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7 08:19: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围绕一句话来展开叙述进行初步感知。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品味课文,感受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2、感知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方式。

  教学措施:

  1、抓住全文的文眼“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展开教学。

  2、通过创设情境诵读沙滩的迷人。

  3、结合“趣”组织学生朗读公园的著名。

  4、抓住重点词感受街市的繁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上课之前放《东方之珠》这首歌曲。刚才听到的那首歌歌名是什么?(东方之珠)你真会听。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14课。齐读课题。

  谁知道这首歌曲是描写了哪里吗?

  2、谁能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

  二、学习最后一段:

  1、出示:"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39;东方之珠#39;。

  说说我们想象中的明"珠"都是什么样的?使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个词?

  理解:璀璨。

  2、齐读句子。质疑:读了这句,你想知道些什么?

  (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呢?)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吧,这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问题吧。

  过渡: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著名的,繁华的。学生接说,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这么多的景点,就让我们和作者乘上飞机,一起去饱览一下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吧。

  三、读中感悟。

  师: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路上这么长的时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旅行手册,自由地读读课文,找到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把它多读几遍。

  那你们最想去的是什么地方?举手表决,先去人多的地方。

  相机学习:

  学习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很有眼光啊,第一个就选择去海洋公园。行,同桌赶快读一读这段,想一想那里为什么这么吸引你?

  1.指名说那里为什么这么吸引你?

  今天正赶上演出呢,都有哪些精彩的表演呢?用波浪线在文中勾出相关的句子。

  2.指名读.(出示句子: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理解:开怀大笑。示范一下。

  动物表演非常精彩,非常滑稽,也正因为这群小精灵精彩的表演,不仅吸引了你们这么多的小朋友,还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呢,海洋公园才会被世界知道,才会这么的------举世闻名。

  板书:闻名

  3.看图读文。让我们看着图,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举世闻名的公园吧!

  点题:香港有这么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难怪人们要把香港称作是"东方的一颗明珠"。

  学习第二自然段

  表演实在精彩,让我们舍不得离去,可是香港的美景实在太多了,下一站你准备去哪儿?(浅水湾)

  1、出示第一句。读第一句.

  2、你为什么想带我们来到浅水湾呢?

  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3、指名读。

  师:这么迷人的地方,难怪一到节假日,人们就结伴来到了这里度假休息。

  出示第2句。

  1、请你们去轻轻地读,慢慢地想,细细地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交流:

  2、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我们仿佛已经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太美了!老师忍不住也想来读一读。

  学生纠错:听倾听惊涛拍岸浪涛拍岸(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配乐朗读。

  点题:有这么迷人的浅水湾,香港不就是那东方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吗?

  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精神养足了,我们又该出发了,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带我们到街市去游览了,你们想去吗?

  1、男生读读课文第四段,你觉得香港的街市怎么样?

  2、指名说,你觉得香港的街市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理解: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和人流如潮,师相机出示图画帮助理解。

  3、香港的街市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相信你们也一定能读好了。请一小组读。

  还有哪一组来展示你们的读书。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是呀!白天的香港热闹非凡,就像一位活泼的少女;而夜晚的香港却是那么宁静安逸。

  1、出示图:你看夜晚的'香港是什么样的?指名说。出示句子。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香港是灯的海洋呢?

  3、香港的灯美得犹如焰火从天空溅落到人间,多得好似闪光的长河不停地在奔跑,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4、作者在这一个自然段中紧紧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先总说香港的灯,然后围绕灯展开来说。这是明显的总分关系。

  小结:看,作者看了美丽的灯光之后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我们平时的写作也应该这样。

  5.小练笔:

  出示:国庆节那天,大街上可热闹了。。

  6、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大街的热闹呢?学生分组说,指名说。

  四、总结升华。

  1、一天的香港之旅结束了,我们乘坐返航的飞机即将离开香港,看着机舱外灯光闪耀的香港,你最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2、香港的沙滩、公园等地方的景色是如此迷人,物产又是这么丰富,香港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39;东方之珠#39;"。

  3、香港的过去伴随着屈辱,一百多年前,它离开了祖国母亲的怀抱,成为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回来了。让我们来祝福香港吧。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再次满怀深情地朗读课题。:东方之珠

