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教案

时间:2024-10-15 08:21:4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下独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下独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理解,感知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受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背诵《静夜思》,此诗是诗人26岁时在扬州所做,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时隔数年之后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一回诗人又在月下做了些什么呢?这回他又借助明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一起走进李白的《月下独酌》。

  2、解题“月下独酌”引出“独”字的解释。

  (1)提炼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2)解释“独”字:一人与孤独;

  1、背诵、回答老师的问题。

  2、思考、提炼信息、质疑

  先引起共鸣,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诗文教学。

  诵读诗歌

  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诗文标注停顿和重音,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背景音乐)

  2、学生配乐朗诵

  3、齐读全诗,感受整首诗的意境。

  1、学生边读边划出停顿、重音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配乐朗诵

  3、配乐齐读

  感受诗歌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研读诗歌

  理解诗意

  1、围绕“独”字,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诗人孤独吗?

  (先自己阅读,再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追问:在整个独酌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独”的情感变化:遗憾—失望——无奈)

  2、再请刚才朗读的同学再来配乐朗诵,看看能不能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情。

  1、品读圈划,抓住关键词:“独酌、分散”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讨论交流

  朗读、体会

  2、有感情的朗读、感受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能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文,体会诗人情感。

  引入资料

  体会情感

  1、诗人为何一个人在月下独酌?

  (交代创作背景)

  2、在这样的前提下“独酌”,酒中又会浸着怎样的滋味呢?

  3、真是这种借酒消愁情感吗?

  (引入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点拨:诗人并非无伴饮酒,而是周围没有值得与之共饮的朋友。既然没有同道之人索性独饮,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举更体现出诗人是甘于孤独的。

  总结:“独”字包含:一人之独—无友之独—甘于孤独)

  4、现在,再来体会一下诗歌的最后两句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点拨:一个遭受贬谪且无同伴相陪的失意之人,并未一蹶不振反而能自得其乐并写出这样优美脱俗的诗句,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的确让人钦佩,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5、观看图片,听老师的配乐朗诵,再来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世界。

  1、回答、聆听

  2、体会、回答

  3、思考、聆听

  4、思考、聆听

  5、齐读、感受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作业布置

  1、 找找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想想李白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2、 选择喜欢的诗句扩写一段话。

  3、 背诵诗歌

  任选其二完成

  多项选择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同时给与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月下独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课文

《月下独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月下独酌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案教案04-06

教案06-23

《植树》教案11-07

舞蹈的教案11-08

秋游的教案11-12

安全的教案11-28

《景阳冈》教案01-04

农民的教案01-07

《氓》教案12-13

月下独酌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下独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下独酌教案

月下独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理解,感知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受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背诵《静夜思》,此诗是诗人26岁时在扬州所做,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时隔数年之后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一回诗人又在月下做了些什么呢?这回他又借助明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一起走进李白的《月下独酌》。

  2、解题“月下独酌”引出“独”字的解释。

  (1)提炼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2)解释“独”字:一人与孤独;

  1、背诵、回答老师的问题。

  2、思考、提炼信息、质疑

  先引起共鸣,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诗文教学。

  诵读诗歌

  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诗文标注停顿和重音,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背景音乐)

  2、学生配乐朗诵

  3、齐读全诗,感受整首诗的意境。

  1、学生边读边划出停顿、重音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配乐朗诵

  3、配乐齐读

  感受诗歌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研读诗歌

  理解诗意

  1、围绕“独”字,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诗人孤独吗?

  (先自己阅读,再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追问:在整个独酌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独”的情感变化:遗憾—失望——无奈)

  2、再请刚才朗读的同学再来配乐朗诵,看看能不能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情。

  1、品读圈划,抓住关键词:“独酌、分散”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讨论交流

  朗读、体会

  2、有感情的朗读、感受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能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文,体会诗人情感。

  引入资料

  体会情感

  1、诗人为何一个人在月下独酌?

  (交代创作背景)

  2、在这样的前提下“独酌”,酒中又会浸着怎样的滋味呢?

  3、真是这种借酒消愁情感吗?

  (引入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点拨:诗人并非无伴饮酒,而是周围没有值得与之共饮的朋友。既然没有同道之人索性独饮,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举更体现出诗人是甘于孤独的。

  总结:“独”字包含:一人之独—无友之独—甘于孤独)

  4、现在,再来体会一下诗歌的最后两句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点拨:一个遭受贬谪且无同伴相陪的失意之人,并未一蹶不振反而能自得其乐并写出这样优美脱俗的诗句,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的确让人钦佩,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5、观看图片,听老师的配乐朗诵,再来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世界。

  1、回答、聆听

  2、体会、回答

  3、思考、聆听

  4、思考、聆听

  5、齐读、感受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作业布置

  1、 找找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想想李白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2、 选择喜欢的诗句扩写一段话。

  3、 背诵诗歌

  任选其二完成

  多项选择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同时给与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月下独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