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
今天我看完了“放牛班的春天”,讲的是一所专门教育调皮学生的学校,这个学校的院长非常坏,只要一不遵守院规就要关禁闭,受罚,有一个学生叫皮埃尔他把麦神父的眼睛打伤了,麦神父住院了,皮埃尔被罚关禁闭、劳动一个月,这时学校来了一个新老师他叫马修,他是一个音乐老师,有学生给他起外号叫光头老师,因为他的头有的地方没有头发,马修老师要组建一个合唱团,但院长不同意,想尽了主意要阻止马修老师建合唱团,但还是没有阻止成功,突然有一天马修老师发现正在受罚的学生皮埃尔在悄悄的练唱歌,并且他唱的很好,惩罚结束后皮埃尔也加入了合唱队,他唱的非常动听而且成为乐队的主唱,院长下令解散合唱队,但是马修老师并没有执行,而是悄悄的坚持练唱,学校新来了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叫孟丹他不但不听老师的'话而且还做了更可怕的事——放火烧了学校,原因是院长诬陷他偷了二十万法郎把孟丹送到了警察局,但确实不是孟丹做的,孟丹为了报仇才放了火,而这时马修老师正好带着所有学生去山上捉迷藏了,所以没有人受到伤害,但院长还是把马修老师开除了,马修老师走的时候他的学生们都叠了纸飞机来给老师送别,纸飞机上都写着学生们对老师的祝福,所有学生都唱起了马修老师教他们的歌,给老师送别,在马修老师要走的时候学院里最小的一个孩子追来了,他是一个孤儿,他要马修老师带他走,一开始马修老师不同意但后来还是同意了,最后院长也受到了惩罚他被开除了。
马修老师用他的爱感化了这些学生,让他们喜欢唱歌,改变了它们的性格,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皮埃尔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指挥家,这一切都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影响,改变了一个调皮孩子的命运,通过这个电影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是有天性的,而且我认为师爱是最伟大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开始讲述了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带着他用心创作的音符,来到了一个狭小而阴冷的学校———池塘之底。这里大多是一些有障碍和问题的儿童,他们性格孤僻,极端叛逆,在天使的外表下,有着一颗邪恶的心,我想这应该和校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吧。每到学生犯错,校长就会用及其残暴的方式惩罚学生,压制学生,并且要关禁闭15小时,这一条条残酷的校规,无不使孩子们原本纯真的`心灵,溅上了不可抹去的污点。电影的开始,使我感到了一股悲伤的气息。
而之后马修老师的到来,彻彻底底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他教会了这些不懂音律,甚至唱歌会跑调的孩子们美好的音乐,有那么多孩子一起,与马修老师相互协作,只要老师轻轻一扬手中的指挥棒,优美的歌声便倾泻出来,在马修老师的带领下,合唱团的歌声变得很优美,动听。
是的,马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授孩子,同时也感化了孩子。他教育孩子时,没有打骂,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理解与宽容,更多是去鼓励孩子,如何做到更好。莫翰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个顽皮的学生,时常犯错,不知被校长责罚了多少次,而他依然屡教不改,马修老师对此没有多说什么,他留给了莫翰奇反思的空间,让他自己思考,认识到事情的错误之处,叫他立即改正,并和他的母亲进行了多次交流。
这显然取得了不小的效果,莫翰奇有了明显的改观,但由于校长对马修老师的不满,马修老师不得不离开学校,虽然他离开了,但孩子们对他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走时,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写满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来。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他欣然同意了。结局是美好的,孩子们和马修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而我们也从这部朴实的影片中懂得了爱与尊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有这么一群孩子们,他们在生活中碰到了挫折而被放逐,到了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在那里,他们遇见了一位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老师——马修。
马修老师是“池塘之底”新来的校监。在别人的眼里,这群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连这所学校的校长拉齐也对孩子们很冷酷。但是,马修老师却不放弃他们,给他们成立了合唱团,用音乐来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同时让他们找回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塑造了一大群个性鲜明的孩子们形象。可怜又可爱的派皮诺在二战中失去了爸爸妈妈,他经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沟通,同时也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在合唱团,派皮诺虽然不会唱歌,但善良的马修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将他委派他为合唱团的副指挥。找到了存在感的派皮诺,封闭的心灵逐渐被打开了。在影片末尾,当马修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是派皮诺冲出了学校,央求马修老师把他带走。他的坚持感动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热泪盈眶地抱起派皮诺上了大巴,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在我遇见挫折时,我的身边同样有马修老师这样的人,对我进行着言传身教,提升着我人生的.境界。这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与上一次比较下滑了很多。于是,除了我的亲人外,还有我的语文课外班刘老师,都在给我鼓劲。当我告诉刘老师这次期末没考好的时候,他有些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当确认我真的没有骗他时,刘老师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试已经成为过去了,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次考试,老师一定不会放弃你的。最关键的,还是自己不要放弃自己,不可妄自菲薄。”