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自己去吧” !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 学生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 让学生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⑴ 指名分段读课文 (播放课件 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⑵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办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
(大屏幕上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同时旁边有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的图片)
⑵ 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学生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⑵ 师范读,听老师读,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⑶ 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⑷ 学生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⑸ 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⑹ 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知道马良用神笔做了哪些事情,并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2.学习马良为穷人造福,为穷人除害的品质,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3.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如果你有一支神奇的笔,你会做些什么?有一个叫马良的孩子,他就用神笔做出了他想做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1课《神笔马良》。(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思考题。
①轻声读课文,读懂每一段话的意思。
②思考:马良用神笔为人们做了哪些事?哪件事使你最感兴趣?
③划出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交流自学思考题②题。
(马良用神笔为人们做了4件事:①画了一头大耕牛。②在监狱墙上画门救出穷人。③为农民画水车。④画大海、金山、大船、风,使大官沉到海底,为民除害。)
四、质疑
哪些地方读不懂、或有新的看法提出来。(师生讨论)
五、讨论
如果你得到了这支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能力,各抒己见。)
六、总结
1.同学们一个个不是马良,胜似马良,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让我们把马良的言行牢记在心间。读一读你喜欢的课文内容。(指名有感情读课文。)
2.你应向马良学习什么?(热爱劳动人民,嫉恶如仇。)
七、作业
l.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为此单元的首篇课,讲读应具有示范性,向学生示范应如何按照单元要求阅读一篇课文。本课教学拟以《伐檀》第一章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以这一课的学习带动全单元的学习。落实单元要点的主体目标之一(两大传统)。
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是一难点,将通过比较阅读解决。
本课安排2课时。《伐檀》、《硕鼠》各1课时。
伐檀
教学要点
1、学习《伐檀》;介绍《诗经》。
2、学习赋、兴等表现手法。
3、认识“兮”字在诗中的作用与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集体背诵《关睢》。
2、这首诗选自《诗经》,能说说你所了解的《诗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六艺”之一,故称《诗经》。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于春秋时代。现存诗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从各方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及史料价值。
板书课题:伐檀
二、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出示小黑板)
(河之)干稼穑胡廛狩猎县貆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三、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四、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
“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第一句插图说明。
2、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3、背诵全诗。
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
5、接力译出这一章。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听录音,跟录音表情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1、课本第一题第4小题。
2、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欣赏方法欣赏课文。
2.积累词语,会用刚刚转眼间、最、特别是更是,懂得比喻、拟人,对称等修辞的特点和运用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学会欣赏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准备
分好小组,配乐两段,投影片七张(其中文字片四张),小黑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如果说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多变、多情、多彩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那么,课文(庐山云雾)就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晶,任我们玩赏、品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半是仙境、一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出示幻灯片:美丽的庐山云雾
二、初赏课文。
1.师配乐朗读(庐山云雾》(第三自然段),学生闭眼欣赏,体会美感。
2.像这样美的景物、美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今天,我们将要上一节语文欣赏课。
3.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①词语、句式、段式、节奏
②划、议、读。
三、分赏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生晶词赏句,用。。。标出好词,用一标出好句,并想一想为什么写得好?
2.师生共同欣赏。
(生漫谈,师整理)
(1)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
a.这句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b.训练。
把句子补充完整:
庐山云雾______,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
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________。
c.指导朗读。
用惊叹的语气读。
(2)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理解蕴意: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
风起浪涌:想象海上风浪的景色,写出了雾来时的气势。
飘飘悠悠:哪些事物也是飘飘悠悠的? 写出了雾去时的轻、慢。
b.比读,体会节奏
换成: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轻轻地飘呀飘。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披向了千重山川。
c.指导朗读。
男生读雾来时,雾浓时的句子,女生读雾去时,雾稀时的句子。
小组赛读,站起来读。
3.集体朗读及分读。
4.谈欣赏体会,小结欣赏方法。
读、划→议、读→评、读
过渡:同学们,别留恋多变的云雾,那多情的云雾会更让我们忘情。
(二)学生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 分小组按欣赏方法讨论欣赏。
2.指名汇报欣赏过程。
师整理板书:时而时而
一半(隐)一半(留)
出示幻灯片: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云雾
3.评价讨论学习的汇报情况。
指名一组感情朗读。
4.集体朗读。
过渡:同学们把多情的云雾读得多忘情啊!但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的将是更壮观、多彩的云海。
(三)学生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独立欣赏。
2.老师考查。
(1)先填空,再照样子积累(找或写)几个词语:
①( )峰( )岭 (②) (③)
④( )( )云海 (⑤) (⑥)
(2)填空:
庐山云雾中(⑦)壮观的要算云海。
每当(⑧),只见(⑨)。
特别是(⑩),更是(11)。
(3)用_______划出两个比喻句。
出示幻灯片:像彩练,又如芙蓉
3.指名朗读,师予以配乐。
4.小结独立欣赏情况,总结分赏情况。
欣赏课文不仅从词语、句式、段式;节奏等方面着手,还可看段落连接、开头、结尾、照应等。
四、表现课文。
(一)古人是用诗句、言行来表达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今天的我们就大显身手,去用诗赞、歌赞、书赞、舞赞庐山云雾吧!
