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21 16:58:27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教材分析:

  《j q x》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6课。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j、q、x ,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二部分是拼音,包括j q 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的教学内容,以及三拼练习。第三部分是j q x的书写格式及笔顺。第四部分是读词认字,配有图画,图上画的是人们在院子里活动的情景:有的下棋,有的搭积木,有的喂小鸡,有的洗衣服。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j、q、x 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j、q、x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及三拼音节,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儿歌。

  (二) 过程与方法:

  1、以创设情境、看图说话、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针对学生喜爱阅读的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库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阅读的情趣。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初步感受学习汉语拼音的意义。

  2、喜欢阅读,体验阅读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j、q、x与ü相拼两点省略的规则。难点是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他,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评价设计:通过课前家长评价和课堂检查预习环节,达成目标1

  通过课堂观察对话,整体呈现,达成目标2

  通过对编讲识记,达成目标3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小朋友们,谁能在这一群字母朋友中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声

  母?请把不是声母的放一边。(字母卡片展示)

  今天,让我们再来认识声母家族中的三个新朋友, 他们就是j q x,(出示课件)瞧!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声母就藏在这些美丽的图画中。你能找到与它们对应的图画吗?

  (设计意图:通过找声母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让学生找出与新声母对应的图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观察说话,整体呈现 (4分钟)

  1、(播放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指导说话。

  2、揭示图中隐藏的声母,启发学生看图记忆字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达成启发学生的效果。)

  三、编讲识记,掌握音形 (13分钟)

  1、学习声母“j”的音、形。

  师:(出示课文中“j”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一只母鸡在捉蝴蝶)对,我们把“母鸡”的“鸡”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声母j的发音。

  教师示范读“j”,学生边听边看嘴形。学生试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j”的形?看看“j”长得像图上的哪个地方?(竖左弯像一只伸长脖子的母鸡,上面的点就像母鸡头上的蝴蝶)

  师:老师编了一句顺口溜来记住j的形状:竖弯加点j j j。你们也能学老师这样编一句顺口溜来记住j的读音吗?(母鸡母鸡j j j,公鸡公鸡j j j,鸡捉蝴蝶j j j……)

  2、学习声母“q”的音、形。

  师:(出示插图)小朋友,这是什么呀?(气球)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气球?(一共有七个气球)对,七个气球的“七”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q的发音。

  教师示范读“q”,并讲清发音要领。(发q时要用力,嘴巴要送气)学生试读,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听老师读j和q,听听有什么不同?(j不送气,q要送气)

  教师对比读j q,指名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怎么记住“q”的形?(左半圆像圆圆的气球,一竖像气球的绳子)

  师:哪个小朋友能编一句顺口溜来记住q?(气球拖线q q q;左上半圆q q q,七个气球q q q……)

  3、学习声母“x”的音、形。

  师:(出示插图) 图上画着什么?(一个大西瓜)(板书:x)你能根据图画内容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们看看图中哪儿像x的形呀?(西瓜的刀痕)

  师:谁也来编一句顺口溜记住x呢?(刀切西瓜xxx;一个叉子xxx……)

  4、指导书写

  把声母宝宝j、q、x送回家。

  (设计意图:分布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掌握本课知识,并在学习中运用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模仿拓展,创编儿歌 (10分钟)

  1、全班齐读《气球》,说说儿歌中是如何写气球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2、能不能把它改一改呢?

  3、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我们一起再来编一首关于《气球》的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阅读,带动课堂气氛,在阅读后让学生创编儿歌,学生能够多思考,多发问。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创编的快乐。)

  六、课后作业

  把你创编的小儿歌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j —ü—j u

  q —ü—q u

  x —ü—x u

  【教学总结】

  这节课学习声母j、q、x,j、q、x与ü相拼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获取知识。因此,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发音认形,二拼读,三探究与ü相拼的规律。 对于孩子来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新课程也十分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音认形环节先看图,练习发音,老师由熟悉的字音“鸡”带出声母“j”的发音,形象生动帖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再半扶半放学习“q、x”。小组合作观察图画,编儿歌,认形,使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拼读环节中,先让学生认读“鸡、七、西”三个字,再给“qī、xī、jī”找朋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很感兴趣,学习兴致高,适时练习拼读,使拼读不再枯燥无味。再玩找伙伴拼读的游戏,进一步巩固了“j、q、x”与韵母的拼读。

  学生在玩乐中尝试自己学有所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能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语文教案 篇2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反复吟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去感知,体味,欣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 要抓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等

  3.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 掌握生字“畏”,能正确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老师是个经常犯错的人。如生性比较懒惰,有时答应同学们的事也没坚持做好,爱吸烟等,现在同学们来说一说学习上的你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你有什么不足?

  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敢找自己的不足)

  二揭题

  1.我们有这么多的不足,应该怎样去面对,大家来想一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三、学习新知

  1、师:大家都能很好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很好,我们来看看沙班.罗伯特是如何对待错误的?

