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时间:2024-05-06 14:20:1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进行检验和鉴别,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化学

  1、请你说说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例如: ......等。

  2、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出上述几种物质。

  活动二、合作过关----巧辩试剂

  第1关:任选一种试剂鉴别

  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分别是HCl、Ca(OH)2,你有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

  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

  归纳整理常见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碳酸盐溶液的鉴别方法。

  第2关:加入一种试剂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三种无色溶液,选择加入一种试剂来鉴别。(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

  所加试剂 现象

  HCl

  Ca(OH)2

  NaCl

  第3关: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CuSO4四种溶液,不添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

  要求:1、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2、利用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药品:A、B、C、D四瓶试剂。实验仪器:试管若干、滴管4支)

  3、记录实验现象,鉴别出四瓶溶液。组长汇报实验方案和结论。

  A

  B

  C

  D

  溶液名称

  活动三、我会整理

  1、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物理方法:看、闻、溶……

  化学方法:①任选试剂鉴别②加入一种试剂鉴别③不加任何试剂鉴别

  2、检验及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活动四、科技前沿

  1、酒精测试仪

  2、指纹识别仪

  3、便携式DNA分析仪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1)是混合物。(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4、CH4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三化学教案范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应用: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胶体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初三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案硝酸05-28

高中化学教案11-04

高一化学教案02-17

高中化学教案15篇12-30

(推荐)高一化学教案15篇08-11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12-21

初三毕业感言11-05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05-25

初三历史教学总结06-26

初三数学教学反思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