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

时间:2025-09-03 10:01: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

  开学第一天的下午,老师打开教室的大屏幕,笑着说:“今天我们看一堂超好玩儿的安全课!”我赶紧坐好,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屏幕——这就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学会了好多保护自己的小本领,还跟同桌抢着说自己的新发现呢!

  这堂安全课一点都不枯燥!屏幕里有个圆滚滚的智能机器人,浑身闪着蓝蓝的光,像个会说话的小灯笼。它一会儿指着插满插头的插座说“危险”,一会儿又教我们遇到火灾要怎么跑,声音甜甜的.,我一下子就记住它说的话了。原来科技这么神奇,不只能陪我玩游戏,还能当我的“安全小伙伴”!

  消防员叔叔出场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小声“哇”了一声!他穿着橙色的“超人衣服”,手里举着红色的灭火器,对着模拟的小火苗轻轻一按,白色的泡沫“噗”地涌出来,火一下子就灭了。叔叔还教我们:“有浓烟的时候要弯腰走,用袖子捂住鼻子哦!”我马上把胳膊抬起来,对着同桌比划,心里想:要是真遇到烟,我肯定能做好!

  讲到下雨天,屏幕里的动画好有意思!有个小朋友在积水里蹦蹦跳跳,差点碰到路边的电线杆,还好妈妈赶紧拉住了他。专家阿姨说,下雨天不能踩大水坑,也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不然会有危险。我听了赶紧点头,以后下雨天我一定乖乖跟着妈妈撑伞走,再也不贪玩踩水啦!

  最让我开心的是地震防护部分!专家叔叔拿出玩具房子,一按按钮,房子就摇摇晃晃起来,玩具小人“嗖”地躲到了桌子底下。叔叔说:“地震来的时候,要赶紧找结实的桌子躲好,双手抱住头!”我还跟着屏幕里的步骤,帮妈妈在手机上设置了地震预警,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宝贝真棒”,我心里像吃了糖一样甜。

  节目里还有好多小朋友,他们带着自己做的小发明,有会亮红灯的消防提醒牌,还有能测积水的小工具。看着他们自信地说话,我心里想:以后我也要多观察,做一个能保护大家的安全小卫士!

  这堂开学第一课只有一个小时,却教会了我好多有用的知识。原来安全就在我们身边,吃饭、上学、下雨天都要记得保护自己。我要把学到的小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和好朋友,让大家都平平安安的,一起开心上学、快乐长大!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2

  作为即将迈入成年行列的高中生,我曾以为“开学第一课”的安全教育会停留在“不玩火、不摸电”的基础层面,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却以科技赋能与深度思考交织的内容,重新定义了我对公共安全的认知——它不仅是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更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扛起的社会责任,是我们与城市、与社会共生共荣的重要纽带。

  这堂课程最让我震撼的,是科技为公共安全筑起的“智能防线”。当屏幕中搭载AI算法的机器人缓缓扫描模拟家庭场景,精准指出“插线板过载”“窗帘靠近明火”等隐性隐患,并用三维动态模型演示火灾中有毒气体如何在30秒内充满密闭空间时,我真切感受到科技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安全主力”。以往在物理课上抽象的“气体对流”知识,此刻与消防员演示的“弯腰逃生”技巧完美呼应;曾经只在新闻里看到的“地震预警”,变成了主持人手把手教的“微信预警设置步骤”——从打开“服务”到启用“地震预警”,不过三步操作,却能在危急时刻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这种“科技+安全”的融合,让我明白新时代的安全意识,早已不是“被动躲避”,而是“主动用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课程对安全知识的“深度拆解”,也彻底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误区。在消防安全板块,消防员没有停留在“拔销子、压手柄”的操作演示,而是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揭示关键:一组是在密闭空间点燃纸张,展示浓烟中一氧化碳浓度如何快速超标;另一组是模拟不同高度的呼吸带空气质量,证明“弯腰1.2米以下”是逃生的“安全高度”。这种“原理+数据”的讲解,让“弯腰逃生”不再是机械口诀,而是基于科学的理性选择。在极端天气应对部分,专家结合北京“胡同多、地下通道密集”的城市特点,分析内涝时“远离地下通道”的原因——不仅是积水深浅,更因雨水可能倒灌导致电路短路;提醒“避开广告牌”,则是因为大风中高空坠物的冲击力相当于30公斤重物砸落。这些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的细节,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从来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城市规划、生活习惯、自然规律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

