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常用(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左右。
寒假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冯歪嘴子疼爱妻子、疼爱孩子,虽遭人嘲笑奚落,却乐观积极……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仙”;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虽然童年记忆有着凄凉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忆那样的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我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会好好珍惜它。
寒假里,这样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它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任务,既是为了扩大孩子们阅读量,也是为了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做准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我也特意找来这本书和孩子们共读,并且率先写了一篇读后感,就当是下水文,与孩子们共享。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客居香港时写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的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扣人心弦。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感到悲痛,也为旧社会人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很不幸地被卖到老胡家做童养媳。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却因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种残酷的教训,只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众目睽睽之下用滚烫的水给她洗澡……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难道仅仅是她婆婆的残忍无情吗?害死她的是当时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们的无知与落后。可见,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多么的不幸,小团圆媳妇只是众多不幸的人当中的一个,呼兰河城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小团圆媳妇相比,萧红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为她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祖父。祖父的眼总是笑盈盈的,带着她在园子里浇水、种菜、摘黄瓜,教她读诗,给她做烧鸭,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快乐。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亲对她很凶,父亲冷漠无情,祖母对她没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时唯一让她知道这世间还有爱的人。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她离开人世,她的世界里只有乌云,她拼命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冷暖。尽管书中没有“伤感”这个字眼,但看似欢快的语调里却夹杂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她心疼。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随着沉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祖父,祖父,我来了”。咦,这是谁在说话呀?是小萧红在叫祖父呢!她大声呼唤着,想必一定又有好玩的事情要发生了吧,随我一起去看看。
小萧红的祖父正在自家的后院里干活,后院中有一棵玫瑰。小萧红的小脑筋转了转,便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她蹑手蹑脚地悄悄走到祖父身边,两只小手藏在身后,说要看看祖父的帽子。其实她是要把藏在身后红彤彤的玫瑰花插在祖父的帽子上呢!祖父可没这么机灵,继续埋头捣鼓花草。祖父突然说,咱家的玫瑰可真香,二里路也闻得到。小萧红笑得哆嗦起来,这时祖父还是浑然不知。回到家,祖父知道了,笑得脸上通红。小萧红愉快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合上书本,我望着窗外湛蓝湛蓝的天空,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小时候,我也是住在爷爷奶奶家的,他们都对我很好。家里有一个超级大的院子,还有一个池塘。在院内,奶奶种了一棵橘子树。秋天来了,橘子树不再是满树繁花,而是结满了果子。每个绿里透黄的橘子,都有3两左右。它们挂在树上,犹如千万盏小灯笼,金灿灿的,在墨绿色的树叶中灼灼闪光。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吃橘子,望着这熟透了的橘子,我不禁垂涎欲滴。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我双脚一蹬,向上一跳。啊,因为我那时用力过猛,一下子摔了个四脚朝天,我摸着摔成两半的小屁股,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定它。我就不信没办法,小脑筋一转,便拿了一张小板凳放在橘子树下,光着白白嫩嫩的小脚丫站在上面。呵呵,摘到了。我欢天喜地地去找奶奶,与她共享我胜利的果实。橘子的表面有些凹凸不平。放在鼻子前闻一闻,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我闭上眼睛,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完全沉醉了,我轻轻剥开橘子皮,它们可真团结,兄弟姐妹挨在一起。美味的橘子立马被我消灭掉了。
《呼兰河传》记录了小萧红在外祖父家的快乐而又寂寞的童年,虽然整本书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我相信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珍藏着的仍然是美好的东西吧。读了《呼兰河传》,我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奶奶家的后院也是我童年最美的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唯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许多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最近我找到了一本我爱的书《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惋的歌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开出一株美而艳的奇葩。”此书带我走进了二十世纪初那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那时的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又生动地将老百姓落后、平凡的生活状况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平庸又愚昧的精神状态。不过,在那里有着充满生机的园子,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也有着作者度过的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胡同里卖麻花的`小贩,粉坊里挂粉条的工人,这一幕幕都被作者用诙谐幽默但又不乏童趣文字,描绘的淋漓精致。每个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有不同的故事,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引人深思。这些个文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更稚嫩年岁时自由玩耍的往事。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写于小团圆媳妇的那一章节,那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正直天正烂漫的年龄,本应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她,却被千里迢迢送来这里童养媳。我不太喜欢这段文字,可能我还不够了解那时候的风土人情。因为活泼,她常常遭到婆婆的打骂,不管白天黑夜,一天八回,有几回,被吊在大梁上,被鞭子抽打,被烙铁烫坏脚心……。就这样,美丽的姑娘永远停止了她的活泼。多么愚昧、可悲的故事啊!
