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4 10:03: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绝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绝句》教学设计

《绝句》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0ng行h2ng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绝句》教学设计2

  一、情境导入:

  1、2、3、播放优美的乐曲。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是呀泉水姑娘唱着欢快的歌从山上流下来,她会去哪呢?又会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泉水》(板书课题)生书空.4、指导书写生字:泉是生字,上面是白要写的扁二窄一些,下面是水字要宽,注意捺的写法。请同学门在本上练习写两个,看谁写得姿势正确,书写美观。

  5、展示评价(谁来夸夸他)。

  二、细读课文。

  1、叮咚的泉水多美美妙!下面我们小声读课文2—5段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都说了些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汇报,先说流过哪里(教师随着板书:山腰、山间、山坡、山谷)。

  3泉水都遇见了谁?(出示词语卡片:姐姐)她手里拿了什么(出示瓦罐及图片)。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还能读好吗?课件出示句子: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4、这是谁?(出示杜鹃花词语,她在哪?指导写好杜鹃二字,练习,评价)这句话谁能读正确。

  出示: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6、出示:接着遇到了谁?(出示:果树)她在哪呢?

  出示句子: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指名读句子)。

  7、出示“画眉鸟”这是谁?她在哪里?(贴子卡)出示句子: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

  (二)品读句子。

  1、泉水说了什么呢?指名说:出示。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师:见过水塔吗?(课件出示图)“天然水塔”是什么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这座水塔里的水怎么样?(多)出示卡片(很多)比较读“很多很多”有什么不同?再读读句子,你能体会到泉水的'心情怎样?(高兴、愉快、自豪、热情)。

  3、这样叠词还有很多,出示很清------很清很轻。

  很甜------很甜很甜。

  很美------很美很美。

  4、练习读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指名读,评价。泉水为什么这么高兴,你想对泉水说什么呢?(总结板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想象练习:

  i叮咚的泉水一路还会碰到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课件出示:

  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提示:泉水流到棉田。她看到了绿油油的棉枝,泉水说:“大口、大口的喝吧,我的水很多,喝了我的水你们能开出更多,更白的花。生:泉水流进玉米地里,她看到了又高又直的玉米杆,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解渴,喝了我的水你们能长出更大的玉米棒。生:泉水流进校园里,她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泉水说:来吧!来吧!我得水很凉快。和我一起玩耍你们会更快乐泉水流过树林,看见孔雀在欢快地舞蹈,泉水说:

  教师总结:同学们创作了这么好的作品,让老师感受到你们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作家。把掌声送给自己。

  5、泉水姑娘就这样一路做着好事跑下山去。我们一起读一读。(6、7段)。

《绝句》教学设计3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草原图”生背《草》

  “菜花图”生背《宿新市徐公店》

  2、对对子(课件出示)

  黄对()青对()

  自己想一想

  师出示,齐读

  白翠

  黑绿

  红红

  黄鹂对()青天对()

  黑()绿()

  红()红()

  二、学习古诗

  杜看见这么美的景色,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句。出示古诗。

  齐读

  范读,指出“鸣”和“上”是重音

  指名读

  齐读

  指出古诗的规律,一、二声读长一些,三、四声读短些。

  学生自己在文中标一标。

  范读

  自己读

  齐读

  指名读

  读后你的眼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一副怎么样的`图画。

  汇报交流

  还看到了什么?自己学习后两句。

  汇报:看到什么?

  指名读:指导读“万里船”。

  齐读,读出最后一句的气势。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小组交流。

  欣赏图片“岷山雪景”“东吴船”感受“千秋雪”。

  用古人的方式吟诵。

  配乐读。

  欣赏这首歌编成的曲子,跟着唱一唱。

  再读课文。

  推荐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

  三、书写指导。

  比较“岭”和“含”

  范写

  练写

  评析:今天的主题是倡导游戏教学,我想要在古诗上做文章,确实很难.但是虞老师却做到了,而且也取得了和用游戏一样的效果.虞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读古诗也是十分有趣的,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延长读音。以对对子引入,让学生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避免了逐字逐句地传统式讲解。最后还通过欣赏古诗编唱成的歌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绝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罩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绝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绝句》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本节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了解诗的对子对照格式。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

