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2-10-04 11:18: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编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汇编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

  文章主要内容: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第1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情况。

  第2段:以具体的现象为例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段: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等问题。

  第4、5段:以具体事例说明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6、7、8、10段: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11、12段: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小结本课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走进交流

  1.教师与学生对话。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这样拟题对于揭示文章内容有何帮助?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采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浅显易懂。

  (2)文章在第1段中,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里面涉及到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

  明确:涉及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开,候鸟归来,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种子变黄并凋零,北雁南飞,昆虫消失,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

  (3)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行,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条理分明。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由外至内的理解课文,为进一步品析课文作好准备。

  2.学生与文本对话。

  话题: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科学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明确:

  (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

  (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理清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参与者。

  二、研读品味,咀嚼精妙

  1.找出你欣赏的句子、段落,谈谈你认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主要针对1、2段,研读文章语言生动、用词典雅的特色。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的好处。

  个人欣赏是针对前面的小组讨论合作而言,教学中也有学生单个的阅读见解,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句子和段落时,还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

  2.与竺可桢原文《一门生产的科学——物候学》比较,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找出与原文不同之处,可以从整体,也可以从某一点谈体会。应围绕改后文章更准确、内容更有概括性谈起。

  三、拓展延伸,实践明理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四、课堂小结,再品文本。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如在第1、2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本文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课

  1、小朋友,你知道公鸡告诉我们什么?

  2、公鸡叫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

  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我又带来了它们,看谁和它们是真正的朋友。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4、看来上节课你们都和生字成了好朋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它们的语言,好吗?

  二、学习第一节

  1、出示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些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看到了什么,说明你在观察,知道了什么,说明你不但观察了,而且还进行了思考,所以说――。

  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教师引读(师生合作)

  3、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的孩子吗?

  4、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小节。齐读。

  5、接下来就让让我们用眼睛看,用脑筋想,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三、范读诗歌

  请小朋友听诗歌朗读,想一想,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出示课件,生听范读。

  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蝌蚪,鱼鳞,化石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请小朋友打开书,看看哪一小数点节是蝌蚪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谁来读第二节?

  抽生读,指导。

  3、出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4、这些蝌蚪像什么?

  5、当你看到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就知道了什么?(春天来到人间)

  板书:春天

  6、春天来了,小蝌蚪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高兴啊!能读出这种语气吗?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读。

  齐读。

  7、扩展:还有什么现象也说明春天到了呢?

  五、自学三、四小节。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读懂了大自然中蝌蚪的语言,那么鱼鳞和化石又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呢?

  接下来我们自学三四小节。小朋友可以和伙伴一起选学你喜欢的一小节。先读读诗歌,再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大自然的语言>>,找到你喜欢的部分仔细观察,然后再读诗歌,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读书,看课件,读书)

  (一)汇报三小节

  1、美丽的小河里除了有蝌蚪,还有大鱼,大鱼的身上藏着一个秘密。请学习三小节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抽生回答。(一个个圈圈)

  2、课件出示句子,比较。

  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

  鱼鳞上有一个圈圈。

  分组读,有区别吗?

  3、这些圈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岁数

  4、两圈就是一岁,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机器人给我们讲一讲吧!(课件出示)

  5、你们觉得神奇吗?谁能读好这一节?

  抽生读,指导语气,范读后齐读。

  6、扩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课件出示大树的年轮图。一志数数大树有几岁了吧!

  (二)汇报四小节

  1、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奇妙!下面我们请第四小节的小朋友带我们去喜马拉雅大雪山,寻找更为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

  2、抽生汇报。

  (1)你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理解古老,化石

  三亿年前的三叶虫被埋在泥土里,经过几亿年,变成了今天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就叫化石。

  (2)三叶虫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汪洋

  课件出示,小结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陆地和海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高山。许多海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就变成了化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一节。

  男女分读。齐读。

  课间休息

  六、学习第五节

  1、刚才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不但会说话,而且说得很巧妙。你看――课件出示填空

  小蝌蚪告诉我们()

  鱼鳞上的圈圈告诉我们()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

  所以课文赞美它。

  2、引读前两句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

  生: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是什么意思?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理解永远

  4、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发现不了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七、齐读全诗。

  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配乐齐读。

  八、拓展。

  1、昨天老师布置小朋友收集自然现象,并画一幅画,愿意把你收集到的展示给大家吗?

  2、能不能像诗歌中的句子那么说?

  3、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现象,你能帮我介绍这些语言吗?

  课件出示。

  4、老师把一些自然现象模仿课文也写成了一首诗歌,想听听吗?

  课件出示诗朗诵。

  5、怎么样?写诗不难吧?想不想当小诗人?

  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说的写下来,好吗?

  6、交流展示。

  7、小结

  看来写诗也不是特别难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我们班一定会出许多小诗人。

  九、作业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下课以后小朋友把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说一说,画一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内容摘录: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4。教师小结并板书:

  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那就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三、第二个学习环节:选读一段 理一理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为什么说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最大,请同学们看两组画面就会更明白的。(课件展示)我想这个我们该深有感触的,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喜欢到哪里旅游?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四、第三个学习环节: 赏读一节 品一品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五、课堂总结

  结束语1:

  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里,当然,此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能否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去掉?

  结束语2: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开展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略)

  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后记:

  课题: 11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言

  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

  2。诵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3.齐读第二自然段

  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4.教师范读第3、7自然段。

  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

  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背诵第1、2自然段

  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建议

  一、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四、句段讲析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

  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①后,回答下列问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

  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

  (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①默读课文,标好段序。

  ②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

  ③集体讨论,交流观点。

  ④回答,师生共同订正。

  明确: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4.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

  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案详见课文)

  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学生还可尽情发挥。)

  四、小结

  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五、练习

  (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