  更让我深思的,是节目中同龄人的“安全创新”带来的.启发。来自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团队,带着他们设计的“智能消防提醒贴”登场——只要检测到温度超标,贴在插线板上的提醒贴就会发出声光警报,成本仅需15元。还有学生调研了社区积水点,设计出“可折叠积水深度尺”,方便老人判断是否能安全通行。这些源于生活的小发明,让我突然明白:公共安全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领域”,我们高中生也能凭借知识与观察贡献力量。比如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建模,优化校园应急疏散路线;利用信息技术,为社区老人制作“智能安全手册”;甚至在班级里组织“安全知识小课堂”,让更多同学掌握实用技巧。正如课程结尾所说:“每个人都是安全的受益者,更应是安全的建设者。”

  这堂短短一小时的开学第一课,不仅填补了我安全知识体系的空白,更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我不仅会把“地震预警设置”“灭火器使用”等技能记在心里、落在实处,更会带动身边的同学、家人关注公共安全——从提醒父母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到参与社区的安全宣传活动。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小心翼翼”,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守护”。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既要守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要以青春之力,为建设更安全、更温暖的社会添砖加瓦。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3

  九月的清晨,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观看了《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堂普通的安全教育课,可看完后,我的心里满是震撼与收获,就像打开了一扇装满实用知识的大门。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特别有意思,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用“演播室+场外互动”的方式,把消防安全、极端天气安全和地震安全这三个重要主题,讲得既生动又好懂。节目一开始,那些炫酷的人工智能技术就让我眼前一亮——原来科技不仅能用来玩游戏、查资料,还能在紧急时刻帮我们避险!看着屏幕里智能设备快速处理安全信息的画面,我忽然觉得“安全”这两个字不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词语,而是能被科技守护的温暖保障。

  在消防安全部分,镜头带我们走进了首都中轴线。红墙下、古建旁,消防员叔叔一边讲解古代的'防火智慧,一边现场做实验。当看到他们用灭火器瞬间扑灭小火苗,还教我们“捂口鼻、弯腰走”的逃生方法时,我赶紧拿出笔记本记了下来。以前总觉得火灾离我们很远,可想想家里的插座、教室里的投影仪,才明白只要不注意,危险可能就在身边。这堂课后,我暗暗下定决心,回家一定要提醒爸爸妈妈检查家里的消防器材,还要把学到的逃生方法教给弟弟。

  极端天气安全的内容,更是让我学会了怎么保护自己。夏天暴雨时,我总喜欢在积水里踩水玩,可节目里专家说,路边的积水可能藏着漏电的危险,还教我们遇到暴雨要远离电线杆、广告牌。看到屏幕里模拟的台风场景,狂风把树枝吹得乱晃,我才知道遇到台风时,待在家里关好门窗有多重要。这些知识就像一个个“安全小锦囊”,以后再遇到特殊天气,我再也不会慌慌张张的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地震安全篇章。以前听老师说地震,我总觉得很害怕。但这一次,专家不仅用动画讲清了地震预警的原理,还教我们在微信里设置预警功能——只需几步操作,手机就能在地震来临前发出提醒。当看到模拟地震发生时,同学们按照“躲桌子下、护头部”的方法避险的画面,我跟着一起做了一遍动作,心里踏实了很多。原来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面对地震我们也能冷静应对。

  节目里还有来自其他学校的小伙伴,他们带着自己的小发明登场,有的做了“智能消防提醒器”,有的研究了“暴雨积水报警器”。看着他们自信讲解的样子,我特别佩服——原来我们也能用自己的小想法,为安全出一份力!

  这堂开学第一课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却让我学到了一辈子都能用的知识。它让我明白,安全不是别人的事,而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作为初中生,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己,还要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把这堂课后的收获记在心里,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守护身边的人,做一个懂安全、会避险的小卫士!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4

  开学第三周的班会课,老师笑着说要带我们看“安全小课堂”,我赶紧把铅笔盒摆好,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大屏幕。这就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学会了好多保护自己的小技巧,放学路上还不停地跟妈妈说课上的新鲜事呢!

  这堂安全课一点都不无聊!一开场就有个圆滚滚的智能机器人出来打招呼,它浑身闪着蓝蓝的光,像个会说话的小皮球。机器人在屏幕里的“小房子”里转了一圈,就指着插满插头的插座说:“这里危险,插太多电器会着火哦!”还指着靠近燃气灶的窗帘说:“这个要挪远,不然火苗会烧到!”它说话的声音甜甜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危险的'地方。原来科技这么厉害,不只能陪我玩积木,还能当“安全小帮手”,我跟爸爸说,以后我也要发明一个保护大家的机器人!