平凡的生活里有许多平凡的事情,但每件事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我也正是因为享受着平凡的生活,才会对这本书如此的喜爱。安稳、平淡却那么深入人心,偶尔一页读完了仍会被这里的文字“拴”住,它们是如此的有魅力。书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朴素的流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空,听着作者将小时候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尽管凄婉,但依旧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一天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样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向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杯具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貌。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能够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法:请"云游"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述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都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它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了,现在借着学校的要求,我又读了一遍。
《呼兰河传》由第一称讲述,像是有一个淘气可爱,却还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说话,所以全书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词语,语言十分质朴。而这个讲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为什么特别喜欢小女孩“我”?因为《呼兰河传》整本书,讲得几乎都是“我”的生活。而且,因为“我”不懂事,常常闹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譬如,“我”把几十朵花扎到祖父的草帽上,引得全家哄堂大笑;“我”把狗尾巴草认做麦子,还不承认自己错了;祖父教“我”读诗,而“我”却“喊”诗……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谁会不喜欢呢?
《呼兰河传》书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爱”我的祖父;不要脸,爱偷东西,又贪生怕死的二伯;爱管闲事,爱开玩笑的老厨子;还有对我十分严厉,总黑着脸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气,也读出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没有他们,《呼兰河传》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呼兰河传》中,还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譬如小说中“我”和祖父在后园的一段对话。“我”问祖父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回答说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我”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开起玩笑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我”似乎很生气,祖父却哈哈一笑,后来“我”也大笑起来,笑声“搅乱”了整个后院。我从祖孙这段对话里,读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也读出了浓浓的祖孙之间的亲情。
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许多个性独特的人物,主题更是鲜明。作家萧红,可谓写尽了人情冷暖、世俗丑恶。在她笔下,有嘴脸丑恶的两面派,有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亲人们,还有一个让人心生怜悯但痛苦绝望的乡村少女……也许正是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兰河传》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去阅读的魅力所在。
读完《呼兰河传》,我还沉醉于小说之中。真是难以想象,作家萧红所在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多难以想象又不可思议的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
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
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
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读《呼兰河传》有感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十分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正因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十分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那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十分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我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咱们最好的礼物,因此咱们要好好珍惜自我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正因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咱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
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能够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情绪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能够惋惜的,正像咱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但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在茫茫书的海洋中 ,《呼兰河传》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它用朴素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一幅幅欢声笑语、自由自在、温暖动人的场面。
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因为有了一个疼她、爱她的祖父。让我最难忘的是祖父带着萧红在门前的菜园里辛勤劳作。祖父拿着铲子铲土,萧红也拿着一把铲子,在地上磨啊磨,把铲子拆成了两半。祖父正在给植物浇水,萧红采了一条黄瓜,用水洗了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有一次,玫瑰花开得正香,萧红偷偷采了几朵,趁祖父不注意时,悄悄插在他的头上,回到家时,祖父还大声称赞,说:“今年的玫瑰花开得可真香,这么远都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听了这话,萧红便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祖父才知道自己头上戴了几朵玫瑰花,也跟着笑起来。萧红最喜欢摆弄家里的旧东西,她又在仓库里翻箱倒柜,翻出了一个满是灰尘的旧灯笼,祖父看见了,不但没骂她,还仔细地擦拭干净,才给萧红玩。正因为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能每天把笑容挂在嘴边。
萧红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是因为有了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潭,这泥潭不但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还经常弄翻人马,淹死人和牲畜,是因为这个泥潭,村里才开始热闹起来,大家互帮互助,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了下去救人,如果挡住了人,大家就会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会不愿意来救人。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泥潭也有好的地方,如果淹死了几只猪,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抢,想要捡点便宜,如若被卖猪肉的`撞见了,他就会捡回家,再以半价卖出,但也不会有一个人嫌弃这肉,都会一个劲夸好,如果有人说这是淹死的猪肉,大家一定会骂他胡说。正是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泥潭,让呼兰河充满热闹。
虽然在呼兰河时时刻刻会发生一些悲惨、凄凉的事,但却永远也不会埋没萧红那一颗真诚质朴的心。这段至纯至美的平凡童年生活会像小苗那样在萧红和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长出一朵最独一无二的鲜花。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出了童年的珍贵,读出了人间的真、善、美,读出了那个独一无二、平凡亦温暖动人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9
《呼兰河传》读后感08-31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9-30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8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6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01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6
呼兰河传读后感09-24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6
呼兰河传读后感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