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0 13:19:4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词语7个,句子2句。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3、教育学生从小要说诚实的话,做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5个,积累词语7个,句子2句。

  2、正确书写字词。

  3、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说诚实的话,做诚实的人。

  教学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2、注意不同人物应该有的不同语气。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别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名人的故事。

  2、起读课题,有问题则提出。

  如:

  谁怎么想就怎么说?

  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

  活动二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步感知,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小节。

  (2)完成填空:()小时候,特别喜欢()。注:可以结合引入的内容。

  (3)学习生字:寓注意下面的笔画。

  3、学习词语

  (1)分析生字:显:显示,显眼,显露,明显(组词)

  佩:注意笔画。诵,则,训:认清字型。

  (2)读词语:寓言作客显露才能朗诵原则流利佩服教训争辩

  (3)小组分角色读三小节,小组比赛汇报。

  活动三

  1、学习第2、3节

  2、回答问题,出示句子:

  (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

  (大作家听了屠格涅夫的话很高兴,也很佩服。)

  3、学习第四、五小节:

  (1)自读两小节

  (2)完成填空:

  听了妈妈的指责,屠格涅夫不服气地大声争辩()。妈妈()。

  比较句子:屠格涅夫不服气,大声争辩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不想说假话。

  屠格涅夫不服气,大声争辩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难道叫我说假话吗?

  答:诚实的人、怎么想就怎么说的人。

  答:我错怪儿子了、儿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儿子说得不错呀。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积累“胸有成竹”等成语,正确使用“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等关联词语。

  (2)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书写草字头、竹子头、爪子头的字。

  (3)阅读短文《聪明的牧童》

  (4)语文生活《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

  (5)以《我也喜欢动脑筋》为题,写一篇习作。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练习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归纳整理,积累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2)教育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勤于思考,做个聪明人。

  重难点、关键

  1.正确地使用关联词语。

  2.把自己动脑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课时划分

  五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语海拾贝以及阅读欣赏的教学。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汉字。

  2.教师出示汉子卡片,学生读,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教师强调:除了“领”“邻”是前鼻音,其他的都是后“鼻音”。

  3.让学生写这些字的声母。

  4.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声母都是“l”)

  5.教师再读这些生字,并进行组词练习。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成语。

  2.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部分字的读音。

  3.教师再出示词语卡片,学生一起读。

  4.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这些成语主要是描写哪方面的。(人物神态、人物情绪的成语)

  5.再读,积累这些词语。

  三、选词填空

  1.教师出示文中的三组词语。(“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

  2.指名说说这些关联词语所表达的句子的前后关系。(转折、无条件、假设)

  3.读句子,说说句子前后分句的关系

  4.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集体反馈

  (1)即使……也……

  (2)如果……就……

  (3)虽然……但是……

  四、阅读欣赏

  1.读课题,教师引导阅读:题目的中心词语是什么?(聪明)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聪明”提问题。

  (1)谁聪明?(直接从题目中解答:牧童)

  (2)短文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牧童的聪明?

  3.教师导读:是呀,短文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牧童的聪明?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4.指名反馈。(国王听说一个牧童很聪明,就向他出了三道题难为牧童,牧童巧妙地解答了。并受到了国王的奖赏,成了王宫的继承人)

  5.教师导读:那么国王到底向牧童提出了什么问题?牧童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

  6.集体反馈。

  五、课堂小结

  教师:多么聪明的牧童呀!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孩子吗?(想)那就得多多能够脑筋思考。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超市里的成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插图或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释题: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理解、质疑。围绕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为什么会跑到浅水洼里?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样了?)教师适时出示插图或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导入新课。

  2、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鱼吗?如果有一条小鱼不小心掉进浅水洼里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一百条,几百条或是更多呢,你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做的呢?

  (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挖掘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感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词,尊重主体地位,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三)读思。

  1、自由选择段落,组内同学合作读书,全体同学参与读书。

  2、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3、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以读促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挖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知体验,培养学生读书能力。)

  (四)识字。

  1、利用生字词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7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读生字,并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请学生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字词。教师适时的强调重点字音。如:"甚、至、蒸"都是翘舌音。"死"是平舌音。同时挖掘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和经验向全班展示。如:"至"是以前学过的到"到"字的左半部分;"乎"是将"手"的.第二笔换成点、撇;叨念要用嘴,所以"叨"是口字旁。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胜小组。读得不准的,小组内同学互相纠正。

  (五)写字。

  1、本课8个要写的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写字经验把字写好。其他的字,指导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重点注意自己认为的难点字的写法。

  2、老师范写。要"精讲解,多示范,先描红,后临写",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好看。要指导学生知道:"久"字的撇捺要伸展开,"乎"字的"横"、"至"字的下横要写长一些,"腰"字中月字旁的"撇"、"被"中"皮"的"撇"要写成竖撇。

  3、学生书写,师生评议。

  作业在全班展示,并让展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写字经验和感受。(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发展的一个基础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儿童心理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形式,坚持扎实的实践。为学生学好语文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二)导入。

