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4 13:50: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单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单位换算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今后探索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打基础。

  2、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具体目标要求,我制定本课的三个目标:

  (1)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单位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4、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及其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新课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为学生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的理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对终身发展长久起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复习已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学生建构“面积单位间进率”数学知识,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与同学合作交流,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等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卡纸、直尺。

  五、教具准备

  (一)复习引新。

  1、同学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

  ……万千百十个

  (1)谁和谁是相邻的数位?

  (2)相邻的两个数位的进率是多少?

  2、在我们学过的单位里,有没有邻居?它们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时分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在复习已学单位进率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入衔接自然,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课后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看看课题,你想在这节课里学到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这是一个……?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怎么办?

  指名答

  (2)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正方形卡纸和直尺,大家一起寻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测一测、算一算,这张卡纸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回报结果。

  有的`学生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分米,算出其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学生用厘米做单位测得卡纸的边长是1厘米,算出其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根据大家的测量计算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交流,得出

  结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鼓励学生的各种想法。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上环节重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是100,请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是多少?

  有学生会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确,有什么依据来说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励学生结合已经写出的板书内容,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请求帮助。

  (因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就是100。与同学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说理达到条理性和完整性。)

  学生汇报,教师边板书: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厘米×100厘米=10000平方厘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教师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小小年纪的你们就能用寻找证据的方法来证实某一种想法是否正确,这种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愿你们将来成为一名对祖国、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3、归纳总结:

  认真观察板书内容,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还发现1米=100厘米,那么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有条理的板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疏通知识网络,很好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升华,也就是新知识的“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三)巩固运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厘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00厘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0分米,宽比长少10分米,这个花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种6棵荷花,这个花池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荷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radic;”。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

  )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 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说课稿全部内容供家长参考,祝能够进入是适合的学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加计算,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万以内数(三位数)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安排的。学习本节课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充实和发展,为一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的编排意图:

  教材注重结合生活实际,用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情况,创设“捐书活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抓住两步计算的问题展开教学,教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未计算前先要求学生估计结果和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法的法则。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三位数连加的数目比较大,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因此,本节课学生要通过探索活动熟知算理,提高计算正确率。再次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也是本节课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发展从表格中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及估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注意什么?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做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三个问题:1。哪个年级捐的多一些?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3。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三)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题(“练一练”第1、2题),促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回顾整理。

  这一环节中先设计了课后的第3题,可以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回忆本节所学内容,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总结。

  六、说教学效果。

  1、提出数学问题环节学生可能出现谁比谁多或少的问题。

  2、本节课容量较大,学生计算量及数字大,可能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5——27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是在学生认识了整千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操作、合作探究、讨论等形式,学会了对一般四位数的认识,掌握它们的读法和写法,并理解这些数的具体含义,为今后五位数、六位数------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和学习方法的铺垫。同时,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理解这些数的含义,掌握其读法、写法。

  2、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态度。

  3、培养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例题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认、读、写各数位上非零的四位数;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计数器,自主认识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两个零的四位数,结合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学会相应的读和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算珠表示的数,试着读写末尾有两个零或中间、末尾都有一个零的四位数,并通过交流、比较,确认读写方法,加深对数的理解。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进一步巩固一般四位数的认、读和写;接着,教材通过“想想做做”第4、5题,让学生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读、写数,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认、读、写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教学难点是中间有零、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以旧引新,促使知识迁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千以内数和整千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数经验为基础,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迁移,并激活学生思维。

  二、适度开放,促进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知识的迁移,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觉去探索,去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及读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课前的搜集资料,到新课的展开,再到课内的交流信息,每一环节的设计处处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谈话:小红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们全家打算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电器。瞧!他们一家来到了商店。

  2、播放录象: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

  对话:

  小红:妈妈,快来看呀!这儿的微波炉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们买一台吧。

  妈妈:好哇。

  录象暂停,师板书:365,让学生读一读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说说它的含义。

  3、继续播放录象:小红一家来到了洗衣机旁。

  对话:

  小红:妈妈,你看,这台洗衣机多漂亮呀,不如我们也买一台吧,这样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妈妈:真是个乖女儿。

  录象定格画面:一台洗衣机及2365元的标价。

  4、师设疑:你知道这台洗衣机多少钱吗?小组内试着读一读。(板书:2365)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物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课展开

  1、教学中间没零的一般四位数

  (1)组内活动:试着读出“2365”这个数。

  (2)全班交流:

  读一读:指名几个学生读。

  比一比:365与2365这两个数的异同。

  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出2365,体会:只要在365的基础上,再在千位上拨2颗珠子就是2365了。

  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写一写:先指名说写法,师范写,学生练习。

  (3)小结: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学生已有了千以内数的`读写这一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注重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在独立尝试中学习新知,体会四位数与三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2、教学中间有零的四位数

  (1) 继续播放录象并定格在空调及“3052”的标价上。

  (2) 师设疑: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么,这样的数你会读吗?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

  (3) 学生活动:读、拨、写。

  (4) 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怎样拨的?

  (5) 指导写数,强调: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表示。

  师:现在正值冬季,商场正在打折,原价3052元的空调现价只要——(画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调价格“3002元”)。问:你知道是多少钱吗?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归纳小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这一环节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感受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试一试”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说自己的想法。

  (3) 讨论比较:7400和7040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小结:一个数中间的零要读出来,末尾的零都不要读。

  ●这一环节教师由扶到放,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深化知识,在尝试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新知

  1、读数

  师:小红一家逛到现在,收获还真不少,因为商店里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太多了。让我们跟着小红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录象:出示各式各样的商品及标价,如:29寸彩电3500元、抽油烟机572元、冰箱2408元、电脑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读一读。

  2、写数

  (1)给数拍照—“想想做做”第1、2题:师在计数器上逐一拨出“5237”、“4803”、“6005”等数,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来,并说出各数的组成。

  (2)“想想做做”第3题:师读出商品价格,生写数。

  3、比一比:(结合“想想做做”第4题)

  (1)同桌两人互拨互读,并写下来,看在规定时间内谁读得多、写得多。

  (2)胜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师送给的精美图片留作纪念。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内活动

  1、谈话:生活中的数无时无刻不在,它能使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了解社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的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你收集到的数和信息与班上的同学一起来分享。

  2、学生交流信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经历搜集—交流—体会的过程,感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几千几百几十几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谈收获及体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07-01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3-10

小学数学说课稿01-14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17

小学数学《小兔请客》说课稿06-1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九篇04-14

三年级数学年月日说课稿08-26

【推荐】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08-29

【热门】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09-02

【精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