”作铺垫。)

  明确: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5—8段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归纳大意: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问题探究: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总结;循循渐进中理解作者的精神品格)

  (1)阅读文章第5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对于尹师鲁对作者与高若讷关系的误解,作者怎样予以解释的?

  明确: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3)对于四人被贬,而招致的众口议论,作者怎样看待?

  明确: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4)临别前,尹鲁曾怎样嘱托作者?作者又是怎样做的?

  明确:益慎职,无饮酒。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5)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明确:“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三、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对全文精髓的总结)

  明确: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他泰然面对被贬,不悲观不放纵,振作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信的开头详述了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失约而遗憾,对行程中无法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急于打听师鲁的情况,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四、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

  提示:鉴赏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行文朴实,如述家常。

  五、课堂练习(重点体现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及用法的掌握,以及对“西”“陆”“诧”“日”“职”等字的词类活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适当加以补充讲解。)

  六、课后练习:

  假如你是尹师鲁,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

  板书设计:

  情(亲切、充满人情味) 理(理智冷静)

  欧阳修

  (1-4)对朋友的挂念 (5-8)被贬后的理想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案(通用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经典)10-14

语文《丰碑》优秀教案05-16

小学语文教案01-03

(优)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精品】02-16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语文教案[实用]10-11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简要说明

  《表哥驾到》情真意切,情真在反映出家庭教育中父母苛求孩子的现象,意切在语言和结构的宛然一体。那夸张幽默的语调,那形神兼备悠然享受的情节,道出的人生教诲却是“含泪的微笑”。另外,这篇文章可读性强,理解上难度不大,一节课很难解决微型小说的所有问题。因此,本人尝试着以“篇幅”入手: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为什么要写那么长的篇幅?以此与学生一起探求文字背后涌动的激情,以及这些文字对于写作的启示。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是审美的,语文是个性的,语文是人文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意。

  2、了解本文的艺术手法,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并学会应用到写作。

  3、了解作者秦文君,以及她在儿童文学上的特殊性,倡导阅读,培养起思考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高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首先看一张图片,这是我去年去陕西西安时拍下来的,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皇帝驾到的场面

  师:确实,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是在模拟古代皇帝驾到的一个场面,只是这位皇上不是男的,是一位老婆婆了,但是从中我们也知道,驾到这两个字一般用在达官贵人,特别是皇帝身上的,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却是《表哥驾到》,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二、理顺情节,感受艺术魅力

  师:首先,问大家,刚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篇幅很长,题目很有意思

  师:老师跟大家一样,在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这文章题目很有意思,而且也特别的.长,那么今天我们就在第一印象上做文章,围绕篇幅探讨两个问题:一、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篇幅?二是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篇幅?

  先请大家用几分钟时间默读下课文,默读的要求是不能读出声音、不要回读,语速要快。在读的时候,把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划出来。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把你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者句子与大家分享呢?我喜欢能举手的同学,因为举手不仅仅代表你的勇气,更是你自信的象征。

  生:下午五点、一会、吃晚饭前

  师:很好,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个词语其实是这个文章故事情节的过度,下午五点之前写的什么事情?

  生:我与表哥未见面之前,妈妈在迎接表哥

  师:从下午五点表哥驾到到晚饭前呢?

  生:与表哥见面、一起投篮

  师: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生:成为密友

  师:那吃晚饭后,下面又发生了什么

  生:发现大姨在数落表哥,才知道两人是难兄难弟。

  师:好,大家看到幻灯片,我请一位同学按照上面提供的几个方面的线索复述下课文。

  生:

  师: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好,基本情节都有了,而且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改编了这个故事,大家看看幻灯片,比较分析下,我改变的和秦文君的原文相比,哪个更好?

  生:秦文君的好

  师:那她的好,又好在哪里呢?大家看着我用黄颜色强调的几处:妈妈在忙着迎接,就这么一句,在秦文君的文中是怎样写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生:激动地、催我、仿佛我也是一道大菜

  师:用了什么修辞?

  生:有比喻,有夸张。个性化的语言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处:投篮这一段,先一起读一读。我先请一位同学把这个动作做一边。

  师:这些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在改变的文章中没有。再看下一处。

  生:表哥彬彬有礼的细节有:文静又迅速。

  师:而妈妈看着表哥这样,她的细节是由衷的赞叹:多有教养啊。大家再看文章的开头以及结尾,跟改变的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的心理描写,

  师:这些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当时不希望表哥过来做客,就像大家每天盼望着下雨,就不用出操,刮个台风就不用上学一样的心情。这种不是直接写愿望,而是从心理或者其他方面去间接描写的就是侧面烘托。好,我们一起看看幻灯片。好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能写这么长的问题就这样一起解决了,所以,大家是很聪明的。那,三班的才子、才女们,我们再一起把下面的问题也解决掉。

  三、深入探讨文章中心

  师:前几天啊,有位仁兄在QQ上跟我说:梁兄,我觉得秦文君的〈表哥驾到〉写的太哆嗦了,简直有多赚稿费的嫌疑,你觉得呢?他还做了一个胜利的姿势。那么,大家来替我回答这位仁兄的问题:为什么要写这么长?我们刚才知道作者能写这么长是因为用来很多的写作技巧,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这么多的写作技巧,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可以选取一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比较夸张的词语或者句子。

  生:驾到、隆重、高档次、伟大的表哥、相见恨晚......

  师:很好,我告诉大家这些夸张的词语属于大词小用。大词小用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杀鸡用宰牛刀。那么,杀鸡用宰牛刀的歇后语后面跟的是四个字:小题大作。

  生:起强调作用,突出表哥在妈妈心目中的优秀,从侧面说明妈妈对我过多的要求,这些要求让我觉得烦恼!