  [出示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同学们,每条小鱼卡片后面都藏着生字或词语,你能把它们正确地读出来了吗?出示字卡,指读字词。

  (三)读悟。

  1、组织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告诉大家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就在那个海滩上,见到了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3、引导把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第1自然段可以说是故事展开的重要前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挖掘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有感情地朗读打好情感基础。为下文中与小男孩的情感产生共鸣作好铺垫。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演读。

  1、分小组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我、小男孩、旁白)。几个人轮流交换角色反复练读、表演。鼓励学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文中人物的语言背下来,真正实现"演"的感觉。

  2、检查小组演读情况:找两三个小组分别上台演读,同学进行评议。

  (打破传统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现,个性化的表达,在读书与表演中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小男孩纯真、执着、珍爱小动物的优秀品质的感召。同时,宽松的表演情境,民主的评议氛围,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表现意识,促进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五)讨论:

  在学生演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在演读理解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2、"我"听了小男孩的话和看到小男孩的表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心里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实现心灵悟对的生命历程。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有针对性的讨论,挖掘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讨论中增强了感悟,丰富了体验,训练了思维和表达,同时也受到了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

  (六)实践。

  完成课后"想想说说"的两道题目,尽可地激发学生想象,鼓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七)扩展:

  你的家乡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走近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看它们是否受到什么威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如何保护它们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 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认知:学会本课5个生字,积累“大摇大摆、容光焕发、悠闲自得”等词语。

  操作:1、能根据预习要求,读懂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语气。

  3、学会用“但是”说一句句子。

  情感:体会小贝当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创新:模仿文中人物的口吻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断

  教学重点:

  读出每个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体会贝当渴望长大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大家平时看到家里谁常常刮脸?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刮脸吗?(交流)

  2.师:原来刮了脸以后脸看上去更光洁,干净,要比先前精神多了,可以说是容光焕发。(出示:容光焕发)

  3.学习生字:焕。

  1)出示生字:焕请小老师领读。

  2)指名读。

  3)齐读。

  4)交流记法。

  5)在哪些情况下人们还会容光焕发呢?(用“容光焕发”说一句话)

  4.师:一般只有大人才会去刮脸,可今天有这么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也想刮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出示课题:4.刮脸)

  师: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录音,听清楚这个小朋友是谁,他在哪儿,想干什么,后来怎么样?

  2.打开课文,边默读课文边思考:小贝当为什么要求理发师给自己刮脸?(交流)

  3.默读课文1—5小节,想想小贝当到理发店到底去干什么?(剃头)

  4.学习“剃”

  1)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

  2)交流记法。

  5.师:小贝当剃了头以后还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脸,理发师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6—10小节。(交流)

  出示:那位理发师正悠闲自得地看着报纸,店里其他客人都一个接一个走了,只剩下小贝当一个人,傻乎乎地躺在椅子上。(点击“闲”)

  6.学习“闲”

  1)小组读,开双轨火车读,齐读。

  2)区别“闲”、“闪”、“闯”。

  7.指名读第8小节,齐读第8小节。

  三、细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么的人?(生交流)

  2.课文抓住小贝当的表现来写的。(板书:语言、神态、动作)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小贝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小贝当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用“﹏﹏”划出。

  2)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3)大组交流,边交流边读句。

  A.小贝当大摇大摆地走进理发店。他嚷道:“我要剃头!”

  “大摇大摆”是什么意思?(用动作来理解,说明很神气)

  “嚷”换成“说”好吗?

  指名读A,齐读A。

  B.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对老板说:“我是大人了,你该叫我贝当先生。”

  (样子、语气都非常老练)

  C.他指指边上的那位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齐读C

  D.小贝当大声喊道:“理发员,你怎么还不放下报纸,让我等到什么时候才刮脸呀?”

  小组赛读D,男女生对读D,齐读D.

  E.小贝当才读二年级,报上许多字他还不认识,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

  (1)指导朗读。(“但是”表示意思的转折,说明小贝当样子老练,像一个小大人)

  (2)学习用“但是”说一句话。

  3.过渡:课文除了写小贝当外还写了老板和理发师,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位“小大人”的呢?

  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他们的.句子。

  1)出示相关内容。

  2)指名读。

  4.小结: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各自特点,我们以后写作中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5.分角色配合读全文。

  1)小组准备。

  2)小组赛读。

  3)师生配合读全文。

  4)个别学生分角色读。

  四、复习巩固。

  1、出示:选字填空。

  闲闪闯

  南京路上有一条步行街,街上的霓虹灯()烁,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这里喝茶聊天,绝不会受任何车辆的干扰,因为这里是禁止一切车辆()入的。步行街可真是休()的好场所!

