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2-03 11:54: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7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六、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1课《狐狸和乌鸦》。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浅白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我认为:同学们在上课前就能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就能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因为它爱听好话。可见,教学的重难点很容易被学生突破。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于是我就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的课题精神为指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和自演,探索在小课堂的教学中间如何拓展中课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参照教材的意见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设计:

  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以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把小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三者有机整合,设计出“目标——暗示

  ——实践”的课本剧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在趣味课堂中自主地学习,在趣味课堂中合作交流,在趣味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因此,以读为主是本教学设计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教学过程:

  此课教学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读自悟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编自演课本剧。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

  听完故事后,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设计意图:故事和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课伊始,趣已生。同时,从学生的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设计意图: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了解初读效果。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和指名读、师生评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了解自读效果。(教学提示:这一环节中,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三)、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教学提示:本环节,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抓住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4至8自然段并划出狐狸说的话。

  2、指名一个学生当“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狐狸这样说,能得到乌鸦口中的肉吗?”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自然会去仔细琢磨狐狸说三句话时的不同心理,从而将学习活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研读第一句话。

  多媒体打出:“您好,亲爱的乌鸦!”

  ⑴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帮助理解:

  a.应该怎样读狐狸的话?找出书上的提示。

  b.狐狸想了想,究竟想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要笑着说?

  (教学提示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狐狸的动作、神态来探究其心理;教学提示二:引导学生能读出语味,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

  4、研读第二句话。

  多媒体打出:“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⑴读——让学生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看怎样读效果比较好。

  (教学提示: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和比较,体会到要读出亲切、关爱的语气,读音应略高于第一次。)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你怎么看出乌鸦有点动心了?

  (教学提示:要提醒学生抓乌鸦的动作“看了狐狸一眼”来进行合理想像。)

  5、研读第三句话。

  多媒体打出:“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⑴读——先小组读议,然后让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分角色读。

  ⑵想——乌鸦此时的反应怎样?(教学提示:引导理解“得意极了”。)狐狸叼起肉回到洞里后,乌鸦会想些什么?

  ⑶教师演示课件: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教学提示:引导体会狐狸的用心。)

  ⑷小组交流评议。

  ⑸汇报。

  (设计意图: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研读重点内容时通过指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积累语言。同时,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演,把教学的过程变革为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移。)

  (四)、表演迁移,开发潜能。

  1、学生自主推荐,自己找合作伙伴表演。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像,并加入一些动作、表情。

  2、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

  (教学提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给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像力、表演才能以及协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五)、总结明理,扩展延伸。

  1、引导总结。学生默读全文,也可以多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学了这个寓言,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读后在小组议一议。

  2、小组汇报交流。(教学提示:谈收获时,可以是悟出的道理,也可以谈谈对乌鸦和狐狸的看法。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鼓励。)

  3、扩展阅读。

  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狐狸和乌鸦的信息,老师也提供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

  (六)、作业——续编故事。

  以“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去了”为开头续编故事;或以“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为题续编故事;也可以编出自己的关于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四、说教法:

  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说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

  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细读感悟(25——30)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在文言文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文本与译文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初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品读感悟

  (1)首先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译文理解观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为”,“为”即“做”为之,难事都能变易,反之则不然;二是反复诵读论点,理解论点。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题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

  运用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自由读,读懂了什么。创设分角色表演和实践语言的场景,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的环节,一设想,贫者在去南海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二,请同学扮演穷和尚,并采访问学生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怕吗?此时你会说什么?引出文中的论点并反复朗读。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难的道理。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两次的不同态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题,懂得凡事都事在人为。

  (3)最后自然段的学习,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为学。”这也是长辈对我们的`希望。

  3.拓展延伸:(1——2)

  设计了立志的勤学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积累,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为”的道理

  4.教师小结(2——3)

  紧紧抓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在结束语中我这样设计到:我即将小学毕业的,在仅剩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引读: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当我们学业结束,步入工作岗位,走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坎坎坷坷,我们要做到彭端淑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为学没有难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们立志而为就会成功。”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为搭建广阔的可供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语言、个性与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本节课我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指点和限制。充分相信学生,还学生交际的自由。不过也不是袖手旁观,是观察和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新课程的要求及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本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知识和技能目标:

  学习用恰当的语言、歌曲、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过程和方法目标:

  主动参与、交流自己的发现,勇于创新。知道倾听是交流的前提,交际语言要文明规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自信,有表现美好事物的欲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热爱大自然。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

  【教学流程】

  我把本课设计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课前进行)

  交流展示阶段

  评价阶段

  拓展延伸阶段(视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后)

  一、准备阶段

  课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感受春光的美好。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画一幅画;教师搜集春天的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准备了课堂交流展示才有热情、有内容,气氛才会活跃。

  二、交流展示阶段

  〖交流阶段〗

  1、播放《春天来了》MTV,师生一起载歌载舞:

  师:春天来了,你发现了吗?你找到了吗?春天在哪里呢?