  2、生自由朗读

  3、同桌读

  4、教师范读

  5、让学生评价谁读出作者的感情,谁读得好?

  6、学生再读

  思考:课文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错误

  7、生交流

  8、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留下深印象?

  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9、全班朗读

  四、拓展

  今后,我们要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码,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学生交流

  五、作业

  1.写片断

  假如我错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语文教案 篇3

  · 活动目标:

  · 1、学习喷画的技能,体验喷画方法再现物体形象的乐趣,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喷画》。

  · 2、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

  · 活动准备:

  · 1、幼儿利用光线做影子游戏。

  · 2、1—4种调好的`颜料;每人2只吸管或1把牙刷、一块纱布;擦手布。

  · 活动过程:

  · a)· 出示喷画范例:小象的影子,引起幼儿的学画兴趣,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有趣的喷画》》。

  · 老师:画上是什么动物?画的前面没有光也没有小象,小象的影子怎么会到纸上呢?

  · b) 学习喷画的方法。

  · 先将图画纸铺平,再把自己喜欢的物形卡片放在纸上,然后用吹管蘸色在站上吹(或用刷子蘸色在纱窗上来回刷),将颜色喷在纸上,这样有物形卡片的地方,因为喷不到颜色而不变色,喷完后过一会将物形卡片轻轻拿掉,就留下了物形的影子。

  · 为了使画面更漂亮,可以喷2或3种颜色:喷完一种颜色后,必须等晾干才能喷另一种颜色。

  · c)· 提出要求,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 d) 请幼儿欣赏作品,说一说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引导幼儿从图案排列美观、色彩搭配好、喷色均匀等方面进行欣赏评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探讨、理解文意的本领;

  2、领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教师解疑为主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传说、欣赏其图片,对其美的特征进行体味;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划出文中的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几千年来,人类留传下来许多艺术作品,人们常常为众多的艺术作品由于人为和自然等原因遭到毁坏而感到婉惜,但是有的作品因为毁坏(残缺)而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如“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师生互动

  1、爱和美的维纳斯(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有关维纳斯的知识)

  教师总结: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像,高约204厘米,亚力山德罗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的卢浮宫。

  在古希腊,表现女性美的雕像极其丰富。对于爱和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这尊雕像(其他还有许多绘画,如《维纳斯的诞生》),她已成为赞美女性美的代名词。传说维纳斯是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后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王子的10年战争。

  这尊雕像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l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

  2、你对雕像有什么看法(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

  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莱特”,但是就某些艺术作品的评价,还是有共性特征的。对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美,我想同学们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对其美的内涵,每个人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3、课文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座雕像的呢?

  学生:读出表明作者对雕像看法的`语句。

  教师确定:对雕像的总体评价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富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对失去双臂的看法:“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三呀!”

  4、文中关键句、疑难句释疑

  ①她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如果维纳斯的雕像是完整的,那么它的美也就是定型的,不能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把整体的雕像称之为“特殊”,而把失去双臂的雕像称之为“普遍”,而维纳斯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甚至“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又怎能比得上包孕着不尽梦幻的万‘无”,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雕像整体美,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这是符合虚实相生、整体和部分相统一的艺术原则的。

  ②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广更久的时代。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的艺术效果。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欣赏雕像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知识水平和审美情趣,产生想象,为维纳斯安上了自己心中认为是最合理最完美的手臂。这样她就会超越时空,成为千古流传、永不泯灭的艺术杰作。

  三、教师总结: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看法的(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节)正面阐述自己对维纳斯失去双臂的看法。

  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虽然她失去双臂是偶然的,和创作者的本意毫无关系,但是她却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次质的飞跃,获得了作品的完整美。因为她失去了双臂,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留下的不是遗憾,而是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二部分(4,5节)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反对复原维纳斯的那两条失去的双臂的方案。即使这些方案都是有根据的,也是倒人胃口的。人们对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已有发溯而上呢?即使是两条精美绝伦的手臂,也不能让作者改变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时,作者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名义”来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

  第三部分(6,7节)从侧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这里残缺的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一个部分。因为只有手才是人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最主要的媒介物,失去了“双臂”才会让人产生她和世界多种多样的关系的丰富的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作业:讨论

  1、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

  2、文中的“普遍”和“特殊”的含义是什么?

  3、“这一方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这句话如何理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猫、遇、悄、闯、纷、派、柴、蛋、弹、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绘声绘色的讲一讲这个童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故事内容,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童话,对童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做事要机智、团结。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你们看画面中的小动物们准备去哪里?要去干什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布勒门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

  5、出示含有生字的'其他句子让学生再认。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自己读明白了哪些?哪些地方不懂?

  2、小组交流读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

  A、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去当音乐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B、它们怎样吓走的强盗?(据图片体会)

  C、它们是怎样赶走强盗的?说出关键的动词。并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心情。

  D、胜利后的心情怎样?(学生想象回答)会说些什么?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还有那些?

  E、总结一下童话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你在生活中还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五、生字书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1-06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经典)01-17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