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如沐春风,我也重新找回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影片结尾处,当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当孩子们的纸飞机纷纷落在马修老师的脚边时,当马修老师捡起纸飞机看到孩子们温暖的留言而微微一笑时,当马修老师把派皮诺抱上汽车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那种无尽的爱中所包含的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这周,我们在音乐厅观看了一部风靡全球的温馨而感人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特别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泛黄的扉页,依稀可以看见19XX年1月15日的字样,那是克雷芒马修先生来到“池塘畔底”寄宿学校当老师的日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乐格科设置的'陷阱将马桑大叔的眼睛刺伤后,马修并没有让他去关禁闭,而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当莫康志因为辱骂院长而被关禁闭,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学们合唱,每天放学后独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练习唱歌,马修发现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给他“开小灶”……马修用它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为公爵夫人演唱时,无论是合唱部分整齐甜蜜的歌声,还是领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籁之声,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最后,虽然马修被迫辞职,但是马桑大叔,孩子们以及另一个教师联合起来,告发了院长滥用惩罚,院长被驱逐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敬佩马修那博大的胸怀。他不但因为他的孩子们编写歌曲来骂他,便厌恶他们。他是从中发现出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组建合唱团。
他还积极与那喜欢惩罚学生的院长做斗争,让院长无地自容,只好按照马修的话来行事。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马修,就是点燃这颗炽热的心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家乡出席母亲的葬礼,当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
克莱门特是一个生不逢时的音乐家,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根本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的手段管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一开始,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一个不愿开口唱的天才、一个暴力、变态、处于危险边缘的学生、校长的阻拦、一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还有一个不会唱歌的学生。
但他以他坚忍不拔、沉稳、谦让的性格以及他敏锐的观察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他每天晚上都给孩子们写一些适合他们的乐谱。他从简单到很难。但是学生们都学会了。有时候学生犯了错,他还会包庇学生,以防遭到校长的毒打或禁闭。
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的学生们用天籁的嗓音取悦了他的心灵。可是好景不长,校长在一个星期六把他赶走了。但是,那个父母在二战中双亡的可爱小孩却因为老师们善意的谎言:“你的爸妈会在星期六来接你哦。”,而每个星期六都在校门口等他爸妈。这次,他又在门口等爸妈的时候,马修老师出现了。于是,马修因为禁不住孩子的请求一次寂寞的孤独,带走了他。让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终究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报,就得付出努力。因为努力有时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惊喜与一个大世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6
一群被世人厌恶的孩子,遇到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终于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位热爱音乐有着音乐天赋的代课教师用他对孩子们的爱感化了这一班问题少年冰冷、残酷的心……
电影中孩子们忧郁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始终印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父母的佩皮诺,他的那双明亮的`眼睛却时刻显露出忧郁与期盼,他每天都会靠在大门的铁栅栏上,目光眺望着远方,他是多么希望父亲的身影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中啊!可是事实已是无法改变的了。孩子们的心灵被铁血校长严重扭曲,他们没有四季。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冬季。
可是从这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一位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学校代课。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很顽劣,院长一见到孩子犯错就会把他拉去关禁闭,可马修老师不喜欢院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他尽自己所能去保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莫郎——,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然而,马修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他,终于,他发现莫郎在独唱方面有着极大的天赋,他的歌声简直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于是,马修老师耐心辅导莫郎,最终老师的爱还是感化了他顽固的心灵,他感受到了温暖,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看完电影很长时间后,孩子们那纯洁的天籟之音还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头。这就是法国影片的那种淡淡的,而又回味悠长的味道,使人的心灵受到震动,也受到了洗涤。忧郁的小佩皮诺最终也跟着马修老师离开了学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让人喜悦和感伤。当马修老师离开池塘之底,看着那一转身的忧伤,潜在中却孕育了更大的喜悦。因此,我们会为这样的故事结局多少有些伤感,但同时却又感到了温暖和希望,甚至是某种前进的动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