  大屏幕显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歌舞“热身”,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激活学生的大脑神经元,为学生进入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气氛,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2、明确任务:

  (大屏幕显示教材中的三点要求)

  你找到春天了吗?跟同学交流交流你找到的春天:

  把你画的春天给大家看,给他们讲讲你的画。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

  指名读要求,使学生明确说什么,安排给学生确定的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自主合作交流:

  第一组说春天;第二组画春天;第三组颂春天。

  提出要求:

  不得大声吵,要注意听清别人说话的内容,然后提问或评论。要使用文明语言,违反规则就没有资格参加五星级明星的评比。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展览和交流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学习的宗旨,同时也体现口语交际的开放性特点。目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开

  放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主动参与并体现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想说、会说、善说,并且使用文明规范语言,学生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

  〖展示阶段〗(由动到静)

  各组选代表当众演说自己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春天:

  第一组合作编成一首诗;

  第二组合作成画;

  第三组合作展览。

  三、评议阶段

  先自评,再互评。

  (在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评出五星级的明星。

  (欣赏、鼓励,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拓展创新

  (延伸活动阶段:时间允许就在课堂进行,否则可作为课后作业)

  1、春天的引申意义:

  说一说与春有关的词语、句子、成语、事物等。

  2、写一写:

  把你说的话写一写。

  五、结束阶段

  小鸟也找到春天了。听(播放歌曲《小鸟小鸟》),让我们和小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师生一起作小鸟飞出教室。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春天在哪里

  说──完整听──仔细问──明白答──清楚

  【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

  1、口语交际的重点是交际,要使人人投入其中,重视规范语言,注意交际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2、教给学生必要的听说及交际的方法。给学生适当的示范,有困难的要提供例句。

  3、注意形成性评价,在交流过程中以积极、宽容的态度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让他们学会充分表现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乐趣。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指导,这次习作主要是围绕父母的爱这个主题进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写作方法,来体现父母的爱,以小见大,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写作方法。

  2.激发学生兴趣,找寻来自父母的不同的爱,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升华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完成习作。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升华情感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予你生命的人是谁?那

  么父母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父母为我们奉献了一切,而他们自己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这怎能不叫人赞叹呢?下面就让我们在闫维文的一首《母亲》中体会母爱,升华亲情吧!我想每一个做儿女的人,听了这首歌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想,心中都会激起对父母的无限感激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

  2、习作内容要求

  小黑板出示习作内容及要求。指生读

  问:怎样写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父母的爱呢?(板书:真情实感)

  从本组四篇课文提炼写作方法

  在我们第六单元学过的四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中,哪几篇写了父爱?哪几篇写了母爱?每篇课文都写了什么样的父爱和母爱?作者是怎样体现父母的爱的?生汇报

  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描写来写这次习作,老师这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想欣赏吗?生欣赏片段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溢着浓浓的父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也可以借助机会,与父母说说心里话,还可以给父母提建议。(要求:说父母爱的同学要讲清楚父母对你爱的一件事;说心里话的同学希望你敞开心扉,提建议的同学要把意思表达明白,语句要连贯。)

  小组说,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给评价)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同学们把父母对你的爱铭记在心里,并且知恩图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把你们刚才所说得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写好这次习作不仅激励着你,而且感动他人。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写好?

  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老师真为你们感

  到高兴,老师没有可送给你们的,就送给你们几句名言警句吧,我们一起读读。课下把作文完成,老师希望你们把这些名言警句恰当地用到你的作文中

  最后让我们在崔京浩的一首《父亲》中结束这节课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玻璃公公一家》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科学、奋斗”为主题,以浅显的语言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努力奋斗的热情。其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悟出道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且注重教材的拓展、延伸性,激励学生课外多搜集“科学、奋斗”方面的资料,用以激发上进。

  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式的说明文,它以玻璃公公应激回乡参加“玻璃节”的经过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泡沫玻璃、夹丝玻璃、隔热玻璃、变色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探究钻研的科学精神。

  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单元训练重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自主积累词语,完成“我的词语库”。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3、练习默读课文,分角色演读课文。

