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减法的教案

时间:2025-01-07 11:38: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减法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减法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减法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熟练地进行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

  -3与-2;|3|与|-3|;|-3|与0;-2与|+1|;-|4|与|-3|.

  2.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表示为.

  【教学说明】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这里先让学生回顾在具体问题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动脑筋:如下图,在一条东西向的笔直的马路上,任取一个点O,若把向东走1km记为1,则向西走1km记为-1.

  小丽从点O出发,先向西走了2km,然后继续向西走了3km,两次行走后,小丽从O点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千米?

  2.根据你所列出的等式,观察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的符号、绝对值与结果的符号、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归纳两个负数相加的运算法则吗?

  【归纳结论】两个负数相加,结果是负数,并且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3.计算:

  (1)(-8)+(-12)

  (2)(-3.75)+(-0.25)

  4.探究:

  在一条东西向的笔直的马路上,任取一个点O,若把向东走1km记为1,则向西走1km记为-1.

  (1)小亮从点O出发,先向东走了4km,然后掉头向西走了1km,小亮两次走的效果等于从点O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千米?

  (2)小刚从点O出发,先向东走了1km,然后掉头向西走了3km,小刚两次走的效果等于从点O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千米?

  (3)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算式,并利用数轴写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

  5.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算式,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2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归纳结论】异号两数相加,当两数的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6.说一说:

  (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多少?

  (2)一个数与0相加,和为多少?

  【归纳结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与0相加,得这个数.

  7.你能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推出相反数的另一种说法吗?

  【归纳结论】如果两个数的和等于0,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借助数轴分析,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21例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B.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并把绝对值相加

  C.两负数相加和为负数,并把绝对值相减

  D.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3.如果│a+b│=│a│+│b│成立,那么(D)

  A.a,b同号

  B.a,b为一切有理数

  C.a,b异号

  D.a,b同号或a,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4.计算:

  (1)15+(-22)

  (2)(-13)+(-8)

  (3)(-0.9)+1.51

  (4)+(-)

  解:-7,-21,0.61,-

  5.计算:

  (1)(-3)+(-2)

  (2)(-1.2)+(+1)

  (3)+(-)

  (4)(3)+(-2)

  解:(1)(-3)+(-2)=-(3+2)=-6;

  (2)(-1.2)+(+1)=(-1.2)+(+1.2)=0;

  (3)+(-)=-(-)=-;

  (4)3+(-2)=+(3-2)=+.

  6.若|a|=3,|b|=2,则|a+b|=.

  解:∵|a|=3,|b|=2

  ∴a=±3,b=±2

  ∴,,,∴a+b=±5,±1

  ∴|a+b|=1或5.

  7.数轴上的一点由原点出发,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后又向左移动了4个单位,两次共向左移动了几个单位?

  解:(-2)+(-4)=-6.

  答:这个点共向左移动了6个单位.

  8.若1a3,求|1-a|+|3-a|的值.

  解:∵1a3,∴1-a0,3-a0

  ∴|1-a|+|3-a|=a-1+3-a=2

  9.用算式表示:温度由-5℃上升8℃后所达到的温度.

  解:-5+8=3(℃)

  10.已知|2a-1|+|5b-4|=0,计算下题:

  (1)a的相反数与b的倒数的相反数的和;

  (2)a的绝对值与b的绝对值的和.

  解:略.

  【教学说明】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中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体验探索归纳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

  加强数感培养,感受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有理数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那么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

  2.在小学我们学过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律?它们的内容是什么?还记得吗?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探究: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值,并观察寻找规律.

  (1)5+(-3)=?(-3)+5=?

  (2)(-4)+(-2)=?(-4)+(-2)=?

  (3)[(-8)+(-9)]+5=?

  (-8)+[(-9)+5]=?

  (4)[(-7)+(-10)]+(-11)=?

  (-7)+[(-10)+(-11)]=?

  2.从这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你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整理吗?

  【归纳结论】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教学说明】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两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是零.在同一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3.教材P22例3.

  4.从上面几个例题中你能发现应用运算律时,通常将哪些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吗?

  【归纳结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

  (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

  (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

  (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

  (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23例4.

  2.若xyz,x+y+z=0,则一定不能成立的是(C)

  A.x0,y=0,z0B.x0,y0,z0

  C.x0,y0,z0D.x0,y0,z0

  3.计算题

  (1)-+(-);

  (2)4.23+(-2.76);

  (3)(-25)+(+56)+(-39);

  (4)(-)+(-)+(-);

  (5)(-)+3+2.75+(-6);

  (6)(-2.4)+(-3.7)+(+4.2)+0.7+(-4.2);

  (7)+(-)+(-)+(-)+.

  答案:(1)-;(2)1.47;(3)-8;(4)-2;(5)-1;(6)-5.4;(7)-.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1)31+(-28)+28+69

  解:原式=(31+69)+28+(-28)

  =100+0

  =100

  (2)(+15)+(-20)+(+8)+(-6)+(+2)

  解:原式=(+15)+(+8)+(+2)+(-20)+(-6)

  =(+25)+(-26)

  =-1

  (3)(+)+(-)+(-)+(+2.5)+(-0.125)+(-)

  解:原式=(+)+(-)+(-)+(+2.5)+(-)+(-)

  =(-)+0+(-)

  =(-)+(-)

  =-

  5.当a=-8,b=-10,c=6时,求m,n的值,并观察m,n的关系.

  (1)m=a+b+(-c);

  (2)n=-a+(-b)+c.

  解:(1)-24;(2)24.m,n互为相反数.

  6.分别写出一个含有三个加数的满足下列条件的算式.

  (1)所有加数都是负数,和是-13;

  (2)至少有一个加数是正整数,和是-13.

  解:略.

  7.计算:|-16.2|+|-2|+[-(-3)]-|10.7|.

  解:|-16.2|+|-2|+[-(-3)]-|10.7|

  =16.2+2+3-10.7

  =11.5.

  8.10袋大米,以每袋5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称重的记录如下:

  +0.5,+0.3,0,-0.2,-0.3,+1.1,-0.7,-0.2,+0.6,+0.7.

  10袋大米共超重或不足多少千克?总重量是多少千克?

  解:(+0.5)+(+0.3)+0+(-0.2)+(-0.3)+(+1.1)+(-0.7)+(-0.2)+(+0.6)+(+0.7)

  =1.8(千克)

  50×10+1.8=501.8(千克)

  答:10袋大米共超重1.8千克,总重量是501.8千克.

  9.计算:(+1)+(-2)+(+3)+(-4)+…+(+99)+(-100)

  解:(+1)+(-2)+(+3)+(-4)+…+(+99)+(-100)

  =[(+1)+(-2)]+[(+3)+(-4)]+…+[(+99)+(-100)]

  =

  =-50

  【教学说明】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中第3、4题.

【小学减法的教案】相关文章:

《5以内的减法》教案11-28

《5的减法》大班教案10-26

《20以内退位减法》教案09-14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1-19

《小数加减法》教案11-25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07-09

《5以内减法》幼儿园教案02-02

10以内加减法大班教案07-30

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09-02

小鹿的减法教学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