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七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
1、复习《悯农(一)》
2、板书课题,学习“悯”字。
(设计意图:《悯农》是一首组诗,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悯”字的学习意在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习惯。)
二、初读求节奏
1、谁来给大家流利地读读古诗?
2、古诗文是有韵律的,自己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3、配乐范读古诗。
(初读环节通过流利读、节奏读、配乐读这三个坡度地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品读悟情感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有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2、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注释。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读懂诗句的意思。
4、交流汇报
(1)交流一、二行诗
① 指名读,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赏析诗句的语言特点,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数字夸张的诗句?
③语言训练:仔细观察图,说说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④男、女生轮读这两行诗。
(2)交流三、四行诗
① 交流诗句的意思
②这两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我们还知道哪些含有对比的诗句? ③创设情境对话:粮食都到哪儿去
④观察图,了解时代背景
⑤语言训练:被活活饿死的农民,临死前会说什么?
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
(在学生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入时代背景、链接相同写法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语言训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
四、小结
1、师小结
2、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植物的向性运动(A);
2、植物生长素的发现(A);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
4、其它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及主要生理功能(A).
能力目标:
1、学会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方法;
2、理解植物向性运动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作风,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顶端优势的了解,培养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辨证思想.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向性运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它植物激素等五部分内容。以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讲述前面三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讲述后面两部分内容并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和小结。
教材以三个问题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接着以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对向性运动进行了定义,并阐明向性运动的意义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首先介绍了达尔文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推想,接着介绍了温特实验及结论,最后简单介绍郭葛的分离实验与鉴定结果。
教材的第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生长素对植物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这一特点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所作用的植物器官有关,并通过顶端优胜加强理解这一特点。
后两部分(第二课时内容)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指导预习、提问、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并讲解来突出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通过讲解“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图,并通过欣赏电影了解“顶端优势”现象来突破)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的一些概念对于学生是陌生的,课本通过学生熟悉的举例步步深入,因此本节的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图片,然后再举例、讨论、分析,引入课题,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把抽象的“生长素”和实实在在的“向性运动”联系到一起,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规律。
五、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通过自制动画、配音、字幕、图片、音乐、下载影片等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演示和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图片引入课题,同时播放音乐,以增强欣赏效果,提高学生兴趣;自制动画主要用于讲解达尔文和温特实验,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的欲望和效果;字幕的出现和动画演示过程都有相关配音,避免媒体演示过程的单调感;播放有关“顶端优势”的影片加深对生长素作用双重性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故事导入:
有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听过,奶奶小时候听过,奶奶的奶奶小时候也听过,你们想听吗?听老师讲故事(选择《神笔马良》中马良帮助穷人的片段)。
2、说话训练:
马良用神笔给穷人画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想干什么?
3、板书课题:
有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枝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
二、读诗歌
1、读正确:
⑴ 认读字词:
缩叹息遥远寻食哭泣健康(课件辅助显示音节)
⑵ 初读课文:
认真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⑶ 抽读正音。
2、读流利:
⑴ 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⑵ 交流汇报。
⑶ 指导朗读:
诗中有三个长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课件辅助出示斜杠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⑷ 找规律:
窗前的小树红红的太阳树上的小鸟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这几个词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⑸ 巩固练习:
在全诗中继续寻找( )的( )的词组,读一读。
⑹ 积累词语:
摘录两个自己喜欢的词组。
3、读出感情:
⑴ 范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练习读全文,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⑵ 学生评议:
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
⑶ 教师引导:
老师不但在用嘴读,还在用心读;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画画。想看看老师脑子里的画吗?(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动画)
⑷ 学生练读。
⑸ 游戏助兴:
《挑战自我》。
三、练说话
1、自由说话:
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 )画( )说话。
2、情景说话:
收听几个求助电话(无家可归的老虎、饿瘪了肚子的熊猫、渴得厉害的地球妈妈、中了毒的小青蛙),用诗歌的语言说话。
3、朗读范文: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善良的小朋友画一对翅膀,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情,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四、课外作业
1、请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回家作业。
2、课外阅读《不要问我为什么》。
【设计说明】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
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默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
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
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媒体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
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
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
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
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
(1)我从___乘飞机到___,这里的黄河太____,令我___。
(2)在离__不远的_____,黄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___,是在从___飞回_____的飞机上。
三、精读课文
1、(出示录像)
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A、远望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顔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
B、仰望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拓展链接,进一步了解黄河。(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六、总结
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定义,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井能用定义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
4.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菱形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能力.
5.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透影胶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用投影仪打出)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36°,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长。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3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4-39,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三)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图4-40,菱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a、b,则菱形的面积为什么?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图4-4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4-42,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ABC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小结:(打出投影)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四)练习
教材P.153中1、2、3.
(五)作业
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图文结合,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改革以来的巨大变观。
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朗读长句子,理解词义。
课前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感受一下北京夜晚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②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②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③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①理解辉煌。
②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朗读课文,评出最佳朗读奖。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句()
府()些()
奇()闪()
勾()咐()
紫()夺()
四、作业
1.指导完成课后作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流不()
()光()色
()()闪闪
()幕降()
()灯()照
()彩()目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25
教学设计方案12-09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17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0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1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1-05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9-1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5篇10-23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5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