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及23-24页练习六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转化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有加法对减法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一、口算检测
13-6 8+7 13-5
16-8 15-6 7+9
15-7 14-5 6+6
12-5 14-6 12-9
二、复习应用题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4题。
[(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列式计算。结合图说明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含义以及算式的含义。]
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
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
[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把表格填补完整。]
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P26的6题。用“想加算减法”计算很方便,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很清楚。]
四、总结:
本单元学习结束了,你说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好方法?
【教学反思】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4
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总课时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15(2)9+()=18
15-9=()18-9=()
(3)9+()=14(4)9+()=17
14-9=()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6
一、教学内容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②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③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④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信科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师: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
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①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
②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哦!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小小商店共需要多少钱?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用减法
如何付钱?凑钱数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练习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编出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乘法。
1、指名说出~4的乘法口诀。
2、口算 13 22 43 32
二、出示情境图,探求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图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报名说出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上坐多少人?3只船
(2)、出示表格:
让学生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引导填写与船的只数用对应的人数。
2、讨论对照所填表讨论怎样编5的乘法口诀。
(1)师板书
一个5 15=5 一五得五
两个五相加 25= 二五()
三个五相加 35= 三五()
四个五相加 45= 四五( )
五个五相加 55= 五五( )
(2)指名先算出乘法的`积,再说出乘法口诀。并说说为什么要那样编口诀。
3、探究发现乘法口诀的编写特点。
1、指导:口诀分两步:如一五得五,一五部分是几个几相加得五部分得数即结果。
2、讨论交流其余四句的含义。
3、观察五句口诀看两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想一想,尝试用口诀解决问题。
1、出示51= 53= 52= 54=
各用哪一句口诀?
四、练习想想做做1-6题。
第一题指导学生比较每组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先讨论再写得数。第二题:练习乘法口诀,同桌合作进行练习。
第三题:练习看算式写口诀或得数。
第四题:开火车回答。
第五题: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第六题:独立完成,指名读出填写情况,集体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编乘法口诀了吗?编写口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个五 15=5 一五得五
2个五 25=10 二五一十
3个五 35= 三五( )
4个五 45= 四五( )
5个五 55= 五五( )
作业设计:
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35=
()() 45=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8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6的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课件呈现儿童乐园的场景并定格在木马转盘上)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再让6人到前面来。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 65 63 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各自做题,把得数填在书上,共同较对。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3、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A 6个2相加是多少?
B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让学生去观察图再进行讨论并集体讨论。
5、课堂作业,做想一想第三题。
四、总结评价。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作业设计:
1、 62= 36= 64= 65=
46= 66= 56= 63=
2、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0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1、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2、平年和闰年。
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3、实践活动《生日快乐》。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1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为三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4的乘法口诀,第二段教学5的乘法口诀,第三段教学6的乘法口诀。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编口诀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向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2和3的乘法口诀是教材编给学生看,4和5的乘法口诀有少数留给学生模仿着编,6的乘法口诀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编出。这样编排,一是把乘法口诀与乘法的意义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二是让学生能感受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利用乘加、乘减记忆乘法口诀:三是学生能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教材在编出乘法口诀后,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过程中,熟记这些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1—6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编写口诀的全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挂图。
课时安排:
1.2、3、4的乘法口诀2课时
2.乘加、乘减1课时
3.5的乘法口诀3课时
4.6的乘法口诀3课时
5.复习2课时
6.快乐的队日活动1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诸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投影仪、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星期日老师带小朋友去公园,她带4组小朋友(每组4人),问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讨论,一个跷板共坐了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
还可以怎样列?那么两个跷跷板呢?2个2是几,怎样列乘法算式?
师随着学生的发言,写出1×2=2编口诀:一二得二
引导学生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2×1=用什么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投影出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
分小组讨论交流图画的意义,并说出怎样列出算式?
1×3=32×3=63×3=9启发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说出:3×1=3×2=3×3=用什么口诀。
3、学习4的乘法口诀。
出示表格: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81216
小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诀。
4、独立自主学习1×1=并编口诀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明确题意,先摆出小棒,再写出算式后填口诀。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讨论交流后连线,互相检查。
四、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乘法口诀(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业设计: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
()×()()×()
1~4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主备教师:董洪发使用教师:
备课时间:20xx.9.2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应用学过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去解决一些问题,看谁表现得最出色,好吗?
二、复习巩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1~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3×□=□□×4=□□×□=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四、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解决?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
2、掌握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3、能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初步体会人民币的应用价值,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认一认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2、妈妈买1件衣服,可以怎样付钱?
在讨论买T恤衫怎样付钱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付钱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维能力。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启发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学生可以提出计算几件衣服总价的问题,也可以提购买1件衣服怎样付钱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会计算乘加乘减算式.
教学难点: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 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二、 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
(1)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 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
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 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 应用
做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3+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六、 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七、作业设计
算一算
32+4 22+8 14+3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4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购物情境,认识小面额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经历购物过程,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积累购物经验。
3、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使用价值,懂得要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
1、教科书呈现了小面额的各种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进行换算的十进制关系。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这个问题主要目的是在解决如何付钱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元与角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根据“1元=10角”这一关系,体会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进而体会购物时付钱方法的多样化。
3、用1元买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通过探究买尺子的活动研究如何找钱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同时,体会“1元=10角”也是找钱的根据,并体会减法在购物中的应用。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巩固“1元=10角”,使学生体会1元的'使用价值。上面这些活动都仅仅围绕“认识人民币”而展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认一认,填一填
教学时,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教师可以利用附页1中的人民币模型或提供一些真实的小面额的人民币,请学生认一认,把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别这些人民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的材料,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
学生对小面额的人民币比较熟悉,说出币值并不难,但是对上面的一些字和图案可能不认识,如贰、国徽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适当讲解。教师可以指出:“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小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2)认识元、角、分
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照材质分为硬币和纸币,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5元、2元、和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5分、2分和1分为一类。
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教师可以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兑换活动,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再利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兑换,教师拿出1元,学生拿出10张1角。也可以同桌的两个人开展这样的兑换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到1元=10角,1角=10分。
6、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05-09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高中第二单元作文12-06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0-05
小学数学教案07-15
小学数学平移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07-23
《单元练习4》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