  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指导书写——写好“口在不同的位置,胖瘦高矮的变化”、写好左中右结构的“柳”。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根据本课认读的生字读准古诗正音。

  读一首好诗,要注意始终个别重点难字的读音,因此在讲授认读生字中,采用我校识字方法,带拼音读字——带拼音读词——去拼音读词——去拼音读字(开火车)——闯关小游戏。在这五个字中,其中“鹭”是学生难识字,先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最后总结“鹭”是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声旁形旁加深对它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找一找除了“鹭”,本科还有哪个字也是形声字呢?激发学生在此识字的兴趣。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

  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会问学生:如何能读好一首古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通过想象画面、读好诗的停顿和语气。

  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逐句展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踊跃说“两只黄鹂、翠柳”在学生说完想象之后再出示图片,并试图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季节呢?”“春天”“春天很美,让我们用欢快的心情再读一遍”。

  本诗中有很多数量词。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数量词不可不讲。除了第一句的“两个”在第二行还有“一行”,我注重让学生展开想象,一行白鹭是几只呢?他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同学学生用手比划,体现出白鹭排列有序、渐行渐远。

  头两句讲完,问孩子“你喜欢对对子吗”通过教师引导“两个对一行”让孩子自己说出其他的对子“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学生便会感叹说原来诗不仅美,而且上下俩句还很工整,体会诗的对照形式。

  本诗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白、青、翠、黄。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本诗除了看到的'景象,作者还让我们听到了,哪个词体现的?学生会快速说第一句的“鸣”字,教师可以播放黄丽得叫声,让学生感受黄鹂欢快美丽、叽叽咋咋、一唱一和的叫声。最后让学生头脑想象着画面,齐读这两句描写春天美丽景象的句子。

  第三句重点讲授“含”字的用意,窗含/西岭/千秋雪,通过激发学生回答出“雪是从窗户外看到的?”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采取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窗前、而是选择窗含”,这时有些孩子就会说出“这千秋雪好像一副画印在了窗户上,所以含用的好”,这样学生通过体会“含”字,能够真切的感受诗的美!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

  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伴随着古筝声,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配诗。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向往和平的抱负!。

  (五)指导书写——写好“口在不同的位置,胖瘦高矮的变化”、写好左中右结构的“柳”。

  出示“含、吴、鸣”,写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口”,但随着“口”的位置不同,写的大小胖瘦大相径庭。通过学生发现总结出“口在上下时,要写的扁胖一些;口在左边时,占格往上一些,写的小一些”

  “柳”是左中右结构,因此观察好三部分高矮很重要。要注意中间的撇是竖撇,想弯弯的柳枝一样。右边是单耳不是双耳。

  伴随梅花三弄古筝声让孩子书写。最后展示两位同学的作品并评价。

  总结:这首诗虽短,但其境无穷。四句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引导学生通过齐读领悟诗中意境。

  五、板书设计:

  绝句

  形声字:鹭、岭 含 吴 鸣 柳

《绝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绝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谢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透景司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齐读)

  2、指句读“绝”。

  3、指生说记字方法。师:大家都知道,绞丝旁的字多与丝线有关。所以这个字也可以这样说:丝线染成颜色,称为天下独特,就是—绝。

  4、扩词:绝技、绝活、绝招。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4、师生合作,接读。

  5、同桌之间像我们师生合作读那样读。

  6、指名一对同桌读。

  7、男女生接读。

  8、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教师配乐读。

  9、指名一名同学来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画面?

