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7 09:37: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反思(15篇)

《长城》教学反思1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是,课堂上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1、2自然段,再教学3、4自然段这个思路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游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生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导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长城》教学反思2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这个环节的

  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但是,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让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少了。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个问题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地重视。

《长城》教学反思3

  《长城》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学到过长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并不难,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回忆攀登长城的情景,并把有价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课堂。果然,同学们带来了照片、纪念品等。看到这些丰富的资料,我引导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长城和自己了解的长城。没想到学生懂的还真多。王喣阳谈到了长城的历史,起于秦始皇,而后历代修筑,现保存较好的多为明代长城;刘喆林讲了长城的历史故事;袁金枢展示了很多有关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4

  带着忐忑的心情上完了《长城》(第二课时)的公开课,虽然诸多准备,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节课,我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从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导入,到找到作者的联想;从找句子、找关键词体会情感到感情朗读;从句型的转换,到师引读、生接读升华情感……

《长城》教学反思5

  《长城》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整个单元有开篇的作用,而且其中还连带着单元的习作,所以,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开篇,我让孩子们分享了提前准备的长城的资料,拓展了一些关于长城的知识,接下来出示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长城。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吝赞美之词。我顺势提出,作者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朗读视频,找一找。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直接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接着,我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通过叫小老师领读词语,和强调易错字,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进而,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受这世界奇迹—长城,并叫人单独朗读,再同学单独朗读的时候让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我点拨指导朗读,引导他们用一个词概括出每段的内容,效果很好。每一次我都回到中心“奇迹”。

  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本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是怎样的?他们都能发现并准确的说出。

  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评价语单一。

  三、不善于引导孩子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走,这一点需要多多学习。

  四、教学设计简单、常规,没有亮点,第一次单独授课语文,还不敢大胆突破创新。

《长城》教学反思6

  本文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大多数学生对长城不是很熟悉。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之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其中很多地方他们亲身体验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表达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赞美。

  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本课的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关键段落以及借助其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本节课就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词语的教学环节,增加了语言训练点。能抓住本课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点的词进行指导,让词语教学更加扎实。

  2、本课重点体现的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长城的长,画出体现长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明确抓住关键词语能帮助理解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在二、三自然运用这个方法,画出关键词,理解内容。学会方法,运用方法,理解课文。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填“长城结构图标”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上课开始汇报交流,达到了帮助理解课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4、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重点语段。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了重点词语,“站”“踏”“扶” 情不自禁的想起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难,“没有……没有……”我用语言进行了渲染,感染了学生,产生了联想,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理解建筑长城的不易,艰辛万苦,从而明白了长城是个奇迹,理解他的气魄雄伟。这段文字中间有一定语言关系,从我预设的这些关键词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在读课文中有调动情绪的手段。“多少……才……”句子用变换句式对比的方法体悟情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与“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对比,再引导学生带着敬佩之情读好“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多少”、“才”这两个关键词中包含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较有情感了。

  不足之处:

  在第二段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魄还是有点少了。整段下来有点感觉只是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没有读出那种感觉。在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教师相机设计一段语言进行渲染:“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

  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学生的朗读应该会更好一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朗读积累,我们要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另外,要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些同学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回答问题,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的时间。

《长城》教学反思7

  苏教版国标版三下的第一课是《长城与运河》。阅读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这一课还有着写的任务,就是看图写话,把图变文,这也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反映。

  这篇文章只是为学生列出我们祖先创造的两个人间奇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常多,课后的第5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去积累,当然也是引导学生续着这首诗写着寻找的灵感。

《长城》教学反思8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去了解长城的特点以及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呢?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学导入时,能根据课文内容采用情境启发式导入,就能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是呀,我们为自己是华夏儿女感到自豪骄傲,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对长城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为什么说长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吗?今天,这个“伟大的奇迹”就在眼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

  在我的精心设计下,通过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在伟大的长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达到旺盛状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先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特别是学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但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伤者陡峭的山岭”。让学生自读体会:你能体会到那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台上这陡峭的山岭呢?学生说的出乎意料的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人弯着腰,脸上都是汗。”“他们的手被磨出了血泡,脚被磨烂了”……同学们尽情地想象,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长城》教学反思9

