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4-09-13 04:53:4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桥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桥教案模板合集5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

  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

  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

  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

  2、简介时代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撤che 召zhao读音

  “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

  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

  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

  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

  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

  1、 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2、 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

  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

  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 题目“飞夺”的`含义。

  “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

  2、 交流“飞夺”的原因。

  A、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

  B、 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

  (1) 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

  (2)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

  3、 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

  A、 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

  (2)、理解“困难”、“克服”:

  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

  B、 画出我军抢时间的词。

  “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面到达泸定桥。

  (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读有关词句。

  (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

  (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

  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

  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桥教案 篇2

  活动领域:语言

  活动内容:《小熊过桥》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看图讲述故事。

  2.尝试续编故事。

  3.培养幼儿相互关爱、相互谦让的良好品德。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看图讲故事。

  难点:是让幼儿尝试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背景图画三幅、小白熊头饰一个、小黑熊头饰一个、实物礼物两份、小桥一座。

  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背景图片(一)、(二),请幼儿认真观察,提问幼儿:小朋友看看,这张图片上都有些什么?举手告诉老师。

  2.教师引导幼儿:你觉得这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

  1.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小熊过桥》。

  2.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一):有一条小河从东村和西村中间流过。东村住着小白熊,西村住着小黑熊。

  3.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二):有一天,小白熊带着礼物要去西村看爷爷,小黑熊带着礼物要去东村看奶奶。

  4. 教师边讲述边出示背景图片(三)它们俩走到小桥上遇到了……

  5.教师提问:故事里有谁?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6.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两只小熊会怎么做呢?

  7.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小熊的想法,那下面老师要问了: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办?

  8.教师出示小白熊头饰、小黑熊头饰、实物礼物两份、小桥一座,请两名幼儿扮演小白熊和小黑熊,表演两只小熊在桥上相遇的各种情景。

  三、新课巩固。

  1.教师提问观看表演的幼儿:刚才发生率什么事情?两只小熊是怎么做的?最后怎么样了?

  2.教师提问:让一只小熊先走会怎么样?两只小熊都不让会怎么样?

  四、新课结束。

  1.教师提问幼儿: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小结:两只小熊互不谦让,就打起来了,最后都掉进河里了。但是两只小熊相互谦让,就都过了河。

  活动延伸: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替别人着想。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桥、没、方、要、力、打、因、为”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3、懂得做事要有实际行动,不要光说不做。

  教学重点:

  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理解“每天”、“努力”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课文结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听写生字:桥、没、方、要、力、打、因、为。

  2、认读词语:架桥、没有、方便、努力、打听、计划、因为。

  二、揭示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架桥》

  2、设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为什么要架桥?桥是怎么架起来的?是谁架好的?)

  3、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高声读,也可以默读,还可以找伙伴一起读。总之,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2、出示图画,请你根据刚才课文中了解的内容,试着解说一下。

  四、以读代讲,引出问题。

  1、为什么要架桥呢?(齐读经第一自然段)

  理解词语“方便”的意思。

  2、引出问题:谁想在河上架桥?(小猴和小熊)

  板书:小猴小熊

  3、小猴是怎么架桥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

  4、出示句子:

  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1)齐读这一句。

  (2)提问:大家是怎么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试着模仿一下。

  (3)比较句子:

  a、小猴跑来跑去,说他的造桥计划。

  b、每天,小猴跑来跑去,到处说他的造桥计划,大家都知道小猴就要架桥了。

  (理解“每天”、“到处”两个词的意思。反复朗读,体会小猴是怎样不行动,只顾整天四处游说的。)

  5、小熊又是怎么造桥的呢?(小熊没有多说,努力地做着架准备。“努力”说明什么?)

  6、议一议:到底谁能架好这座桥呢?为什么?

  7、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8、噢,原来桥是小熊架的。大家是怎样表扬他的呢?

  9、听到了大家的夸奖声,小猴哪去呢?

  10、出示句子:

  小猴很不好意思,因为他的桥架在嘴上,而小熊的桥架在河上。

  (1)指句读。

  (2)思考:小猴会怎么不好意思?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向大家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应该向谁学习?

  2、如果你是小猴,今后该怎么做?