  五、板书

  沙滩 迷人

  14、“东方之珠”

  公园 闻名

  (香港) 街市 繁华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课后反思:

  1、本节课能够很好地抓住本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朗读来感受香港的迷人,但是文眼中的深度还挖掘不够,应该让学生除了感受到明珠的美丽和迷人外,还要感受到明珠的珍贵,从而感受香港是我国闪耀在东方的一块宝地。

  2、在感受了香港迷人的浅水湾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和繁华的街市后,应该适当地安排一些香港其他的特色,让学生对香港的认识继续得到升华,进而产生热爱香港之情。

  3、对于重点词的理解,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像焰火溅落人间,也可以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束缚下展开充分的想象,如理解“璀璨”,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想一下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的?

  4、学生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应该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入情入境,真切地感受香港的迷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二.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1.个人填空。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2.学生汇报、交流。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4.交流,总结。

  三. 积少成多(一)读读背背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4.全班齐背。

语文教案 篇3

  一、授课时间

  20xx年3月9日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卡片、图片、古筝曲。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伊琳娜(出示生字卡片,随即学生字)。

  教师个案:

  1、直接揭题。

  2、设疑: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xx。生答:我是x,xx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哄骗

  6、写字指导。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教师个案:

  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和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说说你帮同桌纠正了哪个音。

  板书这些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⑵识字游戏:①师说生字偏旁,学生猜字;学生说偏旁学生猜字。

  ②小兔开门游戏。

  ⑶认读生字词语。

  4、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5、初步感知课文。

  ⑴课文讲了朗志万和伊琳娜的一件什么事?

  ⑵出示朗志万的话:一个杯子装满……这是为什么?

  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可做以下引导:别的东西指什么?但是放什么水不会漫出来?

  用句式“除了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其他东西,水都会”

  ⑶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疑问吗?

  (四)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教师个案: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教师个案:

  1、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学生读有关句子,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板书:同意

  3、你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看法?

  4、伊琳娜是怎样想的?

  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代进去读一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板书:不同意

  假如你就是伊琳娜你会有什么想法?

  从伊琳娜不像其他小朋友人云亦云,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样的品质?

  (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盲从)

  5、遇到问题,你是怎么做的?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如:查资料、请教等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自己动手做做看!

  理解“光”字。

  6、伊琳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7、互动:

  此时此刻的伊琳娜会怎么想、老师当记者来采访。

  8、朗读伊琳娜说的话: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理解“哄骗”,多种形式读。

  9、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为什么他会笑?你从他的话里知道了什么道理?

  10、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

  教学名言:实践出真理!

  (三)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2、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教师个案:

  (四)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五)实践活动。

  1、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读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2、发现他人的过失,有礼貌的指出来。

  教师个案:

  收集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为

  变?——!

  教师个案:

  金鱼图其他小朋友(同意)

  朗志万水杯图

  水不会漫出来伊琳娜(不同意)水漫出来了

  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作业布置: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何指导意义。

  课后反思: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我们天天喊着“尊重学生”,我们可以潇洒地把课堂对学生拱手相让,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作业……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们老师对教材没有深层的处理,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养的机会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品读体验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卖报歌》的创作过程,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方法与过程

  1、边读边想,体会小女孩生活的窘迫与艰难。

  2、抓重点诗句体会聂耳对小女孩的同情,了解写歌的过程。

  3、学会在阅读中了解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新生活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一·二八”事件的资料,了解聂耳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激情导入: 师引:你听过《卖报歌》吗?你会唱《卖报歌》吗?(选生试唱) 评价鼓励后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他为什么要做这首歌?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 《卖报小姑娘的歌》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

  3、自学导纲。

  二、简要提示

  1、1933 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 分顺口悦耳,在聂耳听来就好像是一首动听的歌。回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全家靠 她挣点钱维持生计。聂耳很同情她,决定创作《卖报歌》来帮助她。

  2、“一·二八”指“一·二八事变”,即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的事件。

  3、关于聂耳,请阅读课本 181 页《课文链接》。

  三、认知与探究

  (一)知识与技能性问题。

  1、查阅相关工具书完成下列任务。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shēn tuǒ 申 报 椭 圆 zāo zuó 遭 遇 琢 磨 zhǎ jié 眨 着 睫 毛 pèi é 配 上 安 娥

  (2)理解词语,尝试运用。

  遭遇 迫不及待 清脆

  2、走进词吧,丰富词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寒冷 清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匆忙 悲惨 匆忙 悲惨 悲惨

  (二)探究性问题。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仔细体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2、“好,那么现在同我到街上去!马上去!”这句话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觉得与 下文中的那个词语表达作用相辅相成?