  消防员叔叔出场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小声“哇”了出来!他穿着橙色的“超人衣服”,肩膀上还有闪亮的徽章,手里举着红色的灭火器,看起来特别威风。叔叔站在模拟的小火苗前,一步一步教我们用灭火器:“先把上面的小销子拔出来,再握住喷管对准火苗最下面,最后按这个小把手!”随着白色的泡沫“噗”地喷出来,屏幕里的小火苗一下子就不见了,太神奇啦!叔叔还做了个好玩的实验,他把一张纸放进透明箱子里点燃,很快箱子里就充满了黑烟。然后他用小仪器测了测,说:“1.2米以下的地方有毒气体最少,遇到浓烟要弯腰走,用袖子捂鼻子哦!”我赶紧把胳膊抬起来,对着同桌比划,心里想:要是真遇到烟,我肯定能做好!

  下雨天安全部分有个可爱的动画短片。短片里有个扎羊角辫的小朋友,在路边的积水里蹦蹦跳跳,溅起好多小水花。突然妈妈跑过来拉住她,指着旁边的电线杆说:“不能踩这里的水,里面可能有电,会电到人的!”我看完赶紧跟同桌说:“以后下雨天我再也不踩大水坑了,太危险啦!”专家阿姨还教我们看暴雨预警信号,红色预警要在家待着,黄色预警要带好雨伞慢慢走,我把这些记在小本子上,打算明天跟好朋友一起背。

  地震防护的部分也很有趣!专家叔叔拿出一个彩色的玩具房子模型,一按按钮,房子就摇摇晃晃起来,像游乐园里的摇摇车。叔叔说:“地震来的时候,要赶紧躲到桌子底下,双手抱住头,保护好小脑袋!”他还教我们在妈妈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我当场就举手说:“老师,我要帮妈妈设置!”回家后我跟着步骤弄好,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我的宝贝长大了,会保护妈妈了!”我心里像吃了糖果一样甜。

  这堂60多分钟的课,教会我好多有用的知识。原来安全就藏在生活里,吃饭要注意燃气开关,上学要避开积水坑,家里的插座不能乱插。我要把这些告诉爷爷奶奶和好朋友,一起做安全小卫士,开开心心上学,健健康康长大!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5

  作为一名高中生,当我带着“安全教育只是基础常识”的预设观看《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时,却被其对科技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对安全知识的理性拆解所打动。这堂课程不仅填补了我安全认知的空白,更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早已超越“个人避险”的范畴,成为需要用知识、科技与责任共同守护的社会命题。

  课程最让我触动的,是科技为公共安全构建的“智能防线”。当搭载AI算法的机器人在模拟家庭场景中精准识别插线板过载、易燃物靠近火源等隐患,并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火灾中有毒气体的扩散路径时,我清晰看到科技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安全主力”。以往在物理课上抽象的“气体对流”原理,此刻与消防员演示的“弯腰1.2米以下逃生”形成呼应;曾经只在新闻中提及的“地震预警”,变成了可实操的手机设置步骤——从打开微信“服务”到启用预警功能,三步操作便能在危急时刻争取宝贵时间。这种“科技+安全”的融合,让我明白新时代的安全意识,应是主动用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而非被动躲避危险。

  课程对安全知识的“深度解构”,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误区。在消防安全板块,消防员并未停留在灭火器的操作演示,而是通过对比实验揭示核心逻辑:密闭空间内点燃纸张后,1.2米以下区域一氧化碳浓度远低于上层,这才是“弯腰逃生”的科学依据。极端天气应对部分,专家结合北京“胡同密集、地下通道多”的城市特点,分析内涝时“远离地下通道”不仅因积水深浅,更因雨水倒灌可能引发电路短路;提醒“避开广告牌”,则是基于大风中高空坠物冲击力的物理测算。这些结合城市特性与科学原理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是与城市规划、自然规律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每一个避险要点背后都有严谨的逻辑支撑。

  更值得深思的是,课程传递的“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理念。当看到其他学生设计的“智能消防提醒贴”“积水深度尺”等小发明时,我突然明白:作为高中生,我们拥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从身边小事切入,为公共安全贡献力量——比如用数学建模优化校园应急疏散路线,或用信息技术为社区老人制作智能安全手册。公共安全从来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领域”,而是需要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共同事业”。

  这堂60分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对“安全”与“责任”有了全新理解。未来,我不仅会将所学的安全技能落实到生活中,更会带动身边人关注公共安全。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安全,从来都是个人理性与社会协同的共同成果,而我们这一代青年,理应成为这份安全的守护者与建设者。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6

