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5 08:19: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华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20、《司马光》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2 课时

  教学课型

  阅读

  是否集体备课

  是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 (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梳理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梳理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课题,读题。

  (1)指导“辫‘’的书写:“辛”部,作偏旁时末笔竖改撇,17笔;解释“羊角辫”。

  (2)题目有什么特点?想了解什么?(以人命题。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写了她哪些事?她是怎样一个人?)

  2.带着问题读通课文,寻找答案。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

  (1)说说小姑娘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身分。说出课文依据。)

  (没有出现名字。她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课文依据:背书包、挂红领巾、说话稚气--随机解释o)

  (2)课文写了小姑娘哪几件事?(了解学生熟悉课文情况,不必求全。)

  (3)检查课文朗读。随机正音并结合释词。

  刻薄bó似sì乎怔zhèng双肩背bēi书包驮在背bèi上

  (4)词语质疑。不理解的提出来讨论。

  4.梳理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划出能概括事件或人物态度的短句和词语o

  (2)投影揭示练习表格。按课文内容摘录填表。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小姑娘

  “少找给我一角钱”,“油条短半截”。“换一下行吗?”“谢谢。”

  “您多找给我五角钱”

  伏着身子 小手用力推着......“没什么。”

  张丽

  冷冷地

  “还有完没完?”不耐烦

  拣最刻薄的话甩过去;

  “小家伙,人倒老实。”

  怔住了。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竟说不出话。

  不由自主

  ①师生共同归纳第一件事。(扶持,掌握方法。)

  ②独立或同桌议论归纳第二、三件事--课堂交流,揭示答案。随机释词(见带点词)。

  (3)利用表格给课文分段,口头归纳各段大意。(语言明确、完整、简洁。)

  5.作业。

  (1)完成作业本1、3两题。

  (2)把字写正确,写匀称并填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新偏旁:提土旁、双人旁、夕字旁。

  2.学会7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很多”、“到了”练习说话。

  3.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通过看图学文,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人家的做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识字、写字。

  4.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音节卡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看图方法,能看懂每一幅图的意思,并能把几幅图联系起来看,理解图意。

  (二)图文结合,能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看几幅有联系的图画的方法,理解图意。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8 小猫种鱼

  读题,解题。这是一篇看图学文,从题目上看讲了谁的事?讲了小猫的什么事?小猫种鱼,能长出鱼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图、学习课文。

  (二)指导看图一、图二,初读课文。

  1.这课书中有几幅图?哪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

  2.出示图一,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在种玉米)

  (1)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在种玉米?(①土地是新翻松的;②阿姨手中拿着小盆往地里撒种;③从第二幅看见长熟的玉米)

  (2)什么季节撒种?(春季撒种)

  (3)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来。(在春天里,阿姨往地里撒玉米种子)

  3.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往筐里放玉米)

  (1)什么季节玉米成熟了?(秋季玉米成熟了,收玉米)

  (2)阿姨种的玉米长得怎样?收得玉米多不多?(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收了很多的玉米)

  (3)能用一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吗?(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4.现在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关系?(第一幅图讲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玉米种子,第二幅图讲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1)这位阿姨是什么人?(农民)

  (2)练习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说)

  (农民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下了玉米种子,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天农民阿姨收了很多玉米)

  5.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是讲的这两幅图的事。(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看图三、图四,初读课文。

  1.出示图三,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农民叔叔在种花生)

  2.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农民叔叔是在种花生呢?(①农民叔叔用锄头刨坑;②地上的小盆里放着种子;③从第二幅图中叔叔收了一筐的花生,看出叔叔种花生)

  3.什么季节种花生?什么季节花生成熟了?(春季种花生,秋季花生成熟了)

  4.农民叔叔种的花生长得怎样,收得多不多?(长得很茂盛,收得很多)

  5.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两幅图的事?自己练习读一读。

  (1)学生自己练读,读准音字,连成句子。

  (2)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五,初读课文。

  1.出示图五,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小猫种鱼)

  2.小猫现在在干什么?想什么?(小猫把鱼种到坑里,坐在坑边想,到了秋天他会收到一大筐的鱼)

  3.读第3自然段课文。

  (1)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练读。

  (2)教师指名读。

  (五)读全文,自己小声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结合,学懂课文内容,懂得词义。

  (二)知道小猫的错误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不动脑筋,把事情做坏了。

  (三)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练背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图文结合,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小猫为什么会做错事的道理。

  (二)练背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词语卡片:种玉米地里花生很多他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义。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述图画的意思的。

  2.学习第1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讲了谁的事?

  (2)读读哪部分表述的是第一幅图的事?(指名读)告诉学生这叫前半句话。

  (3)前半句讲了谁?(农民)把什么东西种在什么地方了?(把玉米种在地里)师述:前半句告诉我们谁、把什么东西种在什么地方?