  三、创设情境,细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诗

  (1)如果把诗配上画,按诗句的描绘,应首先画什么?(黄鹂)

  (2)出示“黄鹂”剪贴画。诗中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什么地方呢?(柳树间)(教师随机板画柳树,并贴上黄鹂)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可见此时正是早春时节,那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做什么?(鸣叫)怎样记信这个“鸣”字(谜语: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扩词:一鸣惊人、鸣叫、电闪雷鸣。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3)让我们用欢快的语调读第一句诗,注意节奏。

  2、学习第二句诗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们猜猜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

  (2)出示“白鹭”剪贴画,并介绍: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诗中写的是一只白鹭吗?(不是)哪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教师把一行白鹭贴上。)

  (4)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标出来(黄、白、青、蓝)。

  (2)在读课文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大家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真是春意融融,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景物所吸引,是什么?是远处的西岭雪山(板画西岭)

  (2)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里的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诗人说“千秋雪”。出示“今”的卡片,组词。

  加一点:“今”变为“令”,组词。

  现在我们给“令”加偏旁,按学生的汇报板书:岭、铃、羚、领、玲等,口头组词。“令”字变成“含”(变的过程中说:大家看,令字一点被咬掉,放在口中不咽下,就是---含)

  师:诗人从窗口向远望,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镶嵌在窗框里一样。(教师边描述边画窗框)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向近处看,又看见门前的什么?(船只)问:船是停着还是行驶着?(师贴船)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泊位的意思。

  去哪儿的船?(东吴)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百家姓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吴是一个姓氏。东吴是三国时期孙权在江苏一带建立的政权,所以东吴指江苏一带的地方。而杜甫是在四川成都,真是千里迢迢而来。

  (2)所以从东吴来的船只路途遥远,诗中用一个词---万里。现在同学们能明白这句诗的大意了吧。

  船的部首是“舟”字旁,作偏旁时,横变提,而且右半部不出头。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齐读三、四句诗。

  四、背诵古诗

  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自由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

  (3)齐诵。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相信同学们会利用这种学古诗的方法学会更多更好的古诗,有更大的收获!

《绝句》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借助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绝句》图,配乐。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

  入景导入

  1出示《绝句》情景图,指导观察。请同学用完整的`话描述

  2师;这幅图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描绘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二)、理解诗题

  看了诗题你想问什么?

  理解《绝句》是一种诗的格式分五绝和七绝

  、逐句进行学习

  出示第一幅图指名说图意。理解诗句。重点理解“鸣”

  出示第二幅图

  学生同桌学习第二句。互相说

  重点学习第三句

  指导学生看情景图

  诗人这时站在那儿?(2)诗人从窗子里看到了什么?理解“含”指含在。

  4学习第四句

  重点理解“泊”

  5四人小组合作说诗意

  6教师出示,学生齐读

  、指导朗读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根据节奏朗读。

  、体会诗中的“声”“动与静”“色”。

  师:这首诗是杜甫作品中的佳作。这首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你能找到吗?2.学生朗读体会。3.师指导。

  、指导背诵

  七、板书设计:

  绝句(五言)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动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静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绝句》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认识了很多诗人。但是,却没有学过一首女诗人写的诗,从未了解过一位女诗人。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去认识一位宋代女诗人。

  介绍诗人,感受“婉约”“豪放”

  二、 李清照(1084--约1151年),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延伸豪放派,播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诗朗诵,让学生感受婉约豪放。

  三、初读,感知古诗

  1、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四、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

  五、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六、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根据生的回答,相机补充。

  3、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七、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板书:

  夏日绝句

  (怀古诗)

  李清照

  人杰

  有骨气

  鬼雄

  有气节

《绝句》教学设计11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

  3、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古诗有很多,比如我们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就会想到(李白的就《静夜思》),那么李白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杜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这首《绝句》。

  二、解诗题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古诗的题目,绝句其实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话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那你数一数,这首古诗应该属于哪一种?

  三、认识作者

  师:那大家对杜甫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再来补充一些杜甫的相关知识吧!(补充诗圣 诗仙 诗豪等知识)

  四.精析古诗

  1、读通古诗,纠正易错字

  重点纠正“独”“鸳”“鸯”三个字

  2.读出节奏

  先由学生自己划分节奏,教师纠正,学生自由

  练习。

  3.分析大意

  (1)从“迟日江山丽”这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迟日”是什么意思?“丽”是什么意思?

  (2)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那作者闻到什么?气味是谁送来的?春风是什么感觉?