1.学生发挥特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2.学生表现。 (配乐)
(二)总读课文。
同学们,庐山云雾是多变、多情、多彩的,但如果没有课文《庐山云雾),我们又怎能一睹庐山云雾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庐山云雾》。
音乐渐起朗读声渐起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习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
师:在距离海南岛180多海里的东南海面上,有一片岛屿像朵朵星莲,颗颗珍珠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板书:西沙群岛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参观富饶的西沙群岛。
板书:富饶的(学生书空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 检查初读情况。
2、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出示“我会认”的10个生字和“我会写”的13个生字,通过多种形式认字:集体认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编谜语,组词、造句、找反义词、找近义词等,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抓住“富”、“饶”理解文章。
师:“富”和“饶”都是很多的意思,那么西沙群岛什么“多”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找一找,圈一圈,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来说一说。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什么多?
边交流边板书:海水 颜色 珊瑚 海参 大龙虾 鱼 贝壳 海龟 鸟 鸟蛋 鸟粪
2、教师小结:对啊,作者按照地点的变化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水颜色多),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多),海滩——(贝壳、海龟多),海岛上——(鸟、鸟蛋、鸟粪多),并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它们的特点,使得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机板书:站在海边 潜入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去细细欣赏这些美丽的景物吧!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课件出示风景图: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句描写海水的句子。
2、指导朗读:哪位同学能用朗读来表现海水的瑰丽?
读后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
4、教师引读: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请同学们看着课件接读。
5、师生合作读: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丽的景象呢?
师一边用鼠标点图,一边引读: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学生接读:(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6、指导背诵。
五、教师小结,结束新课
六、作业设计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深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习课文里的优美语言,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作者的描述,初步感受了西沙群岛。回忆一下,西沙群岛在你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你能以“啊──”为开头,并用上课文中“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词语来感慨一下吗?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朗读课文中心句:是啊,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
3、小结作者描写的顺序: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呢?先后描写了什么地方?
板书:站在海边 潜入海底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4、引读第2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
小结:是啊,那海水犹如一匹巨大的七彩锦缎铺展在人们眼前,令人叹为观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西沙群岛,去感受她的美丽和富饶吧──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最想潜入海底,或是漫步海滩,还是登上鸟岛呢?选你最想到的地方,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吧。(师巡视)
二、指导学习3、4自然段:潜入海底
1、 快速默读3、4自然段,你在海底看见了哪些生物呢?用──标出来。
2、 指名回答。
3、精读第3自然段,感受珊瑚的多姿、海参的闲懒、龙虾的威武。
(1)指名朗读描写珊瑚的句子。
(2)观察课件,理解比喻句:“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各种各样。
把这个中心词标出来,齐读。
(4)指名朗读描写海参的句子。
(5)指导朗读。
抓住“懒洋洋地蠕动”这个词组,理解词语,结合课件感受海参的特点。
(6)表演朗读这一句。
(7)指名朗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
(8)引导理解“威武”的意思。
4、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鱼数量多、鱼姿美。
(1)指名朗读,整体感悟鱼多、美,说说自己读后的感觉。
(2)引导理解“各种各样 、数不清”。
你能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其他词语来形容鱼多吗? (不计其数、不胜枚举、千姿百态……)
(3)引导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观察课件,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惊叹的语气。
小结:这一句采用的是夸张的写法,足以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实在是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啊!
(4)过渡:这里的鱼不仅多,而且很美丽,很独特,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鱼?请几个同学分别来朗读描写每一种鱼的句子。
指名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鱼。
(6)欣赏各种鱼的课件,深化感受,随图片悟情朗读相应的描写鱼的句子。
(7)拓展补充:欣赏其他鱼的美姿。
谁能像课文中那样介绍其中的一种?(随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
(8)再次朗读这一段: 先自由朗读,然后按总分总方法,集体与个别配合朗读
5、引导背诵,积累词句。
三、分组合作学习5、6自然段:漫步海滩登上鸟岛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根据学生合作情况,邀请两组向大家展示。
(1)合作朗读第5自然段;两名同学朗读描写贝壳的句子。两名同学朗读描写海龟的句子。(初步感受并列写法)
(2)用自己的话介绍在鸟岛上的收获。四人合作介绍,每人介绍一方面。
四、提升感悟,指导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接读。
师:是啊,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满怀深情和期盼地朗读)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2、教师铺垫引读,引导学生满怀豪情和信心地接读。
师: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生: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
五、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向学生提供关于“西沙群岛”的网址,引导学生课余可以上网浏览,全方位认识了解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第二课时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
①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②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③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①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
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d、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四、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①练习朗读课文。
②抄写生字。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掌握一个多音字“参(shēn)”。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利用资料等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1、问:“五光十色”什么样儿?课文里是怎么写的?(播放课件,展示不同颜色的海水的画面,教师解释“多么美的海水呀!有深蓝的、淡青的、淡绿的、杏黄的,多像一个变色的世界,真是五光十色”。)这么美,我们怎么读?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结合查找的资料,自学第3、4、5自然段。
2、学习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3、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并背诵。
教学重点
理清第三自然段的结构,用“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内容”的方法,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学生在回答时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回味了海水的美丽。)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带旧引新”的过程,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教师要及时引导。“那好,我们就到西沙群岛的海底看看吧!”直接引入到第三自然段。)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填表、列提纲、表演、课外资料。)
(让学生填表或列提纲,对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和书写时学生不懂得归纳设计,在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尝试,引导学生由会到不会,所以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进行指导如何填表、列提纲,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汇报展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重点句,这是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再读一下吗?