  作为一名高中生,本以为“开学第一课”的安全教育会停留在基础常识层面,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却以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内容,让我对公共安全有了远超以往的深刻认知,也让我意识到,安全防护不仅是个人技能,更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担当。

  这堂课程最打动我的,是其对科技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当屏幕中智能机器人精准识别家庭电路隐患,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火灾蔓延路径时,我清晰地看到科技正成为公共安全的“硬核屏障”。以往课本中抽象的“预警系统”,在此刻化为可操作的手机地震预警设置步骤;曾经模糊的“应急响应”,通过场外互动中无人机转运救援物资的演示变得具体可感。这让我明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安全的认知不能再局限于“被动避险”,更应学会借助科技工具主动防范,将安全意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课程对不同场景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误区。在消防安全板块,消防员不仅演示了灭火器的使用,更通过对比实验,揭示了“浓烟中弯腰逃生”背后的科学原理——热空气上升导致有毒气体聚集在上层空间。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让安全知识不再是机械的口诀,而是基于科学逻辑的理性选择。而在极端天气应对部分,专家结合北京本地气候特点,分析了城市内涝时“避开地下通道”“远离电力设施”的具体原因,这种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与我们的日常出行、居住环境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更值得深思的是,课程中其他学生展示的安全小发明——从智能消防提醒牌到积水深度检测仪,这些源于生活观察的创意,让我看到“安全防护”并非遥不可及的专业领域。作为高中生,我们拥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更强的创新能力,更应主动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比如设计校园应急疏散路线图,或向社区居民普及智能预警工具的使用方法。正如课程中所说:“公共安全是每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

  这堂短短一小时的开学第一课,不仅填补了我在安全知识体系中的空白,更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新的理解。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要将所学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更会带动身边人关注公共安全,用理性认知和科学行动,为构建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真正的安全,从来都是个人意识与社会协同的共同成果。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7

  开学第一天,老师笑着说要给我们看“超有趣的安全动画片”,我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原来这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脑袋里装满了安全小妙招,还迫不及待想跟爸爸妈妈分享呢!

  这堂安全课一点都不无聊!屏幕里有会说话的智能机器人,它圆滚滚的身体上闪着蓝光,一会儿指出家里插满插头的插座很危险,一会儿教我们遇到火灾要怎么跑,就像会魔法的安全小老师。我盯着屏幕目不转睛,原来科技这么厉害,还能帮我们躲掉危险!

  消防员叔叔出场的时候,我和同桌都小声惊呼起来!他穿着橙色的“超人服”,手里举着红色的灭火器,对着模拟的小火苗按下开关“噗”的`一声,白色的泡沫就把火灭了。叔叔还教我们:“遇到浓烟要弯腰,用袖子捂住鼻子!”我赶紧学着样子,把胳膊抬起来捂鼻子,心里想着:要是真遇到危险,我肯定能做好!

  讲到下雨天的时候,屏幕里的动画让我吓了一跳——有个小朋友在积水里蹦蹦跳跳,差点碰到漏电的电线杆!专家阿姨说,下雨天不能踩路边的大水坑,也不能在大树下躲雨,不然可能会有危险。我赶紧记在心里,以后下雨天我一定乖乖跟妈妈撑伞回家,再也不贪玩踩水啦!

  最有意思的是地震防护部分!专家叔叔拿出玩具房子,一按按钮,房子就摇摇晃晃起来,玩具小人“嗖”地一下躲到了桌子底下。叔叔说:“地震来的时候,要赶紧找结实的桌子躲好,双手抱住头!”我还跟着屏幕里的步骤,帮妈妈在手机上设置了地震预警,妈妈夸我是能干的小帮手,我心里美滋滋的。

  节目里还有好多小朋友,他们带着自己做的小发明,有会亮红灯的消防提醒牌,还有能测积水深浅的小工具。看着他们自信地介绍,我心里想:以后我也要多观察,发明一个保护大家安全的小东西,当一名厉害的安全小卫士!