  (3)美丽的春天还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是谁呢?它们在干什么?

  4.总结感情

  作者都对春天什么感情?(喜爱、赞美)

《绝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2.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及相关典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诗歌中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听——谁在吟唱?

  【师吟诵诗歌,引出课题、作者】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有这样一位才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演绎着属于她自己的悲欢离合。“婉约词宗”“千古第一才女”等美称向我们证明着她的满腹才情。今天,让我们和她一起驻足乌江河畔,倾听她在乱世里的吟唱。(PPT出示课题,播放录音,学生聆听)

  同学们,李清照为何会在乌江河畔有这么深沉的感慨呢?是谁触发了她心中的情思呢?让我们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二、问——为谁而歌?

  1.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了解一下诗歌的大意。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大意】在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过渡语:诗人为谁而歌?项羽。

  最后两句提到了项羽的故事,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乌江自刎。大家都听过吧?项羽本是西楚霸王,但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有机会翻盘的,但是他的自尊和气节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宁死不降,最后在乌江自刎。就这一点以及项羽本人来说,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傻,认为他不该放弃......

  三、探----为何而歌

  2.同学们:这首诗中作者对项羽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高度赞扬?赞扬他什么?请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前两句)

  确定:在诗人眼中,项羽乃人中豪杰、顶天立地英雄男儿。前两句就已经定下感情基调;赞扬/敬佩、思念。

  同学们知道前两句诗中的“人杰”和“鬼雄”最初的意思吗?

  引出典故

  【请看典故】: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张良、萧何、韩信等三人为“人杰”,自愧在谋略运筹,政治经济管理,率兵作战等方面不及他们,但同时指出自己能够使用这些人材,因而取得政权。后因用为咏人杰之典。

  鬼雄:指鬼中的刚强有力者。楚.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用以指死而不灭的刚毅精神。

  【明确】诗的开头两句石破天惊,如千钧之力,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诗人心中有着厚重的英雄情结,而项羽正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诗人是崇拜的。诗人更是渴慕英雄已久: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完下边的材料,或许能明白诗人的心境。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再看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投降声。(补充背景)

  明确: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此刻路过乌江,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心潮澎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生当作人杰。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再齐读诗歌)

  四、悟--

  同学们;能体会出诗人借凭吊项羽抒发了。什么情感吗?

  明确:气壮山河英雄豪情。浓浓的报国壮志,让人肃然起敬。(板书:赞英雄,言己志,抒豪情)

  小结:对于诗人来说,项羽用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他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在当时的背景下,项羽的这种气节与昏君及无能之辈的懦夫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诗人在赞美历史名将不朽气节的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这是作者创作此诗歌的意图之一。(板书:赞名将,讽昏君)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李清照引领下,漫步乌江河畔,静静地聆听了这位婉约凄美、娇峙文坛的女子生命里的吟唱,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我想这节课大家应该找到了答案。接下来让我们在朗诵中再次体会一下我们这位文坛大腕的豪情壮志吧!(在朗诵中结束课堂)

《绝句》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绝句》的教学,依据想象入境、读为主线的古诗词教学的基本规律,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想、说、读、悟、画”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想象、贴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表达的愉悦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季风光视频、课文插图、文字资料)

  学生:画纸、水彩笔、收集春天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借图说画

  (配乐播放四季风光视频)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春天来了,草长莺飞、百花争艳,到处一片生机盎然,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水粉画。你想到哪些与春天相关的四字词语呢?(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3、同学们看到美景,以词描绘,古代诗人看到美景,便以诗描绘。你们学过哪些描绘春天的诗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唐代诗人杜甫居住的成都草堂处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被眼前美景所感染,不禁吟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很美的写景诗《绝句》。(板书:绝句)

  [设计意图:绚丽多彩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词绘画、以诗绘画,引出本课主题,导入自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古诗)同学自读古诗三遍,要求:第一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读顺,第三遍注意诗的节奏。

  2、检查生字,诗中有个多音字,你们找到了吗?(行háng xíng)