  学生对于长城都比较熟悉,有的在电视上见过,有的还亲自爬上了长城。所以,在教授这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让学生感悟长城的气势和伟大。学生对课文的一二段,都比较容易理解。课文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比较积极。我在讲授第三段时,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修筑长城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同学说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由于学生预习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预习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采取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让生自己感悟词语的意思。在课堂上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静心的思考,能够自如的表达,就更好了。教师关注面不够广泛,忽视了一些学困生,以后要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

《长城》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随堂课,教学内容是诗歌《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但我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有目的地在薄弱环节适当进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如教"驾驶"这个词时,可介绍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所以这两个字里都有"马",这样便于学生记忆。还在黑板一角对多音字等字词常见题型进行记录型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点。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通过教学,我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教学反思11

  一、课前多铺垫

  要想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就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围绕“长城”课前通过上网、翻看课外书、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多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二、课中重引导

  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就是“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对于《长城》这样的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他们很难有效地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我要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带学生走进远古的年代。今天的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频频举手,反应十分热烈。“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页就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三、课后重拓展

  一篇篇课文它就像一座座桥梁指引孩子们走进神秘的知识丛林。我们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拓展练习了。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学习完本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

  一是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有了课堂上的铺垫,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迷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二是让学生围绕“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进行小练笔,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长城》教学反思12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长城》教学反思13

  《长城》这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1、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使这句话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入境始与亲”,恰当的运用多种手段,去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去撞击他们的心灵,从而给他们铺垫一个情感基调,让他们由衷地关注、全身心地投入,是为了更好的体悟作准备。在教学“远看长城”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结合录象,同时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语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应多把语文和我们情感认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心里。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都认识到了有形的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外强,保卫国家主权。课文中长城的知识点学生也许能掌握得很好了,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象征,我们国歌中就有这个新的长城,但是我没有利用这个契机,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更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感教育,从而进一步挖掘、引申出文章的更深层次主题——在我们心里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保捍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才能将课堂提了一个高度,学生胸中回荡的熊熊爱国豪情才根深蒂固,长城的精神才会世代传唱,永放光芒。

  3、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点拨,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践,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在下水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长城》教学反思14

  《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

  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文章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更难了。通过课堂的观察,我发现: 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同时也适时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如: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听见了,学文后学生为祖国,为长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学习,自己也要创造奇迹的.思想。

  我在教学时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 让学生在文中找批注,再回到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情,眼前浮出画面,心中悟出情感,并且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这种教学思路,应当引导体会长城"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要体会到这一点,首先应使学生感受到长城"长"而"高大坚固",接着要让学生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体,而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认识祖国的"世界历史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应当充分让学生理解它的"长"与"高大坚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再介绍长城,再充分阅读,充分理解它的特点的情况下再去体会"奇迹""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离学生也许太久远,学生对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体会很深,我认为有些句子老师需范读。

《长城》教学反思15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同学们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学生无法去真切感受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教学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长城作出高度评价的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以这句话为引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项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接着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作者的联想三方面理解感悟这个句子的内涵,从而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教完后细细思考,有这样一些感受:

  1、将抽象的数据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感受气魄雄伟时,学生谈到了从一万三千多里感受到长城很长,于是我相机补充了一个在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青人曾徒步走这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长城长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时,我顺势告诉学生,这两三千斤重就相当于我们全班学生重量的总和,将“两三千斤重”转化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对条石的重量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然后再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己感受比较成功的教学情境创设有两次,一次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是选择了一段曲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的描述,“你此时来到了长城脚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长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砖上,沿着城墙上两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脚步,蹲下身子去抚摸射口时,你若有所思地扶着墙上的条石缓缓起身”,尽量地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带着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当我问学生:此时的你站在长城上想起了谁?学生答道:“我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他们真是不容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是啊!这样的想法是你们站在长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情感经历,再来理解之前的那个句子可谓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通过一段音乐的渲染,然后通过我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当时都比较激动,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在怎样的将重重的条石运上山,修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后我又即时补充了段文字资料(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层层引导学生感悟后再让学生来朗读这段文字,这时候的朗读就非常动情了,接连点的几个学生都读得特别感人,学生此时的情感是发自肺腑的。

【《长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教学反思11-08

《长城》教学反思06-26

《长城》教学反思08-10

长城教学反思04-07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09-01

《长城》语文教学反思11-19

《长城》教学反思15篇10-05

《长城和运河》 教学反思07-22

《长城》教学反思15篇02-21

《长城》教学反思 1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