  这堂开学第一课只有一个小时,却教会了我好多有用的知识。原来安全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吃饭、上学、下雨天,都要记得保护自己。以后我要把学到的安全小妙招告诉好朋友,让大家都平平安安的,一起开心上学、快乐长大!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8

  刚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月,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带我们观看了《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本以为这只是一堂常规的安全教育课,可看完后,那些实用的知识、生动的演示让我对“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学会保护自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这堂开学第一课以消防安全、极端天气应对和地震防护为核心,用“演播室讲解+现场实验”的形式,把原本枯燥的安全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节目里的智能机器人,它能快速识别家庭中的安全隐患,比如插线板过载、易燃物靠近火源等,还能用清晰的语言讲解整改方法。这让我意识到,科技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而是能实实在在守护我们安全的.“帮手”,也让我对科技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消防安全板块的演示让我收获满满。消防员穿着专业的消防服,手持灭火器,一步步演示操作步骤:拔下保险销、握住喷管对准火源根部、按下压把喷射。当白色泡沫瞬间扑灭模拟火苗时,我真切感受到了灭火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消防员通过实验告诉我们,浓烟中1.2米以下区域有毒气体浓度最低,所以逃生时要弯腰、用衣袖捂住口鼻。这不再是简单的口诀,而是有科学依据的逃生方法,让我学会用理性的方式应对危险。

  极端天气应对部分,专家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用案例和动画讲解了暴雨、大风天气的避险要点。比如暴雨天积水可能存在漏电风险,不能随意踩踏;大风天要远离广告牌和大树,防止高空坠物。这些知识打破了我以往的误区,让我明白看似平常的天气变化,也可能隐藏危险,提前了解应对方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地震防护环节同样实用。专家用模型模拟地震场景,演示“躲、护、逃”的正确步骤,还教我们在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跟着操作完成设置后,我心里多了一份踏实。以前总觉得地震离我们很遥远,可这堂课让我知道,提前做好准备,就能在危险来临时多一份从容。

  这堂60分钟左右的开学第一课,虽然不长,却教会了我很多实用的安全知识。作为初中生,我们不仅要自己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把它们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未来,我会把学到的安全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做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守护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9

  安全教育当前的确是每个学校的大事,但现在学生安全教育以学校老师灌输式为主,学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极差。要提高学生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就要多开展宣传活动,尤其要开展校外宣传,但现在学校开展校外宣传严重不足,无疑这就产生了矛盾。这也是目前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个“瓶颈”。这次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上好《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将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大到整个社会,较好地弥补了校内宣传安全教育的不足之处。

  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其实并不单纯是一个学校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来共同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安全问题都会存在隐患。

  任何一个学生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宣传教育的缺失都难逃其责。《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更要时刻处处警钟长鸣。

  生命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而是盛载祸福的大容器,就看你将它变成什么。我期待,《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能成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催化剂”,成为安全教育的常态,迅速扭转只注重校内安全而罔顾校外安全的错误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倍地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0

  升入初中后的首次班会,我们集体观看了《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原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安全常识普及,可短短50分钟的课程,却用科学的演示和实用的知识,让我对“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意识到学会自我保护是成长的必修课。

  课程最吸引我的是科技与安全的结合。屏幕中的.智能机器人能精准识别家庭隐患,比如插线板过载、窗帘靠近燃气灶等,还会清晰讲解整改方法。这让我明白,科技不只是课本里的理论,更是能融入生活、守护安全的实用工具,也让我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了新认知。

  消防安全板块的演示极具实用性。消防员身着专业装备,一步步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拔销子、对准火源根部、按压喷射,白色泡沫瞬间扑灭明火的场景很直观。更重要的是,消防员通过实验说明,浓烟中1.2米以下区域有毒气体浓度低,所以逃生时要弯腰、用衣袖捂口鼻——这不是随意的口诀,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正确做法,让我学会用理性方式应对危险。

  极端天气应对和地震防护的内容也很关键。专家结合北京气候特点,提醒暴雨天避免踩踏积水(可能漏电)、大风天远离广告牌(防坠物);用模型模拟地震,演示“躲、护、逃”步骤,还教我们设置手机地震预警。这些知识打破了我的认知误区,让我知道提前做好准备,能在危险来临时多一份从容。

  这堂开学第一课虽短,却装满了实用的安全技能。作为初中生,我不仅要自己掌握这些知识,还要分享给家人朋友。未来,我会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守护者”,在安全的环境里稳步成长。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1

  作为即将迈向成年的高中生,当我带着“安全教育只是基础常识”的预设观看《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时,却被其对科技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对安全知识的理性拆解所震撼。这堂课程不仅填补了我安全认知的空白,更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早已超越“个人避险”的范畴,成为需要用知识、科技与责任共同守护的社会命题。

