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5 08:28:4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一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二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荷花淀。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主动站起)

  师:今天这节课上得很好,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生:我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

  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境激情,导入新课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二、粗读全文。初步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三、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在文章最后,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

  对于这个概念,教师不宜作详细的分析介绍,只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大致明了象征手法的基本意义,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象征”是什么,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学生朗读第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以上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关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内容

  三、学习迁移

  请阅读下面的散文,将之与课文比较,回答文后问题。

  白杨

  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几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1年秋天,兰新路上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画,《白杨礼赞》是——画。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3.《白杨礼赞》和《白杨》,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可见一题可以多做。请你也试着以某一种树木为题,写写你的感受。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案 篇4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出示课件)

  2、“冬天”自述: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冬天。你们知道吗?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给大地带来很多很多的变化。大家都夸我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二、播放录像,整体感知“冬天”。

  1、过渡:小朋友,下面,冬天就要开始给你们变魔术啦!你们看,它“呼地一吹”,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2、播放录像(老师可以相机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冬天的本领事可大着呢!你看,他“呼”地一吹,满天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大地就变白了。小树像株洁白的珊湖:那些房子有的像一座座银砖搭起的城堡,有的像一朵朵蘑菇,还有的像个奶泊面包,可爱极了:雪越下越大,大山像一位披上白纱的仙女:过了一会儿,大地就像一块白白的软软的地毯。公园里的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不知怎么的,棉衣啊,手套啊,都从衣柜里跑出来,街上的人都变胖了。在这么冷的冬天里,小朋友们一点儿也不怕冷,他们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到公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好玩极了!

  三、揭题并质疑。

  1、揭题:

  (出示课题)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一一冬天是个魔术师,全班一起读一读。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四、合作学习,初读课文。

  1、过渡: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感到太有趣太神奇了,于是他们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冬天是个魔术师》。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2、学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画条横线作个记号:

  3、在2人小组内互相学习,把这些字记住:〈学完后检查一个组〉

  4、再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

  5、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一套字卡),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同组的同学教一教。

  6、检查学习生字情况

  五、学习课文一、二节。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过渡:同学们学得不错。但是,潘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在刚才的录像当中怎

  么没有小动物呢?他们都到哪里去呢?(指名回答)

  2、观看录像。

  3、指导朗读第一节。(出示第一节)

  4、指名读,评议。

  *你们觉得“冬天”这个魔术师变得快不快?它变得怎么快,你能不能用朗读来表现?(指名读,评议)

  5、读这句话时,还要注意什么?(轻声——啊)指名读,评议。

  6、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要冬眠?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1、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冬天这个魔术师要给我们变什么?

  2、(出示第二节课文)指名读,说一说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

  3、播放“雪景”录像,感受雪景的美。

  4、冬天真不愧是个魔术师,太神奇了!你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出示第二节第二句)自己试读一一读给你的朋友听(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老师)——评议——指名读

  5、齐读第一、二小节。

  (三)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来到了遥远的北方,真是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六、学生字。

  (一)记生字“呼、地、吹、雪、变”

  1、齐读——指读

  2、2、猜字游戏。

  (二)写生字“冬、是”

  1、讨论这两个字的笔画笔顺。(小组讨论)

  2、观察范字“冬”,记住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老师范写,学生评议:学生练习写一遍:评议。

  3、观察范字“是”,说说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上台写,学生评议,修改:学生练习写一遍。

  七、小结。

  教学反思与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冬天是个魔术师》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它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对于从小生活在厦门的学生来说学习这样的课文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他们没有感受过北方的冬天,不知道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也不大了解北方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广泛采集有关北方冬天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图像具体感知北方冬天的雪景、人们的活动及动物怎样过冬的情况。如在教学前播放一段“冬天的景色”录像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中进入冬天的情境,加上老师富有表情的解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北方冬天的神奇和美丽。当孩子们在看到这样美丽的冬景时都显得十分激动,他们告诉老师他们真想躺在“雪白的'被子”上睡大觉,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想到北方去感受冬天。又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通过录像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青蛙、蛇和熊是怎样过冬的,从而理解动物“冬眠”是怎么一回事。

  二、抓住“趣”字展开教学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紧紧抓住“趣”字,围绕“魔术师变魔术”这条主线来展开教学。如看完录像后让学生直接从课题中的“魔术师”导入,让学生展开质疑。也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冬天是个魔术师:还有的学生问,冬天这个魔术师会变什么:有的学生问,冬天这个魔术师是怎么变魔术的。看来孩子们的心已经被“神奇的魔术师”揪住,此时,他们一定很想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自己去发现。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注意尊重学生,并提倡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体验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阅读课文。如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生字,学生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学生,互帮互学,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又如在学写“冬”和“是”这两个字时,老师大胆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教师来教全班同学写字的做法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这样由学生来教学,由学生来评价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模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调查报告

  标题:关于xx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调查过程

  正文:调查结果

  建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

  2、学习通过别人的语言、行动来衬托人物心理等多角度的心理描写方法。

  3、抓住文中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体会文中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语言、行动来衬托心理活动的方法。

  2、领会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

  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

  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交流阅读感受

  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四、整理归纳,多层次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表演再现。

  五、质疑悟读

  1、陈小允为什么不喜欢语文课?表现在哪些方面?