  ①“种”在这是什么意思?看图说一说。(翻土、挖沟、播种、盖土)板书:种

  ②农民把什么种在地里了?(玉米)

  ③种的“玉米”和收的“玉米”是不是一样的东西?(种的是玉米粒,收的是玉米棒子)板书:玉米

  ④读读前半句。

  (4)读一读后半句,想想后半句说的是谁?怎么样了。(农民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

  ①后半句课文里有“农民”两个字吗?(这是半句话,跟前半句合起来是一句话,前半句话里有谁(农民)就可以了,后半句是接着说的,说的还是他<农民>)

  ②后半句讲的是在什么季节,谁收到了什么。板书:收很多玉米

  ③“很多”是什么意思,看图说说。(“很多”在图上画的筐里玉米已经装得满满的了,地里的玉米杆上还长着许多没有掰下来的)

  师述:在春天播下种子,到秋天就可以收到许多的'玉米,农民心情怎么样?

  (5)读一读第1自然段,读出农民的高兴心情来。

  (6)练习背诵。

  ①根据问题练习背诵。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讲的谁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什么时间,收了什么?这种背诵形式与填空背诵一样,但是难度比填空背诵大。

  ③根据板书练习背诵。

  农民种玉米收玉米

  这种背诵形式比上述两种都难一些。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自读课文。

  (2)看图,读文,回答问题。

  ①第2自然段与哪两幅图相对应?

  ②这段话中有哪些词语与第1自然段不相同?(“花生”与“玉米”)

  ③前半句讲了谁?在干什么?(读文自己说说)在什么时间种花生?

  板书:农民种花生

  ④农民怎样种花生?(进一步理解:“种”字)

  ⑤后半句讲的谁?到了什么时间?收到了什么?

  板书:到了秋天收花生

  ⑥农民怎样收花生?(看图说说)

  ⑦读全句话,问:句子中的两个“花生”各指什么说的?(农民种的“花生”是花生米,收的“花生”是花生果)种的是种子,收的是果实。

  ⑧农民收的花生“很多”,看图说说怎样多?(农民叔叔身边的筐里装满了花生果,地里还有很多没有刨出来的)

  ⑨读课文,读出农民收到很多花生的喜悦心情。

  4.练习背诵课文。

  (1)第1自然段会背了,这个自然段只要把“花生”这一词语换成什么就行了?

  (2)自己背一背,指名背。

  5..总结两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农民在什么时间,把什么种在地里,到了什么时间,能收到什么?

  (2)农民为什么能收到“很多玉米”,“很多花生”?(春种—秋收)

  6.学习第3自然段。

  (1)读课文,想想这段有几句话?讲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哪幅图与这段话对应?

  (2)读第1句话,回答问题。

  ①小猫看见了什么?(看到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能收到很多果实)

  ②所以小猫就怎么做了?(把小鱼种在地里)

  ③小猫为什么要把小鱼种在地里呢?(因为他看到农民春天种了种子,秋天收了很多果实,他也想种上小鱼,到了秋天可以收到很多的小鱼)读熟第1句话。

  (3)读第2句话,这句话讲了小猫的想法,他是怎样想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一定”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在句子里表示什么?(一定是确定不变的意思,在句子里表示小猫确信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实现)读第2句话。

  (5)问:小猫能收到很多小鱼吗?为什么?

  ①花生、玉米是种在什么地方的?

  ②小鱼生活在什么地方?在土地里能活吗?

  ③小鱼怎样繁殖?

  师述:玉米、花生是植物,植物种在地里能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小鱼是动物,它生活在水中,要在水中繁殖生存。所以小猫到秋天不会收到很多小鱼。

  (6)看图读读全段课文,说说小猫错在哪里?(小猫看见农民春天种下种子,秋天收到很多果实,他就学着种小鱼,可他不动脑筋,不想想小鱼在土地里是不能活的,更不会长出很多小鱼的)

  师述:小猫向别人学习是好的,但是不动脑筋,把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到自己这里来,就不对了。

  7.练习背诵。

  (1)填空练习背诵。

  小猫( )( )( ),把小鱼( )( )( )( )。他想,到了秋天,( )( )( )收到( )( )( )( )。

  (2)根据问题练习背诵。

  ①小猫干什么了?

  ②小猫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填空:

  农民种( ),收到( )。农民种( ),收到( )。小猫种( ),收不到( )。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2.阅读《大理三塔》。

  3.口语交际。

  4.习作

  课时安排:6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对联

  1、教师简介祖国古老文化——对联。

  2、学生自由诵读对联。

  3、教师大概介绍对联的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

  这篇短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介绍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优美环境,详细介绍了大理三塔的壮观景象。)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师指导、小结: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样子。(大塔的样子写得最详细,可分三层来理解:一写大塔的名称和它的大小。二写它的总体形态美。三写了它的具体构造。)

  第三自然段,两座小塔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价值。(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导学生分段。大家看,这四个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段意怎么归纳?

  5.教师小结:(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介绍大理三塔的样子。)

  6.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7.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学生自读题目要求。

  1.给学生简介什么是导游。

  2.你们愿意当导游吗?愿意把大家带到你的家乡看看吗?

  3.那么你准备怎么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呢?

  二、 学生讨论。

  1.你的家乡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名胜、风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三、学生同桌互说自己的家乡。

  四、 请两三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1.大家注意听,看别人是怎么介绍的。

  2.听的时候可以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让导游解答。

积累运用一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语文教案(精选)08-21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实用的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集合】08-16

(必备)语文教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