  课程最让我触动的,是科技为公共安全构建的“智能防线”。当搭载AI算法的机器人在模拟家庭场景中精准识别插线板过载、易燃物靠近火源等隐患,并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火灾中有毒气体的扩散路径时,我清晰看到科技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安全主力”。以往在物理课上抽象的“气体对流”原理,此刻与消防员演示的“弯腰1.2米以下逃生”形成科学呼应;曾经只在新闻中提及的“地震预警”,变成了可实操的手机设置步骤——从打开微信“服务”到启用预警功能,三步操作便能在危急时刻争取宝贵时间。这种“科技+安全”的融合,让我明白新时代的安全意识,应是主动用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而非被动躲避危险。

  课程对安全知识的“深度解构”,也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误区。在消防安全板块,消防员并未停留在灭火器的操作演示,而是通过对比实验揭示核心逻辑:密闭空间内点燃纸张后,1.2米以下区域一氧化碳浓度远低于上层,这才是“弯腰逃生”的科学依据。极端天气应对部分,专家结合北京“胡同密集、地下通道多”的城市特点,分析内涝时“远离地下通道”不仅因积水深浅,更因雨水倒灌可能引发电路短路;提醒“避开广告牌”,则是基于大风中高空坠物冲击力的物理测算。这些结合城市特性与科学原理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公共安全是与城市规划、自然规律深度绑定的系统工程,每一个避险要点背后都有严谨的逻辑支撑。

  更值得深思的是,课程传递的“公共安全人人有责”理念。当看到其他学生设计的“智能消防提醒贴”“积水深度尺”等小发明时,我突然明白:作为高中生,我们拥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从身边小事切入,为公共安全贡献力量——比如用数学建模优化校园应急疏散路线,或用信息技术为社区老人制作智能安全手册。公共安全从来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属领域”,而是需要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共同事业”。

  这堂60分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对“安全”与“责任”有了全新理解。未来,我不仅会将所学的安全技能落实到生活中,更会带动身边人关注公共安全。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安全,从来都是个人理性与社会协同的共同成果,而我们这一代青年,理应成为这份安全的守护者与建设者。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2

  刚踏入初中校园的第一周,班主任就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堂普通的安全教育课,可看完后,那些生动的画面、实用的知识像刻在了脑子里,让我对“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明白保护自己、守护身边人,是我们成长中很重要的一课。

  这堂开学第一课特别有意思,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演播室讲解+场外实验”的方式,把消防安全、极端天气应对和地震防护三个主题讲得清清楚楚。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节目里的智能机器人,它圆滚滚的身子上闪着柔和的蓝光,在模拟家庭场景里转了一圈,就精准指出了“插线板插太多电器”“窗帘离燃气灶太近”这些安全隐患,还能用简单的语言教大家怎么整改。原来科技不只是用来刷视频、玩游戏的,还能变成保护我们的“安全小卫士”,这让我对科技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消防安全板块看得我格外认真。消防员叔叔穿着橙色的消防服,手里举着红色的灭火器,站在模拟火灾现场前,一步步教大家怎么用:“先拔下保险销,再握住喷管对准火苗根部,最后按下压把喷射。”随着白色的'泡沫涌出,屏幕里的小火苗很快就被扑灭了。叔叔还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密闭的玻璃箱里点燃纸张,很快箱内就充满了黑烟,接着用仪器检测不同高度的空气质量,结果显示1.2米以下的区域有毒气体浓度最低。“所以遇到浓烟要弯腰走,用袖子捂住口鼻,才能减少伤害。”叔叔的话我记在了笔记本上,回家后还特意跟爸爸妈妈演示了一遍灭火器的使用步骤,他们都夸我长大了。

  极端天气应对部分,动画短片让我印象深刻。短片里,一个小朋友在下雨天踩路边的积水,差点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还好妈妈及时拉住了他。专家阿姨说,北京夏天容易下暴雨,积水里可能藏着漏电风险,不能随便踩;刮大风的时候,要远离大树和广告牌,避免被坠落物砸到。以前下雨天我总喜欢和同学在积水里打水仗,现在想想真危险,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阿姨还教我们看天气预报里的“暴雨预警信号”,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危险程度,跟着预警做好准备,就能减少麻烦。

  地震防护环节也特别实用。专家叔叔拿出一个玩具房子模型,按下按钮后,房子开始摇摇晃晃,就像真的地震了一样。“大家看,这时候要赶紧躲到桌子底下,双手抱住头,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和颈部。”叔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还教我们在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打开微信“服务”,找到“城市服务”里的“地震预警”,点击启用就可以了。我当场就拿出手机跟着操作,设置成功后,心里踏实了不少——原来面对地震,我们不是只能害怕,提前做好准备就能多一份安全。