4、以读促背,配录像,加强记忆。
(学生通过画面顺序的出现,自己解说,在此教师引导“能不能用文中原话说说,看谁记得最多。”)
5、再读,想想这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重点词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选择学习内容。
1、创设情境、学生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如果你是从西沙群岛旅游回来的游客,怎样为你的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运用移步换位的方法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学习运用不同的人称来表达相同的内容。让学生参观或游览的顺序口述下来,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还将“五光十色”等形容词运用到口语表达中,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目的: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地复习了1—3自然段的内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胜任导游的工作。激励学生从4、5自然段中寻找更多资料。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
4、情感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游览了西沙群岛你最想说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情况抄写生字、生词。
2、背诵第三自然段。
3、出一期以西沙群岛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
海滩,贝壳,海龟
海岛,鸟的天下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幸运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寻找幸运花瓣儿》,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丁香花的图片。
2.丁香花非常好看,但文中的“我”寻找五瓣丁香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寻找五瓣儿丁香吗?(指名回答,板书)
3. 找到了吗?(板书)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4. 到底我是怎样找到五瓣儿丁香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寻找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指名读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前两次“我”怎样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两遍,互相谈谈你的体会,分别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也可以批注在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悻悻然”的意思,试着用“悻悻然”说句话。
(2)请用双横线划出第三次寻找时描写最具体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这段话中写了我的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什么?起立,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4.作者写的真细致,你也来试试吧:说一说我还会有什么姿势呢?
5.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此处引导试写)
出示:咱们也一起感受这寻找的过程吧?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6.小结:我找的多认真,这寻找的过程不但不单调,反而还挺有意思呢!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幸运啊!同学们也很细心,文中还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自学指导二:指名读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文中两次写到“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揣摩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学生自主讨论。
2.指名交流。
三.感受喜悦、理解幸运
1.教师:寻找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作者停下找寻的脚步了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做法?
2.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我”终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学生试读-指名读-指导读-挑战读)
4.尽管经历了寻找的艰辛,但“我”还是找到了,因此我无比快乐,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用去寻找,就直接有了一朵五瓣儿丁香,你觉得我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5.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候的惊喜,作者又感到茫然。什么是乐此不疲?什么是茫然呢?让他茫然的是什么?(出示)
6.到底什么是幸运呢?我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7.你明白什么是幸运了吗?结合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对幸运的理解: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8.带着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想不想把这段话记下来?把它当做格言背一背吧!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男女轮流读、齐读):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但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成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王老师和大家共勉
3.教师小结: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萌生希望之后去努力的将其变成现实,你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得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运!
五、布置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写一句关于幸运的格言。
2. 作者说:“快乐源于一个新的发现”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板书:
寻找幸运花瓣儿
萌发希望 细心寻找 实现希望(快乐)(幸 运)
努 力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看录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给定时间,读得快的多读几遍。
2、反馈:
⑴ 有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给同学提一个醒。
⑵ 词语检查。指名读,齐读。
应和 掠过 湖畔 衬衫 肚兜 晶莹 鹅黄 嫩绿 芽苞 初放 麦穗
黑白 相间 裹脚 剥开 嚼碎 肺腑 此起 彼落 撩起
三、感悟课文
1、课文录音范读。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一读首尾段,比较异同点。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欢快、柔美?
2、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① 写了哪些农作物?
② 读一读,还有哪里让你觉得美?
③ 分号前后的三个分句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句子该如何读?读出韵律美,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⑶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 每根麦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把麦穗儿比作了什么?这样些让你感觉的到什么?)
⑸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巾。全文就这一句描写孩子们的穿着,文字精练简洁,念上去有些顺口。这样的句子铭记在心,多念几遍,记在脑海里。
四、总结,谈感受
1、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2、学完课文,麦哨和吹麦哨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3、拓展阅读诗歌《麦哨》:
麦哨(诗)
春的原野
鼓起浑圆的唇
期待
麦秆的一头传出
悦耳的清脆
碧野之间
若有所思的人
淹没,看天
浑然一体
一支悠扬的乐声
传来
仿佛跋涉的路
足以酣睡百年
我呼吸的节律
感触年少情怀
如歌
在青春的另一面
春天的少年再次鼓起腮帮
春天的少年和着麦哨
拌着亘古的声调
喜悦满眼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21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10-13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经典)10-14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语文教案[优]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