  3、(小组赛读),读出诗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三、读诗想画,画中悟情

  (一)、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二)、生交流、汇报

  (三)、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①、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②、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2、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 )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5)、小白鹭,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齐读

  (6)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7)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3、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4、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能诗图结合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一)、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

  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二)、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翠柳对青天

  西岭对东吴 窗对门 千秋雪对万里船

  五、以画绘诗、创说诗意

  1、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学习了描写春景的古诗《绝句》,借助想象,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画卷。古人看到美景,便以诗描绘,启发思考: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请同学用彩笔把诗中的美景画下来,老师将选择好的向全班展示。

  2、播放音乐,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用诗句介绍画中的景色。师生共评价。

  3、请同学们和着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为我的图画配上动听的诵读声吧。

  (生齐吟诵)

  4、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节课我学了一首写景诗,但这只是沧海一粟,你收集了哪些描写写春天的诗句?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请同学们课后,读更多的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老师期待着大家走进我们文化长河,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设计意图:带着自己的感受描绘诗意,带着自己的感受吟诵,感受诗表达的愉悦之情。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教学评析】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

  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 我通过激趣引题、整体感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四个体会对仗之美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尽情地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

《绝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画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导入新课

  1.出示《鹅》《草》《望庐山瀑布》《咏柳》所配的图让同学们看图猜诗句。

  2.介绍杜甫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另一位唐朝的诗人,他和李白是唐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明星,他叫杜甫。(图片)3、揭题。

  像这样,每行有7个字的,我们把他叫做七言绝句。如果每行只有五个字,就叫做(五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这首《绝句》去欣赏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吧。

  二、初读古诗

  1.打开书,把生字带入诗中,试着读一读,把音读准,把诗歌读流利。

  2.指名带拼音读

  3.正音

  4.比较“含“和“岭”: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这2个字分别组个词呢。

  5.出示图片,认识(黄鹂、白鹭)。

  6.全班齐读。

  三、通过过创设画面情境,整体感知,体会诗的意境。

  1.师:这是一首很美的写景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2.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上我仿佛的句式,说说看。

  3.生说话练习。

  4.朗读:

  (1)小组开火车读。

  (2)齐读。

  四、学习古诗,增强画面感。

  1.师:在这首诗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我们打开书看看插图,并快速默读古诗,看看图上的这些景物藏在诗歌的什么地方?拿上笔,做上记号。

  2.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上哪些色彩给这些景物上色呢?(老师根据学生反馈边说边画简笔画)

  解决疑难点

  (一)学习1、2行。重点体会:(翠和青)

  (1)理解“翠”

  (生:我要用绿色画柳树。)诗中就有一个字点出了柳树的颜色。

  ①师:翠绿究竟是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②你喜欢这翠绿的颜色吗?为什么?

  ③我真佩服杜甫,他仅仅用一个翠字,就交代了作诗时的季节是(春天)

  ④教师简笔画柳树

  (2)理解“青”

  ①生:天应该画蓝色的。

  ②平时中,我们最常见的青表示什么颜色呢!(绿色)比如(绿色的山,比如绿色的菜绿色的草)③在这里(青天)的青,表示(淡蓝色)(有句古语是这样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色是从一种叫蓝草的植物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所以青原意就是指蓝色).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3、4行

  (1)理解千秋雪:

  ①生:雪山要画上白色。

  ②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可是西岭山上为什么还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呢?(因为雪没有融化)

  ③看,这就是西岭雪山,(出示雪山图片)他的最高峰海拔5364米,高耸入云。那里气候寒冷、常年积雪。

  春天到了,雪不会化,夏天到了,雪(不会化),秋天到了雪也(不会化),冬天到了,雪(更不会化)。就这样雪在山上也不知道积了多久。哪个词点出积雪时间长(千秋)这就是终年不化的(千秋雪)

  ④这西岭山该怎么画呢?要画高高的西岭山,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2)理解万里船:

  ①谁来读读第4句诗,其他同学思考:这船要画在什么地方呢?