  2、做“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游戏。(找出错别字)

  出示:(第一组)剃刀境子讨论容光换发

  (第二组)环镜车轮传剃调换

  五、练习说话。

  收集小笑话,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可以是听别人说的,也可以是书报杂志上看来的,然后在班级里进行交流。大家觉得谁讲的笑话好笑,就授予他小笑星的称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7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的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有关的语句。

  1、提示学生抓住“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八个字,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句子:

  第一次“得”:“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块钱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失”去运动衫:“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一元四角五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我把那件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第二次“得”:“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红色运动衫。”

  2.给文章划分段落:(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3.按照板书的提示,用你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我”买一件漂亮的运动衫,但想到了邻居老先生的一双不能再补的破鞋,决定用运动衫去换上一双新鞋送给老先生,最后老先生又送给“我”一件运动衫的事。)

  二、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学生可以从“情节完整性”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也可以从“表达心意、体现情谊”的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还可能从“标价(4。5美元)与实付的钱(“三块钱”加“一元四角五分”)的差价中”及售货员外加“一双长腰袜子”上发现售货员被“我”退衫买鞋关心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才会以4。45美元售出鞋子还外加一双袜子。这样写,更进一步地突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

  1、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我”得知运动衫是老人用小狗换来的时候,又有何反应?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一说当时“我”会怎么想?)

  2、小结:我们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3、请你自己读一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

  四、教师总结

  1、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用了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明一暗。“我”买运动衫、买鞋是明线,康威先生用小狗换运动衫是暗线,最后结尾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2、你们说说这种表达方法有哪些好处呀?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出: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

  附:板书设计

  一件运动衫

  文章结构:(1-8)得到→(9-18)失去→(19-27)得到

  结尾出人意料——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2.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设想事情发生的结局。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检查预习,指名朗读课文。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自学

  (一)思考:

  1.“我”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会让“我”喜爱?

  2.“我”是怎样购买运动衫的?

  3.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

  (二)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三)自由讨论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四)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三、反馈自学内容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读第三自然段回答)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4.“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5.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

  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感情。

  附:板书设计

  21*一件运动衫

  喜爱→买到 (得)

  买鞋→退掉 (失)

  康威→用狗换 (得)

  教案点评

  通过习这篇略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文;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对于教学的难点,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事情的结局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料到故事的结局了吗?思考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增强文章对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不仅产生新奇感,而且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谊而深感震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真情,目的是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心中有他人,关爱他人的品格是高尚的,也是美的。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科学知识小品。课文通过假说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引起人们对恐龙灭绝之谜的猜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课文最后写道:“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人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恐、类、庞、避、耐、萎、亡、哺、乳、偷、孵、谜、或、者、籍”15个生字;会写“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开展合作讨论,弄清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4.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3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恐龙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师准备好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激发阅读期待

  课文插图充分展现了恐龙时代的情境。课始,可用下面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1.图上画有哪些景物?(高高的山峰,挺拔的树木,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形状不同的恐龙……)

  2.请你选择图中的一种恐龙说说它的体形特征。(学生课堂交流观察结果。)

  小结:两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因此,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图上的这些恐龙是科学家根据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形状,经过分析、推想画出来的。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恐龙的灭绝》,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认生字,对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思。如“遮住、书籍、死亡、躲避、偷吃、孵出”。对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师作简单解释,如“枯萎、尘埃、庞大、哺乳”,或者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字义、词义。读音方面,注意给“类”(lèi)、“哺”(bǔ)正音。

  三、反复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1.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通过“为什么庞大的恐龙会消失了呢”这一疑问引出下文。第2~4自然段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即地球变得寒冷,恐龙耐不住寒冷而消失;行星撞击地球破坏了恐龙的食物而灭绝;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断绝其繁衍之根而渐渐灭绝;流行传染病使恐龙全部死亡;全球气温下降,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第5自然段写恐龙灭绝之谜至今未解开。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全班学生齐读第2~4自然段,最后指名学生再读第5自然段,或者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后,学生读第2~4自然段,教师最后小结式地读第5自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通过研读做到流利地复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耐不住”、“尘埃”、“枯萎”、“哺乳”、“孵出”等重点词。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件事,如课文描述恐龙的灭绝分别用了“慢慢地消失”、“渐渐地灭绝”、“全部死亡”、“渐渐灭绝”。了解第4自然段后面省略号的作用。

  4.口语训练。作者在陈述恐龙灭绝的五个原因时,前两个原因说得详细、具体,后三个原因说得简单、概括。可引导学生模仿作者陈述前两个原因的方式,发挥想象,详细、具体地陈述后三个原因。

  四、指导写字

  “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词要会认会写,认读时要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例如“亡、染、类”三个字的长横要能盖住或支撑其他笔画;“谜”字右边的短横,“传”字上边的短横,“寒”字中间的三横,这些横画都要注意收敛,不宜太长。“谜”字中间的走“之”要能在两部首间恰当安排,且最后书写完成;“染、类、寒”三个字的撇、捺要伸展,“类”字上面的“捺”要变“点”,“染”字上半部右边是“九”,不能写成“丸”;“传染”和“严寒”要连词书写。

  五、积累运用

  1.理解“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雄性、书籍”等词语,熟记课文后面“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2.初步理解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如,地球变得十分寒冷导致恐龙耐不住严寒而死亡;宇宙行星撞上地球导致尘埃遮住太阳,植物枯萎,恐龙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六、实践活动

  1.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学生合作制作有关恐龙知识的手抄报或者展出恐龙图片。

  2.课后填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