  4、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收集或设计的新型产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启示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教—辅—放”为主线,循序渐进地采用教给学生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学法,通过学生互助合作、自读自悟等形式学习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汇报、角色演读等形式突破重点、攻克难点,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民主、活泼的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本课书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以“找—读—悟—说”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找中明序、在读中感受、在悟中理解、在说中强化,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其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习中还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课改精神,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预习;疏通语言文字障碍;读熟课文;指导理解、书写、巩固文中生字新词;对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主要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和“教—辅—放”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以“找—读—悟—说”的方法进行学习。

  具体步骤如下:

  (一)直截导入 悬念激趣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没有必要兜圈子。为此,我的引题很直截:“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玻璃公公一家》”。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械”。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为此,第二步我便激趣:“看着这个课题,你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课文到底在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样就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

  (二)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这一步主要是通过“读—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粗读,了解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等,使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印象。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这是学习理解课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又分七步进行:

  1、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玻璃公公为什么回乡?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2、教师指导学习第2—5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找对话—悟道理”;再逐词逐句引导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归纳出“泡沫玻璃”和“夹丝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教给学生这种学习的方法。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6自然段,了解、归纳“隔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4、同桌合作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归纳“变色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5、个人自主学习第8自然段,了解、归纳“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一步步的学习不仅体现了“教—辅—放”的教学思路,更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及“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达到了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的教学目的,并且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6、小结拓展。通过刚才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了解,同学们的心情已激动不已,深感科技的奇妙。此刻,教师又让学生想象玻璃家族的其它新成员,并谈谈此时自己的感想,再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此时玻璃公公的心情,可谓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产生了共鸣,把学生的激情推到了最高峰,使其对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收取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全文

  通过对课文的总结、学生谈学习收获以及指导学生分角色感情演读全文,使学生的认知和感知得到了更完美的统一。更激发了其勤奋学习、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五)课外拓展

  让学生课后收集、了解更多新型玻璃或其它新型产品的资料,准备推销、仿写。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其收集、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已实现了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触摸春天》,下面我将来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我将来对教材进行分析,《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盲童小女孩安静在花园中流连捉住蝴蝶、放掉蝴蝶,感受春光的故事。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二、说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对教材分析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开始倾向于个性的表达。在学习上,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但是就这篇文课文而言,学生不了解盲人的世界,那在理解本文时就需要教师多去引导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读畅、磕等7个生字,会写径、畅等9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盲童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难点:感悟、体验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部分,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形成阅读期待。因此我才用了歌曲导入法。与学生一起来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并与学生“同学们,歌曲当中说小朋友们通过什么来感受春天?没错,是眼睛,我们通过眼睛看到了春天的红花绿树,但是我们今天的课文的小主人公她却是个盲人,那她又是怎样来感受春天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文《触摸春天》。”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首先,让学生来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其次,我会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在读文本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后,将进入到课程的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环节。

  1.首先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安静在花园中的一系列行为的?通过学生回答得出“真是一个奇迹”。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当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安静创造了奇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自己找出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由学生提出句子主要分析“走的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极其准确的伸向、拢住蝴蝶、张望”等词语。在分析这些词语时我会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蒙住眼睛来走路,体会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让学生闭上眼睛拿出数学书来体会极其准确;让学生联系自己捉蝴蝶的经历来体会安静拢住蝴蝶的奇迹等,这一些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深刻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以及安静对于生活的热爱。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安静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她整天在花园中流连,对这里非常熟悉,可是对于盲人来说走路都很困难那安静为什么要整天来花园呢?并让同学自由发表观点,此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安静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最后,我会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作者看到安静的一系列举动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他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残疾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创造价值。

  此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自主探究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小组讨论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的已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拓展延伸

  课标指出:我们应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是在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大语文学习观,因此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播放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并让学生谈一谈听完之后的感受,并顺势介绍贝多芬的个人经历。这样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同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并做到把语文课程与音乐学科相互关联,做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业在课堂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小结作业,可以将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巩固。所以,我的小结是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此来深化主旨,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的作业将这样安排: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并合作办一次墙报,下节课进行墙报展评。以此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课上到课下的完美过度。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此板书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说课稿07-21

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01-17

小学语文《荷叶圆圆》说课稿08-25

小学语文《春雨色彩》说课稿12-02

小学语文说课稿15篇11-12

小学语文说课稿(15篇)11-12

小学语文《四季》说课稿08-21

小学语文说课稿:《鸟的天堂》12-21

有关小学语文说课稿九篇06-18

语文说课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