  2、重点品读有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段,分析我的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3、存疑总结: 当得知自己即将和家人移民海外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禁为自己可以不用默写而窃喜,可见我对语文是厌恶到了极点。可是,面对张先生的鼓励和礼物,我的心里又产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是不是依然讨厌语文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学会写7个字。学习课外识字。

  2、认识新笔画:“横撇、竖弯钩”。

  3、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交谈、请教的能力。

  4、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观察插图,学习课文,认识5个汉字,学会写2个,掌握新笔画“横撇”。

教具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插图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示:

  (一)导入:小朋友,每天上、放学或是周末休息,你们都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那么你们愿意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吗?想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吗?

  1、观察32——34页图画,图上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些字你是怎么认识的?

  3、学习书写“外、多”。

  (二)、学生观察图画,自主学习

  二、自学检测

  说一说:图上都画了什么?

  板书词语:“外面、世界、认识、中山路”,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认读生字:外、面、世、界、多、路

  三、合作探究

  (一)、识字方法总结

  1、你还认识了哪些汉字?怎样认识的?

  2、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认识生字呢?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3、把刚才认识的字给小组的字给小组同学读一读,让他们听你的字音读得准吗?

  4、讨论怎样向别人请教,谁来评价一下他这样做合适吗?生生互评。

  5、小结:向别人请教时要谦虚、有礼貌,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好感,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二)、出示句子“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留心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字。”指名认读,纠正字音,从句子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写字

  (1)观察“外”是怎样组成的,怎样写好看呢?(左短右舒展)

  (2)、“多”字两个“夕”字上下排列,第二个“夕”的撇从第一个字的点处开始写。

  (3)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学生书空。

  四、达标训练

  学生练习写一写生字,互相评一评。

  五、堂清检测

  1、按笔顺规则写字

  外:共()笔

  多:共()笔

  2、读一读

  外面世界认识很多

  3、说一说:怎样向别人请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课文,完成课后认字习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能认更多的字,你们把这些字带来了吗?

  1、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认识的汉字。

  2、小组中互相教一教。

  3、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向别人请教的?

  二、自主学习

  1、读一读金钥匙和冬冬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2、采用喜欢方式认读课本35页的字词?

  三、合作探究

  1、这段话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词吗?

  2、昨天你们为什么找到了这么多字呢、(因为留心)那在你找到字的同时一定看到了自己没见过、没听过的事情吧?对呀,这就新奇有趣。

  3、你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4、开火车读字词,纠正字音。

  四、达标练习

  1、同桌之间互相检查11、12单元的字会不会认,要求会写的字会不会写?如果都学会了,奖励自己三个五星。

  2、开火车读字词。

  五、堂清检测

  1、读一读

  道站所店角市路

  2、你知道哪些识字方法?

  3、课外认识15个以上汉字。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句

  教学设计

  一、 描一描,写一写

  1、 指导学生辨析:己已的区别,学生自由说说记忆的办法。

  2、 指导学生描红,抄写。

  二、 组字小魔术

  1、 举例:娃----女+

  2、 学生回答练习

  3、 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表达,实践训练

  教学设计:

  一、 口语表达训练

  1、 同学们,秋天来了,你们最想告诉爸爸**的是什么呢?你会怎么说呢?

  2、 四人小组交流。(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

  3、 抽表现较好的`同学在班内表演。其他同学评一评。为什么要这样评价?

  4、 教师指导学生妥贴、流畅、用普通话表达。

  二、 实践训练:布置教室

  1、 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关于秋天景物的图画。(尽量要求是学生自己画的)

  2、 学生评议图画,挑选最好的。

  3、 讨论:怎样用这些图画布置教室更漂亮?

  4、 班内推选代表布置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背诵训练

  教学设计:

  一、 朗读课文两篇短文

  1、 个人自由有感情朗读

  2、 同桌间相互听读

  3、 小组内边讨论边练读。(运用课堂学过的方法通过重读重点词句,掌握句子缓急来进行练习)

  4、 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朗读表演。(开成朗诵会的形式)

  5、 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总结朗读技巧。

  二、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1、 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分段进行背诵;抓住关键词句联系进行背诵。

  2、 学生背诵比赛、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观察后说话、写话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同学们去观察了秋天了吗?我们周围你认为秋天最美丽的地方是什么呢?

  二、学生自主表达

  1、 那里的秋天什么最美?

  2、 那里的秋天美在哪里?

  3、 你能用上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句来形容你看到的景物吗?

  三、 事例赏析,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1、 例文解析

  2、 观察景物的方法:要抓住景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观察。

  四、小练笔

  1、 用几句话写写你观察到的景物,尽量写出景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2、 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修改,全班讲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9-01

语文园地教案09-26

《语文园地》教案09-27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9-28

语文课教案07-06

语文教案模板11-28

语文《小毛虫》教案08-06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28

语文《丰碑》优秀教案05-16

小学语文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