  师:那么在文中用夸张属不属于罗嗦的部分?

  生:不是。

  师:那我们看其他方面,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比喻的修辞,或者是心理环境的侧面烘托,为了什么啊?

  生:文章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刻画表哥在我家做客时的场景越生动形象,就越能反映出家长苛求孩子达到完美,使孩子在无形之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丧失自我的教育现象,从而使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的批评也就越深刻。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位跟我耶的仁兄认为秦文君故意多写几个字在赚稿费,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这片文章作者写了这么长的篇幅,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映父母过于苛求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压力和烦恼的现象。那么,大家生活中有没有碰见过这种现象呢?我相信很多同学有过,你们是能够理解作者在最后说得我只叫道表哥驾到,就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这种悲怆中的千言万语。下面我们就拟一条短信:把作者想说的或者你们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说出来。我给你们配上音乐

  师:大家写得都非常的好,让我感动,我相信如果现场有你们的父母的话,那将是更加令人感动的场面。当我们面对感动时候,不要忘记了给予我们这份久违的感动的人——那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秦文君。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资料。

  结语:有一位马来西亚诗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歌:有一个人/当你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变得坚强。我希望大家在生活中碰见忧伤和痛苦的时候,凝望下秦文君,去翻翻她的作品,让我们能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最后在音乐声中,让我们一起感谢秦文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

  2.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手拿一枚硬币。(你知道一元硬币能干什么吗?)

  2.可是有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元钱,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3.板书课题:26、购买上帝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他究竟买到了上帝吗?故事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结合拼音自读课文,用自身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

  3.抽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进行评价。

  4.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解决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去购买上帝?(同学找出第2段)

  (1)同学自由读第2段。

  (2)出示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同学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3)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同学自由读3、4段。邦迪买到了上帝,十分高兴。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2)朗读1、2、3、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3)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小声读5、6段。

  3.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齐读7段)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

  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

  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俺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收集体现人们爱心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语文教案 篇5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雨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见的自然现象,而作者赵丽宏笔下的山雨却优美动听,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今天我们来学习《山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自主自悟:

  听录音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山雨的?重点写什么?

  三、探究释疑: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写了什么?突出了什么特点?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山雨优美动听,生活中的雨有什么作用?

  五、巩固练习:

  通过仔细观察,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雨。

  板书设计:

  雨前

  山 山林 鲜

  雨中 喜爱

  雨 雨声 美

  雨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认识弓字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发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了解本组词的内容,并要努力去做。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好好学习。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难点:会写会记本课字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尝试识字

  课件出示不注音的动物名称,学生尝试读出来,相机出示图片,并对能读出来的学生予以鼓励,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

  (三)读词正音

  1自由读教课书上课本的词语,把不认识的字或不能读准字音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弄清这些字的读音。

  2指名读注音词语,注意正音。

  3“开火车”读不注音的词语。

  4引导学习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律。

  (四)识字大比拼

  1看谁找的快。课件出示文中的要识的字,请你快从本课中把他们找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看谁记的.好。请你在小组读一读这些生字,并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看谁说的好。

  4看谁读的准。

  (五)巩固字词

  1词语游戏,找朋友。

  2生字游戏,摘果子。

  (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本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体会本文平淡自然,婉曲有致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友情的珍重极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欧阳修高尚的精神境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作者、背景介绍。

  三、诵读文章,疏通大意。

  1、自由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利用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文章结构)

  (1)提问:欧阳修在信中主要是解答尹师鲁疑问,但解答疑问一直到哪一段才出现?

  明确:第五段

  (2)提问:那么开头那一大段文字主要写什么?

  明确:叙家常。

  (3)可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明确: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

  四、学习1-4段

  (1)1-4段重点字词分析

  (2)生诵读1-4部分体会欧阳修对朋友友情的珍重。

  (3)提问:前面四段记叙二人别后情形,作者为何大段叙述家常琐事?(对上半部分的理解和对后部分“思考”作铺垫。)

  明确:叙家常,显友情,也为后面剖白心机,推心置腹作好感情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5—8段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归纳大意: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问题探究: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总结;循循渐进中理解作者的精神品格)

  (1)阅读文章第5段,思考:本段中作者回答尹师鲁的几个疑问?各反映出作者什么态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

  二疑欧阳修“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

  三疑欧阳修“非忘亲”——“此又非也”、“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其核心内容在于解释自己并非“暗于朋友”,所作所为理智冷静,立场坚定,态度鲜明。

  (2)对于尹师鲁对作者与高若讷关系的误解,作者怎样予以解释的?

  明确: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

  (3)对于四人被贬,而招致的众口议论,作者怎样看待?

  明确: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4)临别前,尹鲁曾怎样嘱托作者?作者又是怎样做的?

  明确:益慎职,无饮酒。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5)欧阳修是怎样看待自己被贬的?

  明确:“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还勉励同志“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概。

  三、请谈谈从这封信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对全文精髓的总结)

  明确: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他泰然面对被贬,不悲观不放纵,振作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信的开头详述了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失约而遗憾,对行程中无法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急于打听师鲁的情况,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四、请你谈谈读了这封信之后,它的语言给你怎样的感觉。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

  提示:鉴赏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行文朴实,如述家常。

  五、课堂练习(重点体现以”“使”“见”“如”等词的意义及用法的掌握,以及对“西”“陆”“诧”“日”“职”等字的词类活用,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适当加以补充讲解。)

  六、课后练习:

  假如你是尹师鲁,就信中的情况(如临别前,尹师鲁曾怎样嘱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样做?)给欧阳修回信。

  板书设计:

  情(亲切、充满人情味) 理(理智冷静)

  欧阳修

  (1-4)对朋友的挂念 (5-8)被贬后的理想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