  节目里还有其他学校的同学展示安全小发明,有的做了“智能消防提醒贴”,温度太高就会报警;有的设计了“积水深度尺”,方便大家判断能不能过马路。看着他们自信的样子,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多观察生活里的安全隐患,说不定我也能想出保护大家的好点子。

  这堂70分钟的开学第一课,虽然不长,却教会了我好多一辈子都能用的知识。它让我明白,安全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作为初中生,我们既要自己学会保护自己,也要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一起做懂安全、会避险的“小卫士”,在安全的守护下,开开心心上学,健健康康成长。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3

  当八月的尾巴渐渐隐去,九月的钟声敲响新学期的大门,我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长的期待,观看了《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宛如一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让我沉浸其中,受益匪浅。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紧扣消防安全、极端天气安全、地震安全三大核心主题,以“大手牵小手共筑安全梦”为活动主题,通过“演播室课堂+场外互动课堂”的创新方式,将安全知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我们的心田。节目伊始,科技感十足的展示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国弯道超车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节目中大放异彩,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赋能应急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未来科技应用于生活的展望,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在消防安全篇章,我跟随镜头漫步首都中轴线,红墙橙瓦间,古今消防文化和智慧交相辉映。专家们现场进行的互动实验,妙趣横生又深入浅出,让我对火灾的预防、应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消防安全并非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就会避免一场灾难的发生。

  极端天气安全部分,让我对大自然的力量有了敬畏之心。面对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我们不再是无助的羔羊。节目中传授的避险知识,如在暴雨中如何寻找安全地带、遭遇台风时怎样保护自己,就像一把把保护伞,为我们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保驾护航。这让我明白,尊重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地震安全篇尤为震撼。专家系统讲解地震预警的概念和原理,现场演示发布流程,并指导我们通过微信设置预警功能,这一系列操作让地震预警不再神秘。当看到屏幕中模拟的地震场景,我深刻体会到提前预警、正确避险的重要性。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如此脆弱,但知识和准备却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生存的希望。

  节目中,来自10所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和调研课题登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精神,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科技并不遥远,创新就在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勇于思考,就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堂开学第一课,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是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安全是成长的基石,科技是进步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肩负着守护自己、关爱他人、建设祖国的重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这堂课的知识铭记于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践行安全理念,为共筑安全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辉煌篇章。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4

  开学第一天的下午,老师笑着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不上语文课,要一起看特别有意思的‘安全课’!”我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上的大屏幕——这就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脑子里装满了有用的小知识,还跟同桌分享了好久呢!

  这堂安全课一点都不无聊!主持人叔叔像讲故事一样,带着我们认识了“安全小卫士”——有能帮我们躲火灾的方法,有应对下雨天、大风天的技巧,还有地震来临时该怎么办。最酷的是屏幕里的机器人,它能飞快地找出安全隐患,还会用可爱的声音提醒大家“小心哦”,我和同学们都忍不住拍手叫好!

  讲到消防安全的时候,消防员叔叔穿着橙色的衣服出场了,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他现场拿起灭火器“噗”的一下就把小火苗灭掉了,还教我们要弯着腰、用袖子捂住鼻子走。我赶紧把小手放在鼻子前比划,心里想着:要是真遇到浓烟,我一定记得这样做!叔叔还说,不能随便玩打火机、不能乱插很多插头,我点点头,回家要告诉爸爸,让他也检查一下家里的插座。

  后来说到下雨天,专家阿姨给我们看了小动画:有个小朋友在积水里踩来踩去,结果差点碰到漏电的电线杆!我吓得瞪大了眼睛,原来下雨天玩水这么危险呀!阿姨还说,遇到刮大风的'天气,要躲在家里关好窗户,不能在大树下躲着,这些我都记在小本子上了,以后下雨天我再也不跑到外面踩水啦!

  最让我难忘的是地震安全部分。老师用玩具房子模拟地震,房子摇摇晃晃的时候,玩具小人一下子躲到了桌子底下。专家叔叔教我们,地震时要赶紧找结实的桌子躲起来,双手抱住头。我还跟着屏幕里的步骤,在妈妈的手机上设置了地震预警,以后手机会“滴滴”叫着提醒我们,太神奇啦!

  节目里还有好多小朋友,他们带着自己做的小发明,有会亮灯的消防提醒牌,还有能测积水的小工具。我看着他们,心里想:以后我也要多观察,发明一个保护大家安全的小东西!