星期六下午,我在家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法国电影,里面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七十多年前,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是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学校,学校里有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少年,有一个残忍霸道的校长,还有不少冷酷无情的老师,而马修努力对他们进行改变的故事。
在学校里,马修发现了一个对音乐有极大天赋的孩子,他有着惊人般的嗓音,他叫莫朗奇。马修想改变孩子的命运,从而建立了合唱团。马修看中了莫朗奇的天赋,就让他在合唱团中担任独唱,这让莫朗奇异常高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马修获得了这一群孩子的尊敬与爱戴。看到这里,我为这一群孩子能遇见这么一位好老师而感到幸运,也为马修老师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而感动。
学校充满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的潜力才会被激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健看老师们怎么去发掘,怎么去教育,充分去发掘孩子的天赋。在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好人,有一颗鲜艳的心,比如说:校长因为受制于学校的制度和学生们的行为影响,变得异常暴躁,常常虐待学生。但在马修的劝解下,他尝试着改变自己,慢慢地暴躁的校长也变得善良起来,有一次被学生的球击中他的头部,但这次他并没有责怪和打骂,而是和他们一起去踢球。
虽然马修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监,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显赫的身份和地位,更没有创造过什么教育理论,但他因为爱他的学生们,所以他努力地改变他们,因此,他就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马修一样的老师,他们或许有时会因为我们做错了事而严厉的批评我们,实际上,他们是在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般来严格要求我们,只是希望我们变得更好。
所以,我们应该多体谅、多理解老师,努力学习、争取不断进步,这样才不算辜负他们对我们的良苦用心。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8
在3月16日星期五那一天,我们全校老师和学生一同观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虽然我们晚去了音乐厅一步,但是我们深受感动。
前面一部分是我在网上查找到的: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杰勒德·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 ,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感情。
这部影片和《摇滚校园》差不多的,两个影片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里有一处地方让我觉得很疑惑,皮埃尔唱歌那么好听,为什么不愿意在音乐课上唱歌呢?为什么在音乐课上他说不会唱歌?这里让我很疑惑。让我很愤怒的地方是校长竟然殴打学生,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无论是多差的学生都不应该用体罚来教育学生们。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是开始正式合唱的时候大家都在唱歌,皮埃尔躲在一旁没有唱歌,我还以为他不唱歌呢,结果轮到他独唱的时候,他的歌声让我震撼了。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没有看过的同学们也来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
对于教育这一方面,许老师常常对我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这也和我们这周所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所展现的一样,一所名叫“塘底”的学校专门收留其它学校容纳不了的问题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干脆是战争遗孤。他们搞恶作剧、起哄、抽烟、打架,在我们眼中他们似乎无药可救,但新来的一位级长却慢慢改变了现状。级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像校长那样专横,在他身上,我总能感觉到亲切和包容,他曾是一位发誓不再创作的失败音乐家,但当他发现孩子们具有音乐天赋时,便再次提笔创作,用音乐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改变着那群孩子们。
影片所带给我们的东西非常多,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在启发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者说是如何教育问题孩子。社会上那些罪犯,他们犯罪的诱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小时候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今中国的学校能教给我们的也只不过是知识,可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思想、人格方面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做好家庭教育,可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大多是追赶式,总在后面把孩子追着、赶着,幻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时孩子总会出现一些逆反情形,到不如采用牵引式,在前面引导着孩子成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这就好像治理洪水往往要用疏的办法而不用堵。
在教育问题孩子时,我们可以试着找到他们身上长处或优点,把这些长处或优点放大,他们的问题就会慢慢消失,不过,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需要一位像是电影中那样具有包容精神和亲切感的马修老师。
电影往往来源于生活,却仿佛又高于生活。我们在观看电影时所看到的未必是电影想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
在国庆的八天长假里,我看了许多部电影,有《我和我的家乡》《夺冠》《姜子牙》……但最让我意犹未尽的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