  ②这船将扬帆起航开往何处呢?(东吴)

  ③东吴就是今天的苏州一带。从苏州到成都今天坐火车还要将近2天的路程,更何况,当时交通不便的唐朝。更是路途遥远。诗中哪个词点出了路途远呢?所以我们要画一只停在门前即将开往遥远的东吴的船。

  (3)指导朗读(雪的`厚,路的远)(多名读,男女生读)

  五、描绘诗意,引读全诗

  (1)同学们,此时我们的诗人是在哪里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呢?看看图,再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交代。(出示窗户图)

  (2)理解“含”透过窗户他看到了什么?(出示雪山)这西岭山上的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白色的光,远远望去就象(一幅画)。如果要把这幅画挂起来,供人们欣赏加点什么会更好呢!(画框装裱)透过窗户,远处这美丽的西岭雪景,尽收眼底。如果说这雪山是一幅别致的高山雪景画。那窗户就象什么(画框)把这美景镶在了窗框里。这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3)回顾全诗,拓展思维。

  一个“含”用得如此巧妙。通过这个含字,诗人把西岭雪山的美景牢牢地镶在了窗框里。透过窗户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出示插图}(门泊东吴万里船)还看到了什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草堂前真是春意浓浓,除了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诗人还会看到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说话练习)

  (4)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看图指导背诵。

  1.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他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

  2.配画背诵:

  ①擦掉部分板书,留下景物的词背诵。看着板书为这幅图配上诗吧,先背给你的同桌欣赏欣赏!(同桌互背)(分小组背)

  ②全擦掉就留下简笔画。指名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③齐背

  3.唱诗: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想听吗?

  七、总结: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在书中,在课外书中,你也可以读到很多的古诗,在和爸爸妈妈去各处旅游的时候,在旅游胜地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名人名家留下的经典作品,我想学古诗就是要在生活不断地积累,那么你的古诗就会越学越好。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找出杜甫的其他3首古诗读一读。

《绝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争取读出点诗味来。

  2、指读,正音(提醒同学们多音字:泊)

  3、再指读。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好听在哪呢?(节奏、押韵an)

  4、谁也想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

  三、吟诗炼字,感悟诗意: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诗中有哪些字或词你不理解吗?提出来讨论讨论。

  含——包含(画简笔画理解)

  泊——停靠

  白鹭、黄鹂——看图介绍

  四、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一幅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示图)仔细看,这两只黄鹂在哪儿?它们在干什么?

  (2)一行白鹭上青天(示图)一抬头,你又看到了什么?白鹭怎么飞的?飞到哪儿去了?

  谁能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你感觉这画面怎么样?你能读出画面的美吗?

  (3)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图)

  诗人是站在哪儿看到这两幅画面的`?看到了什么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你觉得这两幅画面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读)

  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几幅画面(女生读——男生读)

  4、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你想发现吗?赶快再去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发现多,谁的发现准。

  5、交流自己的发现: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读着这些词,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诗中除了有颜色还有声音呢!

  板书:有声有色

  鸣、上、含、泊

  虽然这四个都是动词,但你觉得哪些是真动?哪些并不动?真是有动有静啊!

  板书:有动有静。

  两个、一行、千秋、万里

  这四个词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

  板书:有虚有实

  这些词还是一一对应的呢!你能找出来吗?老师告诉你,这就是“对仗”,这首诗1、2两句对仗,3、4两句对仗,结构很工整,读起来可好听了,谁再来读一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

  小结:同学们,现在,你能完成这道填空题了吗?《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喜爱之情,突出了诗人的心情。(板书:喜悦)

  6、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可以背。(齐读)

  五、拓展古诗,丰富积累:

  1、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感情,你还想到他写的哪首写春景的诗?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指读、正音,五言绝句、节奏、押韵)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一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你觉得这景色怎么样?

  4、让我们一起把春天的美读出来。

  六、指导写字,默写古诗。

【《绝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09-26

绝句教学反思12-10

《绝句》教学反思07-26

《绝句》教案11-2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8

教学设计09-16

《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1-09

关于绝句教案汇总8篇08-04

物理教学设计07-01

素描教学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