  这堂开学第一课只有短短的一小时,却教会了我好多保护自己的方法。原来安全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多注意、多学习,就能做自己的“安全小卫士”!以后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和好朋友,让大家都平平安安的,一起开心上学、快乐长大!

2025年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15

  开学第二周的班会课上,老师笑着说要给我们看一个“超有趣的安全动画片”,我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眼睛紧紧盯着教室的大屏幕。原来这是《2025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看完之后,我脑子里装满了好多保护自己的小妙招,还迫不及待地跟同桌分享了好久,连放学路上都在跟妈妈说课上的新鲜事呢!

  这堂安全课真的一点都不无聊!一开场就有个圆滚滚的智能机器人出来打招呼,它浑身闪着蓝蓝的光,像个会说话的小灯笼,可爱极了!机器人在屏幕里的“小房子”里转了一圈,就指着插满插头的插座说:“这里危险哦,插太多电器会着火!”还指着靠近燃气灶的窗帘说:“这个要挪远一点,不然火苗会烧到!”它说话的声音甜甜的,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危险的地方。原来科技这么厉害,不只能陪我玩拼图游戏,还能当我们的“安全小助手”,我回家还跟爸爸说,以后也要发明一个保护大家的小机器人!

  消防员叔叔出场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小声“哇”了出来!他穿着橙色的“超人衣服”,肩膀上还戴着闪亮的徽章,手里举着红色的灭火器,看起来特别威风。叔叔站在模拟的小火苗前,一步一步教我们用灭火器:“先把上面的小销子拔出来,再用手握住喷管,对准火苗最下面,最后按这个小把手!”随着白色的泡沫“噗”地喷出来,屏幕里的小火苗一下子就不见了,太神奇啦!叔叔还做了个好玩的实验,他把一张纸放进透明的玻璃箱子里点燃,很快箱子里就充满了黑烟。然后他用一个小仪器测了测,说:“你们看,1.2米以下的地方有毒气体最少,所以遇到浓烟要弯腰走,用袖子捂住鼻子哦!”我赶紧把胳膊抬起来,对着同桌比划怎么捂鼻子,心里想:要是真遇到烟,我肯定能做好!

  讲到下雨天安全的时候,屏幕里放了个特别可爱的动画短片。短片里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朋友,下雨天在路边的积水里蹦蹦跳跳,还踩着水溅起好多小水花,可开心了!突然妈妈跑过来拉住她,指着旁边的电线杆说:“不能踩这里的水哦,里面可能有电,会电到人的!”我看完赶紧跟同桌说:“以后下雨天我再也不踩大水坑了,太危险啦!”专家阿姨还教我们看天气预报里的“暴雨预警信号”,红色预警就是要在家待着,不能出门;黄色预警就要带好雨伞,慢慢走路。我还把这些颜色记在小本子上,打算明天跟班里的好朋友一起背。

  地震防护的部分也特别好玩!专家叔叔拿出一个彩色的玩具房子模型,一按旁边的小按钮,房子就摇摇晃晃起来,像游乐园里的摇摇车一样。叔叔说:“地震来的时候,就要像这样赶紧躲到桌子底下,双手抱住头,保护好自己的小脑袋!”他还教我们在妈妈的手机上设置地震预警,我当场就举手说:“老师,我要帮妈妈设置!”跟着屏幕里的步骤,打开微信的“服务”,找到“城市服务”里的“地震预警”,点一下“启用”就好啦!放学回家我马上帮妈妈弄好,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我的宝贝长大了,会保护妈妈了!”我心里像吃了草莓味的糖果一样甜。

  节目里还有好多跟我一样大的`小朋友,他们带着自己做的小发明上来展示。有个穿红衣服的小姐姐,做了一个“智能消防提醒贴”,只要温度太高,贴就会发出“嘀嘀嘀”的声音,还会亮红灯;还有个小哥哥,设计了“积水深度尺”,上面有好多彩色的线,能看出水有多深,方便大家知道能不能过马路。看着他们自信地拿着自己的小发明说话,我心里也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也要多观察,比如看看家里的插座有没有插太多东西,下雨天看看路边的水深不深,说不定我也能想出保护大家的好点子!

  这堂开学第一课虽然只有70多分钟,却教会了我好多一辈子都能用的知识。原来安全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燃气开关,上学路上要避开积水坑,家里的插座不能乱插。作为小学生,我不仅要自己记住这些安全小妙招,还要告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好朋友,一起做懂安全、会避险的“小卫士”,在安全的守护下,开开心心上学,健健康康长大!

【北京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相关文章: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9-29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20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9-11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7-14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02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08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08-19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23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03

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