看完电影,我才知道“放牛班”不是真正的放牛,而是指一帮有问题的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都表现了他们对这个学校有多恨,对这个学校的院长有多恨!而“春天”在这里指“重新”的意思。就像冬天离开了,春天又来了,万物复苏的情景。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克来蒙·马修是一位失业的音乐家,来到了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学校,这是一所由粗暴残忍的哈善院长、一帮有问题的少年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教师组成的平静而又冷漠的学校。这个学校有一条规矩:一犯错,就处罚。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三次逃学,经常被院长打骂,最后跳楼自杀了。
马修老师改变了这一切,他在自己的班级里组了一个音乐合唱团。在调查学生是否会唱歌时,一句都不会唱的贝比诺做了他的'指挥助理;一位五音不全的同学被光荣的任命为“乐谱架”。
马修老师对自班学生犯错的处罚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次,班级里有一位学生刺伤了麦神父的眼角,马修老师没有把这位学生的姓名告诉院长,而是叫这个学生每天都陪在麦神父的身边,直到他的伤全愈合才行。
这部影片深深地感触了我,让我懂得了:打、骂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是用爱或其他方式去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要给予他阳光、土壤和水分,他就能迸发力量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这些阳光、土壤、水分则是爱,是鼓励、是尊重、是宽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
司马光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大道至简,能以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教育如何做人实属不易。唯美师爱,知行合一,以爱感人,以理服人,筑美天地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爱是人梯,给予攀登者无穷的帮助。
十年支教路,坎坷不平;一对夫妻档,比翼双飞。李万军、刘延利,伉俪情深,对农村教育更是爱得执着,怎不令人感动?无声世界,忍着汗水打出生命的节拍;绚丽舞台,抹干汗水让每颗星星都出彩。董晶晶陪伴着聋哑孩子,默默奉献青春,怎不令人敬佩?他们一如马修老师,用爱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共同谱出最美乐章。
师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即使是身在“池塘之底”,也能一跃而上,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师爱是绿叶,衬托桃李之花,尽情开放。
抬起眼,仰望那理想的峰巅;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人梯。张永华透支了自己,成就了学子,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地,怎不绽放光彩?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大难面前,以身挡车。女本柔弱,为师则刚,李芳尽父母之责,书师者担当,生前桃李不言,身后万古流芳,怎不熠熠生辉?正如马修老师用师爱保护着一颗颗脆弱的心灵,大爱之花处处开放。
让孩子在幽晦中看到希望之光,感受单调生命深处的热忱,即使多么叛逆的孩子,也会在师爱中慢慢改邪归正,逐渐走向成熟。
反观之,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老师如同剧中院长一样,只顾自己的前途,只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残暴高压,最终使可爱的孩子变成了问题儿童。这样的老师没有师爱,又怎能担起为人师表的重任?
唯美师爱,知行合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亦是教育的归宿点,是永远不朽的师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的春天莺啼阵阵,我们的思索柳絮纷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滨江街道海东社区的一个活动,就是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为了让我们懂得享受生活、发现身边美好的东西。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一所寄宿学校里,有一堆淘气的学生,他们喜欢搞恶作剧,可自从马修老师来了以后,用音乐感化了他们,让他们懂得了信任和感激。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位叫皮埃尔的男孩,以前因为喜欢偷窃,屡次逃学,可后来马修老师发现他有音乐天赋,让他去里昂音乐学院上学,使他成为了法国有名的音乐指挥家。
马修老师是一个内心善良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同学,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他对大家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
校长一直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见面几句话,就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比如回话时候要加上校长大人。在他的世界,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对自己有威胁的,那就是坏的。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刚上学时,我一直不爱唱歌,但姜老师反复让我们去听,让我们体会,终于让我可以大胆去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3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一名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法国音乐家马修,从一个个“坏孩子”身上,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
法国的一个冬天,马修,曾经的大音乐家,此时正站在“池塘之底”学校的大门前,即将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在这里,马修队校长处罚式的教育极为不满,通过对孩子的'观察,马修决定成为一名“布道者”,用音乐救赎孩子。晚上作曲,白天教唱歌,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男孩皮埃尔,一边努力教导,一边与家长沟通。然而,马修也并非一切顺利――蒙丹,一个心理变态、有暴力倾向的男孩,就不止一次的制造麻烦。最后,因孟丹纵火,马修最终丢掉了工作。