  六、齐读课文。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语文教案-飞夺泸定桥 (教学设计)。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学习第三段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飞夺泸定桥 (教学设计)》。

  (三)、学习第四段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桥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桥之美》虽然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但很显然是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说明文来教,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在这一课教学中可以不必过于强调。如何定位呢?还是在于: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作者从画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喜爱桥的原因。我们不是从画家的角度学习语文,我们还是应该从语文的角度把这一篇文字作为语言学习和训练的好材料。本文无论从语言的理解,还是美学的欣赏,都觉得难。难在画家眼中的美,我们多数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为教师,除了仰望,还要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引导学生欣赏那道绚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感悟美,欣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突破

  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再读课文,研究教法,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人笔下的桥之美

  1.媒体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及《天净沙· 秋思》的内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媒体出示艾青诗《桥》的内容)

  桥

  艾 青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涉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者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3.媒体出示徐志摩诗《再别康桥》(节选)的内容)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教学创意: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朗读,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教师导入,艾青的桥有了故事;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二、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1、感知“桥之美

  阅读第4、5自然段,思考:

  课文重点写了哪些桥?桥周围的环境如何?两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产生了怎样的美感?勾画相关语句 。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板书,明确: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教学创意:这一环节最大的创意有二,其一是跳开开头三段,直接进入课文重点“桥之美”的解读。其二是根据课文的描述,把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分别用一个字提炼,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借第四段里写的几座桥向我们介绍了这样的四种美:密密的芦苇荡中突现一座小石桥,这是疏密相间之美;石桥细柳则表现出刚柔相济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长桥,则让我们欣赏到面线相融之美;风雨桥和飞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动静相生之美。再稍微读一读原文就可以看出,“舒畅”、“销魂”、“满足”、“欣赏”,这几个词很巧妙地表现了不同形式的桥的美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这一段文字,描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介绍每一种桥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地感知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点。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的价值。教学中,在了解了画家提出的美学原则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紧扣文本,让学生活动起来,训练起来,发展起来。一切围绕“语文”和“学生能力培养”来设计。)

  2、欣赏“桥之美”。

  朗读与欣赏:多媒体显示和朗读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桥的画面,并配有“苏提春晓”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课文的感知回到画面的欣赏。

  (教学创意:由于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因此,学生欣赏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 透过画家的眼神,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桥,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啊。从而使“桥之美”具备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统一。)

  3、品析“桥之美”。

  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通过阅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的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

  (1)赏析美景

  例如:乌镇石桥: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乡间石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

  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

  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

  (教学创意: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能,更重视其美学价值。怎样来欣赏一幅画面?关键看其中的景物与周围的环境是否既对照又和谐。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审美角度)

  (2)对比之美

  在讲到桥的不同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时,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如果在险峻的山峰间造一座古朴坚硬的石拱桥会有什么感觉呢?

  让学生明白了坚毅的山峰间适宜休闲的风雨桥,却不适合厚重的石拱桥,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为何多古朴的石拱桥。从而明白了,不同的环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桥。

  在讲到桥的建造需要注意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强与弱,刚与柔形成的对立统一美。可做一个类比:这坚硬的石桥与轻缓的河水,与桥头纤细的柳丝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图画。这份和谐就如强健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所组成的那份刚柔相济的美,这份和谐就如壮伟的高山与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学创意: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对比欣赏一副副图画,假如这样的环境里没有这座桥会怎样?有了这座桥后又怎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桥的这个形式美就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而且还懂得了欣赏这类图画的方法。学生对于对立统一的和谐美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

  (3)品味雅词

  如:舒畅、销魂、搏斗、晓风残月等词语的妙处。

  4、可是现实中,并非所有的桥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桥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第6自然段。

  (1)南京长江大桥

  (2)钱塘江大桥

  (3)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不美的原因:没有与周围环境呼应和衬托。

  5、画家眼中美与不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归第2自然段学习,学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我心中的“桥之美”

  1、文中提到鹊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看不见却具有“桥之美”的桥呢?

  (教学创意: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

  板书设计

  桥 之 美

  吴冠中

  桥环境形式美感

  乌镇石桥———密密苇丛———疏密相间——舒畅

  江南石桥———细柳飘丝———刚柔相济——销魂

  长桥卧龙———水天一色———面线相融——满足

  风 雨 桥———飞瀑流泉———动静相生——欣赏

  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范文07-13

《鸭子上桥》大班教案09-26

实用的桥教案汇总9篇08-18

【精选】桥教案集合六篇08-04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编8篇10-14

精选桥教案模板汇编10篇12-19

有关桥教案锦集5篇07-16

【推荐】桥教案模板汇编五篇07-14

【实用】桥教案范文七篇12-12

【必备】桥教案集锦八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