  3、从小姑娘和聂耳对对话中你能体会到小姑娘的什么特性和聂耳的什么态度?

  四、梳理与反馈

  1、熟读课文,试着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简要复述给身边的同学。

  2、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你把它分成四个部分。

  五、合作互动

  1、小组或班内学生间互动:要求学生把《导学提纲》完成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 价,并把解决不准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集一下。教师示例后巡视。

  (1)我不太明白《申报》和《时报》的意思?

  (2)我不明白“一。二八”的意思?

  (3)我不知道“迫不及待”的意思?

  (4)我不知道“琢磨”的意思?

  (5)文中的“小毛头”是怎样一个孩子吗?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6)小女孩的家境又是怎样的呢?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7)勾画出能表现聂耳积极为小女孩写歌的句子。

  (8)文中那些句子表现出了聂耳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虚心态度。

  2、师生互动: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诱导性动。

  3、教师精讲:以下是预设的问题。

  (1)从第 2 段对小女孩外貌的细腻描写中, 我体会到她的可爱, 又觉得她十分可怜。 (请 生读读。)

  (2)这一段主要写小姑娘外貌, 最后两句又有什么用呢?小姑娘在电车站拥挤的人群里, 既然卖报的人少, 生意应很好, 为什么却说人们一个个从她身边匆忙走过, 是不是有些矛盾? 再体会“挥着”、“迎着”、“叫喊”等动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姑娘多么想卖掉 一张报纸啊。)

  (3)从第 3~9 段关于小姑娘和聂耳的对话中, 我知道了小姑娘这么冷的天还出来卖报的 原因, 她的遭遇真让人同情。 这也是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 全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4)从课文最后一部分我还知道了《卖报歌》是聂耳和安娥合作创作的,到现在还广为 流传。(抓“街头巷尾”、“常常听到”等词理解。)

  (5)你能在课文中找出这首歌到现在还是全国儿童爱唱的歌的原因吗?

  a“他想写一支曲子反映报童的悲惨生活。”(理解“遭遇”、“迫不及待”等词。)

  b“一首具有儿童特点的《卖报歌》。”

  c“你认为哪里不顺口,还有哪些话要说,我可以改。”(理解“琢磨”、“爽快”等 词) 将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从中悟出写好作文的秘诀。 (此环节教师根据实际引导, 尽量手让学生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六、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选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师生共同归纳。

  (1)小姑娘家境遭遇不幸靠卖报维持全家生计感动了聂耳。

  (2)聂耳处于对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的同情和安娥联手为她创作歌曲。

  七、拓展运用

  1、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然后改写成陈述句。

  2、练唱《卖报歌》,进一步体会聂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32 卖报小姑娘的歌感动 小毛头

  创作歌曲 同情 聂耳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海上日出》,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第一单元,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体会抒发的美好感情,注意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本篇课文是精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班学生42人,朗读能力较好,基础薄弱,思维迟钝,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六、教法选择:

  看图,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练练。

  七、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海上日出的录像,图片,课文范读的音乐。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课文内容

  本文作者巴金,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80年代以来被誉为“文坛泰斗”。

  每当人们来到海边,总忘不了早早起来看海上日出,那是一种怎样壮观的景象呢?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你不仅会如同亲眼看见大自然的之一伟大奇观,而且会被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地描述所折服。仔细观察图画,看一看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播放海上日出录像。(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练习口述图意。

  1、老师提示学法。

  先整体观察,再仔细观察细微部分,最后回到整体印象。练习边观察便叙述。

  2、检查交流

  第一幅图:描绘了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景象,图的下方全是海水,说明是在海上看日出。太阳比较接近海面,红而圆,没有夺目的亮光,说明太阳刚刚升起。