这部电影有两个情节引人思索,一是蒙丹被带走的情节。那时蒙丹私自逃学,又恰好学校的经费不翼而飞于是他便认为是作案者。在即将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他转过身来,对着默送他离开的马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笑,然后才一边挣扎,一边被警察带走,马修也喃喃说道:“再见了,男中音……”这一段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或许就是蒙丹的笑容吧,那笑容或许是对马修的肯定,也许是对马修的猜疑,也许是在告诉马修:“我还会回来的。”
最让我深思的是结尾那时马修正欲登车离开,最小的孩子,佩皮诺小跑着叫住了马修,央求着马修带着他一同离开。佩皮诺从小就没有父母,可他总是坚信父亲会在星期六带他离开,马修与他离开的那天,正是星期六。没错,马修并没有儿女,可对于“放牛班”,他就是“放牛班”60个孩子真正的父亲。
曾经,六十个孩子也许是池底的污泥,而马修却如一束阳光,把池塘之底变成最纯洁的流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国电影,故事情节虽不是跌宕起伏,但是也令人感动。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马修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中有着品行恶劣、调皮捣蛋的学生,冷酷的老师以及残忍的校长。因为学生的捣蛋,校长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管教这帮学生,结果只是适得其反。其中有一个叫贝比诺的孤儿,每周六都会在门口期待永不会来的父母一起回家。马修看见这种情况,就想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马修还惊奇地发现这帮坏学生非常喜欢唱歌,于是他自发组织了一个合唱团,自己教他们唱歌。因为热爱,他们一点也不闹腾,积极配合。渐渐的.,学生们开始懂事。后来学校中着火了,而此时马修带着孩子们在山上玩耍,救了孩子们。而校长认为是马修的失职造成了大火,辞退了马修。临行前,孩子们唱起歌,飞出纸飞机,纸飞机上写着每一位学生的寄语。同时,贝比诺背着行李跟着马修一起走了,这天是星期六。
校长是非常残忍的,当学生犯了错误,他就以体罚禁闭的方式来处理。我觉得这样只会增加他们逆反的心理,让他们更加过分的调皮下去。虽然不能用体罚禁闭这种手段,但也不能不惩罚。有一位学生他扎破了麦神父,被马修抓到,准备送给校长,可学生很害怕,于是马修就罚他去照顾麦神父,我就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好,既惩罚了该学生,也让他弥补了自己的错误。马修也是个非常宽容的人,调皮的学生几次冒烦他,他能忍让,一次一个学生向他泼墨水,他并没有生气、追究,我想即使是现在的老师对学生这种过分的行为容忍,更不用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再来马修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一次次耐心的教育他们,并从这个突破口渐渐地改变了孩子们。就是马修这种耐心、宽容与仁爱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与喜爱,最后的送行就是最好的证明。之前,我特地介绍了贝比诺,最后他与马修一起走,显然是把马修当做了父亲。
因为我自己想做一名老师,看了这部电影,我也收获了很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
看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后,我非常感动,音乐家马修用自己的爱心和优美的音乐影响着孩子们并改变他们,影片结束时,马修被学校解雇了,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离别时的祝福时,他觉得非常幸福。
影片中的那所学校被称作“池塘之底”,因为学校里都是些问题学生,马修代替了以前被学生打伤的学监。当他上课的时候,学生们故意作弄他,他却在校长到来时袒护学生们,这也许就是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步。
马修渐渐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并组建了一个音乐团,想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们。后来,转校生蒙丹来到了学校,他的性格非常恶劣,最后还一把火烧了学校,那一天马修正好带孩子们在山上玩,可是说是马修救了孩子们,可是校长却认为是马修的失职导致学校被烧,于是辞退了马修。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动:小男孩佩皮诺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个星期六在校门口等待他的父亲来接他。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诺也拿着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来他已经把马修当作父亲了。
影片中的校长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残酷的,两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残酷的“行动——反应”原则,他把学生都当作囚犯来处罚,他体罚学生,当马修的合唱团受到大家的赞赏时,他也同意合唱团继续下去。但是当他的钱被偷了的时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团,可以说,“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问题学生”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堕落。
这部电影带给我感动。马修是一位伯乐,他能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挖掘出他们的潜能。环境能改变一个人,马修用爱和音乐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使孩子们的心里都充满爱,即使他离开了学校,他也不会遗憾,因为他把爱和希望留给了孩子们。也许,马修的到来,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0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9-0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0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13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0-0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8-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08-2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08-14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01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