  第二幅图:描绘了太阳被云遮住是的景象。

  (三)教师伴着音乐范读课文,学习字词。

  1、让学生边听边看课文,对不懂的字词做好记号。

  2、检查交流初读情况。

  fànchà

  范(范围)(示范)刹(刹那)

  xiāng

  镶(镶牙)

  3、练习辨字组词:

  辨()辩()辫()

  4、学习新词,并口头造句。

  目不转睛:

  灿烂:

  刹那:

  夺目:

  奇观:

  (四)引导理清课文层次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桌讨论商量。

  第一段(1自然段)“我”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第二段(2、3自然段)“我”在晴朗无云时看日出。

  第三段(4、5自然段)“我”在有云时看日出。

  第四段(6自然段)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五)板书设计:

  一、时间、地点、次数

  1、海上日出二、无云看日出

  三、有云看日出

  四、赞美奇观

  (六)作业布置: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十、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教学目的基本达到,学生学会了3个生字,能理解5个词语的意思,能通过看图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按时间理清课文脉络。

  缺点:在词语学习时练习太少,板书太多,没有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了解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能仿照课文,学习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背诵课文第3、4节或6、7、8节。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揭示课题:33、十年后的礼物(齐读)这件礼物和其他礼物有什么不同?谁能读出来?

  2、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

  预测问题:(1)十年后的礼物是什么?(2)谁送的礼物,送给谁?

  (3)为什么要送礼物?

  二、带着疑问,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2、指名交流“礼物”是什么?

  3、是谁送给谁的?出示葛利格简介:爱德华葛利格是挪威的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推崇。

  4、你觉得这是一件怎样的礼物?如果你收到这样的`礼物你感觉如何?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达格妮收到礼物心情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朗读课文1—3节

  1、默读1-3节,划出能表达达格尼心情的句子

  2、交流出示,指导朗读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能用一个词来表述她此刻的心情吗?板书:惊讶达格尼惊讶是因为什么?感情朗读

  (2)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也用一个次来说板书:惊异是因为

  感情朗读

  (3)(出示)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板书:沉醉(这来自故乡的声音,使她的心为之沉醉)

  (4)哦!达格妮终于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二)学习4——5节

  1、指名读4、5节。

  十年前,音乐家给8岁的小达格尼的承诺是什么?

  2、过渡:八岁的达格妮得到许诺后,她一直期待着,在这期待过程中,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

  出示: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⑴轻声读,想想她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板书:【愉快、怀疑、失望】)

  ⑵和老师一起来都督这段话。引读: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开始怀疑了(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最后她失望了(即使他有这样的心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3、这两节是回忆,这种回忆在写作上被称为插叙。

  4、想起十年前的偶然相遇,听着耳边动人的交响乐乐曲,达格尼-------眼泪流满了双颊……(出示句子:达格尼听完乐曲一句)

  (1)此时,我们又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达格尼的心情呢?板书:激动

  (2)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呢?读读第六节,同桌讨论

  理解这是最好的礼物一句,并指导朗读。

  (3)说话训练:她如此激动是因为像葛利格这样一个有名的音乐家,能够信守诺言,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为她这个普通的守林人的女儿创作了一首乐曲,并用让乐曲传遍四方的奇妙方式把礼物送到了她手中。

  (4)指导朗读

  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5、达格尼的另外一种心情你们感受到了吗?(提示:最后两句话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板书:幸福

  6、师:是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大音乐家身身爱着达格尼,用乐曲捎来了对她的祝福,难怪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齐:“生活啊!我爱你——”)(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7、过渡:让我们随着美妙的乐曲,一起回味这珍贵的礼物。(齐读课文)

  四、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此短文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其间记叙的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用一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实践了十年前的诺言。达格妮听了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与幸福,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这礼物的确珍贵,作为大音乐家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8岁小姑娘如此信守诺言,还有什么比它更珍贵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4-18

《语文园地》教案04-18

语文《绝招》教案04-01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经典)10-14

语文教案08-20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9

语文教案模板05-29

语文《月亮湾》教案12-29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